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及评 2017届皖南八校联考

“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卷(阅读题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欣赏活动是对艺术家所已创造出来的形象的一 种再创造。同时也是对艺术家在作品中所已评价的生活的一种再评价。只有经过再评价,欣赏者才能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所蕴藏的社会意义作出自己的结论,从中受到教育。艺术家的主观评价是结合他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客观生活所作的评价,而欣赏者的再评价则是结合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认识的结果。对艺术形象来说,这种评价是直接的,可是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实际来说,这种评价是间接的。尽管它是间接的,归根到底仍然是对于生活的一种认识和判断。这种评价,可能和作者的对客观生活的评价完全一致,也可能高于作者或低于作者的评价;可能违反作者正确的评价,也可能在欣赏者自己的头脑中纠正作者错误的评价。不论结果多么复杂,这种再评价都将成为欣赏者接受不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必经过程。……

欣赏活动中的“共鸣”是指在再创造和再评价的基础上,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的作者思想感情达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无间,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鸣需要以一定相网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为基础,否则就不可能发生共鸣。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与欣赏者的思想感情相一致或相接近,必须有其现实的依据和基础。一般地说,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必须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阶级立场、政治倾向性、社会理想、生活经历,即使是不同阶级,思想不尽相同的两者之间,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一问题上,也有相一致或接近的地方,否则就无法彼此理解,更谈不上对之发生共鸣了。艺术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对生活的反映和评价,为欣赏者所接受并引起相当的思想感情(共鸣)。在同时代同阶级的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表现的最为明显。

但是,在某些特殊历史条件下,共鸣范围又可以包括到不同时代的作品与读者之间。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特别是古代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为现代人所欣赏,并可能对它发生共鸣,一方面与古代优秀艺术作品的进步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能动性有关。社会生活是历史的发展,现代人不但可能理解古代人的作品,并且由于历史的联系,在某些问题上,思想感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通;但是,另一方面,作为阶级的人的思想感情总是受他一定时代的支配,不同时代阶级的人至少在思想上就有一定距离。因此古代的优秀的艺术作品为后来的不同时代的欣赏者所喜爱,引起一定程度的共鸣,并不等于后来的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古代人完全一致。例如,现代人对《离骚》的理解,决不会等同于司马迁《史记》中对它的理解。

不同时代和不同阶级的欣赏者,不能不是从自己所处特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各种条件出发,根据自己所处时代和阶级的思想感情去理解古代作品,接受其某些思想因素。由于古代优秀作家的世界观往往既有进步方面,又有落后一面,所以古代作品总是精华和糟粕并存,现代人也往往只能与其作品的某一方面发生共鸣。而且所谓共鸣,本身就包含有一定的矛盾:不同阶级的欣赏者对同一作品所发生的共鸣,也就具有不尽相同的具体内容。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同一作品发生共鸣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我们必须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发生共鸣的原因和共鸣的内容。既要反对对共鸣作超阶级、超时代的错误解释,也要反对对共鸣作简单化的庸俗社会学的错误解释。

1.与“共鸣”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共鸣是欣赏者与作品的作者之间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

B.共鸣要以一定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作为基础。

C.共鸣现象表现在同时代同阶级的作家作品与鉴赏者之间。

D.对共鸣发生的原因和共鸣的内容要历史地、具体地分析。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欣赏活动中的再创造、再评价人手,论述了欣赏者的再创造在欣赏活动中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社会意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先阐释共鸣现象,然后说明共鸣发生的基础,最后强调在相同时代相同阶级的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共鸣表现得最为突出。

C.第三段先点明现代人可能对古代优秀的文艺作品发生共鸣,再论述其原因,后指出发生共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D.全文用并列方式阐述再创造、再评价在欣赏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在此基础上的共鸣现象应该分清的有关问题,强调对共鸣不能作错误解释。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欣赏者的认识能力高于或低于作者等原因,对作品的再评价就可能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不一致,当然也有可能完全一致。

B.欣赏者也会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作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

C.艺术作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了成功的艺术形象,这是欣赏者发生共鸣的现实依据和基础,从而就具备了艺术的教育功能。

