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10月13日读《论语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意思

(第三章)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10月13日读《论语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意思

译文:
子路说:“卫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你若治国,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正名分!”子路说:“你真是迂腐!有什么好正的?”孔子道:“由, 你怎么这样鲁莽!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概都会谨慎存疑,你怎能如此乱说!名分不正,则所言便不顺,言不顺则事便难成,事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罚便不得当,刑罚不当则百姓便惶惶不安不知所措。因此君子所言人言事,必名实相副,可言必亦可行。君子对于其言辞,必无一点马虎的地方。”

事件背景:
卫灵公    南子
 |
蒯聩(灵公世子) 公子郢(次子)
 |
 辄(蒯聩子)

卫世子蒯聩耻于其母南子之淫乱,欲杀南子不成而出逃外国。灵公欲立公子郢,郢辞。灵公去世后夫人南子又欲立公子郢,郢再一次请辞。南子于是就立了蒯聩的儿子辄,以拒斥蒯聩。蒯聩欲杀母而得罪于其父卫灵公,而辄踞国以拒排其父蒯聩,这些皆是无父之人所行,皆当不起“国君”之名分。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中,卫君即是卫出公辄。孔子的正名,即是针对上述“国君”的名分进行“正名”,人伦正则天理得,名正言顺方能政平事成。否则卫国必乱。
那么孔子会怎么“正名”呢?
朱熹集注:“命公子郢而立之”,即孔子认为蒯聩和辄都不具备“国君”的名分,应该立公子郢为国君。灵公并没有立过蒯聩,故其不具名分,辄拒父以国,名分也不正。而公子郢则确是灵公欲立而未得,应是名正言顺。
也许理想的做法会是辄接父亲蒯聩回国,并让国于公子郢;退而求其次,也许是至少辄应接父亲回国而善待之。以正父子君臣之名。

孔子关于“正名”的一个例子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正其名,各守其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04768.html

更多阅读

重回新疆五 ——情系鱼儿沟 鱼儿沟站

8月26日时近3点,由库尔勒开往鱼儿沟的火车快要到站了,忽然听到有人在问我们,谁是河南的?我连忙用地道的河南话答道:“有啥事?”他说:“我是河南新郑的,你是哪儿的?”我一看问话之人,50多岁的样子,高高的个头,就说:“那算真正地找到了老乡,我也是新

黄性贤的太极松身五法 饭店管理惯用五法

如果你想做“老总”要熟悉以下惯用五法;如果你就是“老总”能否提出六法、七法、八法……当然,同行们最想知道你的“独特”奏效法!    在一定条件下,饭店管理决定着经营的成效。饭店要想生财有道,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

裕德龄 裕德龄-人物生平,裕德龄-文学地位

裕德龄(1886~1944),笔名德龄公主。少年时随父先后在日本和法国生活了六年,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精通多国语言。17岁时随父回京,因通晓外文和西方礼仪,和妹妹裕容龄一同被慈禧招入宫中,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1905年因父病重离宫。后“应

声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10月13日读《论语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意思》为网友空城旧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