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此文记录10月日本北海道之旅
Day0 要想了解,唯有亲自去看一看。
2007年,白岩松和他的同事们做了一个系列节目叫《岩松看日本》。节目制作完毕回国后,他被人问道为什么要去看日本时,他这样答道:“我记得在我出发之前的时候,也有人跟我说,为什么要去看日本,我说第一个可能是因为日本不会搬家,他将永远是你的邻国,第二个,再过两年中国的GDP可能就会超过德国,排名世界第三,而日本排名第二,也就是说在经济上,这也将是很长时间的两个邻居。”
转眼间已是2011年,中国的那个不会搬家的邻居依旧隔海相望,但中国的GDP已经超过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实我们都清楚这个GDP平摊到每个人头上,依旧与邻居没法比,但还是要猛锤自己的背部,好让自己的腰板挺直一些,说:我们是老二了。
每每谈起这个邻居------日本------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这或许跟我们从小到大,甚至一直到现在都能在各种媒介里看到、听到、闻到有关抗日的报道、作品有关系。然而与之伴随的还有电器、汽车、动漫、电视剧、音乐、服饰、化妆品等等这一系列的关键词,并且这些事物已经渗入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我们恨日本,恨它扭曲、荒唐的历史观,但从某些方面来讲,我们又是“爱”它的,“爱”它的产品、文化以及时尚。
这种“爱”与恨交织在一起,使我们自己也有些拧把,不知道应该把这位邻居放在怎样一个心理位置上,以至于它总是悬在那儿,从来没有让人踏实过。
真正的日本究竟是怎样的?要想了解,唯有亲自去看一看。
Day1 初来乍到,吃碗泡面也会五味杂陈。(首都国际机场T3,北京---成田国际机场,千叶---新宿,东京---羽田机场,东京---新千岁机场,千岁---王子酒店,苫小牧)
今天将会是非常疲惫的一天,因为一早就要赶到机场乘坐飞机前往东京,而后稍晚一些时候还要转机飞往札幌。
飞机为日本全日空(ANA)航班,日方的空姐服务非常热情,又点头又哈腰,真让我们这些受尽了国内服务业折磨的人受宠若惊。与之构成鲜明对比的,飞机上唯一一名中方空姐,总是一副严肃面孔,也许她不太乐意飞这条航线?
飞机大约飞行了三个多小时后,平稳降落东京成田国际机场。从候机大楼来到停车场,第一感觉就是满眼的日本产汽车,很少能见到德系的宝马、奔驰。尤其是布满全中国的奥迪,几乎看不到。我想,如果日本的历史观能像德国那样坚决、不暧昧,兴许布满中国的“国车”就是凌志之流了吧。
(图:停车场的日本车。)
为我们开旅游巴士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躬着身子跪在旅游巴士下侧的行李箱内,一件一件的帮大家码放行李。据导游说,为了安全,只有驾龄在三十年以上的人才有资格开这样的旅游巴士。其实这并不是导致老人来开巴士的唯一原因。日本是个老龄社会,由于劳动力不足,日本政府将退休年龄设定为65岁,因此很多可以颐养天年的老人都得出来工作,像街边的巡警、出租车司机、巴士司机、园林工人等等都是由老人来担任。就算可以退休了,他们为了不寂寞、保持身体活力等原因,也会自愿加入到再就业的队伍。
旅游巴士驶出机场停车场时,老司机与停车场的收费员起了点儿小纠纷。导游说:“刚才我们的老师傅跟收费的说‘我就停了几分钟就不用收费了吧’。但对方还是坚持要收,可见日本人做事的一板一眼。”接着他话锋一转问大家:“这次来日本有没有担心过辐射的问题?其实是完全不用担心的,因为日本人比我们更怕死。你想日本人一辈子都要住在这里,也没见谁要跑,我们这些只待几天的游客怕什么呢?”
