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韩寒《太平洋的风》——关于台湾,你了解几分? 太平洋的风 胡德夫

驳韩寒《太平洋的风》——关于台湾,你了解几分? 太平洋的风 胡德夫
台湾,是从念书懂事起就逐渐了解到的一个特别的存在。她在海峡的对岸,是相对于大陆三十几省市外的,一个孤落的小岛。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候了解到的台湾也就是地理书里那些台湾的代名词,日月潭、阿里山、还有外婆的“澎湖”湾。想过有一天能够去台湾么?或许梦里有过,至少那时候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当然台湾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远方。

而今,我却作为一个交换生在台湾生活已有两个半月。

自己时常想来也觉得神奇,曾经那么不可企及的愿望就这么实现了。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会那么想去台湾?你不怕台湾人很讨厌你们大陆人么?是的,我怕。来台湾之前,因为这个原因苦闷了很久,我怕台湾人对我们不友善,怕他们会欺负我们大陆人。所以刚到这儿跟台湾人交流时即使不是小心翼翼,也会缩手缩脚,当然之后发现我的担心有些多余,大部分人都是比较友好的,这都是后话了。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因为对台湾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情结,这种情结的由来或许是我长期以来对政治议题、两岸关系的关注,太想弄弄清楚,而只在我们的地盘是弄不清楚的。因为我们所了解历史都是被记述的历史,而历史的记述者是会有立场的,有立场就难免有失偏颇,你们懂得。所以要弄清这些,来台是最好的选择,即便要冒一点风险。我没有多么大的胸怀,想要为国家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什么重大贡献,我只是作为一个陆生(台湾把来台的大陆学生叫做陆生),以一个外乡人的角度来观察台湾社会和台湾人,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台湾和台湾人。

台湾=世外桃源吗?

未到台湾之前,跟几个之前在台湾交换过的同学给聊过,可能我打听的人不够多,可能他们看台湾的切入点也比较单一,从他们口中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台湾是天堂般的存在,去了就不想回来了。

真的如此吗?作为一个不会以最坏的恶意揣测揣测别人,也不会以最好的善意去想象别人的人,我对这种论调是持怀疑态度的。我觉得只有自己的体验是最真实的。所以,我来到了台湾。如今已有两个半月。时间并不长,但是如果抱着好奇的态度去观察、去了解台湾的话,时间也并不算短。

那么我的感受跟他们的想法有没有出入呢?是的,有。我想表达的就是:天堂不存在于人间,台湾也只是人间而已,过度的美化毫无意义。

在说明我的感受之前,有一个问题想要阐明,我觉得想要了解一个地方一个社会一个族群,起码你要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接触过一些人,经历过一些事,那么你的感受才会是全面的、充分的。就像我们在大陆常说的,不要以一两个人的劣行去给一个地区的人贴标签一样,所以同理,也不要因为一两个人的善行去定义全部的人。因为我们每次接触的都是个体的人,而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极大的,所以当我看的韩寒《太平洋的风》中表达的内容时,我认为他已经把台湾给神化了,当然他也留了空间,说“也许是我的命好,遇见的都是好人,也许是我走的肤浅,几乎所有人都和气。毫无疑问,如果我在台湾多停留几天,我当然能看见他不如人意的一面,也许他硬件不够新,也许他民粹也涌现,也许他民怨从不断,也许他矛盾也不少。没有完美的地方,没有完美的制度,没有完美的文化……”,但是他依然下了结论“在华人的世界里,它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的确没有什么比它更好了“。说实话,我不认同,而且非常反对。

 如果说我没有那些在台湾生活了多年的大陆人了解台湾,那我能接受。因为即便我再努力去观察台湾社会、去接触台湾人、去跟台湾人谈一些关心的议题,那两个半月也确实不够长。但是我至少比来台湾几天的韩寒要了解多一些。因为花费时间的长度在了解一个地方和一些人上确实是有效果的。

 说了这么多,必须开始正题了,说说我眼中的台湾。一直想写这样的文章,本来想留到七月份回大陆之后。但是最近流传在人人网和微博上的几篇过于美化台湾的文章,让我实在难以消受,比如那篇《台湾很令我失望,还是天朝生活爽》,再有就是韩寒这篇《太平洋的风》。

台湾人真的民风淳朴吗?

