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士信到罗成 李元霸为什么怕罗士信

从罗士信到罗成

文学创作一般是若干原型凑成一人,正如鲁迅翁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绝少有一个原型拆分成几个形象的。
唯独隋末唐初的罗成、罗士信是个例外,由一个原型罗士信变出两个文学形象,而且反差极大。
一位是《说唐》和《隋唐演义》中大名鼎鼎的小将罗成,高贵的将门之后,潇洒的公子哥儿,秦琼的表弟,白盔白甲,善使一条烂银枪,性格高傲,冷酷。
另一位是《隋唐演义》中傻呼呼的小将罗士信,放牛娃出身,脏黑丑陋,连话都说不全,力大无穷,善使一条大铁枪,性格憨厚如笨牛。
这个现象确实有点儿奇怪,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一、历史上有没有罗成?
我们先看看《说唐》中的罗成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其实并没有一个叫罗成的,其故事大多由罗士信而来,所以有些演义中说“罗成,字士信”。
另外,演义所说其父幽州守将罗艺倒是史有其人,但儿子叫罗松,并非罗成。为什么要把罗艺加在虚构的罗成头上当爹?后面再详说。

二、罗士信果真少年英雄吗?
从罗士信到罗成 李元霸为什么怕罗士信
罗士信是齐州历城人,十四岁(周岁才十三岁)在齐郡通守张须陀部下任勤务兵,出身卑微。有次遇敌他也要求出战,张须陀看他是小孩子,不许出战,士信大怒,立刻身披双重铠甲,挂双壶箭,翻身上马,使枪如飞,技惊四座,张须陀大喜。罗士信一出阵,敌方看是个小孩子,大笑,不料罗士信立斩数员敌将,将首级穿在枪尖上,耀武扬威,敌军胆寒,张须陀率军掩杀,于是大胜。
此后罗士信每出战,皆斩杀无数。因首级过多,罗只割下鼻子报功,从此威震四方,连隋炀帝都命人为罗士信画像,表彰其功。
由此可知,罗士信既非将门之后,亦非放牛娃,只是一般平民子弟。但确实是少年英雄,这点跟演义中的罗成一致。从罗士信的行为也可看出其性格——自信,好胜,不甘人后,急于证明自己,而演义中的罗成则发展了这种性格。

三、罗士信与秦琼的亲密关系是怎么来的?
首先,这两人是老乡,都是齐州历城人(济南)。其次,他俩一出道就是张须陀部下勇将,秦琼大罗士信五岁,都是少年英雄。两人经常并肩作战,老乡兼战友,所以从一开始就建立了极深的友谊。
罗士信的英勇既然得到了隋炀帝的画像表彰,可知其武功和名气高于秦琼。这也符合《说唐》中的英雄排名,罗成是第七条好汉,而秦琼只是第十六条好汉,名次上差一大截。
但演义中的罗成和秦琼恰恰隐去了这一段“张须陀军中战友”的历史,为什么要隐去?因为张须陀军主要的对手恰恰是著名的瓦岗军,秦罗二人经常把瓦岗军杀得大败,是瓦岗的死对头。而演义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恰恰是后来秦罗二人都成了瓦岗英雄,起义将领,为了保持人物形象的完整和高大,只好舍去这一段“不光彩”的与义军为敌的历史。
演义为解释秦罗二人的生死情谊,只好另辟蹊径,编造一个亲缘传说,将罗成与秦琼说成姑舅亲兄弟。虽然二人从小没见过面,但长大后一见如故,互学武艺。一个有回马枪,一个有杀手锏。


秦琼教罗成锏法,罗成教秦琼枪法

既然秦琼祖上为官(历史上秦琼父亲秦爱为文官,演义中改造为武将秦彝),表弟罗成自然也不能太寒搀,小说家就找了个恰好姓罗的幽州守将罗艺给罗成当爹,从此罗成就变成了将门之后,公子哥儿。
为什么小说中要把罗士信这个姓名改成罗成?我想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出身完全是虚构的。不像秦琼,出身改动不大。
舍去张须陀军的史实,固然解决了与瓦岗为敌的尴尬,但也因此舍去了罗士信为上阵而怒披双重铠甲上马表演,和阵前杀敌割鼻的许多生动情节,在文学上甚为可惜。

