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默到妈祖——《妈祖神话传说》 妈祖传说

从林默到妈祖

文摘《妈祖神话传说 —— 一个海洋大国的神话》

妈祖,女性,原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人,生于北宋初年(960年),历史上确有其人。妈祖是林默仙化成神后,福建家乡人对她的一种尊崇和亲切的称呼,即福建话娘妈的意思。从林默到妈祖称呼的变化,也正反映了妈祖从人到神的全过程。

最早提及妈祖身世的传说,来自宋代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

“墩上之神,有尊而严者曰王,有皙而少者曰郎,不知始自何代;独为女神人壮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圣墩去屿几百里,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岁水旱则祷之,疠疫祟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其应如响。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宁江人洪伯通,尝泛舟以行,中途遇风,舟几覆没,伯通号呼祝之,言未脱口而风息。既还其家,高大其像,则筑一灵于旧庙西以妥之。宣和壬寅岁也。越明年癸卯,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

廖鹏飞,福建仙游人,特奏名进士。该庙记写于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首提妈祖姓林,福建莆田湄洲屿人,并记载了为妈祖、为神女圣墩立庙及路允迪出使高丽的传说。

南宋高宗绍兴末年(1161年)之后,洪迈写的《夷坚志》中有《 林夫人庙》:

“兴化军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凡贾客入海,必致祷词下,求杯珓,祈阴护,乃敢行。盖尝有至大洋遇恶风而遥望百拜乞怜,见神出现于樯竿者。里中豪民吴翁育山林甚盛,深袤满谷。一客来指某处欲吴许之,而需钱三千缗。客酬以三百,吴笑曰:“君来求市,而十分偿一,是玩我也。”无由可谐,客即去。是夕大风雨至旦,吴氏启户,则三百千钱整叠于地。正疑骇,次外人来报,昨客所拟之木,巳大半倒折走。往视其见.存者每皮上皆书“林夫人”三字,始悟神物所为。亟携香楮诣庙瞻谢,见群木皆有运致于庙偄者(偄:ruán,城下宫庙外及水边等处的空地或田地,成注)。意神欲之,遂举此山之植,悉以献。仍辇元直还主庙人,助其营建之费。远近闻者,纷然而来。一老翁家最富,独悭吝,只施三万。众以为太薄,请益之,弗听。及遣仆负钱出门,加重物压皆不能移足。惶惧悔过,立增为百万。新庙不日而成,为屋数百间,殿堂宏伟,楼阁崇丽,今甲于闽中云。”

故事是说,在兴化境内即今福建背莆田仙游一带,名叫海口的地方,原来有座林夫人庙,不知建于何年。祠宇虽然不大,但该神一向以灵验著称。凡是来往于海上的客商,都要先到林夫人庙占卜祷告,祈求保佑,才敢乘船出海。据说有人在大洋中遇到险风恶浪时,曾经向空中跪拜哀告,乞求林夫人显灵。果然看到一位女神降于篷船的桅杆之上,化险为夷。“神出现于樯竿者”与廖鹏飞的“女神登樯竿”雷同。

继《夷坚志》之后约五六十年,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莆田人李俊甫写《莆阳比事》七卷,该书卷七说到了妈祖:

“湄洲(洲)神女林氏,生而神灵,能盲人休咎。死,庙食焉。宣和五年,路允迪使高丽,中流震风,八舟溺七,独路所乘,神降于樯,安流以济。使还奏闻,特赐庙号顺济,累封夫人。今封灵惠助顺显卫妃。告词云:居白湖而镇鲸海之滨,服朱衣而护鸡林之使。”

李俊甫对妈祖事迹的这段记述,无疑是自宋以来一次极具开拓性的发姓林,还提到妈祖籍贯是湄洲,生前能言人吉凶祸福,实为点出她的巫女身份。“服朱衣”首次提出妈祖神女形象。

十四年后,也即南宋理宗初年的绍定戊子之夏(1228年),一位莆田地方绅士丁伯桂,写了一篇《顺济圣妃庙记》,被收录于《咸淳临安志》一书。该书是历史上宋代著名的“临安三志”即《乾道临安志》、《淳佑临安志》和《咸淳临安志》中的最后一志。《咸淳临安志》成书于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潜说友编撰,全书一百卷,现存九十六卷。不但是三志中留存最全的一部,也是记载最详备的一部。《咸淖临安志·卷七十三·祠祀三·外郡行祠》有丁伯桂作《顺济圣妃庙记》一篇,其中说道:

“神莆阳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祸福,殁,庙祀之,号通贤神女,或曰龙女也。”