民风淳朴,我觉得如何判断和结论如何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怎样才算民风淳朴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偷不抢、诚实善良吗?我觉得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相当数量的这样的人。但是如果来到外地,有一个这样的人这么关照你,对对方产生好感是情理之中。但是就像我在之前说到的,不要以一两个人的恶行去定义一个地区的人,也不要以一两个人的善行去定义一个地区的人。计程车司机“宰”外地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大陆式的事情,台湾应该不会有吧?当然有。今年三月末春假期间在高雄美浓的时候,最多三百米的路程,那位司机大哥要了我们300台币(合人民币60多元),生气么?生气。但是我们会认为高雄人不好么?不会,怪自己运气不好罢了。

学校寝室每层都有公共使用的冰箱,每个人在自己的食物上贴有标签。在民风淳朴的台湾应该不会有人偷拿食物吧?而且是在有摄像头的情况下。依然有,而且只有那些没有开封的食物才会被偷,寝室同学几盒罐装咖啡跟酸奶都被偷掉。按理说,我们所在的学校也算是台湾数一数二的私立大学,学生家境大部分都不错,而且素质也应该还好吧。但是你能因为发生这样事情就以有色眼镜去看台湾同学去给台湾同学贴标签吗?不会,因为个别的现象不等同于群体行为。况且这种情况我相信也并不只是发生在陆生身上,知道这个情况的台湾同学也对这样事情的发生感到气愤。那有没有解决方法呢?有,就是尽量不在冰箱贮存东西而已。楼下的老师也无能为力,总不能要求老师为了几瓶酸奶跟咖啡去看几十个小时的录像吧。

还有一件事,可能是我们运气实在太不好了,我所在学校今年来台交换的陆生同学就有几个人被一个打着”康熙来了“编导旗号的人骗了上万台币,事情也登上了台湾的报纸,有兴趣的可以百度谷歌皆可。台北的捷运站(也就是地铁)也有不少穿着体面人说钱包丢了要求向我们几个女生借钱,一听我们提出带他去捷运服务站工作人员求助时就果断闪掉,转投他人。

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是,我们不会因为遭遇这些而对台湾人有什么不好的想法,这只告诉我们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正直的人,也有不怀好意的人,我们生活在人间,就决定了这个世界没有天堂,台湾也一样。

台湾人对大陆人热情吗?

这一点我的确感触很深,台湾人真的很热情。用我自己的话来表达就是,台湾同胞性格真的很好,人很活泼,很热情。本来当初来台是抱着一种战战兢兢的心来的,因为不知道台湾人对大陆人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怕他们会不友善、给我们脸色看。现在想来当初的担心确实是不太必要的。绝大部分的台湾人都是很友好的,在台湾这段时间也结交了不少台湾朋友。她(他)们会很热情的帮助我们,有时候还会主动提供帮助,这让我们这些在异乡的孩子心里觉得很是温暖。

春假去台湾南部几个城市的之前,当初也有过担心,因为众所周知,台湾南部是绿营的阵地。去之前,在做义工的时候就遇到一个家里其实是绿营的台南女孩,我也是在后来的交谈中才了解到她家是支持民进党的。我就问,那台南的人会不会很不喜欢大陆人?会不会很不友好?她说不会啊,南部人比北部人更热情。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去了台湾南部,结果真的如她所说。记得在垦丁,我们跟一个阿姨问路,那位阿姨先告诉我们去哪里乘公交车,然后说算啦,我带你们去好了。最后的结果是,不仅把我们送到公交站点,还陪我们聊天一直等到车来了才离开。

那有没有对大陆人不友好的人呢?也是有的。在高雄乘车,因为当时在睡觉,一见车停以为到站了,就背起包到前边问司机大哥(这边管司机师傅不管多大年纪都叫司机大哥),就问道:“请问**站到了么?”那个司机师傅转过来看我,说:“你以为怎样,随便就可以下车么?”口气很是强硬。其实大陆口音在台湾是很容易辨别的,大陆人和台湾人在街上光看长相是分不出的,但是一开口立马就知道你是大陆人。我不知道他是因为我是大陆人才如此蛮横,还是他对所有人都如此。至少在我来看我用了“请”字,口气委婉、没有表达失误和语法错误,那他这样对我只能说是他的问题了。

台湾的电视新闻=社会新闻?

