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书法之七李斯小篆书法成就 李斯 小篆 毛笔

历代文人书法之七李斯小篆书法成就 李斯 小篆 毛笔

李斯小篆书法成就

李斯(前284年—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后成为诸子百家中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担任廷尉。他辅助秦始皇统一中国,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官至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为秦始皇定郡县之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下令焚书坑儒,制定了法律,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统一车轨、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李斯听从赵高阴谋,伪造遗诏杀太子扶苏,立胡亥。秦二世继位后,赵高专权,污蔑李斯谋反,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李斯为一统秦王朝并开创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此不作敖述。本文单就李斯在书法一隅的创举做简要的探讨。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王朝一统天下,为了更好地畅通政令,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由于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遂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秦篆又称小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线条圆匀婉转,结字严谨工整,字形修长,结构简明整肃,在对称中呈上部收缩、下部开张的对比,既参差变化,又显高耸之势。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标准文字准备好了,推广的问题自然就随之而来。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于是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便书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当然首先是在官吏之间传播开来,以尽早使政令通畅;而后才可能推广至普通老百姓。李斯给人们留下的书法作品比较丰富,据《说文》(许慎)序中言:“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几本书在当时已经是小篆语文流行范本。但至汉代先后失传。卫恒在《四体书势》里说道:“秦时李斯号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铬皆斯书也。”

李斯不仅缔造了小篆书体,而且在其书写上也有独到的创见。他在论《用笔》一文中说:“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意即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一样。收笔好比游鱼得水,运笔就象景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文人书家临摹学习篆书之佳范。传为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和《会稽刻石》等。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他出巡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原石已被曹操登山时毁掉。《峄山刻石》今所传者为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高218厘米,宽84厘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为最佳,现藏西安碑林。


李斯 峄山刻石

《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传李斯书,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所刻。内容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此刻石为四面环刻,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南向二世诏文7行,满行12字。传宋拓本为223字,后不知何时被毁坏。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残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毁于祠火。嘉庆二十年(1815)复为蒋因培访得残石2块,仅存10字,1901年罗正均作亭护之,时已仅存9字。残石今存山东泰安岱庙东庑。泰山刻石堪称是李斯小篆唯一的传世真迹了。现传世的拓本以明安国藏北宋拓本为最,存165字,现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泰山刻石》为典型秦小篆,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观其书法,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渊雅,有庙堂之概。唐张怀瓘则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并非过誉。《泰山刻石》的篆书,世称“玉筯篆”,对后世影响深远,历来习小篆者无不奉为圭臬。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迹。

李斯泰山刻石(局部)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游,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南至云梦(今湖北省境),沿江而下,登会稽山,祭大禹庙,以望南海。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本篇在文体上属于铭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庄重凝炼,是铭文文体的代表作。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稽刻石》。宋以后,《会稽刻石》原刻石就散佚了。到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知府李亨特用旧藏《会稽刻石》申屠駉原拓本重刻于原石,现藏在绍兴文管处,碑高八尺七寸,宽四尺四寸,上刻篆书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还有用隶书撰写的题记三行,计六十字。

以上诸碑是秦篆的典型,其特点是用笔匀净挺瘦,提笔疾过,圆融峻整,其笔法又如玉筋、钗骨,所以秦篆又称“玉筋篆”。清代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小篆开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三代以来风气至此一变。盖李斯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李斯不愧为秦时文人书家的杰出代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2263.html

更多阅读

古诗十九首之七“明月皎夜光”毛笔字练习

古诗十九首之七“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接 片原

新包青天之七侠五义-芸儿 包青天之七侠五义全集

终于把新包青天之七侠五义这部2010出的电视剧看完了,对包青天的公正无私佩服,对公孙策的锦囊妙计赞叹,更对南侠展昭的侠义感动,但其中最让我不能释怀的还是剧中的一个小人物,她出场时间不多,露面次数很少,但她的心思细腻,她的舍己为人,她的深

“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杂交玉米

“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44年连续从事玉米高产攻关和品种选育,育出的紧凑型玉米高产新品种累计推广12亿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00多亿元,全国种植的5株玉米中,有2株是他育成的。他就是“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山东登海种业

闲谈水浒人物之:李固

闲谈水浒人物之:李固文/夏建宏品读《水浒》,让人不齿,令人心寒,倍感忘恩负义,世事难料的一个人物是谁?当属北京大名府第一等长者、河北三绝、玉麒麟卢俊义家中“为头管家私”的主管李固。他的三大行径,为人唾弃。一是,与卢俊义的夫

声明:《历代文人书法之七李斯小篆书法成就 李斯 小篆 毛笔》为网友粗卡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