我们的旅游巴士行驶在日本少有的双向六车道高速上,导游一边引导我们欣赏两侧的风景,一边向我们介绍日本的交通:“大家肯定也注意到了,日本的行车是靠左侧的(也就是右舵汽车),这与国内是相反的。所以在国内大家过马路的时候要先向左看,再向右看。而在日本呢?”他故意做了个停顿,等着大家回答。大家也并没有多想,顺着这个思路答道:“先向右看再向左看。”
“不对。是向前看。为什么?因为日本人很守规矩。当行人方向是绿灯的时候,你放心大胆的向前走就可以了,根本不用管两边的车,他们肯定会很规矩的停下来。但如果是红灯,你可千万不能走。”
(图:繁华街道等红灯的行人。)
“所以,有人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往装有一群金鱼的水缸里仍一块儿石头,有序前行的金鱼分散躲开石块而后又恢复秩序的,那是日本人;四散奔逃、乱作一团的那是中国人。”导游是地道的中国大陆人,大家听了他的话之后也都会心的一笑。
由于稍后还要转机飞往札幌,因此时间上不允许我们参观迪士尼乐园,所以在东京唯一一个景点就是东京三大商业区之一的新宿。
东京的高架感觉有些像上海,但比上海的更窄,比上海的更高。日本国土面积小,所以说小日本,小日本,把道路修的这么拥挤狭小也就很好理解了。(在《机器猫》里,野比让机器猫使用扩张工具,增大了日本的国土面积,这样他们就有更大的场地打棒球……可他们却并不习惯跑那么远的路去捡回打飞的球。)
透过车窗,看着眼前的东京,仿佛还是看不真切。直到到了新宿,下了车才发觉东京是一个多么色彩斑斓的城市: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布满街道两侧,各类建筑并不是单调的灰凸凸一片。这种色彩斑斓十分协调,用中国特色的话来说就是和谐,并不会有半点的突兀------无论颜色还是氛围。穿着时尚的路人谈笑风生,虽说从相貌上很难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但若从穿着和打扮上比较,相对“土里土气”的肯定是中国人。
(图:色彩斑斓的日本。)
(图:在一个药妆店里,各色琳琅满目的药妆产品。)
在来日本之前,我只准备了一些面值一万元的纸币(折合人民币800块左右),并没准备零钱,所以来之后担心买小物件、小零食时会很不方便,怕被丢眼色。导游说,不会的,就算用一万日元去买一瓶一百日元的矿泉水,店员也会毕恭毕敬的把零钱找给你。在新宿街头的罗森便利店里实践之后,我发现确实如此:店员使用敬语欢迎你,双手接过钞票,报出你交了多少钱、需要找给你多少零钱,再把零钱一枚一枚的放到你手里,包好你所购的物品,并感谢你的光临。无论你听得懂听不懂。
为了方便中国人购物,一些店铺还支持使用银联卡消费,这样即可不经VISA(先兑换美元,后兑换日元),省下一些手续费。
在新宿转悠了一个多小时,便只能匆匆离开,赶往位于东京西南侧的羽田机场。晚上乘坐的飞机属于日本国内航线,所以办理各种手续也相对快了些。从东京飞往北海道的新千岁机场大约花了一个小时,再从机场乘车赶往不远的苫小牧市王子酒店又用了半个多小时,待办完所有入住手续,已经是日本时间22:30(北京时间21:30,时差一小时)。
放好行李,饥肠辘辘的我直奔马路对面的罗森便利店,买上一碗“奢华”的泡面(210日元,约16元人民币),以犒劳犒劳自己疲惫的胃。
坐在酒店房间,捧着一碗热乎乎的、味道和口感堪比国内日本拉面的泡面吃着,心里却是各种滋味。
Day2 原住民的心酸史;不搬家的丹顶鹤;北海道人民感谢他。(王子酒店,苫小牧---阿伊努族民俗村---釧路湿原国立公园---釧路市丹顶鹤自然公园---知床四姐妹居酒屋---阿寒湖宾馆)
颜导,这位来自宝岛台湾的导游是我们在北海道旅游的地陪。记得十几年前去韩国时,也是一名台湾导游做地陪,所以对于台湾导游能侃、好谈历史、政治的性格并不陌生。据他介绍,我们所在的这座苫小牧市是日本有名的工业城市,以造纸闻名,纸张产量约占日本的30%。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这座工业城市慢慢变得荒凉起来。
