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越剧一代宗师袁雪芬先生 越剧袁雪芬

记越剧一代宗师袁雪芬先生

很早就看过越剧《梁祝》与《祥林嫂》的影片,但是对剧中扮演祝英台、祥林嫂的袁雪芬老师印象却不是很深,毕竟那时候对越剧还是一知半解呢!记得大学时在图书馆查找关于戏曲的资料时,看到了1952年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戏曲汇演的相关资料,常香玉演出的豫剧《花木兰》,新凤霞演出的评剧《刘巧儿》,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演出的越剧《白蛇传》、《梁祝》等,许多演员都获得了演出一等奖,京剧届的王瑶卿、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豫剧届的常香玉,越剧届的袁雪芬等七位演员获得了大会的最高奖荣誉奖。因为对地方戏特别喜欢的缘故,作为北方的戏迷对豫剧大师常香玉还比较熟悉,对袁雪芬老师却有些陌生,毕竟是地域所致,所以从那时才开始关注与了解袁雪芬老师……工作后有了更多的时间欣赏戏曲,记得一次看浙江卫视戏迷擂台赛有位叫蔡敏的选手唱了一段“琴心”,当时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不但唱腔音乐美,唱词更是美!真的是高雅之极!读书时就非常喜欢王实甫的《西厢记》,记得当时《中学生阅读》杂志经常会有《西厢记》剧词赏析,自己非常喜欢诵读,看到越剧《西厢记》如此精美的唱词又怎能错过,马上就买了关于越剧《西厢记》的书籍与碟片,遗憾的是只是买到了袁雪芬老师的《西厢记》CD,但是已经足令我幸福与激动了!全剧的唱词是那么的考究与雅致,几乎是每一场、每一段、每一句都是经典之作!特别是袁雪芬老师塑造的崔莺莺典雅秀丽真是美得如诗画一般!看过很多关于《西厢记》的评论与赞誉:袁雪芬主演的《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就是一幅幅完美的工笔画!越剧《西厢记》更是被誉为诗剧之作与越剧剧种的代表作!

60年代初本来打算由袁雪芬、尹桂芳、傅全香、吕瑞英、张桂凤等主演拍摄为越剧电影艺术片《西厢记》,由于万恶的文革使这一切成为了永远的遗憾也成为众多戏迷心中永远的痛!这样的钻石阵容也只有在梦中痴痴想念了……有幸见到了袁雪芬老师,当时本想说这件往事,但是怕引起老人伤心的以往所以还是忍住没说……但是至今为止,看过袁派的许多剧目以及许多其他剧种的《西厢记》,但是心中最爱的依然是袁雪芬老师主演的《西厢记》!也正是对于《西厢记》的喜爱,然后重温了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习惯了傅全香老师傅派花旦祝英台的天真可爱与俏丽多情,袁雪芬老师的祝英台给人更多的是大家闺秀的端庄委婉与典雅。这部电影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曾经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第八届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音乐奖,周总理曾经带着“两台”(茅台酒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影片)享誉国际舞台!

提起电影《梁祝》,袁雪芬老师对当时的拍摄只顾忙于彩色的发明而忽略了电影剧情唱腔与表演的提高,所以袁老对这部影片并不是很满意,袁老对《梁祝》的深情主要还体现在对挚友越剧红伶马樟花的怀念上,每次回忆起《梁祝》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怀念起马樟花,经常深情的说道如果马樟花还在,自己的一切荣誉都应该属于马樟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自拍摄完《梁祝》之后,袁老再也没有演过祝英台了!真的很感动袁老对昔日搭档姐妹的深情厚谊!

看过袁老主演另一部的越剧电影《祥林嫂》,这也是越剧史上的一个创造,首次把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搬上了戏曲舞台,突破了越剧以往才子佳人的浪漫,写实般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的愚昧与悲惨,也有力抨击与鞭挞了当时政府的黑暗!真的很佩服袁老的这份勇气与魄力!这是新越剧改革的开始,更是新越剧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1948年《祥林嫂》就被拍摄为越剧电影,这也是越剧的第一部电影,遗憾的是解放前夕导演带着仅有的两盒拷贝胶片去了台湾,至今这部影片踪迹不见,遗憾之极!文革后,1978年《祥林嫂》再次被搬上荧幕,拍摄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宽荧幕彩色电影!经常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袁雪芬老师对这部电影也不是很满意,在写给邓颖超同志的一封信上说自己演的不是祥林嫂,而是像文革后伤痕累累的袁雪芬!也许这是巧合般的异曲同工,更多的是袁老艺术的人戏合一与精益求精!

