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拾贝二十一 读《宋史·赵普传》 王立群读宋史

翻检宋史,最感兴趣的是赵普这个人。《宋史·赵普传》说:“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赵普岂止是刚毅果断,其深谋远虑、擘划天下的能耐更是了得,在宋朝也未有其比。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人。北宋代周之前,赵普在赵匡胤的归德节度使帐下做书记官,也就是幕僚角色,其人生的真正起点是汴梁城外四十里的陈桥驿。《宋史·赵普传》记述陈桥兵变实在是太简略,编写宋史的脱脱惜墨如金,只用了区区六十字:“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这里看不出赵普在陈桥兵变中起了什么作用。在《宋史》太祖的本纪中关于陈桥兵变的记述甚至连赵普的名字都未提及,在司马光的《涑水记闻》里也避而不提赵普。但是“以佐命功”四个字还是透露出赵普所为决不只是“排闼入告”那么简单。《宋史纪事本末》对陈桥兵变的记述较为详细,其《太祖代周》卷云:“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周恭帝宗训元年也。先是,周显德六年(959年)十一月,镇、定二州上言,北汉会契丹兵入寇。至是年正月辛丑朔,遣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尉、归德节度使赵匡胤率兵御之,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将前军先发。时主少国疑,中外密有推戴匡胤之意,部下言:‘将以出军之日,册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计,惟内廷晏然不知。癸卯,大军继出,军校苗训号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嘿光摩荡者久之。指示匡胤亲吏楚昭辅曰:‘此天命也。’是夕,次陈桥驿。将士相聚谋曰:‘主上幼弱,吾辈出死力破敌,谁则知之!不如先册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都押衙李处耘具以事白匡胤弟供奉官都知匡义及归德掌书记赵普。匡义、普、部分诸将,环列待旦,遣牙队军使郭延赟驰骑入京,报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二人皆素归心匡胤者。甲辰黎明,将士逼匡胤寝所,匡义、普入帐白之,匡胤时被酒卧,欠伸徐起。将校已露刃列廷,曰:‘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皇帝。’匡胤未及对,黄袍已加身矣。众即罗拜呼万岁,掖之上马,还汴。”如果说陈桥兵变是偶发事件而不是事先预谋的话,恐怕谁都不信。你看这舆论有了,异兆有了,京城的内应安排了,将士的思想统一了,该有的桥段都有了,连关键的道具黄袍都准备妥当了。接下来,好戏开场,喝高了的赵匡胤被当了皇帝,精彩!这么精彩的一驹戏的总导演不可能是石守信等一班武夫,也不太可能是阅历尚浅的赵匡义,只有赵普才有这般能耐。

赵普策划赵匡胤当了皇帝,居功至伟,别人都封了要职,而他只封了个右谏议大夫,似乎有点不公平。但赵普心里清楚,这时赵匡胤的龙椅还没坐稳,还不得不依赖后周的一帮官僚来稳定国家的政局。如《赵普传》论曰:“太祖不亟于酬功,普不亟于得政”。过了四年,大局已定,赵普也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宰相。《宋史·赵普传》载:“乾德二年(964年),范质等三相同日罢,以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既拜相,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是日,普兼监修国史。赵普肩上的担子真是重啊!不但要总理国家的政事,还要监修国史。赵匡胤是个重名声的人,这欺负孤儿寡母、谋夺帝位的事怎么说都是不太光彩的,不得已才委派并没有读多少书、被后人讥讽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去监修国史。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陈桥兵变的版本决不是现在这摸样。

赵普为赵匡胤策划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如何巩固宋朝的江山。自唐亡至宋兴的这几十年时间里,这朝代更迭如同走马灯,而皇帝这角色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能在龙椅上安安稳稳坐上十年那就要感天谢地了。关乎国祚久远的大事,赵匡胤不得不求教于赵普,而赵普也不含糊,首先建议赵匡胤收兵权以治标,接着定制度以治本。宋王朝能延续三百多年,赵普功不可没。

奇怪的是,陈桥兵变一事在《宋史·赵普传》中还能见到赵普的身影,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在《赵普传》中压根儿就不提。还是读一读《宋史纪事本末》:“(建隆二年)秋七月,罢侍卫都指挥使石守信等典禁兵。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帝悟。一日,召普从容论天下事,因喟然叹息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普对曰:‘陛下之及此言,天地神人之福也。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帝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赵普在幕后谋划,前台自有赵匡胤唱戏。推杯换盏之间,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人纷纷交出兵权,换个节度使的名号享清福去了。事情办得顺当,只有一点小插曲,《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已而欲用天雄节度使符彦卿典禁兵,赵普谏曰:‘彦卿名位已甚,岂可复委以兵权?’帝曰:‘朕待彦卿厚,岂忍相负焉?’普对曰:‘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帝默然,事遂寝。”