(图:苫小牧市鸟瞰。)
“市名源自阿伊努语,意思是沼泽内的河。今天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也是与阿伊努族有关。”他说,“北海道地区在古时候是阿伊努族人的居住地,大和民族称其为虾夷人,意为野蛮人。从15世纪开始,北海道岛南侧的大和民族不断的入侵、迁入北海道,夺取阿伊努族人的领地并对他们进行奴役与压迫。日本政府要求阿伊努族人抛弃原有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按大和人的方式去生活。日本官员甚至禁止他们沿用本民族的名字,而必须使用日语名字。”
其实这些故事听起来并不陌生,当年日本在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殖民时也是这么干的。
“一直以来,日本自称为大和民族,是单一民族,他们之前从来没有承认过阿伊努族人的地位与文化。直到最近,日本政府才承认生活在北海道的阿伊努人是具有独自特点的原住民族,并开始拯救和保护阿伊努族的文化遗产。”
苫小牧市不比东京,街道上的行人并不多。旅游巴士驶出苫小牧市区后,两侧的楼房换做一片片耕地、一座座牧场。从此时开始,我们算是进入到了日本的乡下,可这乡下地方看上去也是那么整洁,完全没有垃圾街边放、塑料满天飞的场景。红色的农用机具停放在田间地头,天蓝色、浅绿色、枣红色的房顶配以白色的木板墙,每间从眼前消逝掉的农房都显得那么精致,所有的景色好似日本漫画里勾勒的那样。
与本州岛、九州岛、四国岛比起来,北海道岛简直就是个天然大牧场。这里的农业和畜牧业特别发达,在自给率上居日本首位。这里盛产甜菜、土豆、洋葱、和牛以及牛奶。除此之外,这里的牧场还用来饲养赛马,培育种马。凡是在赛马比赛中获过奖的马匹,都会在此“传宗接代”。北海道的花草种植也很出名,每到夏季,漫山遍野的花园会连成一片,宛如彩锦一般。
看了一个小时的“漫画”后,我们到达了阿伊努族民俗村。这里主要展示了阿伊努族人的住宅以及一些风俗资料。传统的阿伊努族人会住草屋、吃熊肉。熊祭是阿伊努族人著名的节日之一。人们把捕获的熊仔作为“神子”用人乳精心饲养,待冬季来临时,举行庄重的熊祭仪式。人们把熊仔杀掉,然后围着祭坛边喝熊血、吃熊肉,边进行歌舞游宴,庆贺熊回到神的天国。
(图:阿伊努族的草屋)
从民俗村出来,我们的旅游巴士再次上路,直奔下一个目的地釧路。
北海道岛分为五个区域,道央(札幌所在的中部地区)、道南(函馆、登别一带)、大雪十胜(大雪山地区)、道东(釧路、知床半岛一带)及道北(網走以北地区)。我们目前所在的道央地区属于平原一带,要前往釧路,必须经过大雪十胜的山地地区,而这个区域是北海道海拔最高的地方。所以这段路上与之前沿途的风景大不一样,路旁的田地牧场渐渐被起伏的山川林地所替代,植被更多的以松树为主。
由于是翻山前行,越向前走,温度越低,再加上海岛所特有的湿度,不一会儿就下起雨来,而且越下越大。远处的山峰上温度更低,生长在那里的松树已经裹上了银装。车窗上不知不觉也已布满哈气,任你怎么擦,也擦不完。
(图:银装素裹。)
我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钻过几个长长的隧道,又拐了几道起伏的山路,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釧路郊外的海面。在釧路市郊吃了一顿便餐,而后我们又匆匆赶往城市另外一侧的釧路湿原国立公园。
釧路这个城市也显得十分荒凉,据颜导说,这里的年轻人都去札幌或者东京发展了,留下的大都是老人,所以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偶有经过的车子也确为老人驾驶。
我们一直在与乌云赛跑,等到车子开到釧路湿原国立公园,又下起了大雨。从下车的地方到湿地展望台,大约要走一公里的木栈道。木栈道穿入密林,弯弯曲曲,所有人都打着伞,沿着这咯吱作响的栈道前进。
(图:木栈道。)
