刘国保 刘国保-人物简介,刘国保-人物事迹

刘国保,江西兴国人,老红军、长征干部,原辽宁省轻工业厅副厅长。

草毯泥毡扎营盘_刘国保 -人物简介

刘国保,男,汉族,1915年11月生,江西省兴国县社富乡溪源村人,1931年参加红军,被编入“兴国模范师”


老红军刘国保

,1934年10月随红3军团16师从兴国出发开始长征,任通信排长和张爱萍、陈赓、邓飞的警卫员。他先后参加过湘江保卫战、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遵义战役,抢渡过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参加了攻打腊子口战斗,在六盘山下吴起镇参加了与陕北红军大会师,随后参加东渡、西渡(黄河)。攻打遵义时,一颗子弹射穿了他的大腿,他是拄着棍子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1936年调入红军大学学习后,调任总政治部保卫干事。专门负责毛泽东、周恩来的安全保卫工作。后任中央军委工业局巡视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来东北协助接收敌伪物资,后在丹东参加工业建设,1961年任辽宁省轻工厅副厅长,后当选辽宁省第四届政协委员。1982年离休。

刘国保2005年11月9日出发重走长征路,按红一方面军原路线走,途经:南昌、井冈山、湖南、贵州、云南、遵义、大渡河、四川、爬雪山(纪念碑)、过草地(纪念碑)、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北、辽宁。计十二个省市自治区、于今天2006年3月5日上午10时胜利返回沈阳。

