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半期考复习《孙权劝学》《伤仲永》

《孙权劝学》中考知识点

南平三中佘冬妹

一、原文划分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三、重点字词解释初,权(对……说)吕蒙曰:“卿今当涂(当道,当权)掌事,不可不学!”蒙(推脱)(用)军中多(事务)。权曰:“(古时王侯的自称)(难道)(想)(古时候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做。成为)博士(当时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邪通“耶”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只)当涉猎(粗略地阅读),(了解)往事(历史)(罢了)。卿言多务,(谁)(像)孤?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蒙(于是)(开始)(原意是靠近,引申去做)学。(等到……的时候)鲁肃(到了)寻阳,与蒙论议(谈论议事),大惊曰:“卿今者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重新)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大兄(长兄,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何见(认清事物)事之晚乎!”肃(于是)拜蒙母,(结交)友而别。

四、重点字词读音:

孤岂欲qīng)但当shè()猎

刮目相待(gēng)肃拜蒙母(suì

五、重点翻译: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蒙以军中务多辞)

翻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推辞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翻译: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3、卿言多务,孰若孤?

翻译:你说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译: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不过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士别三日,就要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认识他)。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7、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8、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好处。

9、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

七、简答题

1、文章主旨是什么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属,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故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学有所成的事迹,说明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的道理。

2、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及其意思
  答: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3、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6、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7、人物语言分析

(1)、孙权 :“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不悦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3)、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8、、人物性格分析

孙权(深谋远虑、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敬才爱才)

9、《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哪里?

: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先叙后议,以事说理。

10、简略说说读了《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这两篇文章后你受到的启示。

我们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

11、概括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12、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就学,学有所成。

13、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① 学习没有早晚之分,只要认真学,终有所成。

②学习能改变人的一切。(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就能学到东西,提高水平。)

14、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先一语道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接着现身说法,证明学的可能性“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让吕蒙无法推辞,“乃始就学”。

16、本文说明了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认得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本文吕蒙是中心人物。

17、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方法:但当涉猎。目的:见往事耳。

18、孙权劝吕蒙就学的理由中哪句话有说服力?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伤仲永》知识点

南平三中佘冬妹

一、划分原文节奏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三、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人()日() 仲永环谒()
不能称前时之闻()Mǐn()然
答案:Yì pān yè chèn 泯
四、重点字词解释
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
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半期考复习《孙权劝学》《伤仲永》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就:完成)
5、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
9、不使学(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11、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被)
14、伤仲永(伤:哀伤、伤感)
15、养父母(养: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17、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20、固众人(固:本来)
21、即书诗四句(书:写)
五、重点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译:他才能完全消失,跟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一)、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译为:
2、贤于材人远矣:译为:
答案:1、“扳通“攀”,牵、引。2、“材”通“才”,才能
(二)、重点字词解释
1、世耕()2、未识书具()()
3、父焉()4、并自为其()5、族为意()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7、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邑人之() 9、稍稍宾客其父()()
10、以钱币之()()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2、不能前时之闻() 13、泯然众人矣()
14、仲永之通悟() 15、之天也()
16、于才人远矣()17、则其受于人不至也()
答案:1、属于2、曾经;书写工具34、对……感到诧异 名字5、聚、团结6、从此;完成7、文采和道理8、9、以宾客之礼相待10、有人;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11、四处拜访12、相当13、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14、通达聪慧15、承受16、胜过、超过17、指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三)、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形容动词作动词,对……感到奇怪。
2、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
3、利其然: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
4、伤仲永:形容词作动词,哀伤,感伤。

(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性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
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五、重点翻译: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4)泯然众人矣。

译:

(5)余闻之也久。

译: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

六、简答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2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幼年时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少年时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泯然众人矣”。

2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2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2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②活到老,学到老。③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25.本文的内容告诉我们什么?

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26.学习本文有什么启示?
启示一: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启示二:应该由自己努力加强后天的学识和修养。
启示三:天才往往需要苦难作为一块垫脚石。
启示四:急功近利最容易摧残人才。
启示五:孩子的成长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38857.html

更多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全集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5、童趣(沈复)第二单元10、《论语》十则第三单元15、古代诗歌五首观沧海(曹操)次北固山下(王湾)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西江月(辛弃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第四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期末测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一、口语交际(8分)认真听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1.这篇新闻报道了一个什么消息?(2分)2.2005年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的结果: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米,精度为±0.21米,峰顶冰雪深度为米。(2分)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声明:《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半期考复习《孙权劝学》《伤仲永》》为网友十四次野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