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西路军的一些人和事17 ——朱良才三 朱良才子女现状

原文地址:西路军的一些人和事(17)——朱良才(三)作者:芨芨草

朱良才的孩子们

本来写到朱良才的故事,准备告一段落。在收集朱良才、李开芬资料时,从网上看到很多有关朱良才子女的文章,最感兴趣的还是他们长子朱新加、次子刘克府(朱新华)、三子朱新民在文革中的文章,原来他们分别是文革初期(8.18以前)人大、北航、北轻的红卫兵发起人,也是“一司”的发起人之一。我们对那段经历还是略知一二,读起来更加清晰。如: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一司”兴衰史末(http://huisaziru.bokee.com/viewdiary.14247480.html);没想到朱家三兄弟的如此经历。后来又被刘克府的经历所感动,他的爱人丰丰的博客“合法夫妻”(1-10集)更是记载了她和刘克府之间的感情心路历程,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期,年青人的奋斗经历、思想及理想......,值得一读!朱良才是我军高级将领,残酷的战争年代,注定使他的家庭烙下时代的痕迹。为了抗战的胜利,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不影响部队的作战、转移,中央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女同志生了孩子可以继续随队,但孩子必须寄养在老百姓家。朱良才是领导,又是政治工作者,要求自己非常严格,带头把自己的孩子寄养出去。朱新中(朱良才、李开芬的第二个孩子)一生下来,就被寄养到老乡家。那家人很喜欢他,成天抱着悠啊荡啊,一不小心,荡了出去,当时就摔晕了,老乡急忙把新中送到母亲那里,可正赶上打仗转移,不能及时抢救,新中来到这个世界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天就匆匆地走了,都没有来得及再看一眼亲爱的妈妈。所以当朱新华(第三个孩子)出生时,李开芬怎么舍得再把他寄养出去呢!可是作为政治部党总支书记,总不能带头破坏规定啊。幸运的是,这时部队正好驻扎在总支副书记刘洁如同志家乡附近,刘家没有孩子,人又可靠,把孩子寄养在刘家。朱新华就叫刘克府,解放后他就有了双重父母的爱。见丰丰(朱新华爱人樊丰丰)的博客:(http://misskefu.blog.163.com/blog/static/134450933201012473645274/)。

朱良才的子女情况,我是费了好大劲才查到一点,他的子女都是优秀人才,也看出老将军的教育是严格的,有一个良好的家风。

朱良才与前妻有一个儿子朱庶民(朱馨园),1924年出生,1949年6月被接到北京,先是在华北军政大学,后在刚刚创办的中国人民大学念了四年书,毕业后分配到国家地质勘探总局。为照顾母亲,朱庶民回到家乡,历任汝城文化科副科长、科长,后在汝城县政协主席的岗位上退休。

朱良才、李开芬长子朱新加,在延安出生,最早考入外交学院读书,因病休学,转入人大党史系毕业。武警部队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副书记,1993年11月16日授予少将军衔。

次子朱新华(刘克府),1942年3月31日出生,北京航空学院毕业,曾在内蒙包头、海南工作过。2009年6月15日因病逝世。

三子朱新民,北京轻工学院毕业,任38军某部指导员等,曾任人民日报社秘书长、事业发展局局长、副社长。

四子朱新春,原为解放军某部大校,现为人民日报社文化事业中心影视部主任。

女儿朱筱秋,老红军后代合唱团团员。

网上资料较少,看到的都是朱家后代继承革命传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报道,履历资料更少,也可见朱良才家教之严格。我无意详细收集他们的个人信息,只是想真诚的介绍他(她)们。

农民的儿子 ——刘克府

翟明战

刘克府并不姓刘,而是姓朱;他原名不叫刘克府,而叫朱新华;他的籍贯不是河北阜平,而是湖南汝城;他的家庭出身不是农民,而他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