关于台湾的电视新闻我有话想说。虽然大陆的新闻业被全球其他新闻从业者批评得一无是处,说我们的新闻界不够自由、受政府导向。可是在这里请允许我用大陆人的标准去评价。因为我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对新闻业也没有多么深刻而成熟的见解,但是我只能用“奇葩”二字去形容台湾新闻业,偏颇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刚到台湾那些天,有一个疑惑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为什么台湾到处是电视?学校食堂每隔几排座位就有一台电视、学校周围每一个小餐馆都有电视,几乎每个在餐馆吃饭的人都下意识地坐到正对着电视的位置,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差不多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都会有电视播放着“社会新闻”。我用“社会新闻”来整体定义台湾的新闻会不会很过分很不妥?或许有人想要拍板砖了。可是让我费解的是为什么这里的社会新闻的比重会那么多?电视里充斥着的是哪里的楼上楼下吵架了;花盆掉下来打着行人了;小孩子坐车,车后门开了小朋友从车上掉下来了……而且这样的新闻如还珠格格一般一天N次循环播放。我想问国际新闻哪里去了?台湾的国际视野哪里去了?为何少到如此地步?不仅如此,台湾的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全都是相互交叉着播报的,可能前一条新闻播报的是马英九总统会见陆生,下一条就是最近很火的女朋友闹分手不停喝红茶的淡定哥了。各种新闻的杂糅让我这红色社会主义胃着实难以消化。

作为一个大陆人,难以接受的另外一点就是这边电视新闻里关于大陆的新闻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负面的,不说百分之百,是因为我还抱有一丝幻想,可能正面的新闻恰巧我在看电视之前刚播过去。作为大陆人,我们有没有对自己的国家和政府政党的不满?当然有,作为资深愤青的我,对一些大陆自身存在的问题很清楚,不管是在网络和现实中也听过不少人对自己国家这样那样的抱怨和批评。但是大陆是不是一无是处呢?我觉得不是。我不想去唱赞歌,因为其一我不是五毛无责任去唱歌,其二大陆近二三十年有没有发展每个人都有感受。台湾人对大陆有敌意和误解以及误判,我觉得跟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有相当的关系。有一次参加两岸同学交流会,一个台湾同学就说他在第一次去大陆之前他的家人强烈反对,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大陆是不开化的地方,觉得自家孩子去会有危险,最后当这位台湾同学回到台湾给家人看在大陆拍到的照片时,他们都不相信这是中国大陆。所以,在当两岸人民没有很多直接来往的现实情况下,什么力量承担着信息交换的作用呢?当然是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媒体是操纵着社会的舆论导向。因为给民众什么样的信息完全取决于他们。在话语权被操控和舆论导向有意倾向某些阵营情况下,民众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和感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两岸交流中,当一方释放善意想要努力沟通,而另一方却大肆恶意丑化抹黑对方时,这样的交流的结果是怎样可想而知。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台湾新闻娱乐化过于严重,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包括一些台湾本地新闻专业的老师也这么认为。当究其原因时,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商业导向”。什么是商业导向呢,就是收视率高的话,就有钱赚。他们认为民众喜欢那些“抓眼球”“爆炸性”的新闻标题。我来台湾也见识了台湾著名的“苹果日报”,果然很不一般,只看头版直接感觉就是,即使不能说是“耸人听闻”,也至少称得上“哗众取宠”了。当然苹果日报的销量确实不一般,电视节目亦如此,越有“轰动效应”越有“卖点”收视率越高。在大陆也有一些社会类节目(例如解决例如婆媳吵架的节目、相亲节目之类)、娱乐节目也有相当的收视群和收视率,不是说这类受众怎样,每个人选择什么是自己的自由,况且生活有了娱乐身心也健康。而有“选择自由”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你有“选择”。有人会说在自由的台湾人面前谈“选择”和“自由”是不是太扯了?如果硬要这么说,我也认可,我们确实没有宣称的那种自由。但是我在这里想说的是:首先、媒体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商业导向亦应适可而止或至少有所限定。不能因为有些国际、政治等正统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低,就不提供信息给民众。信息的提供应该是充分的,充分就意味着正面负面的报道各种视角的报道都有涉及,民众如何选择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其次,我觉得在餐馆之类的地方无间断地播放新闻就意味着很多人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我认为信息应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才对。第三,我认为台湾媒体界是否低估了台湾民众的素质?凭什么就认定民众就喜欢那些哗众取宠的节目而新闻排斥正统电视节目呢?如果你不去提供给他们选择就理所当然得认为如此,我觉得这是媒体工作者巨大的失误。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台湾新闻从业者职业素养有所滑落。这不是我说的,是一位台湾的老师讲的。他说,台湾自诩为民主和自由的国家,因为言论自由,所以一些新闻媒体发布一些信息就不会去核实或验证,以致很多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但因为言论自由没有管束和制约,所以他们也无需负责。这点我没有深切的体会,所以不多说。