路的尽头便是展望台,从此处眺望整片湿地,一望无际。据说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生活在湿地里的野生丹顶鹤。不过现在这个时候,野生的我们肯定是看不到了,但我们可以到下一站------釧路市丹顶鹤自然公园,零距离欣赏丹顶鹤。
与国内的丹顶鹤不同,北海道的丹顶鹤并不迁徙,而是长居此地,为了自身的安全,身居湿地之中。釧路市丹顶鹤自然公园已建园58年,里面的丹顶鹤多以散养方式喂养,因此在这里观赏到的丹顶鹤可以说是最接近自然生存状态的。
(图:丹顶鹤。)
看过丹顶鹤,我们一行人马浩浩荡荡,杀向今天住宿的阿寒湖宾馆。说起阿寒湖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要是提起知床四姐妹居酒屋,恐怕没有几个中国人不知道的。因为冯小刚导演的一部《非诚勿扰》,北海道的旅游业大振,好像北海道的官员还为此特地感谢过他。
(图:四姐妹居酒屋。)
电影是艺术,艺术就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现实中的知床四姐妹居酒屋并非居酒屋,也就谈不上四姐妹了。原来,冯导当年特地从东京请来四位“妖艳”的欧巴桑,借用此地的烧烤屋,上演了一出秦奋“花天酒地”的戏。
影片中居酒屋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出发前一天我还特意又温习了一遍。然而,让人印象更深刻的当属秦奋忏悔的小教堂了。不过据颜导说,其实那根本就不是什么教堂,而是普通的民宅。自从电影播出后,许多慕名而来的中国游客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民居主人起初还能招架,但最终还是忍受不了这份秦奋带来的喧嚣,所以现在的北海道行程也就不再有参观教堂的环节了。
日本是个多火山、多温泉的国家,我们下榻的阿寒湖宾馆就属于温泉酒店。酒店特别为每位泡汤(日语里热水和温泉都称为汤)的客人提供了传统日式浴袍,所以在楼里,满眼都是穿着浴袍溜达来溜达去的男女老幼,活像一个大澡堂子。
既然来了,咱也得入乡随俗泡个汤,解解乏,明天还有更精彩的风景在前头!
Day3 湖!湖!湖!除了差距,我们还能说什么?也许真的只有涅磐才能重生。(阿寒湖宾馆---硫磺山,阿寒国立公园---屈斜路湖,阿寒国立公园---美幌峠---北浜车站---能取岬---流星瀑布、银河瀑布,大雪山国立公园---大雪宾馆)
虽然大家前一天晚上都泡了汤解了乏,但好像还是很疲惫,跟团旅游就是这么车马劳顿。也可能是有的团员太劳顿了,以至于行李放错了位置,被其他旅行团的游客拿走了!一般来说,在酒店大厅里会竖起几块儿写着旅行团名称的牌子,上车前,客人们都可以把行李放在对应的牌子下从容的去餐厅就餐,从而避免随身携带行李所带来的不便。也许你会担心行李会被人偷走,但酒店里的客人都在遵守这个规矩,再加上当地民风淳朴,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
不过,如果这事儿放在国内,可能就该认倒霉了,谁让自己不小心呢?最后颜导还是跟酒店做了沟通,希望他们能协助找到行李。
就这样,有人欢喜有人忧,我们开始了第三天的旅途。
我们的车沿着山间小路行驶,颜导不时提醒我们要睁大双眼看周围的风景,因为这一带经常会有鹿出没。大家也十分努力的看,但真正看到鹿的身影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的事儿了。
在那之前,我们驶离阿寒湖、途径摩周湖,来到了距离酒店不远的硫磺山。一下车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硫磺味儿,远处的山坡上一坨坨淡绿色的物质不断冒出白色的烟雾。
(图:硫磺山。)