我和克府是小学、中学的校友,由于我高他两个年级,青少年时期并不认识。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当年的“娃娃”两鬓已染上依稀的秋霜。由于有校友这层特殊的关系,我们的感情一下子就拉近了很多,自然也比常人亲近得多。我们曾有机会住在一个屋里,吃在一张桌上,亲密无间,无话不谈。谈童年,谈学校生活,谈在我们共同记忆里那些抹不掉的往事回忆……我们几乎什么都谈到了,就是有一点,彼此的父母姓名相互谁都没有问过。也许有人不相信,但这是事实。因为我们这些人,心中一直牢记着周恩来伯伯的嘱咐:“你们的父辈为人民流过血、立过功,但他们是无产阶级的战士,既没有什么遗产留给你们,更不会留给你们任何特权。如果说他们给你们留下了什么,那就是一副更艰巨、更光荣的革命重担。”

前辈的期望,学校的教育,使我们在中、小学时就立下这样的志愿:“自己的路靠自己走,决不用父辈的光辉来照亮自己的前程”。这大概就是朱新华不叫朱新华而刘克府的原因,也是我一直想写他的原因。

公粮卡•乳汁•童年

1942年正当日本鬼子在华北大扫荡,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时,他母亲转战到晋察冀阜平县小水沟村,正巧是机关政治部总支副书记刘洁如同志的家乡。而这位即将临产的母亲是总支书记,她当然愿意将出世后的孩子寄养在刘家。

阜平县是晋察冀的老根据地,1933年就有了党的组织。刘洁如同志是阜平县第一批发展的党员。1937年聂荣臻率部队开辟晋察冀根据地时就参了军。他的父亲、爱人、弟弟都是1937年前后入的党。父亲1934年就当村长,爱人现在是村妇女主任,弟弟是民兵队长。将孩子寄养在这样一个革命家庭里,在当时来讲确是一件幸事。

这位八路军的母亲,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叫小华子,其父姓朱,是晋察冀军区的一位首长,孩子的大名就叫朱新华。3天后,养母(刘洁如的爱人)来抱孩子,临别时母亲含着热泪,在小华子的小脸蛋儿上亲了又亲。她是军人,是党员,但又是母亲。亲生骨肉的离别,她也是难舍难分。

小华子要被养母抱走了,生母在他襁褓的带子上,挂了一张公粮卡,这是边区政府为革命后代发的供粮证。这张供粮证,证明了这个孩子的身份。他降生到人世,就是公家的人,就是八路军,共产党的人。当时农民生活很艰苦,粮食十分缺乏,即使是增添一个刚出世3天的孩子,一般家庭也是难以承受的。

小华子的养母叫张万俊,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思想进步,全力以赴支援革命,在村里很有威信。她没有生过儿女,但知道光靠米汤、面糊是养不活没有过满月的孩子的。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她把孩子抱回家后,就改为姓刘,取名克府。她起早睡晚,走村串户、到处为孩子求奶吃。方圆几十里,凡是奶孩子的母亲,她都求遍了。东家吃几口,西家吃几口,好容易熬过了满月。后来她听说20里外有一妇女身体壮,奶水多,就去求人家帮着奶孩子。她给人家送去了大枣、南瓜和粮食。那位妇女同意了,可当时的农村妇女缺吃少穿,她虽然送去一些东西,奶孩子的母亲舍不得自己吃,奶水养不了两个孩子。过了一段时间,两个孩子都瘦了。养母心疼,又把克府抱回家。

日本鬼子扫荡频繁,养母一家整日抱着克府逃荒。每逃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为克府求奶吃。兵荒马乱,奶孩子的母亲都吃不饱肚子,哪来的奶水喂别人家的孩子。实在求不到奶时,养母不得不亮出克府的公粮卡。在老根据地,只要母亲们知道这孩子是八路军的娃,宁愿让自己的孩子饿着,也要让克府多吃几口奶。这种动人的情景,常常使克府养母落泪。

克府长大后回阜平老家,开始,她养母还指着这个让他叫奶奶,指着那个让他叫大娘、婶子……,后来说:“没法叫了,你吃了几辈人的奶,咋叫呢?你是吃千家饭、百家奶才长大的。”

