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王家烈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17/marxist.org-chinese-mao-19481217.htm


杜聿明将军、邱清泉将军、李弥将军和邱李两兵团诸位军长师长团长:
  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在十五日晚全军覆没,李延年兵团已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的飞机坦克也没有用。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这就是大炮和炸药,人们叫这些做土飞机、土坦克,难道不是比较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要厉害十倍吗?你们的孙元良兵团已经完了,剩下你们两个兵团,也已伤俘过半。你们虽然把徐州带来的许多机关闲杂人员和青年学生,强迫编入部队,这些人怎么能打仗呢?十几天来,在我们的层层包围和重重打击之下,你们的阵地大大地缩小了。你们只有那么一点地方,横直不过十几华里,这样多人挤在一起,我们一颗炮弹,就能打死你们一堆人。你们的伤兵和随军家属,跟着你们叫苦连天。你们的兵士和很多干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们当副总司令的,当兵团司令的,当军长师长团长的,应当体惜你们的部下和家属的心情,爱惜他们的生命,早一点替他们找一条生路,别再叫他们作无谓的牺牲了。
  现在黄维兵团已被全部歼灭,李延年兵团向蚌埠逃跑,我们可以集中几倍于你们的兵力来打你们。我们这次作战才四十天,你们方面已经丧失了黄百韬十个师,黄维十一个师,孙元良四个师,冯治安四个师,孙良诚两个师,刘汝明一个师,宿县一个师,灵璧一个师,你们总共丧失了三十四个整师。其中除何基沣、张克侠率三个半师起义,廖运周率一个师起义,孙良诚率一个师投诚,赵壁光、黄子华各率半个师投诚⑴以外,其余二十七个半师,都被本军全部歼灭了。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孙元良兵团的下场,你们已经亲眼看到了。你们应当学习长春郑洞国将军的榜样⑵,学习这次孙良诚军长、赵壁光师长、黄子华师长的榜样,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军可以保证你们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是你们的唯一生路。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⑶。
  中原人民解放军司令部
  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


  注  释
  *这是毛泽东为中原、华东两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写的一个广播稿。
  〔1〕何基沣、张克侠,都是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八日率一个军部和三个师、一个团共二万余人,在徐州东北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廖运周,是国民党第八十五军第一一○师师长,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率该师师部和两个整团共五千五百人,在安徽省宿县西南罗集起义。孙良诚,是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兼第一○七军军长,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三日率该军军部和一个师共五千八百人,在江苏睢宁西北投诚。赵壁光,是国民党第四十四军第一五○师师长,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八日率残部二千余人在江苏徐州东碾庄地区投诚。黄子华,是国民党第八十五军第二十三师师长,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于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率该师师部和所属残部及第二一六师一部、第八十五军部分直属部队一万余人,在安徽省蒙城东北双堆集投诚。
  〔2〕长春自东北人民解放军一九四七年冬季攻势后,即被东北人民解放军包围。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九日,在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东北国民党军全部动摇的形势下,长春国民党军最高指挥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率领所部第一兵团直属机关部队和新七军全体官兵放下武器。
  〔3〕杜聿明(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邱清泉(国民党第二兵团司令官)、李弥(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司令官)三人,在人民解放军发出敦促其投降书以后,仍然负隅顽抗,结果在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下全军覆没,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只有李弥逃走。

