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大数》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小报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28、29、30页。

学生学习有关数的知识点相关内容:

学过的内容:

1、百以内数的认识

2、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本单元主要内容

1、万以内数的认识

2、万以内数的读写

3、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4、大数的实际意义及估计

后续相关内容

四年级上册:

认识更大的数

学过的内容:

《生活中的大数》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小报

1、百以内数的认识

2、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本单元主要内容

1、万以内数的认识

2、万以内数的读写

3、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4、大数的实际意义及估计

后续相关内容

四年级上册:

认识更大的数

学过的内容:

1、百以内数的认识

2、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本单元主要内容

1、万以内数的认识

2、万以内数的读写

3、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4、大数的实际意义及估计

后续相关内容

四年级上册: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本册“生活中的大树”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延续学习的,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万以内,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学习计数单位的过程中,是用几何图形做支撑,数形结合,建立模型,从而发展数感。

2)课堂前测及学生分析

前测:通过访谈学生掌握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百以内数与数之是十进制关系。大部分学生能够读出一些千以内的数,能知道10个一百是一千,但是没有形成数型概念关系。

学生分析:

① 学生以有基础知识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和一些相关的内容,知道一、十是常用的计数单位,知道10个一是十,会用十和一来表示数,并且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本节课正是在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② 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已经会读、认万以内的数,并且对较大数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小部分学生具备综合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大数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需要更为广阔的思考探索的空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千”,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②过程与方法:在表示班级、全校、学区人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认识、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让学生经历需要更大的计数单位的过程,数形结合,建立“百”“千”的几何模型,从而帮助学生发展数感。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精神。

4)教学要点分析

本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表示班级、全校、全学区人数”为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百”“千”作为计数单位产生的过程,通过探索交流,让学生体会这种需要和创造的必要性,并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用几何图形作支撑,数形结合,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构成模型,从而发展数感。

5)教学设计

一、课堂引入

谈话:我们共同在苏家坨中心小学学习,如今已经近两年了。你对这个美丽可爱的学校了解多少呢?例如:共有多少名同学?有多少名老师?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大数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大数!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和探讨《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孩子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新课,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数学有亲切感。以生活中的大事情为引线,调动学生学习得主动性,为后面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和数学息息相关。)

二、复习百以内数的表示方法。

我们班有多少人?你会用学具表示出这个人数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旧知识,帮助学生搭设旧知与新知的桥梁。)

小结:你们真聪明,能用方便简洁的方法清楚地表示出我们班的人数,接下来希望你们能用聪明的头脑来认识更大的数,好吗?

三、在认识学校人数的同时经历需要“百”的过程。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需要“百”的过程。

师:我们学校一、二、三年级共有学生231人,全校学生共有416人,要想清楚这么大的数如何表示,我们就先研究研究一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表示全校人数的过场中,经历感受需要“百”的过程)

2.认识计数单位“百”,建立“百”的几何模型

师:如果现在要摆一个更大的数,还得清楚方便的表示出来,你们有什么想法?

课件演示:10个十连在一起,构成一个百。

学生活动:

(1)每人拿一个这样的模型,互相找一找组成它的那10个十

(2)互相说一说你想表示哪个数,怎样表示。

了解了一百以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231,说说怎么摆的。

讨论:你们觉得哪种方法表示的最清楚?为什么?课件演示

3.全校共有416人动手摆一摆,互相查一查。

4.东片学生共有952人,又该怎么摆呢?预设:

a一个一个的摆,十个十个的摆

b10个十拼起来,一百一百的数

四、在认识全学区人数的同时经历需要“千”的过程。

1.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需要“千”的过程。

全学区7所学校共有学生1897人,要弄明白1897有多少,我们就要弄明白一千是多少。

学生先说一说然后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说出把10个百再捆起来,并看课件演示建立几何模型

2. 结合模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十,百,千的十进制关系。

让学生观察“一千”的模型,两个人一起找一找着里面有没有一、十、百、千。

课件演示: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

3.一千一千的数,数十个是一万。学生动手摆一摆,数一数,体会一万有多少。

4.渗透数位顺序表。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活动情境,学生对一千、一万有了具体的感受,体系了数形结合,同时也便于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也为后面探索三位数加减法做了准备。)