老人们常说:“三翻六坐九爬爬,十月就会叫大大。”意思说小孩子只要营养跟得上,是长得很快的。3个月能翻身,6个月就会坐,9个月就会爬,10个月就开始学说话叫爹叫妈了。克府在养母一家人的精心哺育下,发育很正常,10个月就学说话了。不过大人们教他的第一句话不是叫爹叫妈,而是八路军、共产党。他小时候只要一有情况,大人们说:“鬼子来了”,他乖乖地不哭也不说话。他学会的第一个动作,只要听到飞机声,就会在附近的隐藏物中卧倒。飞机飞过去后,抓起地上的石头,木棒冲着飞机飞去的方向喊:“打死你!”。他做的第一个游戏,拿着木棒当枪,学着八路军的样子打日本鬼子……,这些深深烙在幼小心灵中的印象,是样样真切,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离开爸爸妈妈的孩子,就像失去父母的孤儿。在思维之门刚刚开启的时候,总要去叩问思想中一些解不开的疑团。克府就反复思考过:我为什么离开了爸爸妈妈?为什么失去了土地、老家……?这当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凡是有过像他这种经历的孩子,幼小的心灵都不是一张白纸,切入视野的点点滴滴在纯洁的心田上,会留下稚气的思考和朦胧的感触。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这种思考越来越清晰、明确:中国的农民,从来没有一刻忘记过为她们浴血奋战的儿女们。在饥寒交迫、危机四伏的残酷环境里,那些饱经风霜,历尽艰辛的农民们,用他们的热血、乳汁、生命哺育保卫了革命的后代。刘克府深深地理解了这一点,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点。当新中国成立后,刘克府来到了北京城,回到他亲生父母这个显然比养父养母“门第高贵”的家之后,他一直也没有忘记过阜平,那些他相识和不相识用乳汁养育他的农民母亲们,以及那块发他公粮卡的热土。

几十年过去了,回到朱家的朱新华,没有忘记他是农民刘家的后代,他的名字叫刘克府。

育才•一零一•信念

谈起育才学校和一零一中学这段生活,克府的眼睛一下子明亮起来,声音里充满了激情,似乎又焕发了青春。他感慨地说,我是永远不会忘记这段生活的。

“1952年我进入了育才学校,上小学二年级。进入先农坛的大门,那参天的古老松柏,富丽堂皇的大殿,映入了我的眼底。穿过高年级的教学区,进入云坛,那是当时我们初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天地。”云坛里面有许多高大的树,还有一片片能藏住人的野草……

后排左起:生父、养父、弟弟新民、生母、养母前排右起:哥哥新加、克府(新华)
生父、克府、养父
养母、爷爷和克府、养父
左:新春、新华(克府)、新民
兄妹们在北戴河
1966年8月27日克府在红卫兵“一司”成立大会上讲话
克府的“一司”袖章(0003号)

大串联时在韶山
克府(新华)和父亲朱良才
克府和母亲李开芬合唱《延安颂》
克府和爱人丰丰(樊丰)
克府最后一次和全家过生日聚会

七年完成小说《飞虎队》

  朱新春自幼喜欢文学,2000年前后,朱新春开始创作小说《飞虎队》。朱新春说,飞虎队在二战时非常有名,可一直没有一部小说能全景式地反映它的历史。主要原因是中国作家很难搜集美方资料,而美方又不易深入了解中国战场。而朱新春退休前是师职干部,又是开国将帅之后,在获得资料方面有很多便利之处。据朱新春介绍,他历时七年完成了58万字的《飞虎队》。该书出版后,被作为优秀书籍推荐到了美国。

朱新春现在的职务是《飞虎队》电影电视剧组委会副主任,他在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本后,又开始了紧张的拍摄筹备工作。会不会邀请好莱坞加盟?朱新春表示,欢迎好莱坞加入,“我想他们也会对飞虎队的题材很感兴趣。”(记者王歧丰)

朱良才小儿子朱新春接受记者采访

《飞虎队》电影和电视剧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隆重举行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由中国•城乡小康发展促进中心主办、北京世康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和广东宏泉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飞虎队》电影和电视剧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于2010年10月25日在北京钓鱼台隆重举行。