草毯泥毡扎营盘_刘国保 -人物事迹

重走长征路
一位91岁高龄的老红军,从2005年11月21日起再次从赣南踏上长征路,2006年1月11日走到了云南昆明,成为了全国重走长征路中年龄最大的人。长征的经历是他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长征路上并肩作战的战友是他一生中最记挂的人。因此,他虽然年岁已高,也不愿在家里呆着,而要再到长征路上走一走、看一看。这位老红军名叫刘国保。
“长征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经历”
刘国保
刘国保老人出生在兴国县社富乡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里。在1932年,只有18岁的刘国保也在家乡参加了革命,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被编入“兴国模范师”。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期间,刘国保跟随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驻守在广昌一带,并担任了排长。然而,在第五次反“围剿”的一次战斗中,刘国保带着战友们死守在阵地,阻挡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但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和弹尽粮绝,许多战友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也身负重伤。十余天后他伤势好转,咬着牙根忍着疼痛找到了队伍。1934年10月,红军从赣南出发开始长征,刘国保跟随红军主力离开了家乡。如今,老人因年岁已高,记忆力不大好了,但在长征途中所发生的故事,却在他脑海里刻上了深深的烙印,至今仍然记得清清楚楚。谈起这些,老人显得异常高兴。
“长征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经历,我永远铭记在心中,我也为自己是个长征人而骄傲。”在漫漫而艰苦的长征途中,刘国保参加了四渡赤水、强渡湘江等战役。在攻打遵义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子弹打伤,因为行走困难,部队要把他隐藏在当地支持红军的老百姓家中疗伤。但是,刘国保却不同意,他认为部队就是他的家,他的精神支柱,即使是死在长征途中,也不能离开“家里人”。于是,他砍了根树枝作拐杖,在战友们的帮助下,拖着伤腿走在长征路上。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这是兴国籍上将肖华在《长征组歌》中所描述的。这些刘国保都经历过了。从四川毛儿盖经过草地时,那里的水到膝盖,草比人高,茫茫草地无边无际。因为带的粮食吃完了,刘国保和战友们靠挖草根、啃树皮来充饥。但最可怕的不是饥饿,而是那块随时可能吞没生命的沼泽地,刘国保亲眼看见一个战友在拔草根充饥时陷入了沼泽地里,就连救他的人也没能从沼泽地里爬出来。然而,老人对于自己所经历过的艰险和磨难却看得很平淡,他说:“比起我那些牺牲在长征途中的战友,我幸运多了,幸福多了。”
“我要再到长征路上”
在全国解放后,刘国保按照组织安排,留在了沈阳工作,担任过辽宁省轻工业厅副厅长。1982年离休后,一直在沈阳定居。在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早已离休在家颐养天年的刘国保作为老红军代表参加了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与许多老首长、老战友重逢,一起回忆着那段烽火岁月,以及那些在长征途中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一个念头悄悄在他心里萌发,要在有生之年重走一回长征路。
当儿女们得知老人的决定,考虑到老人的年龄大了,身体不一定吃得消,于是坚决反对。但老人却反而安慰子女,别为他担心,他要是不再到长征路上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那些失散在途中的战友,这辈子心里也不会过得舒坦。儿女们都很了解老人的脾气,无奈之下只得含泪同意。
刘国保把重走长征路的时间安排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日子里,为此,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精心准备。老人亲自制作一面五星红旗,因为他长征期间曾在张爱萍将军身边工作过,所以他首先找到了张爱萍将军,当将军得知老人的想法后,欣然地在红旗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写上了“红军万岁”四个字。如今,已有百余名参加过长征的老将军、老红军在这面鲜艳的红旗上签下了名字。在兴国宾馆,刘国保向我们展开了这面凝结了他心血和感情的红旗。刘国保还告诉我们,这次走完长征路后,他要专程把这面红旗送到北京军事博物馆收藏。
刘国保是个集邮爱好者,对邮品颇有研究,一些集邮网站和集邮报刊都曾报道过他的事迹,于是,他利用自己的专长,特地准备了一份非常有意义的纪念品,那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封。在长征时,刘国保跟随的是毛泽东主席带领的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这次他正是沿着红一方面军所走的路线走,每走一个地方就留下一个邮戳作纪念。
刘国保老人虽然是离休干部,每个月都有离休工资,但在他的子女中有两人的身体不算好,家庭生活也比较困难,一名德高望重的老红军,只要他开了口,组织上肯定会想办法帮助解决,他从没有提过要求,只是挤出自己的离休工资来资助他们。更让人感动的是刘老听到老战友们的子女生活困难时,也会寄钱寄物给他们,往往一寄就是几百元。所以,在老人准备重走长征路时,身边没有多少积蓄,而两万多里的行程,开支肯定不小,为了攒够路费,他过着比以前更简朴节俭的生活,十年时间存下了5万元钱。此外,刘老为了能圆满完成自己制定的行程,他每天坚持步行2公里进行锻炼,把身子骨养好。毕竟,刘老年岁已高,完全徒步再次走完长征路是不可能的事,为此,家里人为他借了一辆车,多数路程只能以车代步,在车上还备了药品、冬衣等,但他准备每天步行5公里以上。
刘国保
老红军再创奇迹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从赣南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2005年10月16日,刘国保要再创奇迹重走长征路。日子一天天近了,老人的心情却无法平静。陪同老人重走长征路的女婿赵育航告诉我们,那段时间,老人可是天天念着叨着盼着这一天,早日圆自己在心里藏了整整十年梦想。
辽宁省委组织部、省老干部局考虑到刘国保已是90多岁的高龄,怎么也不让他去冒这个险,行程不得不延期。等到2005年11月下旬,有关部门在老人的再三恳求下终于同意了,但要求有亲人全程陪同。几天后,他就在女儿和女婿的陪同下急不可待地从沈阳回到赣南,来到了兴国。家乡的父老乡亲得知后,无不为刘国保的壮举所感动,纷纷到宾馆看望老人。在这块熟悉的红土地上,看着一张张热情而又陌生的面孔,泪水一次又一次模糊了老人的双眼。在兴国县烈士陵园,刘国保抚摸着刻在烈士碑上战友们的姓名,心情更是难以平静。老人说,他忘不了这些牺牲的战友,也忘不了失散在长征途中的战友,一定要找到他们,聊聊天,聊聊那段峥嵘岁月。因为刘国保重走长征路的目的除了缅怀峥嵘岁月看望老战友外,就是教育后人时刻不忘长征精神,为此,他来到兴国县实验小学,以亲身经历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此外,老人还准备到沿途的其他中小学校给孩子们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11月21日,刘国保从兴国出发了,开始重走长征路的行动。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路伴随着他,老人要让倒在和失散在长征途中的战友看看红旗上的签名,让昔日的战友知道还有许许多多人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他们。刘国保离开时,不仅有许多群众自发地来欢送老人,那些在兴国定居的老红军在亲人的搀扶下也来了,因为刘国保的心愿也是他们的心愿。中央电视台《红土地的记忆》摄制组正巧在兴国制作节目,刘国保的不凡之举引起了他们的关注,摄制组立即改变计划跟随刘老踏上长征路,跟踪拍摄老人的行动。
刘国保来到了红都瑞金,瑞金市老干局安排宋太针、刘家祁两位老红军前往会见。一个多小时的会见,三位老人兴致勃勃,时而笑谈晚年生活,时而追忆当年那段艰难岁月。2005年12月19日,刘国保到达贵州瓮安,到了猴场会议会址参观,他已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走了江西、湖南、湖北等十多个省市。当年红军长征他跟随部队到达瓮安县境时,只有19岁,如今却是一位91岁高龄的老人了,但是,几十年过去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仍然历历在目,他在参观会议会址时挥毫题词:“继承发扬长征精神,启迪后人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
但刘老毕竟九旬高龄了,一路奔波非常辛苦,到达遵义时身体有些不适住进了医院。2006年1月5日,他身体刚刚恢复,又不顾亲人们的阻拦,再次踏上了长征路,1月11日到达春城昆明,但老人的行程没有结束,就是这个春节他也准备在长征路上度过,人们在心里为他祝福着:一路顺风!一路平安!