除了以上三部戏之外,还看过许多关于袁雪芬老师的艺术简介,真的非常佩服袁雪芬老师的艺术天赋与卓越才华:率先进行越剧改革,建立编、导、演、音、美的艺术机制等;演出《香妃》与琴师周宝才创作出越剧的新腔“尺调”、演出《双烈记》创造出“六字调”等;较早去电台教唱以及录制越剧唱片等;在越剧届较早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与流派特色,朴实稳健、含蓄隽永、韵味浓郁的袁派唱腔对戚雅仙、张云霞、金采风、吕瑞英等流派形成影响之深!

袁雪芬老师曾主演过《香妃》、《黑暗家庭》、《红粉金戈》、《木兰从军》、《王昭君》、《凄凉辽宫月》、《双烈记》、《秋瑾》、《火耶村》等剧目,遗憾的是许多剧目只有录音而没有视频资料。有幸看过袁老的一些早期电影资料如《双看相》、《相思树》、《西厢记·琴心》、《梅花魂》等,再次领略袁老当年的风华正茂与盛年时期的艺术风采!文革后袁老除了演出《祥林嫂》之外,其他的剧目几乎很少演,后来应徐玉兰的邀请,与徐玉兰、徐天红、周宝奎等演出了《碧玉簪》中的“送凤冠”一场,那是袁老告别舞台的最后一次演出。后来袁老在自传《袁雪芬自述》一书中写道:作为告别舞台演出应该演出《祥林嫂》就好了……有时候一直在想,袁雪芬老师作为越剧的领军人物与代表人物,又作为上海越剧院的院长完全可以有资格、有能力、有权利为自己排演更多的剧目(这样的事情至今屡见不鲜),可是为什么后来袁雪芬老师演出很少很少了呢?曾经认为袁雪芬老师也许是忙于行政职务的缘故。后来看了袁雪芬老师赠送的《袁雪芬自述》一书才知道,袁雪芬老师并不想担任行政工作(有太多的无奈与心痛),只希望好好演戏,但是作为党员一定要听从上级组织上的指示,但这对自己的演出影响不大,但是既然作为院长就要做出牺牲,也要为同时代的姐妹以及更多的青年演员让路!也正是袁老的高风亮节与高瞻远瞩,上海越剧院才可以人才济济、容纳那么多的名角流派创始人与百花齐放的流派纷呈!这在整个戏曲界任何一个院团都无法比拟的!当然这也与越剧姐妹之间的团结与友爱有关!说到越剧姐妹之间的团结在解放前的越剧“十姐妹”义演《山河恋》就可见一斑: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筱丹桂、张桂凤、吴小楼、徐天红等名角不计报酬参与演出与反动势力相抗争引起轰动,这也是袁雪芬老师等姐妹最早提议发起的(特别是袁雪芬老师与尹桂芳老师从大局出发演出了最小的配角季娣与申息,这是尹袁搭档的第一次合作,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山河恋》“送信”一折)。以及抗美援朝时“十二姐妹”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吴小楼、徐天红、王文娟、陆锦花、戚雅仙义演《杏花村》等捐献“越剧姐妹鲁迅号”飞机与豫剧届常香玉剧社义演捐献的“香玉剧社号”飞机遥相呼应!记得袁老在获得白玉兰终身艺术成就奖时动情的说道:“这个奖不属于我个人,我是代表越剧姐妹上台领奖的”!真正的艺术大家风范!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去年在上海观看纪念上越《红楼梦》演出五十周年系列演出时,有幸拜访了当今的越剧泰斗袁雪芬老师。当越剧名家史济华老师说带我去见袁雪芬老师时,我真的以为自己是在做梦!我真的可以见到这位当今戏曲界最德高望重的元老级人物吗?