谁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
庄 重
(据《炎黄春秋》2009年7期的摘要)
1966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其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题解说:“这是毛泽东为中原、华东两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写的一个广播稿。”果真如此吗?非也。那么,作者究竟是谁呢?这是一个拖延了几十年易解而又费解的谜。
那时候,我从劳改农场——河北唐山柏各庄农场回北京在新华社当编辑已有数年。一天,遇老友邓岗,他问我:“《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总社播出后,我们不是对照原稿学习过吗?……怎么上了《毛选》?”我感觉他是在“明知故问”,我无可奈何,只好回答:“我不知道。”
1983年12月,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首页“出版说明”称:“本书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领导下,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通讯社合编。”新华社副社长缪海棱(曾兼任新闻研究部主任)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成一任主编。有一天,我与成一谈起此书的编辑过程,我问他为什么不把《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编人这本文选?他说:“毛主席写的《人民解放军总部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和《刘伯承陈毅两将军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我们都注明:‘根据手稿刊印”’。而《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虽然登上《毛选》,因为没有找到手稿,还不能断定是毛圭席写的,所以我们没有采用。我问为什么《毛选》四卷刊登呢?成一说:最初也有人怀疑这一篇不是毛主席写的,但该卷主编认为是毛主席写的,他的根据是:文章的口气像是毛主席的口气,这是第一;第二,经毛主席修改过,又是毛主席签发的。
更荒唐的是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叶永烈竟然绘声绘色地说,此文的作者是陈其五。
…………
我不知道,迄今为止,《毛泽东选集》(包括各种外文版在内)总共出版发发行了多少万册我粗略估计,少说也有几千万册吧。《毛选》中若有错误.《毛选》发行量愈大,则错误流传愈广,影响党史、军史……改正错误更加困难,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究究竟是谁?——这个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谜,该是揭开谜底的时候了。我是个有七十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而且92岁了,我应该对历史负责,今天,我宣布:《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一文真正的作者,既不是毛泽东,也不是陈其五,而是我本人——庄重
历史真相是这样的:
杜聿明率领三个兵团从徐州向西逃跑,,1948年12月4日在河南永城以东陷入我华东人民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粟裕将军对我说:“我们要向杜聿明部开展政治攻势,我给你一个任务,用陈毅、粟裕、谭震林的名义,写信给杜聿明明,要他率部投降。要写得通俗、口语化,便于我前线部队向敌人广播。”我先后写了七篇广播稿,12月上半月,仅《劝杜聿明投降书》(这是粟出的题目),我就写了4篇。
12月17日,粟裕将一份电报交给我看这是1948年12月16日24时毛泽东给粟裕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的电报,全文如下:
(一)黄维被歼,李延年全军退守淮河南岸。
(二)我包围杜聿明各部,可以十天时间休息,调整并集中华野全力,然后发起攻击。
(三)向杜、邱、李连续不断地进行政治攻势,除部队所做者外,请你们起草口语广播词,每三五天一次,依据战场具体情况,变更其内容,电告我们修改播发。
我将电报交回。粟裕对我说:“庄重同志,对杜聿明集团口语广播词的起草任务就交给你了!”这是命令,我欣然接受。我说:“我又写好一篇《劝杜聿明投降书》,粟裕接过稿子连看两遍,说:“好!合乎要求,就这样发吧!”他在稿纸上写了一行字:“急。即发新华社总社速送毛主席“未了署名粟裕和日期、时间。然后他对我说:“你请张参谋长看看发出。”我马上去见张震参谋长,张说:“粟司令已审阅同意签发;我就不看了…………
…………
我手头有一本1964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竖排精装本(合订一卷本),其卷首“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的《本书出版的说明》,却写于1951年8月25日。由此可想而知《毛泽东选集》在1951年8月就已经编成。“出版的说明”中说:“选集中的各篇著作,都经著者校阅过”。又说,“本选集有两种装订的本子”,一种是合订的一卷本,另一种是四卷本。
《毛选》第四卷出版于1966年3月,今40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不早提出《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是我写的,推迟43年才提出来,原因很复杂,一言难尽,概括说来有两个,一是害怕,一是期待。怕是害怕惹火烧身,株连“九族”。毛主席是世界伟人,比封建皇帝还皇帝。毛主席的书被称之为“红宝书”,林彪说:“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谁敢说一个“不”字。我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打入“牛鬼蛇神”行列,“只许老老实实”,进行“脱胎换骨”劳动改造,“不许乱说乱动”。“文革”中被批斗、打嘴巴、罚跪,腰椎被踢断,几乎被打死,我还能说什么。
再说期待,期待什么?
期待毛主席有一天能发现校阅时的疏漏,自己提出来改正这个错误。
期待《毛选》的编者、出版者能发现这个错误,采取适当方式予以更正,以示对读者负责。
期待粟裕、张震、廖承志、廖盖隆、邓岗等知情者能为我说一句话,问题便可解决了。
我默默无语地期待着、期待着……一年又一年飞逝而去,《毛选》四卷出版了多少年,我期待了多少年。我终于失望了,不再期待下去。
今天,我亲爱的祖国给予我新的力量,我又勇敢起来,敢于直言了。
宪法和法律保障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我要出版一个文集,将我写的《敦促杜聿明等 投降书》一文收进去。我的自传也要写上这件事。这叫做顺理成章,物归其主。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一个易解而又费解的谜,现在解开了!
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真实的历史。
(2009年4月16日写成)
究竟谁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879次点击0个回复佐左木于2012/5/10 9:08:58 发布在凯迪社区>猫眼看人我刚从台湾归来。在台湾,我从网上读到庄重先生发表在2009年第7期《炎黄春秋》上的文章:《谁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声称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是他的著作。庄重先生的文章中还涉及我:

  更荒唐的是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叶永烈竟然绘声绘色地说,《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是陈其五。

  叶永烈为了烘托此文的重要性,首先将陈其五介绍一番,意在表明陈是一位不寻常的人物,好像只有陈其五才能写出这篇文章。其实,陈其五和我,彼此很熟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约有十年时间,陈其五和夫人冯剑与我在一个地区和军队里工作过。最后,陈其五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岗位上,被张春桥打倒。

  叶永烈在其所著的一部传记里,有一节专写陈其五。据他介绍,陈其五原名刘毓珩。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在北平爆发时,21岁的刘毓珩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在学生运动中,他成为学生领袖——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全国学联副主席。1938年2月,刘毓珩加入中国共产党。党派遣他去国民党军队某部做地下工作时,刘少奇给他改名陈其五。(不久,陈其五回到新四军里工作)

  叶永烈还说:陈其五曾任“第三野战军前委委员、政治部宣传部长兼华东前线总分社社长。”

  叶永烈以很长的一段篇幅写陈其五写作《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情况。原文如下:“1948年12月,当杜聿明部陷入重围,那篇以中原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名义发出的广播稿《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初稿便出自陈其五手笔。后来经毛泽东审阅,作了几处修改,发出。此文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在‘文革’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是‘牛鬼蛇神’们‘天天读’的‘课本’,就连被打入‘牛棚’的陈其五也要背诵此文,他背得极为熟练。近来发现此文最初的手稿,上面有两种笔迹,毛泽东的笔迹人们一望而知,那是作了几处修改留下的,而通篇的笔迹则是陈其五的。”

  其实,我没有“荒唐”,我的依据来自1986年2月26日对陈其五夫人冯剑的采访。当时的采访笔记和录音带我至今仍保存着,可以作为证据。庄重先生在文中也谈及,他认识陈其五夫人冯剑:“与我在一个地区和军队里工作过。”

  庄重先生文中提及的“叶永烈在其所著的一部传记”,是指我写的《张春桥传》。这本书1988年出版以来,多次重版,发行量甚大,谅庄重先生早已读到。然而,庄重先生直至2009年才声称《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初稿并非出自陈其五之手,而是庄重先生写的!

  庄重先生故意不提《张春桥传》这一书名,是为了说“叶永烈为了烘托此文的重要性,首先将陈其五介绍一番”。实际上正好相反。陈其五是张春桥的死对头,就连庄重先生也知道:“陈其五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岗位上,被张春桥打倒。”我在上海文艺界工作多年,熟知张春桥与陈其五之间的深刻矛盾。张春桥在打倒陈其五之后取而代之,出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正因为这样,我在《张春桥传》里花了许多篇幅介绍陈其五的身世以及张春桥怎样借助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打倒陈其五,只在介绍陈其五时顺便提及“《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初稿便出自陈其五手笔”,并非“为了烘托此文的重要性,首先将陈其五介绍一番”。
我采访陈其五夫人冯剑,起因是“陈小蒙事件”(当年这件“高干子弟胡作非为”大案曾震惊全国,邓小平力挺胡耀邦,“不管是什么人,依法处理”)。陈小蒙是陈其五与冯剑的次子,曾任《民主与法制》杂志记者,与我有过交往。1986年2月19日,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宣布了强奸、流氓犯陈小蒙、胡晓阳(上海市原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立教之子)、葛志文的罪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死刑的命令,并把这3个罪犯立即押赴刑场执行枪决。与此同时,陈冰郎因犯强奸、流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陈冰郎是陈其五与冯剑的三子。

  广大上海市民对于高干子弟陈小蒙、胡晓阳、陈冰郎的胡作非为义愤填膺。我在第一时间对“陈小蒙事件”展开深入采访,奔走于上海的“中南海”——中共上海市委所在地康平路,迅即发表3万多字的报告文学《良心的死灭——打开陈小蒙犯罪的案卷》。

  我在陈小蒙被枪决的第7天来到“风暴的中心”,如同我在《良心的死灭》中所写:

  陈小蒙的父母,住在康平路的一幢楼房里。我叩响了房门。开门的人一头齐腮直梳白发,双颊红润,衣着朴实,双眼流露出诚挚的目光。她,便是陈小蒙的母亲。当我简单地说明来意,她思索了一下,随即领我进屋。