91岁老红军回忆:“长征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70年前的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省会宁县胜利会师。从红土地到黄土地,漫漫二万五千里征程,至此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充满传奇色彩的壮丽长征,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冲破敌人的枪林弹雨,越过恶劣的雄关漫道,用生命、鲜血、汗水、意志书写出来的生命史诗。从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长征,不仅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远征,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在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7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意在记录红军官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解读长征这座穿越时空精神丰碑的独特魅力。
从今天开始,系列报道的“亲历长征”、“纪念长征”、“牢记长征”陆续与读者见面,让我们一起聆听参加过红军的老战士讲述他们亲历的峥嵘岁月。
活捉国民党“县太爷”
4月12日下午,阳光照射着屋里的几颗绿色植物,91岁的老红军刘国保靠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对我来说,长征是我革命经历中最深刻的一段记忆。”“我参加革命,走完长征路,靠的是革命意志支撑!红军是穷人的军队,这是我参加这支部队的原因;即使负伤,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我宁死在路上,也不脱离自己的队伍。”老人的思绪随即转入七十多年前。
1915年,刘国保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社富乡一个普通的贫苦农民家里。家里兄弟姐妹多,只有两亩多贫瘠的农田,“收成不多,生活很苦,吃不上饭”。从幼年起,刘国保就随父母下地干农活。
1932年,刘国保参加了红军。兴国是著名的红军县,当时兴国有23万人口,其中有8万像刘国保这样的贫困农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刚开始,刘国保被分配到前线总司令部无线电台当通信员。不久后,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刘国保负了伤。指着一幅江西省的地图,刘国保找到了当年战斗的地点,“就是在宜黄、乐安一带,红军击溃了敌人的两个师。”打了大胜仗,后方人员也上前线收拾战场、救治伤员、收缴武器。“山陡,下雨,路滑,敌人的飞机在头顶扔炸弹”,当时,正在抬担架的刘国保“也不清楚是炸弹还是石头,落在了头上”。等苏醒时,他已经在后方医院躺了两天。
三个月后,著名的“兴国模范师”从后方医院路过,伤口未完全愈合的刘国保想参加这支由家乡人组成的部队,于是偷偷跑出医院,顺着“模范师”走过的地方往前走。
两天后,刘国保在黎川追上了队伍。当时的十七团团政委看这个“小鬼轻伤不下火线”,于是把他留在团部当通信员。
1934年1月,在红军攻克福建沙县一役中,刘国保这名普通的红军战士立了大功。
“当时,敌人死守,我军在地下挖地道,一直延伸到城门楼下。大约清早4点来钟,我军在城门楼下引爆了炸药,冲锋号马上响起,总攻开始了。”刘国保说,“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冲入城内,把负隅顽抗的敌军压缩到县城全歼。”
“进城后,团长命令战士搜查,不叫一个敌人逃跑。我们冲进敌人县衙,结果发现里面一个人也没有,但县长的衣服还挂在藤椅上,床下放着的皮鞋还锃亮。”团长断定,“他一定走不远,快追。”
刘国保走出敌县政府侧门,注意到靠墙一侧有一个大板楼梯,上面有扇门关着。走上楼梯,“我马上用枪指着里面面喊,‘’出来‘’!不然就开枪了。”不久,里面出来一个穿破袍子的大烟鬼,自称是老百姓,却神色慌张。刘国保发现对方衣服里有一块鼓鼓囊囊的东西。取出一看,发现是一块红布包着的四四方方的大铜印。
这位国民党“县太爷”被捉后,还想借上厕所之机逃跑,最终还是被刘国保押了回去。“此时,我们的兄弟部队已经控制了敌人的无线电台。在活捉县太爷(同时兼任国民党守城部队的指挥官)卢兴邦后,我军就利用敌人的电台,用敌县长的名义要求蒋方支援,运送救援物资。”敌人上了当,三架飞机绕着小小的沙县城扔了许多枪支、弹药、布匹,“好多物资都扔到城外了。”
攻下沙县后,刘国保参加了著名的广昌保卫战。“战斗很惨烈,好多战士受了伤,得不到及时救治,牺牲了。这些细节,我脑子里记得很清楚,一生都忘不掉。”之后,在江西泰和的沙村、兴国的新圩,战斗持续着。他回忆:“晚上,敌人的信号弹一个接一个,机关枪声突突响起,一直到天亮。”
长征之前,刘国保一直经受着战火硝烟的严峻考验。
从红土地出发
1934年10月,刘国保所在的红三军团第六师十七团接到命令,往江西于都(当时叫雩都)进发。
三天后,在于都,部队突然发了新装备。“发新军装,帽子、衣服、裤子、绑腿,都是新的。”更奇怪的是,子弹也发的不少,“过去,一个战士身上最多五排子弹,这次休整后,带了20排子弹甚至更多也行,只要你背得动。手榴弹也一样,过去一人最多两颗,这次最少一人四颗,多了也给。”
“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发东西,肯定要打大仗了!”刘国保猜测,“至于往哪里打,我们不知道!”他隐隐约约感到,要有大行动了。
1935年10月17日下午五点多钟,刘国保所在的团出发了。“当时天气还可以,没有下雨。浅浅的于都河中从南向北拉起了一条棕绳,一寸多粗。我们团顺着绳子过河,水没过了腰身,我们把背包、枪支弹药都扛在了肩上,团长也是趟水过河的。”
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但长征开始时的一幕幕情景仿佛还在刘国保眼前。“过河后,当地百姓和部队的炊事员架起了六七个大锅,锅口足有二尺多宽。他们烧水煮姜辣汤,每个指战员至少喝一大碗,防止感冒。”
从于都出发时,刘国保不知道最终要走向哪里,只是知道部队要转移。但此后一年里,刘国保随着大部队一直走到了陕北吴起镇。