台湾人没有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吗?

两岸问题是我最关注的问题,是来台的原始驱使力之一,亦是我乐于跟台湾同学或老师讨论的问题。来之前,我的想法是“两岸问题”或台湾的”统独”问题,应该是大陆人和台湾人讳忌莫深的话题。但是来到这边之后,却发现开口谈论这个话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虽然来台之前,大陆学校老师的要求是“莫谈国事”。出发点是考虑到我们的人身安全呢还是其他什么呢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至少目前为止没有大陆同学或台湾同学刻意回避这个问题,最坏的结果就是不欢而散罢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作为一个大陆人你如何去定义中华民族?就单纯说中华民族是生活在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吗?那五十六个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是靠什么维系的呢?我们生活在大陆,我们从小学习的就是”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的概念,我们也愿意以“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去定义我们自己,这种民族的认同感是潜移默化的,然后慢慢内化成身体的一部分。你随便问一个大陆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他可能也一时答不上来,但是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可却是共有的内化的。

春假,我们一行大陆同学南行出游。从台中到高雄的火车上,旁边坐着一个中兴大学年轻人。随便聊就聊到了两岸人互相的感情上来。我说我们大陆人对台湾的感情比你们对大陆的感情好像更深,我们见到台湾人会觉得是同胞,也觉得亲切。你们见到大陆人是感觉同样呢,还是会觉得只是见到说同样话的人而已?他给的答案,虽然早有预期,却依然惊讶。

他几乎没有思考,就说只是觉得遇到说同样话的人而已。我尽管觉得讶异或者说更多的是不平,但是还是问了为什么。他说了两个原因,一是觉得“国情”不同。大陆地广物博,都是自给自足。而台湾却连粮食都是需要进口的,而且经历过多国的殖民,文化上很多元,不是说只有中国文化、也受日本影响深刻,欧美文化影响也逐渐变多。二是他说台湾人没有异地感。他说大陆省份很多,省省相挨,从小生活在一个省份的人去了其他省份,就会有异地感。而台湾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岛上,他们没有那种异地感。所以见到大陆人也不会觉得是见到了同胞,而仅仅是说同样话的人而已。不知道各位作何感想。我不想挑动两岸人民的不合,但是的的确确抱有这种观点的台湾人并不在少数。我们总是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对岸的形势(每当台独势力抬头,就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就是台湾人民的反应),新闻媒介和政府也没给我们了解对岸真实的机会。我问过几个蓝营的同学统独比例真的会有多少,他们说三七分或四六分吧,中间阵营人数很少。他们说就算那六七成中一些人不那么绿,但也支持不独不统维持现状而已。所以,形势不容乐观。