等走近一些,味道更是浓重。两位当地的欧巴桑坐在一旁,头巾、口罩捂地严严实实,显得十分淡定。她们在干嘛?这时其中一个人起身,拿着长长的杆子挪动了下放在热气口的铁框。我定睛一看,里面全是鸡蛋!哦,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硫磺蒸蛋!虽然有些好奇,但也仅仅是拍了几张照片就赶紧离开了,因为这里实在是太呛人了。
(图:卖鸡蛋的欧巴桑。)
而后我们驱车来到屈斜路湖,这里有日本最大的湖中岛------中岛。当然,在湖边我们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等车开到对面山腰的美幌峠,才算是鸟瞰了整个屈斜路湖。
(图:屈斜路湖。)
(图:鸟瞰屈斜路湖及中岛。)
从美幌峠出发,“我一路向北,离开有你的季节,你说你好累,已无法再爱上谁。风在山路吹,过往的画面,全都是我不对,细数惭愧我伤你几回”。網走是秦奋、笑笑到达北海道的第一站,也是决定他俩最终走到一起的地方。
有人曾经怀疑,邬桑接秦奋、笑笑下车的海边小车站是真的么?也许听了知床四姐妹的故事后你觉得这也应该是冯导造的一处景吧,但它确实货真价实的存在。
(图:北浜车站。)
也许你要接着问了,那这个小车站还在使用么?看看里面的线路图吧,从这里出发到昨天经过的釧路市要花3150日元(240多元人民币),还真是不便宜。车站是货真价实的,就连电影里的单节小火车也是货真价实的,当然小火车经过的时间间隔很长,我们离开车站后开出好久,才在旁边的铁道上看到它。
(图:线路图。)
穿过網走市,再沿海岸向北行车四十多分钟,就来到了能取岬(Notoromisaki,也不知为什么,它的罗马拼音我到现在都记得)。这里也是电影《非诚勿扰》的重要取景地之一:一个清晨,笑笑还是没能够执拗过自己,她选择了逃,选择在这里终结自己的生命。
(图:能取岬。)
我站在她曾经站过的地方,海风摩擦着脸,远处的海浪形成一条条白线,前赴后继地赶过来拍打着崖壁。我看着眼前的告示牌,又看看下面的海,这得多绝望才能下定决心跳下去?也许真的只有涅磐才能重生。
(图:告示牌。)
接下来又是一段长途奔袭,要在天黑之前赶到大雪山的流星瀑布、银河瀑布。李白曾经写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段诗句用在银河瀑布身上也算是实至名归。
日本人很有意思,好像什么东西都爱辩个雌雄。就比如眼前高悬的两条瀑布,流星瀑布气势雄伟有如男性,被称为雄瀑布,而银河瀑布温柔婉转有如女性,则被称为雌瀑布。类似的情况在早上离开的阿寒湖边也有:湖东北侧的火山被称为雄阿寒岳,在湖西南侧与之遥望的火山则被成为雌阿寒岳。由于雌阿寒岳脾气大,所以雄阿寒岳就哑火儿了,再也没喷发过。
看过雌雄瀑布,我们驱车又前行了10分钟,下榻层云峡的大雪宾馆。
当我们入住大雪宾馆时,传来了好消息,早上同行人丢失的行李被送了过来,而且比我们还早到了两个小时。据颜导说,阿寒湖酒店的工作人员找到并及时联络了拿错行李的客人,之后专门派人取了行李再给送到大雪宾馆。要知道这两地直线距离也有100多公里,更何况所有的公路都是盘山路,路途就更远了。
这也就是在日本。除了差距,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Day4 小樽札幌,最后的欢愉。(大雪宾馆---小樽运河,小樽---小樽音乐盒博物馆,小樽---狸小路,札幌---大通铁塔,札幌---全日空酒店,札幌)
在道东和大雪十胜地区转悠了两天,今天终于要从乡下回城了。
其实,这两天我们所去的阿寒湖、大雪山地区也都是日本国内游客喜爱游览的地方。但在众多的日本旅行团中,很难找到年轻人,基本上团员都是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这一点也反应了日本的老龄社会结构------壮劳力都去拼命工作了,只有老人才有闲暇时间旅游。(你在中国见到的日本旅行团也能佐证这一点。)
从大雪出发,一路西行3个小时,我们来到了素有欧洲风情的小樽。小樽在北海道西部,面临石狩湾,约在100 年前作为北海道的海上大门发展起来,极尽繁荣,不少银行和企业纷纷来此发展,甚至被人称为“北方的华尔街”。