枪林弹雨中
长征路上,红军官兵首先面对的是敌人的围追堵截。
红军渡湘江,冲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经历了一场生死存亡的战斗。
“过湘江时,我们遭遇了穷凶极恶的国民党军队。当我所在的红三军团大部分过江后,敌人发觉,一场恶仗随即打响。仗打得非常苦,我们没有时间吃饭,只好拿出生米在嘴里嚼,捧着沟渠里的水喝。到后来,生米都吃光了,战斗还在继续。”
战斗的考验刚刚开始。刘国保接着讲述,“在广西兴安的界首,我们一天之内和敌人遭遇了五次。”
那次,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好不容易摆脱敌军纠缠,稍事休息后开始行军。走出不到十里地,前面枪声大作。“冲过去!”继续前进。又走出不到五里地,在前面一道陡峭的山峰上,又出现了堵截的敌人。“他们居高临下,疯狂扫射,面对枪林弹雨的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冒死向前。”
就这样,一天之内,刘国保所在的部队经历五次恶战。“有病在身的师长躺在担架上。战友们拼死与敌人鏖战,好多战友牺牲了。”
在贵州土城,准备渡赤水的红军战士们继续经历生死考验。
“敌人占据有利地形,妄图阻止我们前进。中央最后派干部团往前冲,终于制止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这一仗,我们损失不小。”刘国保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战斗结束后红军架起浮桥过了河,每个战士这时候最少背两支枪。为了加快行军速度,上级决定扔掉烈士们的枪。“我们把枪栓取出来,扔到一处。枪身则丢到深水处。扔掉的枪支在河里架在一起,沉不下去。有的战士就跳到河里拔枪捞起来,往河里更远处扔。那时天气很冷,河水刺骨。”
饥饿、寒冷:难忘的记忆
刘国保的家中,珍藏着一公斤青稞。老人说,十多年前,他与四川黑水地方政府联系,要求当地政府给他购买一些青稞。最后,对方满足了老人的要求,退回了老人汇去的钱。老人告诉记者:“这青稞,会加深我对长征的记忆,让我能记起当年挨饿的事情。”
饥饿、寒冷的袭击,在长征途中随时伴随着红军战士。刘国保讲述:“过草地时,我们都吃青稞麦。青稞本应该磨碎了吃,但我们根本不知道,而是直接煮熟了吞进肚中。煮熟后的青稞,外面有一层像塑料皮一样的薄膜去不掉,吃到肚子里一点不消化,还容易生病。下一场雨,队伍走过的地上就会留下一粒粒的青稞粒,堆成一小堆,我们拿水再把那些青稞洗干净,当粮食吃--这些青稞实际是在战士们肚子里‘’走‘’过一遍的。”