四、罗成的将门出身恰合罗士信的性格
历史中的罗士信虽然出身卑微,但性格却争强好胜,看似有点矛盾。我觉得其实就是孩子气,小男孩儿力猛才高,年少气盛,急于表现,很是单纯可爱。但一个平民出身的孩子哪儿来这么高的武艺和马上功夫?历史并没有交代,成了难解的谜。
《说唐》作者利用这个材料,把罗成打造成将门后代,而且那位老罗艺在历史上也有“罗家枪”的功夫,这样就很自然地传给罗成。于是罗成的性格就不只是小男孩争强好胜,而是颇有些贵公子的高傲了。这个文学改造显然是成功的,武功的来源和高傲的性格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五、投瓦岗军过程亦由被动改为主动
张须陀镇压瓦岗军虽多次取胜,但最终兵败,张须陀被杀。罗士信和秦琼只好另投同为官军的裴仁基,继续镇压瓦岗军。后裴仁基遭到监察御史萧怀静的猜忌,处处牵制,被迫投降瓦岗寨主李密。秦罗二人也就随同裴仁基等归降瓦岗军。
这段历史也因与上面同样的原因被隐去,总之,不能写出二人曾经镇压瓦岗军。只好另行改写。
在演义中,先写秦琼卖马,结识江湖好汉单雄信,后被隋朝官府逼迫,投了老朋友单雄信所在的瓦岗军。这样,本来随主将裴仁基投瓦岗的被动故事,就变成了官逼民反,主动起义的英雄故事。有点儿类似林冲、武松的“逼上梁山”,都是通过朋友介绍上山入伙的,带点儿义气相激的豪爽。
罗成因出身将门,名义上还属于隋朝官军,自然不可能轻易落草为寇,而且奉老爹之命,帮官军围剿瓦岗,但出于与“秦表兄”的情义,暗中为瓦岗军助阵,因此暴露了身份,罗成便自然而然地参加了瓦岗军。这个故事有点儿像宋江,未参加起义军之前,已经因朋友义气暗中帮助晁盖,后因“私通贼寇”事发,只好正式入伙。


罗成入伙儿,拜见瓦岗大元帅秦琼

在历史上秦琼投瓦岗军后任“帐内骠骑”,罗士信则任“署总管”,地位要高于秦,这可能是因为罗士信的名气较高,战功卓著,所以无论在张须陀军、裴仁基军,还是瓦岗军中,地位一直高于秦琼。但在演————义中则将秦琼虚构为“瓦岗军兵马大元帅”,这是因为秦琼在性格上似乎更讲义气,广交朋友,符合江湖大哥形象,所以演义一般以秦琼为主角,在职务上也被拔高。
至于裴仁基的故事,基本是按照历史写的,他的儿子裴行俨即裴元庆的原型,也是少年英雄。演义中的裴元庆手持两把大锤,武功甚至比罗成还高,列隋末第三条好汉。比罗成更加争强好胜,其实这里面可能也有一点儿罗士信的影子。

六、“贾楼聚义”的故事为众英雄投奔瓦岗寨做了铺垫
演义中编造了一个“贾楼聚义”的情节,秦琼母亲过寿,各路朋友都来祝寿,包括单雄信、王伯当、徐茂公、魏徵、程咬金、罗成等三十九人歃血为盟,结为兄弟。所以这些好汉后来绝大多数都投奔了瓦岗寨,再后来又大多投了唐王李世民。
这样编写,比较符合平民百姓的心理,也为后来的瓦岗聚义和投唐作了铺垫。虽然《说唐》在艺术上比较粗糙,但比起《水浒传》中开篇写洪太尉误放妖魔,众好汉位列天罡天煞,所以意气相投,聚义梁山的迷信说法,似乎更现实可信一些。

七、投奔唐军基本符合历史
罗士信奉瓦岗“皇帝”李密之命率部征讨王世充时,重伤被俘。王世充爱惜其才,以礼待之。士信耻与王世充为伍,不愿为世充出力。
李密瓦岗军后被王世充击败,秦琼与程知节(即程咬金)被迫投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唐。之所以没能与罗士信一道投唐,可能是因为当时罗正在养伤。秦程二人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组织玄甲军,所向披靡。
罗士信后来也率部下投唐,在唐军中屡建战功,封郯国公。
演义中的罗成、秦琼投唐过程基本与历史一致。

八、罗士信之死被改造
武德五年,罗士信随秦王李世民征刘黑闼,为解救被围在洛水城的王君廓,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冲入城内救出王君廓,自领孤军守城。城破,罗士信被俘拒降,不屈而死,年二十八。此役可看出罗士信不避凶险,舍己救人,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若不是英年早逝,罗士信会在历史上留下更大的声名。
演义中则改为罗成被两位“奸王”李建成、李元吉逼迫,不得已强攻刘黑闼,中计马陷淤泥河,被乱箭穿身。大概作者觉得被俘似乎有辱罗成一世英名,所谓“将军百战死,马革裹尸还”正是军人追求的最高归途。而且顺便把战败责任推在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身上,起到了为夺嫡的李世民抹黑兄弟的作用。



