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纹海豹 鞍纹海豹-基本信息,鞍纹海豹-外形特征

鞍纹海豹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海豹科、海豹属,体长1.8m,重约180kg。分布于大西洋和北极海域,即俄罗斯以北,格陵兰、纽芬兰、加拿大北部。蟹殖地主要在白海、格陵兰东、纽芬兰北岸。

格陵兰海豹_鞍纹海豹 -基本信息

鞍纹海豹 鞍纹海豹-基本信息,鞍纹海豹-外形特征


鞍纹海豹鞍纹海豹,鳍足目,海豹科。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Erxleben,1777 。
拉丁文名:Phoca groenlandica。
英文名:Harp seal。
中文俗名:格陵兰海豹、琴海豹。

鞍纹海豹,绰号“恋冰海豹”,一生都生活在海冰上或其附近。鞍纹海豹幼仔刚出生时,非常柔弱,全身长满淡黄色绒毛,两三天后,黄色褪去,绒毛变得透明光亮,能吸收阳光取暖,同时,因为它与冰雪颜色相仿,因而也是一种保护色。三四周后,幼仔断奶,透明的皮毛变成灰色,上面长有斑点,这时的鞍纹海豹游泳姿势很笨拙,只有用前鳍足拍打海水才能漂浮起来,因此人们戏称它为“拍水海豹”。
春天来临,“拍水海豹”就向北迁移,与北冰洋附近冰面的其他鞍纹豹会合。迁移途中,有被鲨鱼和虎鲸吃掉的危险。成年鞍纹豹是游泳健将,能连续屏气半个小时潜到海面以下180米。有的鞍纹豹每年游近5000千米追逐捕食小鱼。
200多年来,人们一直捕猎刚出生的鞍纹海豹,获取它柔软的皮毛,直到1988年这种商业性捕猎活动才在大众呼吁下被禁止。

格陵兰海豹_鞍纹海豹 -外形特征

竖琴海豹成年雄性为亮浅灰或浅黄色,头部为褐色或黑色,背部和两侧有U形有色斑纹;雌性斑纹不明显。幼兽灰色,有黑色斑点。
竖琴海豹头尾长170~190厘米;平均重量120~135公斤。雌性略小。体呈光滑的圆锥形,胸区粗圆。尾短,背腹扁平。全身色白或棕灰。从背部两肩处斜向尾部有一A形黑色带,形状颇似鞍,颜面部通常黑色。雄性头骨长229mm,雌兽207mm。腭骨后缘凹入呈U形。齿数34。小肠长12.63m,大肠5.5m。

格陵兰海豹_鞍纹海豹 -生活习性

竖琴海豹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冬末迁至纽芬兰附近和格陵兰及北海繁殖。善游泳。以鱼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天敌包括北极熊、虎鲸和格陵兰鲨。
竖琴海豹的听觉和视觉非常敏感,嗅觉不发达,只适合分辨幼仔。通过胡须感应低频振动,来探测猎物和天敌。

格陵兰海豹_鞍纹海豹 -生长繁殖

鞍纹海豹以毛鳞鱼等中上层鱼和磷虾等节肢动物为食。2~3月冰上产仔。仔兽平均重11.8kg,被柔软弯曲的淡黄色毛。哺乳期约12~13天。雌性4―7年,平均5.5年、雄性5.5年性成熟。寿命可达30年。

格陵兰海豹_鞍纹海豹 -分布范围

鞍纹海豹喜群栖,分布于大西洋和北极海域,即俄罗斯以北,格陵兰、纽芬兰、加拿大北部。蟹殖地主要在白海、格陵兰东、纽芬兰北岸。分两个亚种:纽芬兰亚种(P.g groenlandica)、白海亚种(P.g oceanica Lepechin,177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10103/11823.html

更多阅读

花蕊纹身 花蕊纹身-基本信息,花蕊纹身-剧情简介

《花蕊纹身》是由小沼胜导演,谷直美等主演的一部电影,于1976年上映。花蕊纹身_花蕊纹身 -基本信息花蕊纹身海报导演:小沼胜编剧: 松冈清治主演:谷直美/ 北川守子 / 花柳幻舟 / 中丸信 / 螃江敬三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语言:

声明:《鞍纹海豹 鞍纹海豹-基本信息,鞍纹海豹-外形特征》为网友恼书空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