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影评:
更多>>我也看过这部电视剧
这两天看了不少剧评贴,大多都会涉及雍正<->甄嬛<->果郡王之间的感情主线。评论态度也是褒贬不一,或是说雍正和甄嬛之间谁辜负谁更多,或是说甄嬛和果郡王之间暗通私情是对是错。一部电视剧,有人说它小言气息浓厚,难有正剧风范;有人说它脱离封建伦常,不合历史背景;更有甚者以卫道士的立场称此剧离经叛道。个人也有一些观剧心得想说说,谈之前,不妨先说下我对电视剧的定位。
管中窥豹,见微知著
在我看来,甄嬛传采用了管中窥豹、见微知著的手法,导演虽然按严肃历史剧的规格投入了大制作精心雕琢,但并没有将镜头展现到历史全景的角度,以图囊括朝堂百官、天下百姓的众生态,而是剑走偏锋,用后宫这个封建帝王家族最为亲近私密、利害冲突也最为极端的舞台,加入原创人物,虚实掩映真假交融,刻画了在一段历史漩涡中,所有人都身不由己逐渐被压抑扭曲的故事,意在批判。所以,这是一部尊重历史但不忠于历史的宫廷演绎剧,它比言情剧更深刻,比历史剧更灵动,比宫斗剧更悲情。
文学要秉承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态度百花齐放,一部电视剧也应该如此。喜欢宫斗,可以看尔虞我诈;喜欢言情,可以看杏花微雨;喜欢深度,可以看三观立意。这部甄嬛传,它厚重带有批判色彩,它明艳带有历史情调,它精致带有严肃态度,它文艺带有理想气息,很多人看到的和喜欢的可能都不同,不可否认,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视剧,因为每个人都能从中各取所需,看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以下对主要感情线中的几个争议焦点略作解析。
纯元皇后
有了尊重历史而不忠于历史的定位,我们就好判断主要感情线中的人物和行为了。谈及雍正和甄嬛,必须要先谈一谈这个纯元皇后,她是贯穿在男女主角之间和全剧情节始终的灵魂人物。纯元是雍正最爱的女人,是他心中唯一的发妻。这种感情深到什么程度呢?一切与纯元哪怕有一丁点关系的人或事都能引起雍正极大的关注和用心。
甄嬛固然是纯元皇后的最佳替代品,但是太像了反而使雍正用情过深难以自持,有时不免因为真真假假的煎熬而迁怒于甄嬛。所以我们从余莺儿身上反而能更好的看清雍正对纯元的迷恋有多刻骨深切。
雍正以为余氏是在倚梅园中吟出纯元喜欢诗句的女子,所以就恩宠隆盛一味宽纵,即便余氏在宫中盛气凌人横行无忌,雍正也没给过相应的责罚,直到余氏冲撞了甄嬛。小替身遇到了大替身,肯定是要被炮灰掉的,余氏被贬了,然后对甄嬛嫉恨在心投毒谋害,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雍正怎么处理的呢?到这个关头他还想护着余氏不想杀她,只因“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这句纯元喜欢的诗句让雍正不忍摧残余氏性命,哪怕余氏犯下的是谋害帝王嫔妃的大罪,哪怕余氏谋害的人是集万千盛宠于一身的莞贵人,也许换了别人早可挫骨扬灰。如果不是甄嬛对皇上讲明这句诗是自己说的,恐怕就凭纯元喜欢的一句诗词便可护佑余氏犯下大罪仍保活命。
雍正待纯元皇后的感情,便是这般深厚乃至畸形的偏执。纯元诗词歌舞文房女工在雍正心目中无所不通,任何人只要有一点点相似纯元或是能引起雍正对纯元的思念,便可在雍正心中留下与众不同的印象,雍正心中始终最爱纯元,安陵容歌喉无双,不及纯元;甄嬛亲手织绣的寝衣,也不能代替纯元所做衣物可使雍正一直贴身穿着。一场惊鸿舞,一件旧朝服,都极有可能因为跟纯元沾染关系而引得龙颜震怒。甄嬛与纯元五分容貌五分性情的相似,是她最大的王牌,却也是最深的威胁,更是最难摆脱的阴影。