草地的环境异常艰苦,红军战士“一脚水一脚泥地行进在漫漫无际的草地里,好多人脚都烂了。”“有时水没到膝盖,草比人高,无边无际。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走到哪里就会陷入沼泽地。我的一个战友,大家都叫他小勇,饿得实在受不了了,拔草根充饥时陷入了沼泽。一个战友看到了,赶紧伸手救他,可自己也陷了进去。我就在旁边,眼睁睁看着这两个战友陷入泥中却无法施救……在这块草地上,不知道有多少个战士和他们一样永远地留在了那里!”刘国保讲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说:“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没有牺牲在战场,却倒在了草地上!”
过雪山时,刘国保腿上还带着伤。更苦的是,找不到粮食。组织上有时候给每名战士一天发两穗苞米棒子,很小,不煮也不炒,就拿着生吃。他回忆:“后来,连生玉米没有了。一次,连队伙食管理员找来一种以为是‘’小米‘’的东西给大家吃,其实是大烟籽,”根本没法消化“。
过雪山时,另外一个考验是寒冷的天气。刘国保回忆,爬第二座大雪山时,下起了大雪,战士们身上带的所有衣服都披在了身上,根本无济于事。棉衣早已经在路过云南时送给了当地老乡。”幸好那时候年轻,挺了过去。“
宁死不掉队
在娄山关,红军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就在此时,担任通信班班长的刘国保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受伤,但他还是咬着牙关坚持,最终赶上了大部队。
那次,刘国保所在的团驻扎在娄山关,忽然听到红三军团军团部所在地(遵义县一个村子)方向枪声大作。团长彭雪枫试图与军团部联络,却联系不上。于是派刘国保和一名参谋、一名通信员去军团部探听情况。
刘国保记得,那次天黑雾大,走了大半夜的他们快到目的地时,前面仍有枪声。”不能再往前走了!“参加红军后一直担任通信兵的刘国保马上提醒战友:”万一走到敌人那里不好办!“
和两名战友在道边的草棚等到天刚亮,刘国保他们走进军团部附近一个村子,发现那里新杀的一头猪黑没褪毛,背包等到处都是,临时挂的电话线没有收起来,却不见我方战士。”这时,旁边稻田里出现一个大盖帽(国民党军官)向我们招手,意思是‘’来了就好‘’。他以为我们是要投降呢!“刘国保说,他们随即就开枪、撤退,大批敌人追了上来。
”我顺着小山坡往来时的路上跑,敌人的子弹打中了我的右腿,钻心的疼让我差点倒地,我咬紧牙关继续跑,肚子里像开了锅一样烧。“幸好,在一处山坳,刘国保遇到了红十一团。在作了简单的包扎后,向导背着刘国保向后方撤,敌人的子弹还在头上掠过。
回到自己所在团后,刘国保随部队继续走。”头三天,团长让我骑着他的黄骡子。但考虑到首长要指挥部队打仗,了解部队情况,离不了坐骑。于是,我就坚决要求自己走。“部队担心刘国保掉队,于是让他在寄居当地百姓家养伤。
”我不干,我宁死也不留在百姓家。“大部队走后,刘国保拄起棍子,拖着伤腿往前行进,追赶大部队。
当时天气炎热,根本无药可换的刘国保伤口化脓、溃烂,”为了防止溃烂扩散,只好用食盐水洗伤口。洗伤口时疼得要命,但为了早日回到部队当中,只好如此。“
”跟不上部队,饭也吃不上,相当痛苦。“刘国保记得,有时候部队做完饭,敌人来了,顾不得吃,只好把饭扣在地上撤退。他经过时,”就把饭外面黑乎乎的东西蹭掉,吃里面仅剩的一小块锅巴。“更多情况下,连锅巴也吃不着。
因为受伤,没法打草鞋,受伤的日子里,刘国保一直光着脚追赶部队。
从金沙江到大渡河,红军的主力部队加快了行军速度。”他们有时候跑步前进,我撵不上。为了赶上队伍,即使有时候头顶有敌人的飞机,我也不停下来隐蔽。“
就这样,受伤的刘国保一直尾随着大部队的足迹,最后终于在红军翻越雪山时,赶上了部队。这时,他的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腿上还绑着纱布。
从贵州受伤,到最后追上部队,四个月过去了。在这段最艰苦的日子里,刘国保坚持了下来。当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他还参加了激烈的战斗。
”过大渡河时,中央红军最初计划从安顺场过河,但船只远远不够,后面还有追兵。“后来,部队决定选道120公里之外的泸定桥。那天夜里,伤口没好利索的刘国保参加了急行军,”天特别黑,大雨倾盆,火把都浇灭了。为了能看清战友,每个人背上缝了一块白布“。行进中,好多战士掉了队,但刘国保没落下,”经常摔跤,到了再爬起来继续走“。
难忘战友情
长征是难忘的,长征中同志之间同甘苦、共患难的情景,更让刘国保永生难忘。
”一天晚上,已经连续行军五六天没有休息的我们一撤下火线,就一点劲没有了。“在广西界首一个小村子的一间小屋里,刘国保所在通信排的十几个战士在地上铺点稻草就睡着了。
”屋子太小,挤不开,我就在屋子外面的柴火垛上睡了。“这时,团参谋长找到刘国保,把他叫醒,让他带领大伙找东西吃。
这时,团长屋里的灯还亮着。原来,团长向当地一个老太太买了一块大洋的谷子,准备和战士们一起吃。”团长知道我们通信员跑前跑后很劳累,没有叫醒我们,就和政委一起在那里磨(谷子)。“刘国保赶忙把战士们叫起来,一起干。他们有的拿石头磨,有的拿簸箕扬,很快把谷子收拾干净。然后,在火上支起空油桶烧稀饭。
”在长征中,官兵一起弄东西吃,好像共同完成一项任务。那次在界首喝稀粥的细节,我一直忘不掉。“刘国保告诉记者。