  我坐在一张皮沙发上。沙发紧靠着一张宽大的书桌,那是陈小蒙的父亲平常看书、写字的地方。我的对面是一张双人床。右侧墙上,挂着陈小蒙父亲的大幅遗照——他消瘦,脸色严峻。遗照两边,挂着悼联。遗照下面,写着妻子、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以及儿媳、女婿、孙子、孙女们的名字。

  陈小蒙的母亲63岁,已经离休,患高血压。她久经风雨,显得冷静、豁达、爽朗。我很感谢——她在陈小蒙死后的第七天,能够克制自己的感情,跟我长谈,一口气谈了四个小时。她的女儿、女婿、小儿子,也都谈了许多情况,使我对陈小蒙的家庭有了较多的了解。

  3月2日,陈小蒙的妻子也忍痛接受我的独家采访。

  我在采访冯剑时,谈到了陈小蒙,也谈到了陈其五。冯剑说“文革”中,陈其五在牛棚中要背《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其实那篇文章的初稿就是陈其五写的。我当即追问,她这才详细谈及该文的起草过程。她说,现在仍保存着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原稿上有两种笔迹,一种是陈其五起草的笔迹,一种是毛泽东修改的笔迹。

  在儿子陈小蒙刚刚被枪毙,冯剑的心境芜杂的时刻,我相信她的关于《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谈话没有掺假,也没有必要掺假。冯剑本人也是资深的老干部,在战火纷飞的1942年9月与陈其五在豫皖苏边区的洪泽湖畔结婚,主婚人是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是陈其五根据毛泽东的意图起草、经过毛泽东亲自作多处修改后定稿的。冯剑并没有说文章的著作权属于陈其五。

  我不知道庄重先生所说的“荒唐”在哪里。庄重先生说《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那是我写的,不是毛主席著作”,“我要出版一个文集,将我写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一文收进去”。也就是说,庄重先生认为《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著作权属于他。然而,他又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是不够“庄重”的。他说,“我的手迹被封藏在大别山的山洞里”,“天长日久,洞中阴暗潮湿,那些档案资料,大概早已腐烂成泥了!”

  陈其五夫人冯剑明确地说,“毛泽东的笔迹人们一望而知,那是作了几处修改留下的,而通篇的笔迹则是陈其五的”。只要公布手稿,这一历史谜团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系文史学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一级作家)

  刊于《同舟共进》2009年第10期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0608828.html炎黄春秋编辑部回应网友对《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不是毛泽东的质疑

2012-02-06

@时事周刊:【代笔】《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原作者是庄重,当年,毛审查该文时,只把“劝”字改为“敦促”,作者就成了毛,并收录于毛选。庄重说︰“当时没敢说,否则文革就没命了。”直到毛死后33年,他才敢说出真相,并将文章收入自己文集。@炎黄春秋编辑部公布庄重给该刊的《淮海战役日记摘抄》稿件等证据。2月5日23:12来自新浪微博



@炎黄春秋编辑部:有网友质疑本刊登载过的庄重日记内容的真实性。本刊已于本月7日将质疑材料当面交给庄重先生,请他提供所涉内容的日记原件或复印件并作回应,但至今仍未得到明确答复。网友提供的日记复印件,本刊亦将提供给庄重先生确认。庄重先生已94岁高龄,考虑其身体状况,答复恐需时间,我刊正督促其尽快答复。(转发(100)|评论(157)2011-12-1210:46 来自新浪微博)

网友认为庄重日记原件没有其撰写《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内容,而本刊发表的文章却有这样的内容,因此认为是本刊故意伪造,现公布庄重给本刊的《淮海战役日记摘抄》稿件,其上有庄重字迹。


2011-12-1311:27 来自新浪微博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王家烈

为昭示公信,本刊特公布《淮海战役日记摘抄》发表前庄重给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的来信,本刊已对其提出仔细核对事实的要求,庄重也一再表示已“仔细进行核实事实”,“内容则力求事实存真”。庄重日记此前已刊登在新华社内部刊物《新闻业务》1987年第12期上,刊发前编者应当也曾向其提出核对事实的要求。



转发(16)| 收藏|评论(35)2011-12-13 11:30 来自新浪微博


网友认为本刊对网友所提出的对庄重日记内容真伪的质疑不予回应,本刊2011年第1期已刊登过对其庄重的质疑,作者高放,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此前他已在《百年潮》杂志2010年第4期发表质疑庄重的文章。