死者与生者:不驯的影子
纯元皇后是雍正心中最后的净土,雍正还没登基纯元就亡故,死人永远是最美好的,当年九王夺嫡,雍正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甚至屡遭康熙的贬斥,可以说纯元对雍正的爱,在雍正看来,是无比纯洁的不涉及权力名势的,是最为真心可贵的。纯元是否真的表里如一善良温和呢?电视剧给出的信息太少,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知道,纯元被自己的亲妹妹害死,说明她的心性无法适应后宫争斗。即便纯元活到雍正即位,贵为中宫皇后,两人之间再纯洁的感情,也会在各种权力纷争中渐渐冷却龟裂。因为纯元死了,所以雍正在自己心中为她塑造了一个完美无双的形象,任何黑暗的政治斗争和血腥的权力碾压,也不能污染雍正这份纯净的心底私藏,这是一个只属于亡者的心结。
在前述强烈的执念之下,甄嬛的出现就成为了必然的悲剧,她与纯元五分容貌五分性情的相似,引发了雍正待她有失常理的盛宠,连续八日临幸,椒房恩典撒帐习俗,准予尚书房行走,赠予同心结,大办生辰宴,闺房同乐的调情,奇珍异宝的赏赐,所有的一切在甄嬛看来以为是特殊的,以为是皇帝真愿与她有些许常人般的恩爱,可是在雍正眼眸深处倒影着的无非是不能与纯元皇后白头偕老的遗憾,因此略作弥补用来宽慰己心,这就是所谓的“纵得莞莞,莞莞类卿,暂排苦思,亦除却巫山非云也”。
随着时间推移,世上哪有一般无二的两个人,甄嬛与纯元之间的区别日渐明显,所谓五分性情的相似,在我看来是说两个人都心性颇高聪慧纯良,也都淡雅多才心志清明,但毕竟甄嬛不像纯元那般不擅权谋,雍正也早已是君临天下的皇帝而非当年不得志的王爷,后宫斗争的残酷使甄嬛不得不谨小慎微,家族荣耀的牵绊也使她对雍正的敬畏之心更甚爱慕之心,再加上熟读史书精于政道,这就与当年懵懂之时全心全意爱雍正的纯元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反差。
终于在甄嬛误穿纯元旧衣的那一刻,真实世界的影像和回忆世界的原型产生了割裂,雍正雷霆大怒,有内心感情被揭破的恼羞之意,更有痛心纯元风采难以再现的悲伤,还有对不起纯元的愧疚。他本来在与甄嬛相处的几年中,已经情不自禁的将两个人强行重叠,连称呼上偶尔都不自觉的叫错,但是这件事情,让雍正真真切切的清醒过来,明明白白的绝望了,砸裂幻象的镜子,碎片最终刺伤的只能是自己。身为九五至尊,不可能自我否定,于是雍正悲怒交加之余,只能将过错全部推给甄嬛,认为是她不识大体有意冒犯纯元,对她冷落报复苛责,极尽宣泄之能事,这便是隆宠背后的圣心无常。
甄嬛离宫修行,皇帝郁郁寡欢之下生了病,昏迷中呼唤甄嬛的昵称,当果郡王把这件事告诉甄嬛时,她的回应颇有意味“皇帝始终心系纯元,会念及我的名字,多半是在魂牵梦绕之余,偶尔想起了我这个不驯的影子罢了”,这就是雍正的真心,即使在心底还能为不愿做纯元替身的甄嬛留下特别的印象,也终究还是因为似纯元又不似纯元的煎熬。
皇权压抑下的后宫
雍正作为封建皇权的最高代表,他是体制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尽心的维护者。有人说帝王维护皇权是天经地义的,能有对甄嬛那么些真心,已是难能可贵。但我想说,如果事事都要束缚于历史,那还不如直接穿越回去三跪九叩。皇权在过去至高无上不假,可是今天观剧的我们就可以因此而枉顾人性,一味给帝王涂脂抹粉了?