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想象过可以去拜访越剧的老一代表演艺术家,一是因为她们都年事已高,不便打扰;二是地域所致,我所地处的中原大地与江南水乡确实没有多少机缘相牵……但是当幸福突然降临的那一刻我心中除了激动与兴奋之外,更多的是感谢戏曲的馈赠与史济华老师的厚爱!当史济华老师带着我与吕姐姐走到袁雪芬老师的阁楼门前时,我依然感觉是如梦似幻……巧合的是那天袁雪芬老师家阁楼下的门竟然开着,连史济华老师都大吃一惊,门怎么敞开着呢!史济华老师幽默的说可能袁老师知道你们要来特意开门等着呢……上楼后知道原来是有人也来看望袁老,而且是马上就要离开了!当史济华老师告诉袁老我们是从北方而来时,袁老特别的激动一直说着谢谢,并亲切的与我们握手让我们坐下聊……直到这一刻我才真实的感受到这不是梦是真的!袁老看起来有些苍老很清瘦,毕竟已经86岁高龄了!但是精神特别好,气质依然不减当年!落座之后,袁老温和的问候着我们……当我说出自己从郑州而来,就是常香玉老师所在的豫剧之地……提到常香玉老师,袁雪芬老师说:常香玉是位好演员,我们很熟悉,在北京开会的时间经常见面,感觉她的身体应该比我好,想不到竟然走到了我前面……不想与袁老说到这些伤感的话题,马上转换话题说我们那里有很多的越剧戏迷,我们成立了越剧戏迷俱乐部,一直很期待着越剧可以去演出呢!袁老感到很高兴也很意外,并说感谢有这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越剧,袁老说当初的越剧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说到越剧,感觉袁老有说不完话题:袁老讲起了越剧改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营养等以及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特别是讲到自己患肺痨等死以及反正要死所以什么都不怕时的情景毫无掩饰,而且特别的可爱!那一刻在我们面前的袁老不是越剧的一代功勋大师,而更像邻家亲切的阿婆在与我们唠家常,使得我们没有一点拘束之感!袁老感慨我们外地观众对越剧的痴迷并送给了我们她新出的《袁雪芬自述》一书并签名留念。真的是太感谢袁老了!记得合影拍照时,我请袁老站在她自己的一幅肖像画旁边,袁老亲切配合着,并不时的征询着我们的意见……真的是非常感动!临别时,我们请袁老多保重身体,袁老笑着说知道网上有很多朋友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并说自己没有什么大病,就是年龄大了行动不如以前那么方便了,请我们在网上一定代问朋友们好并感谢大家的关心!当时我与朋友都愣住了,原来袁老也关注网上的消息啊!我们答应袁老一定代为问候与传达!下楼时我们请袁老留步,但袁老坚持下楼送我们,在楼下袁老再次感谢我们的远道而来与对越剧的喜爱!挥手告别时我们走了很远,袁老还在目送着我们,史济华老师说我们不要回头了,越是这样袁老师就目送我们越远,这已经成为习惯了!感动与肃然起敬那一刻,突然感觉到袁老与越剧已经融为一体了,她不是代表她自己,她是代表着整个越剧!这种境界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再一次感动于老艺术家的德艺双馨与艺比天高!深深祝福袁老健康长寿!幸福安康!永葆艺术青春!