这段情节明显借用了两个文学形象,一是《杨家将》中杨七郎被潘仁美逼迫出战,二是借用《说岳》中的“杨再兴误陷小商河乱箭穿身”情节。

九、秦罗性格在历史和文学中的对比
历史上的秦琼性格正直、善良,讲义气,而且老成持重,谦让宽厚,有“小孟尝”之称。
而罗士信则相反,争强好胜,勇于担当,但并非像演义中那么高傲冷酷。凡有所获,都赏赐部下,所以部下乐于效命。罗士信也非常重情义,裴仁基对他有恩,后裴仁基被王世充所杀。罗士信出家财,收殓裴仁基的尸首,厚葬在北邙山上,以报答当初礼遇之恩。罗士信死后,李世民又将罗葬于裴仁基墓旁,以彰显二人情谊。
罗士信虽以勇悍知名,同时也颇具智谋,在攻取千金堡的战斗中,以婴儿哭声为诱饵,诈开城门,获得大胜。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
唯一缺撼持军过于严谨,对人对己要求都很高,终失军心,城破被擒。
到了演义中,秦琼做为第一主角,大大加强了“讲义气”的性格,增编了不少有趣情节。另外,为造成秦琼和罗成的性格对比,突出了罗成的贵族公子气,高傲,凶狠,甚至冷酷。这恐怕也是艺术创造时为丰富性格类型的需要。
贾楼故事中有一笔性格描写——程咬金使坏开玩笑,在罗成和单雄信之间挑拨,造成二人矛盾,二人反应很有趣,单雄信是一点就着,雷霆爆怒,而罗成则微微一笑,有公子风度,实际上暗中较劲。
最后二人大打出手,排名第十八的单雄信自然不敌罗成。单雄信是江湖老大,被罗成弄得下不来台。这一笔写出三人性格:程咬金恢谐,调皮捣蛋,单雄信好脸面,爱走极端,脾气火爆,好记仇,罗成则是公子脾气,高傲、冷酷,不似秦琼爱交友,似乎除了秦琼之外,跟它人交情都不深,这点与历史真实差别较大。


程咬金在罗成和单雄信之间挑拨是非

这个情节中罗单二人只因程咬金的一句玩笑,后来竟记仇一辈子,似乎不大合情理。在文学上还是显得有点儿浮浅。

十、演义中的罗士信估计是后加的
隋唐演义中的罗士信稀里胡涂地由放牛娃投了瓦岗寨。斗李元霸、擒裴元庆、铜旗阵杀仇成,可谓战功赫赫。可惜在攻扬州时,不慎误入陷阱中乱箭身亡。在演义中罗士信和罗成二人基本没碰过面,就让罗士信先死了。
这一形象非常粗糙简单,我想可能是这样,前人已创造了罗成、秦琼等英雄形象,后人大概觉得瓦岗寨中还缺少一位傻小子性格的人物,显得不够热闹,恰好真实的罗士信被塑造成罗成之后,罗士信这个名子就空了下来,于是创造了这样一个傻呼呼的放牛娃形象,力大无穷,凡遇强敌破不了时,就让傻小子上阵,战无不胜。恰好真实的罗士信也出身平民,少年英雄,多少有点儿影子,但性格差得太多,真实罗士信的自信争强和过人的军事指挥才华在这里一点儿都看不到。
可能此处也有性格对比的需要,要让罗士信与罗成拉开性格差距,使小说丰富一些,但演义中的罗士信全凭虚构,瞎编乱造,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性格模糊,形象很不成功,属画蛇添足的败笔。

总之,历史上的罗士信演变为小说中的罗成,在古代小说中也是一位比较成功的形象,已深入人心,积淀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后世只要一提少年英雄,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罗成,所以大跃进年代有这样一句口号:“青年赛武松,老年赛黄忠,少年赛罗成,妇女要赛穆桂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3099.html

更多阅读

李元霸 李元霸和罗士信谁厉害

1.《说唐》人物编辑本义项李元霸百科名片李元霸是文学作品《说唐》和《兴唐传》中的虚构人物,其历史原型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玄霸(604—619),字大德,唐高祖李渊第三子(大哥李建成,二哥李世民,四弟李元吉),母窦皇后。后世因避讳清康熙帝玄烨名

李玄霸 穿越隋唐之李玄霸

唐高祖子李玄霸人物简介李玄霸(599—614年)字大德,唐高祖李渊第三子,母窦皇后。李玄霸幼辩惠。李玄霸逝世于隋朝大业十年,年十六,无子。唐高祖武德元年,追封卫怀王,又赠秦州总管、司空。后以唐太宗子李泰为宜都王,奉其祀,葬于芷阳。后泰徙封越

声明:《从罗士信到罗成 李元霸为什么怕罗士信》为网友大花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