《飞虎队》电影、电视连续剧的新闻发布会由中国城乡小康发展促进中心李德胜主任主持,他说:《飞虎队》电影、电视剧,是根据军旅作家朱新春同名小说改编的,用全景式方式展现了二战中国共产党、美国、中国国民党共同抗日的难忘光辉历史,谱写了大洋两岸与海峡两岸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和平友谊赞歌,用泪水、汗水和血水开辟了著名的“驼峰”航线。是中国及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英雄事迹,讴歌了中美及世界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突出贡献。

美国“飞虎队”的英雄故事至今流传世界,不仅得到了中美两国人民的赞赏,还得到了美国历届政府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为让世界人民牢记历史,消灭战争,建设和平和谐世界,经报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将“飞虎队”拍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具有很强的合法性、权威性、国际性、艺术性、品牌性。将成为中美及世界人民友好的桥梁,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飞虎队》是根据军旅作家朱新春历时七年所著58万字小说所改编的。展现了“飞虎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胜利的全过程。

中国相关方面的领导、美国、俄罗斯、英国、波兰、缅甸等国家的驻华大使馆代表,“飞虎队”亲属代表,相关专家代表、以及企事业单位、文化界、艺术界、中外友人、新闻媒体等参加了会议。

《飞虎队》电影、电视连续剧的新闻发布会非常感谢中国小康基金会、北京名人美食保健协会、苏州国电电力集团中国南方艺术中心的大力支持。

祝《飞虎队》电影、电视连续剧的新闻发布会圆满成功!

《飞虎队》电影、电视剧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现场
朱新春讲话

长篇历史小说《飞虎队》首发

由人民(东方)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飞虎队》,第一次以全景的、文学的方式,将抗日战争期间陈纳德司令领导的飞虎队,以牺牲4000多美国人生命和损失1100多架飞机的代价,击毁日机3000多架、毙敌66700多人,空运作战物资80多万吨,空运人员3万多人,协助中国军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光辉战斗历程,史诗般地再现给广大读者。

一提起飞虎队,人们就会想起飞虎队的创始人陈纳德和他的中国妻子陈香梅。实际上,飞虎队中的美国飞行员前前后后有几千名。这些年轻的美国飞行员和更多的中美地勤人员、保障人员,用他们的生命、鲜血和青春,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大地上和蓝天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乐章。这些数不胜数的战斗经历和爱情故事,更是丰富多彩、曲折动人。

小说《飞虎队》就是依据这些史实,通过文学的再创作,以艺术的手法向广大读者讲述了一个集空战、谍战、战地生活和爱情于一身的历史故事。

该小说共约58万字,分3部30章156节,还有引子和尾声。小说中的人物有350多名(真名实姓的约160名),涉及11个国家;故事发生地横跨7个国家和中国的20多个省、区、市。

小说立意深刻,主题突出,人物丰满,故事曲折,文笔流畅,气势磅礴。通过对当年来帮助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美国飞行人员,誓死抗击日本强盗侵略的国民党军爱国官兵,积极支援飞虎队作战的共产党及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将士,在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中并肩作战、共同生活,以及在不同文化观念的冲撞过程中产生的纯真爱情的叙说与描写,向海峡两岸、大洋两岸和全世界人民表达了作者一个美好愿望与祝福:和平——和谐——和合。

为让广大读者更真切、更深刻、更透彻地了解飞虎队的历史功勋、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该书除了使用大量的历史照片外(部分照片还是首次公开发表),作者还特意在“引子”和“尾声”中以大视角、大纵深的笔法,对读者做了宏观上的引导与阐释。可以说,小说《飞虎队》的面世,了却了中美几代人的夙愿。

5月26日下午,人民(东方)出版社在西单图书大厦举行该书的首发式。特别邀请到飞虎队中美混合联队的老飞行员王延州、彭嘉衡两位老人出席了首发式,他们的到受到热烈欢迎。两位飞虎队的老飞行员在为读者签名留念。