在前人基础上,对妈祖的身世作了高度概括。丁伯桂对妈祖的身世和地方传说所知甚多。这篇《庙记》按作者所记,写于南宋理宗初年的绍兴戊子之夏(1228年),较《莆阳比事》晚十余年。当《庙记》被收入《咸淳临安志》时,已是四十年后的事了。丁伯桂在这篇《庙记》中,不但“姑取前后金石所纪神绩者编次之”,囊括了《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莆阳比事》等之前各家对妈祖的有关记载,而且又提出“龙女”一说,为后来乃至今天的妈祖研究引出新的课题。不仅如此,丁伯桂还对宋代妈祖传说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涉及军事、外交、海上救护、社会动乱、自然灾害、朝廷封赐及妈祖信仰的缘起和传播。从而为妈祖形象和妈祖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是一篇时代较早、在研究妈祖传说的资料中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庙记》之一。

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时为迪功郎、兴化军仙游县尉的黄岩孙,在莆田一带为官多年,他又是温陵人(即福建泉州市别称,原书注),对搜集当地的妈祖传说十分重视。在他编纂的地方志书《仙溪志》卷三中说到妈祖:

“本湄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

从林默到妈祖——《妈祖神话传说》 妈祖传说

黄岩孙提到了妈祖为当地的一位巫女,与密鹏飞的“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及李俊甫的“生而神灵,能言人休咎”及丁伯桂的“少能言人祸福”是一致的。他在《仙溪志》中,还首次提到了妈祖的父母:“神父林愿,母王氏,庙号佑德。宝佑元年,王教授里请于朝,父封积庆侯,母封显庆夫人。”由于妈祖之父林愿的出现,从而引出妈祖的一家。

元至顺三年(1332年),身为元代重臣的程端学在为他的家乡鄞县天妃宫写的《天妃庙记》中,对妈祖身世的介绍,较宋时有了发展:

“按神姓林氏,兴化莆田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异,能力拯人患难,室居未三十而卒。”

文中提出新的传说有三条:妈祖为“都巡君”最小的女儿;“生而神异,能力拯人患难”;“室居未三十而卒”。

第一条,结合宋时传说,也即妈祖之父林愿身居都巡君之职。都巡君,即都巡检。巡检,官名,始于宋代。都巡检属于州县的指挥,武官职。

根据这一史实,比程端学稍晚而同为元朝重臣的张翥,在他写的《天妃庙序》中更加明确地提到了妈祖的生年:

“宋平五季而神始生,去之三百有余岁。”

宋平五季,即北宋初年。两宋统治三百二十年,距张翥写《序》时已经“去之三百有余岁”了。此说与程说相吻合,在后来关于妈祖出生年代众说纷纭的传说中。程、张的宋初说得到了林氏族人的认可。莆田《林氏族谱》、《西河族谱》、《天后圣母圣迹图志》及同属林氏族人丘人龙编撰的《天妃显圣录》进一步说妈祖生于:

“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

妈祖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这就是社会普遍认可的妈祖生年。

再说第二条,“生而神异,能力拯人患难”,其中“生而神异”,点出妈祖不同寻常的降生传说,并再一次强调妈祖是个巫女。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而是富有积极意义的:妈祖不是一般的巫女,而是能尽自己全力,去拯救那些处于灾难中的老百姓。她的心地善良,舍己救人的传说,广为流传。

关于最后一条传说,“室居未三十而卒”。这里“室”,即室女,指未出嫁的女子。汉桓宽《盐铁论·刑德》中说:“室女、童妇,咸知所避。”又,庸柳宗元《柳先生集》五《饶娥碑》云:“娥为室女,渊懿靖专。”明代《三教搜神大全·天妃娘娘》也说妈祖:

“年及笄誓言不适人。”

清《兴化府莆田县志》所载:妈祖“雍熙四年升化”,清《集说诠真》引《事物原会》亦说:“宋太宗雍熙四年,升化湄洲。”《集说诠真》引《上海县志》:“太宗雍熙四年九月九日升化。”即妈祖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年二十七岁。

关于妈祖的一家,父林愿,“母陈氏……兄弟四人业商往来海岛间”(《三教搜神大全·天妃娘娘》,原书注)。也有说妈祖“母王氏”(《集说诠真》引《上海县志》,原书注),其说不一。

由于后来妈祖走上神坛,莆田林氏家族便把明代已经散佚多年的家谱整理出来,确认位于湄洲忠门镇港里村的港里天后祠,也称贤良港天后祖祠的地方,正是在林氏宗祠的基础上修建的。而这林氏宗祠,也正是赫赫有名的“九牧林家”的家祠。将《仙溪志》所记妈祖之父林愿与《莆田比事》所记“藻蕴横行”佳话结合在一起,传说妈祖就出生于这样一个名门望族之家。