在刘国保的记忆里,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情谊弥足珍贵,官兵之间、战友之间互相关怀的场景刻骨铭心。
有一次,刘国保和另一名通信员连夜从团部所在地娄山关到军团部所在地(贵州)桐梓送信给彭德怀。值班人员将信转交后,刘国保他们马上洗脚,然后吃饭。这时,彭总来了,看到刘国保他们吃的是凉饭,马上批评警卫员,”乱弹琴!怎么给他们吃冷饭,这样容易得病。“刘国保马上回答:”是我们不让热的,我们吃凉饭习惯了,不会生病。“
看着他们吃完饭后,彭德怀告诉刘国保:”再辛苦一下,马上回娄山关,路上注意安全。“
”也许是吃了饭,也许是彭总的关怀鼓舞了我们,在赶回团部时,我觉得很有劲,虽然这一次我连续走了近100公里。“面对记者时,虽然时隔七十多年,但刘国保觉得”首长的关心,仍萦绕在脑际。“
”即使再累,我们决不会丢下战友不管!“刘国保告诉记者,长征路上战友们的互相关心,让好多人最终走到了陕北。
过草地时,刘国保他们碰到了一位红四方面军的女战士,她一手拉着一个孩子,背上还背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三个孩子嗷嗷待哺,女战士走起路来有气无力,身上的粮袋空空的。刘国保和战友们什么也没说,只是将捧着粮食的手伸向女战士。”那时,一把粮食,一颗野菜,比什么都珍贵,可是我们决不能看着战友断粮。“刘国保说。一次,在湖南宜章、嘉禾一带,正在行军的刘国保突然感到脚下一阵钻心的疼痛,低头一看,埋在草丛中的竹签子(民团布下的)穿过草鞋,脚被扎透了。
”团参谋长马上叫通信排用担架抬着我走。当时我们正在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战友们都疲惫不堪。“刘国保不想给战友们添麻烦,想挣扎着起来自己走。这时,团参谋长命令战士:”一定不要把他丢下!”在战友们的照顾下,三天后,刘国保走下了担架,跟随大家踏上了北上的征程。
再“走”长征路
采访即将结束时,刘国保老人拿出了一面签满名字的红旗。红旗上面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将军、老红军的签名,见证了这位91岁老红军的第二次长征。
从2005年11月8日开始的118天里,刘国保在家人的陪护下,主要按照当年红军第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行程2.1万公里,乘车重“走”当年长征路。
老人告诉记者,长征的经历是他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长征路上并肩作战的战友是他一生中最记挂的人。
十年前,在红军长征胜利会师60周年之际,早已离休在家颐养天年的刘国保作为老红军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与许多老首长、老战友重逢,一起回忆着那段烽火岁月,以及那些在长征途中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一个念头悄悄在他心里萌发,要在有生之年重走一回长征路。从那年起,老人制作了一面红旗,想尽各种办法让参加过长征的张爱萍将军、邓飞将军、邹衍将军、张海棠将军以及一些老红军在红旗上签上了名字。
去年11月,经过十年准备的刘国保重新踏上了红色之旅。10年间,他省吃俭用攒下了5万多块钱,每天坚持步行两公里锻炼身体,就是为了圆满完成行程。
在118天的时间里,他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走过的路线走,每走一个地方就留下一个邮戳作纪念。沿途,又有23名老红军在红旗上签了名。“这一路,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路伴随着我,我要让失散在长征途中的战友、让昔日的战友知道还有许许多多人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他们。”刘国保说。
刘国保重走长征路,除了缅怀峥嵘岁月、看望老战友外,就是教育后人时刻不忘长征精神。他说:“长征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经历,也是中华民族最不应该忘记的记忆。”
简历
刘国保,1915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一贫苦农民家里。1931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前经历三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跟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1935年到达陕北后,到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到总政治部担任保卫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派到东北接收敌伪企业。解放战争时期,在地方抓工业支援前线。1961年,任辽宁省轻工业厅副厅长。1982年离休。2005年,重走长征路。(辽宁日报)