D.不同阶级的欣赏者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感情jLH发去理解古代作品,并且可能与作品的进步或落后方面发生共鸣。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贤之,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岁余,东海大治。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虫分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虫分不为礼。然黯见虫分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日“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上曰:“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数质责汤于上前。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骂日:“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上方向儒术,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大将军卫青既益尊,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后数月,黯坐小法,会赦免官。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后张汤果败。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七岁而卒。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黯见蚧未尝拜,常揖之揖:拱手作揖

B.使人可其奏可:许可

C.黯数质责汤于上前数:多次

D.黯坐小法,会赦免官坐:因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侣鱼虾而友麇鹿

B.公卿皆为黯惧为击破沛公军

C.甚矣,汲黯之戆也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其见敬礼如此其孰能讥之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汲黯家世渊远,世为卿大夫,后来凭借父亲的任命,在孝景帝时担任了太子洗马的官职,以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

B.汲黯为人倨傲,不讲礼仪,特别难以容忍别人的虚伪和奸诈,即使面对丞相甚至皇帝,他都会分庭抗礼、据理力争。

C.汲黯不屈从权贵,为官有政绩,因此被人嫉恨、陷害,只有皇帝不说他的坏话,并认为他近于古时的“社稷之臣”。

D.大将军卫青非常赏识汲黯秉正忠直、不拘礼数的品德与个性,他礼遇汲黯的规格超过了自己平生所结交的任何人。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群臣或数黯,黯日:“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5分)

(2)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5分)

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完成8~9题。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注]①参辰:星宿名。参(shēn)星在西方,辰星(即商星)在东方,此出彼息,不能并见;白天一同隐没,更难觅得。

8.上面两首诗词,虽时间相距较远,却是同主题的“姊妹篇”。你认为最能表达两者共同主题的(情感)的一句是:。(3分)

9.请分析这两首诗词共同的表达技巧。(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

分。)(6分)

甲:使负栋之柱,(1);(2),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3);(4),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5);管弦呕哑,(6)

(杜牧《阿房宫赋》)

乙:(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思其反。 《诗经•氓》)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

(3)女娲炼石补天处,。(李贺《李凭箜篌引》)

(4),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纵一苇之所如,。(苏轼《赤壁赋》)

(6),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 14题。

寂寞高手

一个人在一个城里活着,能够看到几个隐藏民间的寂寞高手,是福气,也是运气。

老鲁在这个城市,摆一个水果摊就养活了全家老少,儿子还是研究生毕业。这让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活下去,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平时,像老鲁这样的人,挤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你根本不会发现他这人有啥不平凡的地方,更不知道他有绝技在身。其实,老鲁也没啥绝技,我说他是高手,就是通常说的口技。正月里的一天,老鲁邀我上山,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开始模仿马叫,马在奔跑、受惊、疲惫时的不同叫声,简直惟妙惟肖,让我叫绝。老鲁还会模仿黑熊、狗、鸡鸭、鸟雀等动物禽类的声音。我问老鲁,你为啥不去《星光大道》表演,老鲁嘿嘿一笑说,没啥意思没啥意思,我也就是找个乐。自从我知道老鲁有这手绝活儿后,我家的水果,差不多都是在他那个水果摊上买,我算是以实际行动给寂寞高手的一种支持。有时在他的水果摊边,他对我嘀咕说,你要听喜鹊叫,晚上来小区那个公园里找我。

老柏是一个诗人,早年,他大量的诗歌像蘑菇云一样腾起。但过了六十岁,他已惜墨如金,一般一年也就能写出十多首诗歌。①但他那些简洁的句子,都是在大水烈火里滚煮过,是老神仙的自言自语。每个句子,都能打开人的胸腔。你看有一年坐火车回东北过年,他这样写道:“一列列车,又是一列列车,一年总是盼望这最后几天,石头,睁开了眼睛……故乡啊,谁谁就要回来了,山山岭岭都在准备,我的内心有多少穿不完的隧道,列车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一个梦被运到更远的梦中。”还有某年秋天黄昏,他一个人在巫峡,秋风呼号中,满山红叶如霞,他在诗里这样诉说,黄昏时那热烈的峡谷,像一个被布置了的巨大洞房……②我看见平时的老柏,大多是紧闭嘴唇,有时刚一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了,让你感觉是早期无声黑白电影里的一个人物。不管怎样说诗人当下处于尴尬处境,但我想最起码的一点就是,人类的大多梦想传承、精神遗产,差不多都被诗人在诗歌里说到了,流传下来了。就凭这一点,我说诗人在这个时代里是寂寞高手,也不足为奇了。