五、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课后练习题p30说一说。P31说一说、涂一涂。

六、课后小结

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同学们不仅认识了生活中更大的数,而且还有非常好的数学思想,在你们自己的活动中你们感受到了人们创造百、千这样的计数单位。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挥这样的学习精神。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技能“要求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感受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并且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安排了生活中收集的一组数据如:2008年奥运会有200多个国家参加了比赛项目,东方明珠塔高468米,珠穆朗玛峰高8844米,肉眼能够看到的星星约3000颗,我国发现得鸟类1300多种。很自然的引出今天师生共同要研究的课题——生活中的大数。接着又提出要研究生活中的大数就要从身边做起,于是我安排了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一组数据,“表示班级的人数;一、二、三年级人数;全校人数”的活动,让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我们要用到“百”,引导学生经历数“百”的方法,感受“百”在生活中的用处,接着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一、二、三年级人数,全校的人数,苏家坨学区东片学生人数,体会“百”的意义,感受百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为“千”的认识做好了铺垫。然后在学生熟知“百”的基础上给出全学区学生共有1897人,抛出问题“怎样能够更清楚明了地摆出来?”让学生在“百”的基础上产生需要“千”的过程,体验十进制的关系。而且在这个不断产生需要的过程中,用几何图形“点、线、面、体”作为支撑,帮助学生建立了一、十、百、千的几何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第一次真正实现了把认数和几何模型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为以后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以后学习大数的计算,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作好铺垫。

这样的教学设计脉络清楚,层次分明,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在学生的头脑中确实建立了一、十、百、千的模型,对于一个万以内的数,学生已经建立了数形结构。除此之外,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获取是学生自己建构“一、十、百、千、万”的过程,他们经历了数一数摆一摆的过程,体验了从需要到创造的过程,尝试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却实是一次很大的飞跃。所以,这节课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数学思想和方法。

就这节课而言,我在课堂前测分析和试讲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又对初始教案进行了修改。第一、通过课堂前测分析,我认为学生有一年级的接触过“百”的知识,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于“百”的理解应该不陌生,因此在初始设计教学环节时,就直接让学生摆一摆231这个数,学生在摆学具的过程中,出现了“百和千”的混淆,造成后面的教学环节暂时停滞,无法顺利进行。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让我看到了学生在认识“百”这个教学内容方面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前测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知道“百”有生活经验都是比较肤浅的认知,不能等同于学生已经学会“百”,更不能等同于学生能够会运用“百”。因此,结合学生的学情需要,我在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时,把认识“百”作为这节课的一个首要解决的教学环节,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先一个一个的数,数十个一是一十,在一十一十的数,数十个十是一百,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找到学具中的一百数一数。学生能够体会到一就是一个小正方体,一十就是一条小正方体,一百就是一片小正方体。接着让学生动手摆一摆231、416、952,学生已经基本建立了“百”的数形模型。但是还是有个别的学生不能分清片和体的区别,拿“一千”的大正方体当作“一百”用。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一情况,教学中我没有否定孩子的认识,而是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认知认真参与老师和同学们认识“千”,当同学们应用数百的经验,在一百一百的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通过视觉器官感受到一百一百的摞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较大的大正方体,也体会到了一百是一个片,一千是一个大正方体。巧妙地解决了刚才误认为千就是百的问题,再后面的设计的摆一摆环节中,学生就能够正确的摆出准确的数。同时也轻松的理解了一千一千的数,数十个一千是一万。再让学生尝试自己摆一摆一万的过程中又一次体会到

个、十、百、千、万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因为学生的学具中只有9个千的模型,9个百的模型。要想摆出一万,还差一个千,这一个千就要用百来凑;而百的模型只有9个,还差一个百,还差的一个百还需要用十个十的模型来凑,从而在摆的一万过程中,体验到了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满十进一的十进制关系,为后面学习大数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其实本课的教学活动也有不足之处,学生虽然有卡片的个、十、百、千的模型,但是这都是成型的学具,学生虽然从视觉上看到了课件的演示“一个一个的数,数十个一是一十;在一十一十的数,数十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一千的数,数十个一千是一万”,却没有亲身经历 动手拼插实物学具体验一就是一个小正方体,一十就是十个小正方体拼成的一条小正方体,一百就是十个一条小正方体拼成一片小正方体,一千就是十个一片小正方体拼成的一个大正方体,所以在摆231、416、952的时候会出现个别学生用表示“一千”的学具模型当作“一百”来用。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实践,让我又一次感受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定切实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而不是自己认为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掌握什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更加认真的做好教学前测,准确把握学生的困惑需求,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8567.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黄婷婷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原文地址:《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黄婷婷作者:狗尾草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全文共77字,5句话,语言凝炼典雅,抑扬顿挫,内涵丰富,堪称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中的经典,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感受艺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浏阳二中熊晓燕一、教材分析《伶官传序》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自主赏析文章。本单元均是古代散文学习。单元学习目标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学习重点为把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设计 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设计科目:物理教学对象:高一年级课时:1课时作者:李国政工作单位:西安东城第一中学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质点的定义,研究物体某种运动时会判断其能否被看做质点,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转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罗才军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原文地址:《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罗才军作者:紫色萤火之光课前谈话 师:谁知道我来自哪所学校,猜不出来,得观察。 听到六一班,我感到亲切,知道为什么?这得靠猜。 听音乐放松放松。 你听到什么? 生:山林中的蝉鸣,瀑布飞流,古色古香的古筝弹奏 师

声明:《《生活中的大数》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小报》为网友习惯在背后吻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