雍正对待后宫的政策是关联前朝利益制衡,手段是恩威并济软硬兼施,对待嫔妃,只不过拿来做维系皇权稳固的棋子,所有人,都是战战兢兢的活在皇恩浩荡之下。如华妃,是对于年羹尧的安抚和制约所用;如其她嫔妃,是作为繁衍皇家子嗣的工具;如皇后,也只是名分夫妻让其辅助自己统御六宫罢了。有了制衡需要,有了外戚关联,有了礼教约束,皇帝与嫔妃之间就难以交心,最多是对伺候久了的女人,能留下些情分的施舍罢了。所以甄嬛说一切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那便是在封建皇权的束缚下,她希望和皇帝之间“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根本不可能有结果,雍正注定辜负她一片深情。
对雍正情深意切者有很多,华妃和皇后是生者的代表,华妃骄纵霸道,皇后阴险内敛,可两人却都对雍正用情极深,爱到失去自我。雍正给尽华妃恩宠,主要原因是外戚年羹尧能征善战,不得不倚重,还有一些情分也不过是华妃貌美又尽心侍奉多年罢了。华妃性格嚣张,与纯元相差甚远,雍正待她从没有爱,用尽心机不让华妃受孕。而对待皇后,也不过是出于皇族联姻需要,顾念太后的扶持和纯元的临终所托,同样没有爱。付出与所得的严重不平衡,是导致华妃与皇后心理畸变的根本。
为什么华妃和皇后都对甄嬛深恶痛绝?因为雍正对她们从没有对甄嬛那般用心,因为甄嬛得到了她们从不曾在皇帝身上得到的宠爱。待她们不公的是雍正,可皇权独尊的洗脑使她们只会把对皇帝行为的不满强加到别人头上,只能把怒火倾泻在其他嫔妃身上。悲剧的源头永远是皇帝,雍正极力想要维护和制衡的后宫,却时常只是因他几句话、几个决策就凭添无数屠戮,看似至高无上的皇恩浩荡,看似睿智均衡的圣心威严,却正是将后宫推向更黑暗深渊的罪魁祸首。
雍正待华妃、皇后只视为皇权工具,自然不知华妃心里的痛,不明皇后心里的恨。但是对甄嬛,这个对于他而言比较特别的感情寄托,却也依然只能是辜负,逆风难解寒梅意,雍正在按照自己意愿雕塑纯元替身的时候,他不会知道伤甄嬛伤得有多深。
甄氏家族的文狱之祸
甄家因文字狱满门流放,表面看是皇后暗中操纵朝臣行污蔑之举,实则源于帝王的猜疑和薄情。诚然帝王必然多疑,都怕朝臣居功自傲,但是文字狱在历史上从来是为人诟病的莫须有之举,皇帝对甄家的事处理如此严苛,颇有些不问青红皂白之意,真正的原因是甄嬛地位的特殊,让他感觉到甄氏家族如若再位高权重,日后很可能比年羹尧的威胁更大,因此他断不能容忍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皇帝能因安陵容怀孕而从轻发落安父,却任凭八个月身孕的甄嬛苦苦相求,也不能饶恕因莫须有而获罪的甄氏家族,这就是真相。
古语说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个道理,永远不知何时会遭到反噬。雍正为处理年氏家族烦忧之时,甄嬛帮他出谋划策、甄家为他冲锋陷阵那就是深慰圣心,说穿了利益同盟而已。一旦问题解决,这份通明达意的功劳就成了朝政隐患,皇帝宠爱甄嬛,所以更要剪除与她有关的外戚势力,否则怎能安枕无忧。