朱新春著《飞虎队》
[转载]西路军的一些人和事(17)——朱良才(三) 朱良才子女现状
朱新春的另一著作

朱良才子女到龙岩捐赠将军遗物

2010年9月21日下午,开国上将朱良才子女朱新春、朱筱秋,专程从北京来到龙岩,向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捐赠将军在闽西生活战斗和漫长革命生涯中使用过的遗物、相片等。据介绍,此次捐赠的文物主要有1929年6月19日朱良才在龙岩与毛泽东、陈毅、谭政的合影照片,1955年授衔时穿的军常服一套以及部分书籍。朱良才系湖南汝城人,1929年随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参加了古田会议。

开国上将朱良才家人捐赠文物给抗日战争纪念馆

2010年5月25日,开国上将朱良才家人捐赠文物给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文物有聂荣臻元帅送给朱良才的纪念品、1941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代主任朱良才等人帮助群众秋收的照片等一批抗战时期文物,昨天由开国上将朱良才家人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也是抗战馆自2009年5月接受开国将军抗战文物捐赠以来收到的第五批文物。

朱良才将军家人昨天捐赠的文物还有抗战时期朱良才使用的行军床、1943年边委会秘书处编印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布的《现行法令汇编第一编》、1939年解放社出版的《斯大林选集》第二三四五卷、1940年解放社出版的《列宁选集》第二卷、抗战时期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卫生员给日俘治伤的照片和军民合力打蝗虫的照片等。

据了解,抗战馆开展开国将军家人捐赠抗战文物活动始于2009年5月。当时,部分八路军、新四军将领后人在抗战馆共庆新中国六十华诞,在活动过程中达成了一些捐赠意向。此后,孟庆山、周玉成、陈挽澜、刘子云、李懋之、邓华、朱良才、王耀南等抗战将领后代纷纷向抗战馆捐赠抗战文物。

“目前,我们共收到开国将军后代捐赠的文物20余件套,这些文物大大丰富了抗战馆的馆藏。”抗战馆馆长沈强说,该馆计划在今年9月举办“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抗战将领文物展”,这些捐赠的抗战文物将在该展览中进行展示。

抗战时期聂荣臻赠送给朱良才的勃郎宁手枪
抗战时期朱良才使用的行军床
原版老照片
1939年解放社出版的《斯大林选集》第二三四五卷。
1940年解放社出版的《列宁选集》第二卷(左)和《晋察冀边区工作研究参考资料第八集第十一分册》
1943年边委会秘书处编印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布的《现行法令汇编第一编》
开国上将朱良之女朱筱秋在捐赠现场希望大家能够帮助找到《现行法令汇编第一编》封面上的印章

捐赠会上的朱新民

传令兵?警卫员!

摘自陈原捷(朱良才女婿,朱筱秋的爱人,网名:北京瞧办主任)博客

(2011-09-23 00:37:43)

五天前,夫人(注:朱筱秋)听说在河北阜平县营岗村有位93岁的老人,是朱良才将军当年的‘传令兵’。

昨天,我们来回开车623公里,到了阜平老区的营岗小山村。我们没有打扰当地各级领导,也没有事先给这位老人打招呼。因为我们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只是找到提供信息的朱良才将军,1942年出生的二儿子的养父母家里的亲戚,他带着我们来到了营岗村,在村里打听到了老人的住处。

老人65岁的儿子,狐疑地看着我们一行人贸然地进入他们新建的院落。当听说是北京朱良才将军家里人时,惊喜地什么话也没有说,拉着我们就快步到了他92岁老父亲的房间。

老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当过兵的军人!在农村现在还有人穿这样的军便服式的衣服,而且扣子扣得这么整齐。他们确确实实不知道我们要来,应该平时就是这样的穿装,我认为他有一生的军人情结。

落座没有客套,老人自称周岁92岁,1938年入伍,在晋察冀政治部当兵。老人说:他是警卫员,朱良才的警卫员,我们八路军不兴叫传令兵。我猜想是他的孙子辈的后生们在外边传来传去造成的说法。

