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恩师孔少华先生点滴 追忆恩师

中医要靠实打实的疗效说话!

——追忆恩师孔少华先生点滴

第一次和恩师孔少华先生相遇,是在我当医生的第八个年头,那时候我在基层屡屡接诊疑难重症,对中医的理法方药也算运用自如。有位肿瘤患者经我治疗后初见成效,但病情反复缠绵,我只能不断转方换方。然而,不久之后患者再次到我这里复诊,我发现患者大大好转,出我意料。患者如实相告:在北京碰到一位名医,吃了他的药才好得这么快。患者是位邻乡人,知道我常到各地遍访名师,就说下次去北京的时候,带我拜访一下那位“神医”。

2002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我第一次走进孔少华先生的诊室。老先生白须飘飘、双目有神。“你的方子我也看过了,很有水平,是不是有好几个师父啊?方子稍微有点杂,但路子是对头的。”我心中惊诧,原来孔老的眼光这么犀利。

孔老又关切的询问我在哪里行医,当了多少年大夫了?我告诉孔老,“因为要照顾体弱年高的父亲和母亲,我一直在老家河北涉县行医。虽然拥有中医医师的身份,但和在大城市行医的同学相比,我只能算是个乡村医师。”孔老亲切地对我说:“我父亲孔伯华和你是河北老乡了,他16岁的时候,在河北易县南白杨村开始习医,17岁就在河北易县行医,31岁才应聘来到北京,担任外城官医院大夫。”

这让我感觉非常惊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先生,一直是中医界公认的“上医治国”的典范,没想到从最基层做起。据孔伯华弟子、国家级名老中医裴学义教授介绍:1929年,国民党政府作出“取缔中医”的议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公愤。孔伯华被推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大会临时主席,率领全团前往南京汪精卫国名党政府请愿。面对汪精卫,孔伯华先生义正严辞地提出:咱们拿治病的效果来说话,找12个病人,你们先挑6个病人,用西医治疗;剩下的6个病人给我,用中医治疗。汪精卫同意做对比“打擂”,孔伯华分到了分别患有高烧、咳喘等6个病人。结果,孔伯华用中医治病的效果相当好,汪精卫眼见为实,看到中医的良好疗效,加之广大民众的舆论和压力,遂被迫取消议案。新中国成立后,孔伯华对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备至关怀,多所建树,受到周总理当面表扬:“孔老不高谈空理,务求实干。”此后,孔伯华先生又受毛主席邀请,座谈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问题。孔伯华随后给毛主席上书陈情,云:“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执技精良,方能拯济疾苦,故宜首重其培养人才”。周总理后来对孔伯华说,毛主席非常欣赏你的这个观点。于是,教委的同志把孔伯华解放前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的办学资料取走,开始编写新中国的中医教学大纲,创办新中国的中医学院。正是因为孔老从国家的高度、民族的气节为中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孔伯华先生逝世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担任孔伯华治丧委员会主任,给予了高度评价。

不过,孔少华先生在人们面前,却闭口不谈父亲孔伯华的光辉事迹,只是微笑着和我说:“我也当过乡村医师啊!”原来,身为北京中医医院医生的孔老,在“文革”期间遭受冲击,被下放到北京郊区的太阳宫公社卫生院,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底层”,然而孔老反而找到真正当医生的感觉,“在基层行医,对中医大夫的考验可比大城市严酷多了。农民兄弟们的小病小灾总是自己扛着,实在顶不住了,才找医生看病。时常来个病人就是重症、难症,甚至生命垂危、意识不清,想推辞是绝对不行的!还有,医生和患者像是乡邻一样生活在一起,农民们都很质朴,治好了就说好了,治不好虽然不会说什么,但下次就不来找你看病了,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大夫觉得脸上无光。不像大城市的大医院,病人天天人来人往,挂号都困难,医生们根本不愁没有病人来。”我了解到,孔老在太阳宫公社卫生院从头做起,居然在一个月后,病人由每天稀稀拉拉一两个变为每天八十多位,很多病人凌晨三点钟就开始排队挂号。孔老很自豪地对我说:“我当中医大夫最风光、最自豪的时间,就是在基层当医生的这段时间。乡亲们不是看医院的牌子有多大、看医生的职称有多高,而是只看你的医术啊!”