甄嬛和雍正之间的悲剧,直接因素是她有张纯元脸;推动因素是她看似淡然隐忍的性格深处,有几分倔强自主的执着,希望追求心中的美好感情;决定因素是在于皇权制度的压迫下,雍正待她实难真心,即便偶有爱意,诡谲的政治倾轧和多疑的帝王权谋也终究会将这份爱意压迫得无法抬头。因此甄嬛的挣扎和努力,只能换来尊严玉碎一地,家族朝夕倾覆的结局。后来更在明知自己只不过纯元替身的情况下,若要护佑孩子、重振家族、救父母于危难,唯有用尽心机回到昔日伤害自己最深的皇帝身边,做一具舍弃真心的傀儡。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有人说甄嬛对皇帝要求的感情太多,有失分寸,我倒不知她仅仅是希望皇帝在待她盛宠的同时也能有几分真心,这样的心思有何过分?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多么简单的小女子爱情。相比华妃的跋扈、皇后的偏狭和很多嫔妃得宠后的狂妄,甄嬛那份从始至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低调与忍耐,何其可贵。
甄嬛在电视剧中有几番变化:天真清纯的莞常在->明艳聪慧的莞贵人->锋芒毕露的莞嫔->心机内敛的熹妃->狠辣阴郁的熹贵妃->威仪寂寥的皇太后。经历了皇恩隆宠被孤立、圣心莫测被刁难,见识过姐妹情深掩盖的阴狠谋害,也明白家族兴衰在天威震慑下只是覆巢危卵,荣辱尊严不过都是凭皇权把持的玩物,因此她只能选择表面忍让的同时改变自己。
甄嬛确实有得到雍正待她盛宠之外的真心,有人说她还是不知足,所以才会悲剧。我只觉可笑,雍正那飘忽不定的真心连甄嬛的安危都无法顾及,又怎么能怪甄嬛贪心呢?帝王的盛宠带给甄嬛的总是各种陷害与嫁祸,并且每次在甄嬛悲痛伤心之时,恩宠和真心也都同时远离了她,少了皇帝眷顾,践踏和欺凌自然接踵而来。雍正反复说会护她平安,会宠她一世,可结局只是一次次的伤害和怀疑罢了。皇帝想要的,终究只是个体贴温顺、委曲求全的纯元替身。
剧中最明显的一段,就是甄嬛第一次跟雍正产生大分歧,以华妃罚跪为导火索,甄嬛的第一胎小产不治,雍正心忧前朝利害关系,不能如甄嬛所愿处死华妃,这无可厚非,但是他在甄嬛最为伤心和痛苦之时,在甄嬛最需要情郎抚慰和关怀之时,却以“近乡情怯”为理由疏远冷落甄嬛,认为是甄嬛太过倔强,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意,因此需要磨砺心性。天下为人母者莫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痛失爱子的甄嬛在皇帝面前,竟连伤心也不被允许,这样的真心岂非可笑至极。有这样的疏离,才有之后的长街受辱,甄嬛在凄苦中独自振作,全是因为皇帝的凉薄所逼迫。端妃说“在这后宫之中没有什么算计不得”,甄嬛说“不算计就不能活吗”,何其苦涩,不算计就得不到宠爱,真心也抵不过皇恩浩荡。
雍正待甄嬛,从来只是以他自己做出发点,帝王本性不过如此。纵然万千宠爱,也只是在甄嬛讨得皇帝欢心时,皇帝给予的施舍罢了。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在甄嬛与皇帝的感情关系中,皇帝只是锦上添花提兴致,不曾雪中送炭护安危。小允子说“只有小主让皇上顺心了,皇上才会留意谁让小主不顺心”,这便是真相,永远要做低眉顺目忍辱承欢的人,才能博得皇帝龙颜大悦,有不甘之心?那就等死。
甘露寺转折
有人说雍正未死,甄嬛出宫为尼不合规矩。但规矩是谁定的呢?是皇帝。此前因为纯元旧衣和文狱流放这两件事,甄嬛和雍正嫌隙渐深,皇帝没有转圜余地,而胧月诞生则可以缓和气氛。后妃最大的作用是什么?绵延皇族血脉,甄嬛诞下公主,这在皇家本是可以晋封名位的大功。之前吵架,甄嬛那句“究竟是福还是孽,数年情爱时光,终究是错付了”对雍正起到了一定的刺激,耳鬓厮磨多年,纵然是替身,到底也有些爱意,如此的情殇若再不能撼动帝王丝毫心意,那当真是雍正铁石心肠了。
