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图书信息,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图书信息

书 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作者:朱国圣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9月1日
ISBN:9787501193707
开本: 16开
定价:38.00元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图书信息,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内容简介:2003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发出《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简称“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时隔五年半后的2009年4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再次联合印发了《关于在新闻战线进一步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意在推动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图书目录


目录
明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原理为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夯实基石(代序)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18个基本原理
第一章 新闻、新闻事业属于意识形态。能够及时反映、深刻影响社会生活和客观世界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报纸“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
第二节 列宁:报纸能够显示出正在修建的建筑物――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轮廓,协调将要进行的工作
第三节 毛泽东:报纸“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
第四节 邓小平:希望文艺界,“以及从事教育、新闻、理论工作和其他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都为提高人民和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奋斗不懈
第五节 江泽民:“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六节 胡锦涛:“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
第七节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延安整风时提出的新闻定义,同认为新闻、新闻事业属于意识形态的论点相一致
第八节 新闻的由来,报纸的出现,也都表明它们属于意识形态
第九节 新闻报道需要物质载体,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产品具有商品属性,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新闻、新闻事业属于意识形态
第二章 办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的奋斗目标始终是:“工人阶级的解放!
第二节 列宁:无产阶级报纸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工具
第三节 毛泽东:办报为了革命、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
第四节 邓小平:“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为“安下心来搞建设”,创造良好的新闻舆论环境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闻广播电视事业”
第六节 江泽民: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必须遵循“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
第七节 胡锦涛:“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第三章 在世界上存在着阶级区分的时期,新闻、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第二节 马克思多次揭露统治阶级报刊新闻、评论的阶级倾向
第三节 恩格斯:《新莱茵报》的文章“像榴弹一样地打击敌人”。第一张工人日报的出版,是“在报刊方面能够以同等的武器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的第一个阵地
第四节 列宁:资产阶级报纸是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工具;无产阶级报纸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工具
第五节 毛泽东:“在阶级消灭之前,不管通讯社或报纸的新闻,都有阶级性”;“在世界上存在着阶级区分的时期,报纸又总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第六节 邓小平:美国开动宣传机器,煽动别国动乱;“美国之音“连起码的诚实都没有
第七节 江泽民:“西方国家新闻事业”“都有财团或政治集团为背景”,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
第八节 李长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就是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九节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新闻机构在新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阶级倾向,即替哪个阶级讲话,为哪个阶级服务
第四章 坚持新闻事业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第一节 马克思:“党派的名称对政治性报刊来说则是一种必要的范畴”;恩格斯:“在大国里报纸都反映自己党派的观点”;无产阶级“党的报刊的任务”,首先是“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
第二节 列宁:“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非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党性是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节 列宁明确阐述新闻事业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新闻事业应当成为党领导的“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
第四节 毛泽东:党性就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就是实事求是
第五节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中,毛泽东指出:“党性是阶级性的彻底表现。党报要有坚强的党性”,党性被列为党报必须具备的四项品质之首
第六节 胡乔木:《解放日报》改版,关键是“宣传上要以我为主”,“对《解放日报》和新华社的领导,显示了毛主席对新闻工作的历史贡献
第七节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立足点是新闻有阶级性、党派性”;不能“否认报纸的党性和阶级性”
第八节 刘少奇:党性就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人民记者“要的是无产阶级的党性”
第九节 邓小平:“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坚持党性,批评“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上提出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第十节 中共中央决定认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党性,增强党性。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最高表现”;“决不能把党性要求降低到一般群众的水平
第十一节 胡乔木:“共产党的党性,只能来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不能把党性说成是来源于‘人民性”’;党性有确切的科学的含义,“人民性”是“个含混不清的概念
第十二节 江泽民:“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言而喻,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提出‘人民性’高于党性,实质就是要否定和摆脱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
第十三节 胡锦涛:“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要高举旗帜、听从指挥,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
第五章 “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
第六章 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忠实反映群众意愿,做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第七章 新闻舆论事关党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福祸,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第八章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增强新闻舆论监督
第九章 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第十章 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贴近生活,调查研究
第十一章 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
第十二章 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第十三章 新闻出版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有阶级性的,总要是所在国家社会制度的制约,并为其服务
第十四章 新闻工作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十五章 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文风
第十六章 建筑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又红又专的新闻队伍
第十七章 按照马克思主义方针办新闻事业,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
第十八章 坚持和改善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论点
第十九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论点
第三编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几个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辨析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评价毛泽东关于两种新闻事业原则区别的论断
第二十二章 从伊拉克战争报道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第二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是新闻规律的系统论述和科学体现
后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10103/10442.html

更多阅读

亚里士多德的平等观 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工作者,必须要树立 四种意识 ,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 基层宣传工作,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如何做好基层宣传工作关系到能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大问题。实际

声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图书信息,马克思主》为网友逆流的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