身边的威胁解除了,接着就着手整顿州、镇节度使。赵普总体思路是强干弱枝,其一是设通判,分割节度使的治权;其二是设转运使,剥夺节度使的财权;其三是抽调各地精兵由中央统一指挥,枢密院按皇帝旨意发号施令,削弱节度使的兵权;直到最后完全以文官取而代之。《宋史纪事本末》说:“五代诸侯强盛,朝廷不能制,每移镇受代,先命近臣谕旨,且发兵备之,尚有不奉诏者。帝即位初,异姓王及带相印者不下数十人。至是,用赵普谋,渐削其权,或因其卒,或因迁徙致仕,或因遥领他职,皆以文官代之。”这样,中央集权的文官政治体系就基本建立起来了。后人评价说:“天下之所以四分五裂者,方镇之专地也。……太祖与赵普长指,虑却顾,知天下之弊源在乎此,于是以文臣知州,以朝官知县,以京朝官临财赋,又置运使,置通判,皆所以渐收其权。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尽管后来有人说赵普矫枉过正,造成主势强而国势反弱的后果。但是综观大宋三百多年的历史,彻底割除了唐季以来藩镇割据的毒瘤,中央集权制得以贯彻始终。总体来说国家稳定,政令畅通。只是武备松弛,对外弱势,难免引起后人的诟病。

《宋史·赵普传》说:“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官当大了,难免忘乎所以,授人以柄的事也多了起来。告状的人一多,赵匡胤也不耐烦了。开宝六年(973年),赵普因荫庇下属被罢相,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宋史纪事本末》说:“普至河阳,上表自诉曰:‘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表,藏之金匮。”《纪事本末》的这一段话令人不解。赵普并不是因为“轻议皇弟”被罢相,这表就上得有些蹊跷。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不过是一份再普通不过的辩白奏表,赵匡胤又有什么必要“手封其表,藏之金匮”?联系到此后赵光义(避帝讳,匡义改名光义)谋夺帝位就不难猜出,作为赵光义即帝位所依据的“金匮之盟”和有力旁证的“赵普上表”说不定就是后来赵普炮制的。

开宝九年(976年)冬夜,赵匡胤邀赵光义喝酒谈心,就在当晚赵匡胤不明不白驾崩了,这烛影斧声成了千古之谜。但是无论怎么掩饰,也难免露出蛛丝马迹。《宋史纪事本末》载:“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召晋王光义,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而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遽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史学家们一直无法解释赵光义为何“时而离席逊避”这烛影之谜,更无法解释病重的赵匡胤怎么能又为什么“引柱斧戳地”那斧声之惑。设若赵匡胤真是病得不轻、到了要嘱咐后事的时候了,宋皇后也应该早有思想准备,怎么会见晋王而愕然?又怎么会无端说出“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的话来?可以肯定地说,宋皇后一定是看到了血腥的一幕,才会如此惊慌失措。