因此雍正这个时候是想回旋的,郁闷宣泄之后,眷恋又蠢蠢欲动,想用公主诞生这件喜事把此前的尴尬与伤害化解过去也就好了。那么甄嬛又为何要拒绝皇帝的复宠之意呢?有人说只是她在使小性子罢了,我就不知如此说话的人,视尊严和真心为何物。此前雍正囚禁甄嬛,苛扣俸禄,百般刁难,已经间接害死了流朱,更丝毫没有顾及甄嬛的处境,后来甄家满门流放成了定局,前朝后宫历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惶惶天威圣心莫测,一方面甄嬛性格深处仍有些许的倔强不驯,不甘为人替身,用情有多深伤得才有多重;另一方面屡屡见识到阴毒陷害和帝王薄情之后,对刚出世的小公主也已经无力护佑。两相权衡,当时甄嬛唯有选择拒绝,才能保全孩子。以她家道没落不愿忍辱承欢的心志,又与皇帝的感情裂隙已深,还不知有多少帝王禁忌不了解,更有皇后、安陵容为首的众嫔妃虎视眈眈,强留宫中也已经无丝毫立足之地,反会连累幼女,不如远离纷争孤独而去。
甘露寺礼佛修行,是带发修行,不是真正去净六根,剧中是雍正主动提出,责罚甄嬛,意图撵她出宫,并不是她想去就能随便去的。雍正此举多少是存了一份私心,最开始的余氏只因一句诗词,连谋害嫔妃的大罪都几乎保命,面对这个多年相处的替身,雍正没将甄嬛贬入冷宫而是贬出皇宫也在情理之中。要怎么处理自家嫔妃,始终皇帝说了算,皇帝点了头,和亲都可以,又有什么是不可为的。
“背主隆恩”的感情
人们用美好的方式去追求美好的感情,永远也不是错的。封建时代如何就不能有真心对待感情的人呢?相反倒是很多倾慕浪漫恋情的诗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每个真心对待感情的人都会有的期盼。
甄嬛与果郡王之间的恋情是被诟病最多的设定,理由无外乎封建礼教之下,甄嬛身为皇室废妃怎能背弃圣恩、秽**德,还用偷龙转凤冒充皇嗣的手段,这也太超越时代了。但我们首先要明白,这是电视剧,不是纪实片,因此需要矛盾冲突来推进情节,而不是固守陈规,按照封建礼教进行刻板复制。既然是批判,源于历史必定也要高于历史。只要甄嬛与果郡王之间的恋情是符合剧情逻辑的,那么即使另类了些,也并非不可能之事。若没有武后颠覆唐朝,千古独尊,后世之人又怎能相信在古代女子也能做皇帝呢?历史不过事在人为,束缚再多再严苛,也阻挡不了人心的力量。
那么甄嬛与王爷的恋情到底合不合剧情逻辑呢?无疑是水到渠成的合辙。感情萌发的环境是宫外寺院,这就脱离了深宫重锁的束缚。甄嬛对感情的态度是什么?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雍正给了甄嬛一段美好的幻象,让甄嬛以为能实现,最终却心碎神伤。可是皇帝给不了的,果郡王却真真切切的给了她,无微不至的体贴和至死不渝的真诚是推动甄嬛与果郡王感情的根本原因。
倚梅园收藏小像,笛音助威惊鸿舞,桐花台月下谈心,生辰宴风筝莲花之贺,犯险强闯翊坤宫,果郡王一直对甄嬛颇多照顾关怀。甄嬛小产之后,皇帝冷落她,果郡王却愿意开解她;在甘露寺,皇后、安陵容等人只当甄嬛活得像是蝼蚁而窃喜,果郡王却体贴甄嬛思女之情,还安排人照顾远在宁古塔的甄家人。如果没有果郡王,在皇后党的授意下,甄嬛恐怕早就被整死了。终是那句话,雪中送炭最可贵,面对礼教的约束,甄嬛也有过徘徊,但如此一份美好的感情,她用小心翼翼不损他人的方式去接受,又何错之有?那些封建道伦常的卫道士,以此指责甄嬛背德犯罪,岂非荒谬。