没有去过长城便不能说去过北京,没有去过小樽运河便也不能说去过小樽。昔日的小樽运河里曾拥挤着无数装卸货物的舢板,沿岸都是砖石结构的仓库,一派繁忙景象。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小樽运河仅剩下其中一部份供后人参观。
(图:小樽运河。)
除了小樽运河,小樽的音乐盒堂也是很有名的景点之一。小樽开港之后,西方的乐器渐渐的传入日本,许多店铺也开始贩售起音乐盒,在不知不觉间音乐盒竟然就这么成为了小樽的名产。
(图:小樽音乐盒堂。)
在音乐盒堂里,你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八音盒。有传统型的、寿司型的、壁画式的,甚至连毛绒玩具也能做成八音盒。可以说,所见之物皆八音。当然,这里的八音盒不光样子各异,所能“演奏”的歌曲也是种类繁多,甚至一些经过特殊设计的八音盒可以更换音筒,以便“演奏”不同的曲目。
(图:做成音乐盒堂门前的蒸汽钟样子的音乐盒。)
看精致的玻璃工艺,是小樽另一种浪漫。最出名的“北一硝子”(硝子,日语里为玻璃)里可以观看制作玻璃工艺品的过程,见识一下不断变化形状的吹空绝技。
(图:北一硝子。)
此外,小樽的寿司、小樽的点心也十分有名,但时间有限,我们没办法一一品尝。匆匆忙忙又上路,奔向北海道的首府札幌。
札幌一名也来源于阿伊努语,意为“大河川”。由于日本是个岛国,主要城市大都临海,札幌遂成为少见的内陆大城,是内陆城市中人口最多的一个。除了是北海道的行政中心外,札幌也是北海道的工商业中心。
按照行程,同时也为了满足大家的购物欲望,我们来到了札幌著名的商业街狸小路。早在明治初期,狸小路商店街的原址就已开始有少量的商店及食店经营。由于狸小路周边有北海道的主要干线及运河,另一方面附近的薄野游廓(薄野,长满中国芒的原野;游廓,即娱乐场所、红灯区。其实就是官窑。)又正在发展,狸小路乘此优势,亦得以兴盛起来。
出门之前受人之托买几样东西,正好在此解决。颜导说,来北海道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比较多,有很多学生会在狸小路商业区勤工俭学。所以如果沟通不畅的时候,没准儿就能遇到个“同乡人”。我到是没遇到“同乡人”,反而遇到个中国话说的不错的导购,帮了我不小的忙。也多亏了她,别人所托之物统统买到。
从狸小路商业街一目町往北溜达五分钟,便是著名的大通公园,札幌每年的雪祭就在此举办。整个大通公园成带状横卧东西,贯穿几条街区。公园最东面矗立的札幌铁塔,是札幌市区内著名的地标之一。
(图:札幌铁塔。)
在札幌最著名的吃食要数拉面了,但很可惜因为行程的安排,我们没有口福享用,但颜导还是很贴心的安排了帝王蟹自助。一尺多长的帝王蟹腿外加鲜嫩可口的毛蟹,按他自己的话说:“你们算是赚到了,可以大快朵颐一番!”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心满意足回了酒店。我们下榻的酒店叫全日空酒店,与来日时所乘飞机的航空公司为同一株式会社。但这个酒店的生意不比航运,似乎是受了这个名字的影响,真的是“全日空”。
据说,他们已经开始考虑要换名字了。
Day5 “就到这里,再见吧。”(全日空酒店,札幌---北海道旧道厅,札幌---新千岁机场,千岁---羽田机场,东京---成田国际机场,千叶---首都国际机场T3,北京)
离开札幌前,我们顺道参观了北海道过去的治理机关办公场所------北海道旧道厅。
旧道厅竣工于明治21年(1888年),由道政府的工程师负责设计,采用了美国新巴洛克砖砌结构,建成时为日本屈指可数的大型建筑物之一。明治42年(1909年)因发生火灾,道厅内部全部焚毁,所幸的是砖墙并无大碍,于翌年开始修复,明治44年(1911年)完工。昭和43年(1968年)为纪念开拓北海道100周年,政府决定恢复其为建设初期的模样,并永久保存下去。在现在的日本,如此出色的明治时代的欧风建筑物已非常罕见。昭和44年(1969年),北海道旧道厅被日本政府定为重要文化遗产。
(图:北海道旧道厅。)