当老人拿到朱良才将军遗像和他1941年和朱良才合影的照片时,老人不停地擦眼泪,呜呜地哭出声音。

我调节气氛地问老人,您记得当年跑扫荡的事情吗?那位跑扫荡一晚上跑出去几十公里、把裤子都跑掉了(那时老百姓和当兵的都不兴穿内裤的)的是不是您啊?老人淡淡地一笑,没有回答,我还是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拉着马,带着大家拼命奔跑一夜,把裤子跑掉了警卫员是不是他。当问到您打过仗吗?老人说打仗是司令部的事情,我们政治部不管。他应该知道他们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将军就是打仗出身,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浑身九处负伤,红军时期当了师政委后,还光着膀子带领敢死队爬上城楼,用大刀拼杀敌人。

老人说司令部参谋长是聂鹤亭,他知道。问他还记得政治部什么人吗?他知道白求恩,他说他和朱主任一起去见过白求恩,这倒是他的光荣。

当问到他什么时候离开部队,怎样原因离开朱良才的?老人又抹眼泪了。他说是1945年,家里太穷,儿子饿死了。老婆要他回家。朱良才将军特批他回家的,还送给他一匹马呢。老人说,1950年朱良才将军派人来找过他,要接他进北京当干部。他认为自己没有文化,识字少,当不了干部,管不了有文化的人,就没有到北京来。问他为什么后来没有到北京来看朱良才首长?老人说差点去,他的老伴替说:他在文化大革命时,是村长。被批斗,说是反革命。他老伴说再批斗他是反革命,他就要到北京找老首长去讨证明,但是后来没有再批斗这位最基层的老革命了。他也就没有去北京找老首长讨说法了。

朱良才将军对待警卫员是真诚的。他总说,警卫员是首长的半条命。他特别在意种种原因返乡务农的警卫员。拿给老人的这张1941年照的照片,看出来老将军和小警卫员是那样的和谐、开心。朱良才将军有很多和警卫员合影的照片,都是最基层的战士。那些后来成为开国中将、开国少将的曾经警卫员,朱良才提到的很少,照片也没有。唯有这些最基层的警卫员,老将军总是惦记和关怀的。

这张照片上没有名字,问老人这个警卫员是不是他?老人看了半天,还是没有说出什么?我看像他,把他的孙子叫过来比较了一下,确实有些像,就是他吧!我想又为老将军找到了一位小战友了。

写到这里,很多朋友一定会和我一样琢磨,假如他没有在1945年抗战马上胜利的时候复原回家,他的人生后来会怎么样?历史没有如果,人生没有假如。假如他进入了官场,他能够有这么高寿吗?不得而知!反正他现在日子不错,四世同堂,同岁的老伴相依为命,自己的身体还不错,儿孙们都孝顺,还要什么呢?

我们祝福他们!

我们感谢他们!

老人的名字叫:杨正干



朱筱秋和两位老人

后排左五是本文作者陈原捷

其他照片:

朱良才和女儿朱筱秋
王太和(左)与谭戎生(中)朱筱秋在井冈山博物馆王耀南像前合影
朱良才同志女儿朱筱秋(左)和周巍恃喜相逢。(陈原捷摄)
左起:朱筱秋(朱良才之女)、付亮(彭真之子)、王雁(沙飞之女)

2012年3月陈原捷去湖南汝城
陈原捷和朱筱秋夫妇在井冈山父亲朱良才墓前

2005年8月底,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朱新民、朱筱秋及王雁欢聚在父辈战斗过的河北阜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6877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文书档案归档文件分类时的一些错误

文书档案归档文件分类时的一些错误归档文件分类在文书档案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分类时往往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一是选择的分类标准交叉。如在选择分类方案时,既使用“机构”,又使用“问题”标准(如综

转载 微阅读2012年第17期 fm2012 16 17转会补丁

原文地址:微阅读(2012年第17期)作者:朱晓剑每周五出品 敬请关注153《消失的地平线》新版即将亮相啦。这本书还是蛮值得期待的一本书,无论是装帧设计还是翻译文字,都十分到位,跟以前的版本相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时之选。154看龚明德老师

声明:《转载 西路军的一些人和事17 ——朱良才三 朱良才子女现状》为网友柠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