尽管这段感情在导演看来也是脱离历史环境的,太过浪漫而不切实际,但是导演为什么保留下来了?因为带有厚重批判色彩的电视剧,也会需要一抹温暖;因为阴沉诡异的深宫高墙之外,也会需要一丝光明;因为人性被压抑得苟延残踹之余,还会需要一些治愈;更因为后续情节的矛盾冲突,都必须要以这段不能见容于帝王家族的禁忌之恋作为枢纽。
回宫之路
雍正肯隆重的迎甄嬛回宫,一方面是甄嬛先主动示好,另一方面,纯元故去的时间太久而与甄嬛相处的时光又曾经美妙,即便是不驯的影子,皇帝越来越老去,他始终需要为自己的感情找个现实的寄托。这份真心对皇帝来说已是非常难得,只是它来的太迟了。
应该说,别离一年多,雍正对甄嬛的感情是有变化的,他自己恐怕也想不到甄嬛能倔强到这个地步,竟然真的离他远去,剧中有一段情节是雍正到空荡荡的碎玉轩看,昔年一切盛宠下的恩赐甄嬛都没有带走,只带走了古琴长相思。在内心深处,雍正始终渴望有人能代替纯元皇后排解他丧妻之痛,但他也渐渐意识到甄嬛是在以独立的人格付出感情,并非温顺驯服的替身良选。如果说过去甄嬛是因为相似纯元而让雍正动心,那么离宫后则是因为似与不似的纠结而让雍正怀念。
甄嬛为何要回宫?女人虽弱,为母则强,要复仇更要救父母于危难。她刻意收敛心意百般迎合雍正,出发点只是维护孩子、重振甄氏家族,利用帝王皇权排除异己罢了,也许偶尔阳光温热的时候,她也会缅怀下旧情,但是如附骨之疽的纯元皇后,恐怕只会时常刺痛心境。这个时候的甄嬛如果说辜负了雍正,其实也只是带有利用之心,隐瞒了双生子的出身而已,她还无丝毫害皇帝之心,同时皇帝何尝不是在利用她来宽慰寂寥呢?
公正的说,滴血验亲的事雍正并没冤枉甄嬛,反而被甄嬛算计了。但是从皇帝一贯多疑的心性看,当初甄嬛还是清白之身时,雍正也没少猜忌她,所以即便孩子真是雍正的,他也依然会去验。事关皇族血脉的纯正,皇帝有顾虑这没错,只是对比果郡王对甄嬛始终如一的信任来看,雍正已不值得甄嬛去依靠。
结语
故事的结局,雍正杀死了甄嬛的心,而甄嬛气死了雍正,两人之间漫长的煎熬终于以生死做出了结,死去的人一了百了,活着的人也失去了所有。当年那个明艳聪慧、淡然隐忍的文艺女,最终成为了深沉城府、凌厉霸道的复仇者,谁人无辜?谁之罪也?天子何等威严也有气数将尽的时候,古往今来的弑君者前仆后继数不胜数,甄嬛不是隐于后宫阴影中的第一个,亦不会是最后一个。
有人说甄嬛弑君的情节太绝情,但我以为,被逼亲手杀死挚爱,等同毁掉了自己毕生追求和维护的最后一份真心,如果甄嬛还能不恨雍正,那她就没有人性了。恨的有多狰狞,才说明曾爱的有多深切。淹水之人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旦失去,那就是万劫不复。
甄嬛由始至终还是在意皇帝的,毕竟她当年一片真心都托付给了皇帝,可以说和雍正那一场过程风花雪月结局却腥风血雨的恋爱,是甄嬛一生一世也无法摆脱的梦魇。当她以皇太后之尊榻上小睡的时候,魂牵梦绕中也是跟雍正的回忆更多些。“那一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也许一切一开始就是错的”,离别恨,摧心肝,只是逆风难解寒梅意。
76集的电视剧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游离于史书之外却令人真实感觉到历史阴冷的影像,剧中人物百态丛生、各有千秋,而剧外的观众如果只是纠缠于这个故事有悖于封建伦理道德的设定是对还是错,那就本末倒置了。今朝观古,为的不过是借古醒今,拂去厚厚的历史尘埃,能够以不受封建束缚的角度去看待这部电视剧时,感觉才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