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山城记 答谢中书书

《小石城山记》原文.译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在永州城西北。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②;其旁,出堡坞③,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④,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⑤,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⑥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⑦,而列是夷狄⑧。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因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⑨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
  ①垠;边际。
  ②睥睨:城上的矮墙。梁欐:栋梁,这里指山石堆积形似城上望楼一类的建筑。
  ③堡坞:小城。
  ④箭:小竹子。
  ⑤数:密。偃:俯。
  ⑥造物者:古人指创造万物的神灵。
  ⑦中州:中原。
  

⑧夷狄:古时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少数民族聚居的荒远地区。
  ⑨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译文:

  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沿路寻求没有发现胜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之处,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它的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 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哦!我怀疑创造万物的上帝有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没有上帝吗?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这两种说法,我是都不相信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9520.html

更多阅读

梁中书是失去生辰纲的罪魁祸首 罪魁祸首 英文

梁中书是失去生辰纲的罪魁祸首杨志很郁闷梁中书让杨志押送生辰纲,千叮咛,万嘱咐,一路小心。杨志果然,做了很多努力,不过还是失去了生辰纲。那么到底谁该负主要责任,是杨志,老都管还是两个虞侯,或者另有其人。江湖以为梁中书应该负主要责任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和《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一、 填空《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是 时期的思想家。有作品《 》。“书“的意思是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本文中的“康乐”是指 朝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4、夕日

元代中书左丞相、枢密副使一张文谦 左丞相

【邢台名人】元代枢密副使、魏国公---张文谦张文谦字仲卿,(1216—1283),邢州沙河(今邢台沙河市)人。沙河县志称之沙河人物之冠。自幼聪敏,与刘秉忠同学于邢州紫金山,元初紫金山学派的代表人物,元世祖忽必烈幕府重臣。他在元朝统一。元初经济

正说水浒人物之梁中书与慕容彦达篇下 褚彦达

  《水浒传》里写了很多大反派,其中绝大部分是与三大奸臣(不算同为太尉的大太监杨戬)相关的人,比如蔡德章、梁中书、贺太守是蔡京的人,高廉是高太尉的人,连程万里也是童贯的人。但是青州知府慕容彦达比较例外:这位老兄并非四大奸臣派系

声明:《小石山城记 答谢中书书》为网友散场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