继续接上说,他是本省人,中兴大学,研究生二年级。在我看来,台湾当今的年轻人跟现在四五十岁的那一辈完全不同,两蒋时代的人是以“反攻大陆”为目的,他们不喜欢大陆的执政党,但他们是承认中国的,他们觉得大陆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而今年轻人他们接受的是九十年代以来的去中国化教育。年幼时接受的教育,必然深刻影响成熟后个人的思想。难以想象二十年之后,当现在这代年轻人做到现在当政者的地位,两岸又会是怎样一个局面。

当然,一些稍有年纪的人,四五十岁以上的,言谈中会流露出一种对大陆的难以言语的感情。在高雄和日月潭就认识几个台湾的外省人,一个祖籍江西,一个也是南部某省(忘记了)。他们说起小时候学的都是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有些比我们学得还要详细,当然还有一些什么反攻大陆之类。说起他们小时候那时候台湾的族群意识比较浓郁,本省的小孩和外省小孩经常会打起来。但现在在台湾本省人、外省人的概念其实已经淡化,不止一个台湾人这样跟我讲过。但他们这一代现在四五十岁的人是在两蒋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所以对大陆比跟我们年纪相仿的台湾年轻人更有感情,对大陆的念想更浓郁,民族的认同感也会强一些。

而当今的台湾年轻人,我个人认为他们没有什么中华民族的观念和认同感。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两岸人民之间直接的接触过少,交流不足。二就是台湾九十年代以后去中国化教育的恶果。两岸即便有交流,也大多局限于经济层面。而这种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跟历史、文化、政治分不开的,它的形成需要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高度认可和共鸣。而这些恰巧是台湾现在的教育,尤其是九十年代民进党时代以来极为忌讳和想要努力去除的东西。一个民族的最内核的部分都去掉了,怎么会有民族认同感呢。

台湾到底是不是国?

可能很多人会奇怪我为什么会这么问,这不是显然的答案么。没错,台湾不是国。但是为什么我从台湾人口中电视媒体中报纸期刊中听到看到的都是什么“国内”“国外”这样的字眼呢?如果说我一定程度理解他们这么说的原因,会不会很反动?其实我很爱国,当然是爱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来时我觉得这样的字眼很刺耳,因为明明就只有一个中国,如果这边是国的话,我们大陆的中国难道是省不成。
现在,我说我一定程度上理解他们的这种说法,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投射到现实的恶果。历史不能回头,所以我无法假设当时若共产党和国民党怎样怎样就好了,但是两边都称“国”这确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的现实投射。因为内战后两岸一边一党,所以双方自称国我觉得可以理解,关键点是互相承不承认是一个中国。而现实的区别是一个是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是无法得到认可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台湾。所谓的得势与失势也就是如此吧。在这种情形下,台湾要不要低头呢,我觉得这是台湾内部一个分歧比较大的问题。牵扯到一个中国的问题,就不得不提台湾现在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区别,一个台湾同学是这么告诉我的——国民党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民进党主张中华民国是台湾。稍有政治敏感性的人都能看出个中差异。那么有人会问,难道国民党还会反攻大陆不成?在我看来不会,至少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不会,台湾人现在比较沉溺于经济落后于大陆的悲痛之中,但是他们又乐于跟大陆的经济交往中得到好处(这在下文会有说明)。回到开始的议题,那台湾到底是不是国。当然不是,这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但是从感情上可以理解台湾人自称“国”的立场。他们既不承认中国大陆共产党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只承认中共对大陆的治权,不承认其拥有主权;民进党支持台独,无所谓中共拥有治权主权),又无法让他们所在的“中华民国”在国际社会上得到认可,内心的焦灼和不安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法掌控的失落其实是可以看出来的。当然这种不安跟失落一定程度上也与台湾经济滑坡和大陆经济的崛起有关,在之后的内容中会提到。

