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解读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关于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解读 作者刘福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耳熟能详,再加上教材采用了“文包诗”的形式,关于诗句的理解早已没有问题了。但诗中和有关这首诗的几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为了搞它个水落石出,颇费了一番气力。

1、这首诗写于何时?

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17岁时寓居长安所作。关于这一点,我们就从诗歌的内容也能够得到验证。这首诗是这样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开头的“独”字和随后出现的“异乡”与“异客”不但活脱脱描述了游子的清苦和孤独,而且非常充分地表现了少年诗人初离家乡的那份特有的眷恋之情。我们说,诗人虽然少年老成,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初次离开家乡的少年,所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会比成年人来得更为强烈一些,有了这样一个认定,对以下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所蕴含的情感也就不难理解了。越是年少,越是对“兄弟”之间的聚会怀有非同一般的怀念,这也是一般人所不能比拟的。

2、“九月九”为什么称之为“重阳”?

在我国古代,人们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故农历的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重阳”,也有叫做“重九”之说。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3、“处”字应作何解?

在现代汉语中,“处”一般作“地方”讲,但是在古代诗词中,“处”字却可以作“时间”讲。“遥知兄弟登高处”,就是“遥知兄弟登高时”的意思。比如岳飞的《满江红》中的“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处”也作“时”讲。

4、重阳习俗的由来?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初的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人人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在民间有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的习俗相传始于东汉。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晋朝周处的《风土记》上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5、茱萸是什么?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果实,因为它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山茱萸——2014年3月26日23点25分,借自新浪好友蓝月博文配图)

6、茱萸究竟插何处?

原来我以为,插茱萸的习俗也和现在过清明差不多,将柳枝与艾蒿插在自家的门头上,后来觉得,诗中说的是登高时所插,放在门头上大概不妥。我便以为茱萸是插在肩膀上的。有一次,有人问我:茱萸究竟是插在何处的呢?引起了我对这一问题的注意。几经考证:在唐代,茱萸是插头上的。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诗句,白居易也有“舞鬟摇落茱萸房”的说法,朱放更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的句子。由此可见,茱萸确确是插在人们的头上的。

关于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解读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小学课本里就有这首诗,我的小孙女前天背诵给我听了,可见这首诗已经广泛传诵。但,此诗中的许多内容迄今还未能让大部分人所了解,兹将此帖发上,供大家参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30944.html

更多阅读

思念远方亲人的诗句 祝福远方亲人的诗句

思念远方亲人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古台摇落

声明:《关于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解读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为网友漫天蒲公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