转发(31)| 收藏|评论(34)2011-12-13 11:31 来自新浪微博

《淮海战役日记摘抄》发表前,本刊已将作者手抄稿退回,要求其仔细核对史实,庄重第二次来稿表示“按照你们的要求,我又仔细进行核实事实”,本刊才允其发表。



转发(120)| 收藏|评论(99)2011-12-13 11:59 来自新浪微博

应本刊要求,今日上午庄重先生到本刊编辑部核对有关日记内容,他表示将做出回应。

转发(75)| 收藏|评论(158)2011-12-14 12:26 来自新浪微博
再谈毛泽东《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起草者

高 放

2011年第1期炎黄春秋杂志1306


  贵刊2009年7月号发表新华社资深记者庄重同志的《谁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文中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的这篇《敦降书》的“真正作者,既不是毛泽东,也不是陈其五,而是我本人——庄重”。据我所知,原新华社记者陈其五早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逼迫他尽快投降、交待问题时,就敢于公开申辩:这篇《敦降书》在1948年12月间就是淮海前线司令部交给他起草上报的。为此他遭到更严厉的批斗。我还查到1999年方志出版社出版的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安徽省志》人物志第66卷第492~493页。其中写道:陈其五(1914~1984),宣传家,安徽巢县人,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参加“一二·九运动”和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参加中共,翌年参加新四军,历任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新华社华东前线总分社社长等职,他“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后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对瓦解国民党军起着重要的宣传作用。”我曾依据翔实资料写成《也谈〈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起草者》,发表于《百年潮》2010年第4期。我认为,很可能是当年淮海前线司令部粟裕将军交给陈其五和庄重两人分别起草,最后采用的主要是陈其五的稿子。所以陈其五敢于在“文革”那种险恶的环境中不畏强暴,直言不讳该文是他起草的。可是《毛选》第4卷该文的题解却说:“这是毛泽东同志为中原、华东两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写的一篇广播稿。”建议将来再版《毛选》时,题解最好改为:“这是经毛泽东同志修改的淮海前线新华社记者起草的对杜聿明等劝降书的广播稿。收入本书时标题又作了修改。”

  近日又读到贵刊2010年第7期庄重的《淮海战役日记摘抄》,其中1948年12月17日这一天的日记有这样一段话:“粟裕对我说:‘对杜聿明的口语广播词起草任务,我就交给你了!’这是命令,我欣然接受。我说:‘我又写了一篇《劝杜聿明投降书》。’粟接过稿子连看两遍,说:‘好!合乎要求,就这样发了吧!’这篇劝降书,当天夜里新华总社就全文广播了,题目改成《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后边的署名也改了,内容有几处也做了技术性的修改。这是毛主席为我修改审发的第一篇稿子,他改得好。”我认为庄重日记中所说的毛主席当天就把劝降书改为敦降书一事,似乎不确。我查对了194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第1版左中位置发表的新华社淮海前线17日电:“人民解放军中原和华东两司令部本日发出对杜聿明邱清泉李弥诸国民党将领的劝降书,全文如下。”全部电文只约有800字。当时用的就是《劝降书》,直到1960年9月这份《劝降书》收入新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时,才把标题改为《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见《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竖排本第1373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11964.html

更多阅读

"超级卧底“廖运周传奇_独孤寸铁 传奇卧底第二季

1976年,我在东北某地的一个小镇给派驻这里的省委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领导做勤务工作。这里是当时是全省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先进典型。这年7月下旬,镇党委在工作队的支持下,筹备了一个很像样的全民运动会。运动会开幕前夕,工作队的总负

计春华 计春华和杜玉明

计春华编辑计春华,中国著名武术演员,浙江省武术队退役队员,被誉为“中国金牌反派明星”,以扮演影片《少林寺》中的秃鹰一角而名声大噪。他武艺相当高,并出演过许多电影、电视剧,经常与李连杰演对手戏,如《方世玉续集》等;与中国文化艺术走向

杜聿明简介 廖耀湘简介

杜聿明(1904-1981),陆军中将,字光亭,陕西米脂人。1924年3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受训6个月后,被分配到何应钦第1教导团第1营第3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因善理财,升副排长。1925年春,随第1教导团参加第一次东征,在陈赓宣传队担任检察部队军容风纪

敦促杜聿明投降书 杜聿明与陈赓

敦促杜聿明投降书原文地址:敦促杜聿明投降书作者:青石宁静致远365敦促中共贵州省委政法委书记、贵州省公安厅长崔亚东引咎辞职书崔亚东同志:你好。我叫周泽,北京市问天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是一度被媒体称为“贵

声明:《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王家烈》为网友帅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