我们大陆人低人一等?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参加今年5月4日在台湾大学举办的一场“海峡对话-两岸青年沙龙”时发生的事情。当晚的议题是关于台湾当局制定的限制陆生赴台就读的“三限六不”政策的讨论。什么是"三限六不"呢?大陆的相当部分的同胞可能不是很清楚,因为这个政策针对的对象是赴台读书的陆生。“三限六不”是,“三限”为“限制采认大陆高校数量、限制陆生来台总量、限制医事学历采认”;“六不”为“不加分优待、不影响岛内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助学金、不允许在学中工作、不得在台就业、不得报考公职”,其中“一限一不”限制采认医事学历、不得报考公职,还写入《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剩下的“二限五不”还未入法。

对“三限六不”议题的讨论在岛内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近几年尤其是去年第一批大陆学位生入台后更是如此。意见的纷争是必然的,有赞成对陆生赴台设限的,当然反对的声音最近亦是很多。当晚讨论的主题就是三限六不是必要的还是应该废除的。分为大陆学生代表和台湾学生代表两个“阵营”。

陆生代表的意见都是统一的,就是应该消除这种歧视政策。因为在台湾,外籍生(包括陆生、港澳生、其他国家的学生)中,三限六不限制的对象只有陆生而已,这已然为明显的歧视性政策。以“民主”“自由”“平等”自诩的台湾这不是给自己一记耳光么?台湾学生代表的主流意见也是应该废除三限六不政策。他们同样是从权利平等的角度出发,认为给陆生实行这样的限制是不应该的。但是也有反对意见,一些台湾学生代表认为陆生入台,如果允许陆生赴台就读且允许陆生就读期间打工和毕业后在台就业的话,会对台湾学生造成威胁和竞争压力。如果担心陆生抢占教育资源和工作机会的话,这种担心,说实话如果站在台湾人的角度我能理解。

但其中一位台湾学生代表的意见让我实在难以接受。她说台湾法律规定时薪的最低标准是每小时103元台币,如果允许陆生就读期间打工的话,那因为陆生不受台湾相关法律的限制,雇主们就可以以低于103块的标准去雇佣陆生,那台湾学生就会失去很多工作机会。当时坐在台下有很多陆生,包括我自己。我相信很多人对她这种言论极为反感和愤怒。付出同样的劳动,凭什么我们陆生、我们大陆人的薪水就应该就可以低于你们台湾人呢?我们大陆人低于你们台湾人么?当然,最后她也的确遭到了台下陆生同学的不留情面反驳。

这位台湾同学有这样的想法和意见,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个别现象。既然它作为一种意见被提出,那么这种论调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说实话,作为一个大陆人,说心理上不受伤不生气那是说假话。同样是中华民族一份子同为炎黄子孙,我们哪里不如你们?我觉得这是一种冷战思维的延续。你们标榜自由、民主、平等,睥睨周遭一切“不民主”国家,台湾真的就是那么自由那么民主那么完美无缺么?在我看来不是这样,我认识的很多台湾人也不这么想。上世纪后半叶台湾经济在美国扶持下起飞的时候,你们不愿意跟大陆打交道,嫌我们穷。现在我们经济起飞了,你们又嫌我们不民主。总之大陆在台湾人眼里就是贫穷落后与专制独裁的象征。

没来台湾之前,我跟无数关心国家的青年一样觉得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有太多的问题,比如贫富差异、贪污腐败、民主仍处于流于形式阶段等很多很多,相信每个大陆人心中都有评判。可是来了台湾之后,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我反而觉得我党真的很不容易,很多陆生同学跟我有同感。治理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远非台湾这一小岛可比拟的。一个十几亿人口国家的民主进程我个人认为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台湾这么小的面积这么少的人口,从七十年代解严之后走上所谓的民主道路后,至今也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况且至今还仍然是问题重重的民主。一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人口十几亿的国家的民主进程更是需要时间。况且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民主问题,许多更现实更直接更紧迫的问题在中国想要崛起还未真正崛起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比如领土争端、经济发展、食品安全、贫富差距、贪污腐败、教育发展等等,在这里不一一展开。