草毯泥毡扎营盘_刘国保 -逝世

原省轻工业厅副厅长、老红军刘国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8月15日在沈阳逝世,享年100岁。刘国保同志系江西兴国人。1931年参加革命,193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国保同志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四次反围剿、湘西保卫战、四渡赤水等战役;长征到达延安后,负责中央首长的保卫工作;抗战胜利后,任本溪湖煤铁总公司南芬铁矿公司经理、丹东鸭绿江造纸厂厂长;新中国成立后,任锦州金城造纸厂党委书记、厂长,省轻工业厅副厅长,1982年12月离休。

刘国保 刘国保-人物简介,刘国保-人物事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20103/16691.html

更多阅读

刘易鑫 刘易鑫-人物简介,刘易鑫-基本资料

刘易鑫(Raymon),资深娱乐策划人。 毕业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留学加拿大。目前主要涉足于音乐制作与一线艺人宣传推广,演唱会监制等领域。现任微众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孟子焱_刘易鑫 -人物简介刘易鑫,毕业中央音乐学院。20

刘小康 刘小康-人物简介,刘小康-业绩介绍

刘小康,1958年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1982年在新思域设计制作任设计师,1985年出 任主任设计师。1988年,应靳埭强先生之邀请,合力成立「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1996年易名为「靳与刘设计顾问」。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银质奖章获得

刘莉芬 刘莉芬-人物简介,刘莉芬-人物介绍

刘莉芬,女,江西省南昌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江西省政协委员,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西省女检察官协会副会长。刘莉_刘莉芬 -人物简介刘莉芬,女,江西省南昌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江西省政协委员,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西省女检察

声明:《刘国保 刘国保-人物简介,刘国保-人物事迹》为网友王的风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