目前,旧道厅内作为北海道立文书馆、北海道历史画廊,开放供民众免费参观。馆内基本保持着过去的风貌,并展示有关北海道开发历史的文物及资料,游客可以在此阅览有关北海道的历史文件;同时,这里也设有北方四岛的资料馆,展示过去日本统治北方四岛时期的相关文物。
(图:“北方四岛”。)
从旧道厅出来我们直奔新千岁机场飞赴东京羽田机场,而后又乘车赶往成田国际机场转机回国。
在开往成田机场的大巴上,导游故作伤感的说:“再多看几眼蓝天吧,再享受一下无人鸣笛的街道。可能飞机落地北京的时候,你们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国了?’,但当你一出机场,看着灰蒙蒙的天,面对拥堵的交通、刺耳的鸣笛,你就知道‘噢!原来真的回来了。’。”
大家又一次会心的笑了笑。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风景,究竟是怎么样的,人人心里都有了答案。
“喜欢日本么?还会来么?”导游问。
大家很聪明,再一次会心的笑了笑。
车飞驰着,距离离开日本的时刻越来越近。我真的有些恍惚,虽然仅仅在此呆了五天,却恍如隔世。想起自己曾经看过的一篇有关吃牛扒的文章,在介绍最鲜美的牛扒时,有这么一段话:吃过好的才知道什么不好。我只是需要点时间,调整自己的口味。
成田国际机场的58号登机口比其他的登机口“略微”热闹一些,因为再过十几分钟,有架满载中国游客的飞机将从这里起飞,飞往中国。中国与日本有一小时的时差,说的准确一点,从中国飞往日本,你要向未来前进一小时,而从日本飞往中国,你要向过去退回一小时。地球自转所造成的问题我们无能为力,但有些事情我们肯定可以改变。
“嗨,就到这里,再见吧!”
DayX 来自细节的印象。
全日空飞机上使用的餐巾纸为绿茶加工原料余料所制。
所经过的所有日本街道没有看到乱丢的垃圾。
所有需要排队的场所,没有看到加塞儿的人。
道路上行车秩序井然,仅有三次听到汽车鸣笛。
所有去过的厕所均没有异味,无论大小。所经过的狸小路宠物店内,养有几十只宠物,店内无半点腥臊味。
除了在东京成田机场买拉面时没有从店员的脸上看到微笑以外,其余接触到的店员、服务员均笑容满面、服务周到。
每次,当客人下车时,司机会一人不落的对每个人说一声 “请小心”(日语)。
釧路湿原的丹顶鹤公园内,所有鸟笼上都设有专门的镜头窗,方便游人拍摄,并配有人性化的木板盖,以防鸟喙从此啄人。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所以房屋修建的都不高,但几乎没见到有人家安装防盗窗。
比较一下日本国家旅游局网页(http://www.welcome2japan.cn/index.html)、游览北海道网页(http://www.visit-hokkaido.cn/index.html)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网页(http://www.cnta.gov.cn/就用中文页面比!)所提供的信息实用性。
等等。
戴季陶在《日本论》中写到:“日本把中国在手术台上、显微镜下观察了几千次,那么中国呢?”
参考文献:
1.东方时空,《岩松看日本》。
2.萨苏,《与“鬼”为邻:一个驻日中国工程师眼中的日本和日本人》。
3.维基百科。
4.百度百科。
后记:
断断续续花了几天的时间来写这篇东西,想把自己亲眼看到的日本展现出来。虽然去之前读了萨苏的书,回来之后又再看了一遍《岩松看日本》,但我发现真的写起来,还是有很多东西难以用笔墨呈现。
确实,在日本的时间有些短,再加上跟团旅游,相当多的时间都花在从一个景点奔到另一个景点之上,所以对于日本的接触还是浅了些。但即使这样,我仍旧看到了人家的长处,看到差距,不小的差距。
有位学者说过:中国刚发展了一点点,就自大起来了,日本刚感受到一点点来自中国的威胁,就重新警觉起来。这是为什么?我觉得很有必要好好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