孔老的一席肺腑之言,给我以莫大的信心和勇气,成为我未来从医、做人的航标。

后来,成为孔少华先生的学生之后,孔老很严肃地对我和师兄弟们说:“为什么还有很多中国百姓对中医半信半疑?为什么有些江湖游医敢把中医吹捧为‘神话’?为什么有人公开攻击中医药学?我们中医大夫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啊!中医要靠疗效说话,而疗效要靠数字说话!比如说吧,1954年夏,石家庄发生“乙脑”大流行,西医救治的治愈率为70%,死亡率为30%,差不多三个发病的人中就要有一个死亡,比后来的SARS可怕多了。石家庄卫生局请来当地7位名老中医,组成了中医治疗乙脑小组,经中医治疗的34名患者全部治愈,紧接着,第二年又治疗乙脑50多例,治愈率达到92%。国家卫生部先后派出2个考察组进行考察,认定中医药治疗乙脑的经验应该向全国推广。”

“中医对乙脑的92%治愈率,高于西医的70%治愈率,这才叫做用疗效的数字说话啊!而现在有些中医,不说疗效的具体概率,单凭‘治好’(很难说是偶然撞上的,还是真有很高的疗效概率)的几个、十几个病案,就敢说什么癌症能治、肿瘤能治、疑难杂症能治,这不是欺世盗名吗?!很多疑难病症,如肿瘤、糖尿病等,是全世界的医学家都在努力攻克而难以根治!我行医五十年,深知对大多数常见慢性病,中医和西医优势互补,各有利弊。很多西医疗效差的病种(比如疗效仅为40%左右),恰恰是中医的特长所在(比如,中医治疗则能达到80%以上的疗效)!而对很多疾病比如晚期癌症的疗效,中医也只能延缓病人的生存质量而回天无力。中医大夫必须对自己的疗效心中有数,对患者如实相告,千万不能浮夸、‘造神’!”

孔少华先生对很多疑难病症有着很高的把握,比如,在非典刚刚爆发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们,“其实非典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从古至今都有很好的疗效,其治则以清热透邪,解毒化淤为法。”在那个非常的时刻,孔老几次要求去非典的第一线亲自用中医抢救病人,但是上级都没有批准,只能化为莫大的遗憾。

孔老还时常对我们说:“一个大夫明码标价挂号费为200元、300元,这体现了中医医术的价值。祖国的中药‘简便效廉’,一周七付药也就是100元左右。加上挂号费,也还是比西医要便宜!可是,让人痛心疾首的是,某些著名医院的中医教授、权威专家,居然经常为肿瘤病人开出一个星期三千元、四千元的‘天价中药’,来赚取其中的药费提成,这简直是披着白大褂的‘专家抢劫犯’啊!”

……

回想起孔师的点点滴滴,仿佛他老人家那慷慨激昂的话语又回荡在耳边。近些年来,因为与师兄刘观涛医师要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伤寒论方证”、“金匮要略方证”等课题的临床实证与学术研究,我一半时间在基层,一半时间在北京,虽有奔波之苦,更有学术之乐。我们的学术课题在没有任何学术经费的前提下,单靠自己与合作的医学同仁,就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目前正在陆续公开发布之中,也算告慰孔师的敦敦教诲了。

孙立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64137.html

更多阅读

孔伯华与中药苏合香丸 苏合香中药

孔伯华先生为上世纪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还是一个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人。“七七事变”后,日伪政权软硬兼施,威胁利诱,企图接管他创办的北平国医学院。他宁为玉碎,不求瓦全,毅然忍痛割爱,停办国医学院。当时有一种名叫宝丹的

85岁邱少华清明祭哥哥邱少云 (图) 邱少云烈士之弟邱少华

85岁邱少华清明祭哥哥邱少云(图)2015年04月03日 16:56来源:人民网作者:齐亮在重庆铜梁县,85岁高龄的邱少华老人与武警官兵一起在哥哥邱少云纪念碑前献花曹峰摄85岁高龄的邱少华老人与武警重庆总队一支队官兵一起祭奠哥哥邱少云曹峰摄原

酒歌王子陈少华的离奇故事 每晚一个离奇鬼故事

春风化雨,一份特殊贺卡融化酒歌王子心中的坚冰2000年春天,曾以演唱《九月九的酒》《九九女儿红》等歌曲而红遍大江南北的“酒歌王子”陈少华,在歌坛沉寂了两年后,带着新专辑《七月七的桥》复出。尽管这位昔日大红大紫的歌手做出了种种努

声明:《追忆恩师孔少华先生点滴 追忆恩师》为网友相濡以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