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日本为何笑纳“倭国”蔑称? 日本人的蔑称

古日本为何笑纳“倭国”蔑称? 日本人的蔑称

古日本为何笑纳“倭国”蔑称?

中国称日本为“倭”由来已久,明眼人一看就知内含藐视讥讽,但古代日本却不以为“蔑称”,一度引以自称五百年。

这是日本人文化理解能力有限、还是另有缘由?

要搞清这个问题,先要明白这个称呼是怎么来。

查考历史可知,这个称呼确实不是“戏称”,而是一个正式封号。

关于这一点,《魏史》有明确记录。景初二年,即公元238年,日本岛兴起的第一个国家“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苦于国中有语无文”,遂遣使到中国,“使魏封之”,于是魏明帝曹睿封邪马台国人为“倭”。日本国王千恩万谢,欣然接受。

我想日本的这种“笑纳”行为,肯定引起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不少偷笑,就像一直有人把日本太阳旗解释为“传承武大郎的炊饼”。然而,笑过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个“倭”字并不是我们的笑柄,反而成为日本奋发图强的一个理由。

众所周知,历史上日本有过四次“才变'(即四次改革),大化元年即公元646年,孝德天皇开启日本历史第二次改革——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的当用汉字也发生了革命,标志性的变化,就以“大和”代“倭”,读音还是一样的,但气势上已经不同——相近日本“山”读音。小小岛国,竟能从“倭”中导出“山”之力,不能不说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文化心态。

而像“倭”这样,被中原笑话的“称呼”不止日本一类,类似情况在历史中反复出现,但笑到最后的却不是被蔑称的人。

例如在《说岳全传》中,宋军统帅岳飞战场上的最大对手是金国元帅金兀术,对于金兀术的“尊称”是什么呢?不是大帅、将军,而是“狼主”。

岳飞部下王佐,使用“苦肉计”,自断手臂诈降金兀术,口中不断称呼“狼主千岁”——

“小臣王佐,本是杨么的部下,官封车胜侯。杨么失败我只得归顺岳飞。昨夜帐中议事,小臣进言,金兵二百万,实难抵挡,不如议和。岳飞听了大怒,命人斩断我的右臂,并行命我到金营通报,说岳家军即日要来生擒狼主,踏平金营。臣要是不来,他要斩断我的另一只臂。因此,我只得哀求狼主……”

如果以“狼主”称中原将帅,那可能是一件大不敬的事。但在游牧民族当中,“狼主”可以成为尊称,这与他们的狼图腾相关。耐人寻味的是,汉民族也愿意以“狼主”称呼游牧民族首领。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文化心态。中原大臣,谁与“狼”粘上干系,那就是难逃奸逆贰臣。例如篡魏的司马懿,就被史书描写为“狼顾相”。中原人乐意之所以愿意以此称呼游牧民族头领,除了表面的“尊重”,不能排除其中暗含对敌首的讥讽。

对于汉民族口称“狼主”的用心,游牧民族头领可能也心知肚明,但他们不拒而笑纳。显然。他们拥有的也是一种强者文化心态,战场上见高下,不以口舌取胜。

自强与自慰,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而文化心态比文化图腾更能验证强弱。华夏文明以龙图腾,龙尽管被描画为“万兽之首”,但世界上并无此物,等于虚幻之物。所以,在现实世界中,“龙”的表现形式往往是纸糊,当然打不过坚牙利爪的虎狼。

历史反复证明:你怎么称呼对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在实力上真正藐视对手。以称呼之蔑,掩盖现实之怯,其实是一种弱者文化的表征。

19世纪,中国依然不时称日本为“倭”。但是甲午战争之后,此“倭”却一再创造了蛇吞象的奇迹。压得大中华半个世纪抬不起头来。

对于半个世纪中国对日连败,全世界大概都想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自力更生的日本海军几个小时就毁灭了中国苦心经营的“亚洲第一海军”?辽东战场,为什么万把日军小跑着就占领了东北重镇?为什么几个日本人,就能让一个县的数万中国人乖乖听命……?

对于屡遭外敌屠杀与侮辱的民族而言,反复使用的手段往往是谴责。然而即便是谴责,“最无道德”首先不是野蛮的侵略者,而是不能保护本国人民的政府和军队。始作俑者,是他们抱残守缺的本土“文明”。

有人说如果日本不侵华,中国在20世纪中叶就能成为世界强国。我认为此言太乐观了,它忽视了我们的“文明本质”。

总是”以多败少“的民族,肯定是“出了问题”。许多学者认为这个问题出在“血性”——只会谴责而不会自责,只懂得“仁义”大道理,不懂得“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弱肉强食”当然是“狼世界”的硬道理,但它并不能诠释文明世界里的文明强弱。

追本溯源,更确切地说:旧中国问题出在华夏文明本身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华夏文明包含太多的弱者文化,这些弱者文化,导致本文明“自慰有余、自省不足”,从而“不变应万变”、以“精神胜利法”应对一切挑战,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8/372796.html

更多阅读

Billy Meier 解释中国人与日本人的起源 (1990年) billymeier

前言曾经有一位日本人到过瑞士探访Billy Meier,回国后继续研究有关Billy Meier 的资料,但他从手上的资料发现了一些矛盾处,于是去信 Billy Meier 要求解释。Billy Meier 对此作出了十分详尽的解释。其中一个最吸引我的问答,是有关中国人

日本人的生死观之哲学思考3 日本人的生死观 樱花

禅宗和日本人的生死观从平安末期到镰仓时代的初期,社会经济政治上的动荡造成了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在武家政治开始形成的时候,武士们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佛教来抗衡京都皇室,公卿,贵族所依赖的旧佛教。禅宗,这只在中国佛教中绽开的奇葩也在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

(暮初编译+暮初评论) 暮初的话:对人而言,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生与死的问题。一个国家独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这个国家的民众心理,从而在各个国家之间形成民众的生死观差异。那么,日本人对于生死观是怎样理解的呢?为

声明:《古日本为何笑纳“倭国”蔑称? 日本人的蔑称》为网友深海未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