有人说中国人擅长窝里斗,中国的几千年来的历史似乎也印证着这个说法。说大陆人不如台湾人,我一点也不同意。看看陆生(不管是交换生还是学位生)在台湾高校的成绩便可。我不想说台湾同学的基础有多差,但是台湾同学态度上的自由散漫,我觉得任何一个陆生都有所体会。大陆有没有自由散漫的学生?必须有,但并非多数。我认识的一个中文系的陆生同学修了经济学院的课,结果成绩是班级第二名,这若放在大陆高校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可这确确实实发生在台湾的高校。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我旁听的某些课堂上老师在大讲,台下同学也在大讲,课堂上随意吃东西更是常见。甚至不少人端个方便面或便当就坐在第一排吃饭。这难道不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么?我实在是难以理解。

其实这部分我只是想说我们大陆人没有低于台湾人的地方而已,其他顺带一提。

大陆发展了,台湾为什么感情会受伤?

这个议题同样是5月4日在台大举办的“海峡论坛-两岸青年沙龙”中一个学界代表提出的意见,当然会议的主题仍然是“三限六不”。当时作为学界代表出席的有前陆委会副主席、现任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赵建民,政治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忠华,还有曾在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供职过的中国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包淳亮。当时包淳亮教授是这么说的,他说:“中国大陆上海的人均GDP两年内就能超过台湾,十年之内大陆东部沿海城市的人均GDP将超过台湾,二十年之内整个中国大陆所有省份的人均GDP都将超过台湾。他说,陆生來台对私立大学是产业问题,多开放是对台湾经济有好处,‘三限六不’迟早要放开的,大陆势不可当,台湾自我调适程中,有些人的情感是受到伤害的,如果不能兼顾,但荷包至少有被照顾到,其实还是不錯的。”
“大陆发展了,台湾感情受到伤害”,能有这样的意见,首先说名一个问题,台湾对大陆依然不是兄弟之间的感情,而是把大陆作为对手、敌对方,冷战思维依然。另一方面,台湾也乐于跟大陆作经济上的往来,因为“荷包会被照顾到”。台湾之所以现在愿意跟大陆来往,不就是因为大陆的经济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带动台湾日益下滑的经济么?就连开放陆生赴台学习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原因。当时包淳亮教授就讲,一个陆生来台每年平均会需要八万台币的学费,需要十二万台币的生活费,而每个20万的消费带来100万台币的经济效益。如果每年10万个陆生赴台,将会有1000亿台币的经济价值。”加上台湾岛内人口出生率下降、少子化趋势的加重,陆生赴台会弥补少子化带来的台湾高校生源不足和学校运作经费需求。陆生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却依然遭到岛内一些声音强烈的反对。赵建民教授说,他十几年前在陆委会工作时,在台湾举办一些学术会议,仅仅因为当局给赴台的大陆学者提供机票和住宿费用,陆委会的电话都会被打爆。为什么?他说,反对的声音很强烈地反对,而支持的声音又不会很努力地支持。而岛内凡是涉及到大陆的任何问题,不管是经济、文化、教育,任何问题,都会上升到政治层面。台湾人说我们大陆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你们呢?而这种台湾对大陆的开放,很大程度上是利益驱使的。着眼点是在中华民族的高度去促进两岸的和平与交流吗?请你们扪心自问。如果把大陆和台湾看做一个统一体,并以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自居的话,为什么不能对大陆的发展有丝毫的欣慰和开心?你们的胸怀和视野在哪里?所谓的自尊心就那么容易被伤害么?

我们剥夺了台湾的邦交国?