所谓“九牧林家”,莆田当地传说唐时有个叫林披的人,官至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赠睦州刺史。他有九个儿子,先后都做过刺史,而刺史又一度改称州牧,故此世称“九牧林家”。《莆田比事》所记“藻蕴横行”就是指林披的次子林藻、六子林蕴的故事: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韦皋任四川节度使,聘林蕴为推宫。不久德宗死,顺宗继位,而这时韦皋也随之病故,由刘辟代为节度使。他趁朝廷一时不稳,要据地称雄,独霸一方。林蕴坚决反对,直言相谏,因此激怒了刘辟,将其囚禁。临刑时,林蕴大呼:“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幸也!”当刀架在林蕴脖颈时,刽子手因得刘辟密嘱,只以刀试探,不忍杀他。林怒斥道;“死即死,我颈岂顽奴砥石耶!”这临危不惧的大丈夫气概,震动了刘辟,说道:“此真忠烈之士!”把他放了,但却被贬为唐昌尉,林蕴乘机逃回京师。此时正值李吉甫、李绎、武元衡、张弘靖相继为相,林蕴又直言上书指陈时弊。被置之不理。到了元和十三年(818年),沧景节度使程权聘林掌书记,林劝他献上四川版图,归顺朝廷。林蕴同程权入京师,觐见宪宗,为唐帝国的版图完整,立了大功。可是这样一个忠义之君,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因事杖流詹州“,死于途中。事隔四十年后的咸通十年,才被追赠邵州刺史。

林披的次子林藻,自小好习诗文。庸贞元七年(791年)赴省试,他在一篇命题作文中,写了《合浦还珠赋》。文章写好后,还没到交卷时间,便趴在桌上假寐。朦胧间,忽然有人推他说道:“快醒醒,你为何不写珠之去来?”林藻猛醒,恍然大悟。急提笔,在文章中加上一段:“珠之去也,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也,川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成为一时名句。因此被考官看中,登进士第。历史记载,他是唐代福建第一位登进士第的人。

妈祖之父林愿,被说成是林藻之后。有说为七代孙,或说十代孙。《莆田县志》说,林愿之祖父林保吉,仕周,任统军兵马使,弃宫,隐于湄洲。其父林孚,承袭世勋,任过福州总管。

另有一说:“孝女(指妈祖,原书注)系出莆田,唐邵州刺史林蕴九世孙。曾祖宝吉,周世宗显德中为统军马使,弃官,归隐湄洲屿。祖孚袭勋为福州总管。父维悫为宋都巡官。”两说虽有不同,但均认为“九牧林家”之后。这就是妈祖的—家。但是民间也还流传有其他说法,认为妈祖应是个民女形象,大家闺秀不符合她的身份。

总之,从宋元时代有关妈祖身世的传说可知,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福建莆田湄洲人。其父林愿,任都巡检之职。母陈氏,或曰王氏。妈祖是他们最小的女儿。妈祖从小就非常聪明,善水性,心地善良,能尽自己全力去拯救处于患难中的百姓。她是当地闾巷中的一名女巫,从未出嫁,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年二十七岁。这就是妈祖短暂的一生。历史上确有其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8787.html

更多阅读

谁是《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的原唱? 前门情思大碗茶杭天琪

  真实地说,对不少的文字作品,如果只是进行粗线条的打量,很多时候,都是很难发现其瑕疵的。在这种说法里,既持有对作品文字的一种基本肯定,同时也是在说,创作中对文字的推敲可能还缺乏深度。    近日从网上读到了《京曲随想》一文,在

林达:重读《甘地自传》

带着热烈宗教情感的社会改革者———重读《甘地自传》之一个人的精神探求、宗教信仰,当局限在个人范围,若强加于人,或者说以某种强势想社会扩展推行,终有一些隐患在其中。林达我想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最早遇见甘地,遇到的是一个有定语的名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个人简评《时之悲》

说起杜撰来,是我又爱又恨的一个作者。爱之因不必说,恨之因则在于他最近的短篇实在是有点……唉……好在盼啊盼的,终于盼来了《时之悲》。作者难得写一个长篇,又是处女——啊,处女作(嘿嘿),不看实在不像话。于是看黄历挑了个好日子,沐浴更衣后

声明:《从林默到妈祖——《妈祖神话传说》 妈祖传说》为网友单身求解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