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门必修课程而开设的。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由此可见,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当前教育改革浪潮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它势在必行,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整合,即综合,是指使分化了的系统的各要素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及其所承载的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的教学等要素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以上内容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两种不同的理念,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质上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它考虑整个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的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又作为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 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人机对话。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粉笔加黑板,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机对话,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营造生动、逼真的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以这样设计课件: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个不断翻动着的地球,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主要写了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原因。随着学习的深入,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了“范围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的一个按钮进去,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的有关段落,同时呈现课文中有关的地球知识资料,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学习取向,自主地利用资料库中的信息资料进行观察、思考,或根据计算机课件的要求进行听、说、读、写、议、思等。整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人机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可爱的草塘》一课,课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教学这课时,教师也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出现一片美丽的草塘,配上一段悠扬的音乐,让人赏心悦目。通过理解课文,深入学习,学生对草塘有了初步的映象,这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开计算机(学生每人都有一台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景色秀丽”“物产丰富”“风光奇特”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的一个按钮进去,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的有关段落,同时呈现出草塘的迷人风光,充满无限的情趣,让人不由产生一种赞美,一种自豪,一种喜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上机操作,选择一种画面自读自悟,充分感受北大荒带给他们的乐趣。计算机就像一位称职的老师,或启发学生感情朗读,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人机对话”,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 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动感画面。

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信息技术的课件,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平移、旋转、翻转等方式呈现出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并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学双方始终保持昂扬、亢奋的心理状态。例如:《武松打虎》一课,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地记叙了武松打虎的过程。文章配有的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打虎”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计算机教学软件中的动画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当年武松镇定自若、机智勇敢地与大虫搏斗的扣人心弦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而武松的英雄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又如:《草船借箭》一课,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课文中静止的画面无法表现“借箭”的扣人心弦,也很难体会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化静为动,通过播放计算机教学软件中的动画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诸葛亮是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军士擂鼓呐喊,草船借箭。屏幕上诸葛亮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他的一举手,一抬足,无不流露出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与曹操的紧张、害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不禁感慨诸葛亮的知天文、识人心在这次战役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课件中动态图象的渲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

三 创设学习情境,丰富学生感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将探究——这人类的天性和创新的源泉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使学生主动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参与感知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智力,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从而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例如:教学《观潮》一文,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多媒体教学软件,引导学生通过听觉,体会大潮的声音——“好象闷雷滚动”,“如同山崩地裂”;通过视觉,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先是“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是大潮向前推移,通过画面,学生很快理解了“横贯”的含义;在画面中,观潮台上人山人海,与浪潮形成了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浪潮比喻为“白色城墙”;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浪潮汹涌澎湃,铺天盖地地卷来的壮观景象,让学生理解全文的重点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省时、快捷、高效。它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借助于多媒体的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和生活化。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而且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巧妙利用资源,提高信息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课程倡导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教育资源的慧眼,善于开发利用隐性资源,将宝贵的教育潜能挖掘出来,帮助孩子拓宽教材时空和知识领域,不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计算机课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融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整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时,可以将其与写日记、写作文结合起来;在学习网络技术的相关技能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本地的“环境状况调查”综合活动,去收集处理有关信息,并录入计算机进行交流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相应学科的知识能力,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当前,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本为载体,具有封闭性。我们可以将课本内容及其有关资料制作成网页,以建立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为文件夹或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选择信息;或教师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延伸中去因特网、资源库收集信息。这样,教师成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网络技术收集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也由封闭变成开放。例如:学习完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单元题目:李白,你认识多少?让学生课后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性格、爱好与作品、风格及人们对他的评价等,并把内容及网址记录下来。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通过交流合作,获得共同进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对话过程。交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在网上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供学生利用BBS、聊天室等信息工具进行知识和情感上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交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就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提供了协作交流、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条件。而合作学习则是培养学生个人竞争精神和集体协作意识的最好形式,它可以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和组内人员之间的协作,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及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在此阶段,教师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的竞争、协作和角色扮演等合作学习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他们通过分工合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这时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协作工具,学习活动已成为学生带有创意的、真实的主体认知活动。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问题调查与信息的搜集、处理、交流、发布等探索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与技能,发展了情感与态度,培养了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不难看出,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程度的逐步加深,信息技术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教师灌输“教”的成分愈来愈小,学生主动“学”的成分愈来愈大。学生开始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09638.html

更多阅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本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采用远程学习的方式,学习时间比较自由宽松,在学习过程中跟随各模块的学习目标和活动展开学习,为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和自主发挥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计划、不断地修改设计内容,逐步完善探究内容,结合自己的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五一节期间,收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13年第4期,这一期杂志集中讨论了国内微课程(微课)的发展,应杂志社编辑之约,我为这一期杂志撰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了我们团队近期在一些省市开展教师微课程培训的情况,谈到了有关微课程的发展和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三、措施与方法 小学教学质量提升措施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一、教材简析:本册教材内容主要由:一是操作系统的学习即查找文件的多种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灵活性。二是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和掌握常用杀毒软件的作用方法。三是对网络知识的基本了解、上网的基础操作。

声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网友潕懜徔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