依然是在台湾大学参加“海峡对话-两岸青年沙龙”活动的时候。与坐我旁边的一个台湾大学法律系的同学告交谈中,他说:“我希望你们大陆人一定要了解这样的信息。你知道马英九、奥巴马、胡锦涛哪个在台湾支持率最高么?“我说:”我不知道,你来讲好了。“他说:“奥巴马支持率最高诶,马英九其次,当然胡锦涛支持率最低啦。”我问:“为什么奥巴马支持率最高?”他说:“因为你们大陆抢了我们台湾的邦交国,我们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国际组织不能参加,而奥巴马给我们武器支持保护我们台湾啊。”然后我说:”那你没想过原因是什么么?“他就说:”因为大陆对台湾强硬啊,我们在国际上也没有地位,所以台湾人对大陆有敌对意识。“我说:”你有想过大陆为什么会对台湾强硬吗?还不是因为台湾想要独立?难道你们独立,我们还要主动示好?“结果不欢而散。其实我还想说,如果台湾不闹独立,那么中国的国际地位就是台湾的国际地位,中国的邦交国就是台湾的邦交国。只因为个人觉得两岸的统一绝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多说无益,我也不愿意去多费口舌去跟这位因果关系混乱的同学争辩。

作为一个大陆人,我想问,台湾那么想从中国独立出去,为什么却对成为美国的附庸毫无怨言?这是件多么奇怪而又自相矛盾的事情。一位淡大大陆研究所的同学告诉我,他们也知道,大陆对台湾只有一个要求,只要不闹独立,岛内政党怎么折腾都无所谓。我听了都觉得心酸,这是何苦呢?

写了这么多,也该结个尾了。我本想驳斥韩寒对于台湾的过度美化,其实我在前半部分也如实客观地表达了我的观点,台湾也只是人间而已,过度美化无益于两岸人民的互相认知,对台湾是世外桃源的幻想更是彻底不合实际,我强烈反对这种论调。现实中的台湾并不是理想国,对于台湾是理想国的幻想都是我们大陆人的一厢情愿。

之后笔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台湾的解读上来,我不想攻击或批评台湾和台湾同胞,我只是如实地记录了我两个半月来的感受。可能不够全面,但却真真切切是我所感受的。始终觉得台湾人是可爱的,我在台湾也接触到很多可爱可亲的台湾同胞,他(她)们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他(她)们的热情也无形中感染着我。

最后,我觉得两岸之间的交流、尤其是两岸人民之间的直接交流在今天已经变得无比迫切。所有的疑虑和猜忌都是因为互相不够了解或者道听途说。在跟台湾同学的接触中,那些对大陆没有什么偏见或抱有好感的台湾人,反而是那些去过大陆或在大陆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希望两岸能以更开放的胸怀去拥抱对方,少一点猜疑,多一点互信。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样身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不是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5805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韩寒《我的祖国》 韩寒 我的祖国

原文地址:韩寒《我的祖国》作者: 心雅(我的话)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很浮躁。本来我就是个孤陋寡闻的人,看的名著很少,看的书也很杂,也不是很新潮。在这很浮躁的年头,那些被各种媒体比如新浪,渲染得大红

韩寒《他的国》:理想主义者左小龙和他的朋友们

左小龙无疑是《他的国》中塑造得最成功、也最让人难忘的一个角色。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小龙”其实就是中国年轻人的意思。那么这个中国年轻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左小龙的人生悲歌左小龙的工作是看守废弃

荐读 如果人生只有24小时,你现在几点? 关于人生的书籍推荐

活到现在,你感觉人生的路走了多久呢?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些不知所措的话,我不妨换个角度再问一次。如果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时间比作一天的24小时,那么你觉得自己现在正活在几点钟?是温暖和煦的清晨还是烈日当头的正午?刚刚大学毕业的你,是不是

韩愈《进学解》中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进学解

韩愈的《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教的论述,其中也用比喻方式,阐述了人材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见解,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论怎样学习《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看韩剧《媳妇的全盛时代》 韩剧网媳妇的全盛时代

  文/蝶花逐梦飞  未曾想过老公离开一周的自由时间,会远离文字浸泡在韩剧——《媳妇的全盛时代》中。  婆媳之间的关系历来认为是最难相处的,但此篇剧情里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但该剧情却用诙谐、幽默的笔调上演了一场令人捧腹大

声明:《驳韩寒《太平洋的风》——关于台湾,你了解几分? 太平洋的风 胡德夫》为网友一川绿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