《西厢记》崔莺莺《白蛇传》白素贞《双烈记》梁红玉《梁祝》祝英台《祥林嫂》

记越剧一代宗师袁雪芬先生 越剧袁雪芬

相关链接:袁雪芬女,名誉院长。浙江省嵊县杜山村人。1922年3月26日出生。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兼学绍兴大班和徽班的武戏。师傅为绍兴文戏男班艺人鲍金龙。满师后,一度与女子越剧早期名旦王杏花同台,唱腔、表演受到她的影响。1936年到杭州演出,初次挂头牌。同年秋随科班初次到上海,并参加灌制了女子越剧的第一张唱片。1938年2月再次随科班来上海,曾与“同春舞台”的绍兴大班演员同台演出。此后一直在上海从事艺术活动。“孤岛”时期与小生演员马樟花合演3年余,曾对《梁祝哀史》作了初步的去芜存菁。演出《恒娘》等新戏,并上电台演唱,扩大了越剧影响,在艺术上崭露头角,被誉为越剧“新后”。为了摆脱当时社会上恶势力的纠缠,她洁身自励,持斋茹素,不唱堂会,不拜“过娘”。 

  1942年10月起,在进步话剧的影响下,在大来剧场开始越剧改革,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包银,聘请专职编剧、导演、舞美设计、舞台监督,成立剧务部主持演出活动,在越剧界首次建立起正规的编戏、排戏制度;废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衣箱制,参照古代绘画,根据人物身份设计服装;打破传统的舞台形式,采用立体布景、油彩化装、灯光、音响,率先在中国戏曲中建立了编、导、演、音、美的艺术机制。“在表演上,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加以融化、创新,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更是开创一代先河,影响广泛”。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新的〔尺调〕腔,后被其他越剧演员吸收、不断丰富,发展成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衍化出不同的流派。其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被称“袁派”,为戚雅仙、张云霞、金采风、吕瑞英等一批越剧演员所继承和发展。她主张戏曲应该对社会起有益的作用。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演出了《香妃》、《红粉金戈》、《木兰从军》、《黑暗家庭》、《王昭君》等表现爱国思想、歌颂民族气节、反对封建礼教的剧目。1946年5月,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受到田汉、许广平、欧阳山尊、白杨、胡风、梅朵、田钟洛等进步文艺界和新闻界人士的称赞,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该剧于1948年拍摄成电影。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支持下,在1947年8月《山河恋》联合义演及同年10月筱丹桂之死事件中,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坚决斗争,遭到反动势力的多次迫害。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任表演系中队长。是年9月,她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1950年初,拍摄16毫米彩色越剧影片《相思树》,并创造了新的〔男调〕腔;同年4月,参加上海戏曲界第一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任团长。1951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任副院长兼越剧实验剧团团长。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翌年获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同年,排演了根据王实甫原著改编的《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一角。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上海越剧院成立,任院长;同年,在许广平率领的“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访问演出。1960年、1961年先后到香港、朝鲜访问演出。1965年演出《火椰村》时与琴师周柏龄合作创造了〔降B调〕唱腔。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1977年1月参加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1978年她主演的《祥林嫂》拍摄成宽银幕彩色影片。

  1978年底,重新受命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和组织了一系列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并大力培养青年演员。1979年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日本。1985年退居二线,担任剧院名誉院长。1986年以“艺术指导”身份与上海越剧院演出团参加巴黎第15届秋季艺术节,获格诸布尔市、里昂·维勒班市、勒阿弗尔市荣誉奖章和荣誉公民称号。1989年夏率团去美国演出。她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1995年起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1955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2003年12月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表演艺术成就奖”,以及其他一些奖项,2006年4月获首次颁发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授予中国文联荣誉委员;2008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她还与人创作改编了剧本《黑暗家庭》、《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其中《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分别被上海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等出版和再版。作为总策划组织编纂的《越剧舞台美术》画册,1997年10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撰写的《求索人生艺术的真谛——袁雪芬自述》2002年8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出版的书籍还有:1984年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的艺术道路》1985年9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1987年5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唱腔选集》,此外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及各种刊物上以个人名义发表的专业和学术文章不下百数篇,其中大部分文章被收入2003年1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文集》。(资料来源于上海越剧网及网络,感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13353.html

更多阅读

一代宗师之:章子怡

章子怡:身体超负荷精神很释然章子怡是一个卖力、肯豁出去的演员。王家卫曾引用宗师的一句话,“练不出来,是因为舍不下自己”,这句话,用来形容章子怡走过的路,再合宜不过。从最初《卧虎藏龙》的玉娇龙,到《一代宗师》的宫二先生,其间她演过

蒙古四胡一代宗师孙良 蒙古族四胡独奏

蒙古四胡一代宗师孙良 科尔沁草原,是蒙古四胡的发源地。提到四胡,不能不提到已故著名演奏家、蒙古四胡一代宗师孙良。经他改编的传统古曲《八音》有30多种演奏技法,是蒙古族民间乐曲的经典之作,被称为“孙氏八音”。而巴彦保力格,正是孙

电影发狂 《一代宗师》到底讲了什么? 一代宗师 电影

从各路媒体的集体讨论和公众多极分化的口碑来看,罕有人真正看懂了《一代宗师》,因而不论奔着动作戏去的,情感戏去的,还是奔着王家卫名头去的,要么真失望,要么假兴奋。实际真正看懂《一代宗师》后会对此片轻扯一下帽遮,不发一语,擦肩而走。许

缅怀淮剧一代宗师筱文艳先生 一代宗师 仲甫先生

缅怀淮剧一代宗师筱文艳先生中秋节深夜看到淮剧名家梁伟平发的微信:“我敬爱的恩师,一代淮剧宗师筱文艳走了。我现正赶往华东医院”。看到消息感到十分吃惊:五月份去上海时梁伟平老师还讲到已是九十多岁高龄了筱文艳老师除了记忆力不太

声明:《记越剧一代宗师袁雪芬先生 越剧袁雪芬》为网友海浔深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