  赵光义即位后,改年号为“太平兴国”,重新启用赵普。《宋史·赵普传》载:“太平兴国初入朝,改太子少保,迁太子太保。颇为卢多逊所毁,奉朝请数年,郁郁不得志。会柴禹锡、赵镕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帝召问,普言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退又上书,自陈是,以预闻太祖、昭宪皇太后顾托之事,辞甚切至。太宗感悟,召见慰谕。俄拜司徒兼侍中,封梁国公。先是,秦王廷美班在宰相上,至普勋旧,再登元辅,表乞居其下,从之。及涪陵事败,多逊南迁,皆普之力也。”赵普虽然再度入朝,但“奉朝请数年,郁郁不得志”,于是“自陈预闻太祖、昭宪皇太后顾托之事”,抛出了所谓的“金匮之盟”。《宋史纪事本末》载:“(建隆)二年……太后疾,帝侍药饵,不离左右。疾革,召赵普入受遗命,且问帝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帝曰:‘皆祖考、太后之余庆也。’后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尔。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夫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帝泣曰:‘敢不如教!’后顾谓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普即榻前为誓书,于纸尾署曰‘臣普记’,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你赵普在我赵光义急需正名的时候不说,事隔六年之后才上书说什么太后顾托之事,什么意思?好在赵光义是明白人,明知你赵普在弄虚作假,向我表忠,我赵光义不仿以假当真,为自己篡位搞一次迟到的正名。这金匮之盟真是假得不能再假了。老太太若真是有心要赵匡胤将皇位先传弟再传子,何不把儿孙召来告知一番,有什么必要弄得如此神秘兮兮的?再说,如果真有什么金匮之盟,赵普在太祖驾崩的时候就应该告知太宗及朝臣,以便及时开启金匮、晓谕天下以塞嚣嚣之口。太平兴国四年,赵匡胤之子德昭被逼自杀。接着,赵普撺掇赵光义将赵廷美(光美避太宗讳改名廷美)治罪废黜,远放房州,不久病卒。赵光义帝位传承的两大威胁均已解除,赵普为此出了大力。有人认为,在廷美、德昭两案问题上赵普讨好赵光义而有负于赵匡胤,其实不然。帝位传承问题是封建王朝是否稳定的头等大事。所以当赵光义为帝位是否传于廷美而询于赵普时,赵普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或曰:“不谋万世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城。”宋初群臣,只有赵普有这般眼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普再度拜相。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赵普再次被罢相,出为武胜节度使。这次被罢,史书均未说明源于何事。我想赵光义可能是看到这赵普的政治智商高得令人恐怖,不得不让他靠边歇着去。而赵普罢相后通过中书令宋祺转告赵光义:“此生余年,无阶上答,庶希来世得效犬马力。”实际上是为此后再起埋下的伏笔。
书海拾贝(二十一)读《宋史·赵普传》 王立群读宋史
 雍熙三年(986年)春,赵光义发兵讨幽蓟,与契丹久战不胜。赵普上疏建议罢兵。谏曰:“伏睹今春出师,将以收复关外,屡闻克捷,深快舆情。然晦朔屡更,荐臻炎夏,飞挽日繁,战斗未息,老师费财,诚无益也。......伏望速诏班师,无容玩敌。在赵光义进退失据之时,赵普上表建议撤兵,表现出果断的一面。在帝位传承问题上受赵普之益最大的无疑是太子赵元僖,这时借机建议复用赵普,元僖上言曰:“伏见山南东道节度使赵普,开国元老,参谋缔构,厚重有识,不妄希求恩顾以全禄位,不私徇人情以邀名望,此真圣朝之良臣也。窃闻之辈,朋党比周,众口嗷嗷,恶直丑正,恨不斥逐遐徼,以快其心。何者?盖虑陛下之再用普也。然公谠之人,咸愿陛下复委以政,启沃君心,羽翼圣化。国有大事,使之谋之;朝有宏纲,使之举之;四目未察,使之明之;四聪未至,使之达之。官人以材,则无窃禄,致君以道,则无苟容。贤愚洞分,玉石殊致,当使结朋党以驰骜声势者气索,纵巧佞以援引侪类者道消。沈冥废滞得以进,名儒懿行得以显,大政何患乎不举,生民何患乎不康,匪窬期月之间,可臻清静之治。臣知虑庸浅,发言鲁直。伏望陛下旁采群议,俯察物情,苟用不失人,实邦国大幸。”赵元僖的奏章真是文情并茂,很能感动人。雍熙四年(987年),赵光义册封赵普太保兼侍中。赵普再度入朝,第三次 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春,赵普以老衰久病,数度上表乞求致仕。是年七月,赵普卒,年七十一。《宋史·赵普传》论曰:“自古创业之君,其居潜旧臣,定策佐命,树事建功,一代有一代之才,未尝乏也。求其始终一心,休戚同体,贵为国卿,亲若家相,若宋太祖之于赵普,可谓难矣。”

赵普活跃于北宋舞台三十余年,在波谲云诡、血雨腥风的政治风浪中浮沉起伏,竟能全身而退,殊属不易。赵普策划收兵权、削藩镇,以文官治国,延绵大宋国祚三百余年,居功至伟。然有宋一朝,偃武而修文,主强而国弱,虽未毁于内,但终亡于外。嗟乎!成大宋者,赵普耶?亡大宋者,赵普耶?

写完这篇笔记,陡然想起了辛稼轩的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012年2月5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6680.html

更多阅读

普贤菩萨生日:农历二月二十一(于诗剑

普贤菩萨生日:农历二月二十一于诗剑  普贤菩萨是属龙和属蛇人的本命佛,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称“大行普贤菩萨”。普贤菩萨默默的守护龙年和蛇年出生的人,使您实现最大愿望,除掉各种小人,

20、绝命中国的“二十一条” 中国绝命毒师

作者:陈兆军《百年风雨路:1911—2011》http://www.rongshuxia.com/book/5372169.html绝命中国的“二十一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以对德参战为名抢占中国青岛。中国政府多次要求日本撤兵。日本不但不撤兵而且还得寸进尺竟然

声明:《书海拾贝二十一 读《宋史·赵普传》 王立群读宋史》为网友看透屠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