老朱,我在城里认识的一个能在米粒上刻字的人。他用一把小钳子夹住一粒大米,用一支缝衣针大小的特制刻字笔雕刻着,几分钟后字就刻在了米粒上,当然,要用放大镜看。老朱是十多年前练就这个绝活的,有年夏天他去乡下,看见一个老农匍匐在经历了风雹的稻田里伤心抽泣,让他明白了一粒米的艰辛。回来后,他就练起这门绝活,后来,他在一粒米上刻下了五个字:“粒粒皆辛苦。”但老朱从没把这门绝活拿去挣钱,他对我说,在米粒上刻字可以养心。我曾经想找他学学,但我刚把一粒米接过来,就把米掉在了地上,满地找也没找见,老朱摆摆手逗我说,算了算了,你还是去写点豆腐块文章,发表了买几块豆腐。

在城里,还有我认识的在墙边倒立悬空半小时的刘三、纺棉花的吴大爷、做传统老秤的张胡子、在屋顶上顶一锅盖唱京剧的宋二宝……他们,都是城里寂寞的高手。

我偶尔与这样的寂寞高手相处,感觉自己冷清的日子,也涌动着热烈的人间烟火。

11.谈谈文中老鲁、老柏、老朱等几位寂寞高手共同的形象特点。(4分)

12.(1)解释文中画线部分①的含义。(3分)

(2)赏析文中画线部分②,说说这句话的表达效果。(3分)

13.(1)本文的文题为“寂寞高手”,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文中的高手是寂寞的。(3分)

(2)说说倒数第二自然段略写部分的作用。(3分)

14.作者在结尾说,与寂寞高手相处,感觉自己冷清的日子,也涌动着热烈的人间烟火。请探究这里的“热烈的人间烟火”的应有之义。(8分)

第Ⅱ卷(表达题 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枢扭锋镝威慑力博闻强识毛骨悚然

B.履新邦交雨夹雪运筹帷幄不落言荃

C.绵密彪炳糊涂帐戛然而止弊绝风清

D.标杆文身辩证法吃里扒外枉费心机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长期以来,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以及科学的估价体系,收藏市场监管滞后,参与收藏的人员滥竽充数,欺诈之事时有发生。

B.他对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此具体而微,具体到每~个家庭,再拆取出每一个人物的一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

C.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结束的时候,我这个微乎其微的志愿者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接见,倍感荣幸,也备受鼓舞。

D.如果批评家只在意少数人的看法,不关心普通读者的感受,认为只要让圈里人满意就功德圆满了,批评的路会越走越窄。

17.下列名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上海和浙江在2014年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从2014年秋季新人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这批学生2017年参加高考。

B.4月11日,“秦火火”涉嫌诽谤、寻衅滋事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表示自愿认罪,法庭并没有当庭宣判。

C.全面小康怎样建成?难点如何破解?这不仅关系全面小康的实现,更关系中国梦的奠基,是推进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

D.印度尼西亚国家搜救中心负责人在记者会上说,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初步显示,亚洲航空公司失联客机有可能已经沉人海底。

18.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作为一个思想流派,,凡是在“五经”中获得知识并以“五经”的解释阐发为业的就是“儒”。

①于是就有了互相认同的凭据

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的是它的师生与经典的传授系统

③儒家之所以能够继续和维持白己的传统

④有明确的知识基础

⑤并与其他学派划清界限

⑥儒者以“五经”为基本典籍

A.③⑤②⑥④①B.⑥④①③⑤②C.③②⑤⑥④①D.⑥①④③⑤②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文艺复兴是一个文化奇迹,在那些年代,,还有我们伟大的伽利略等物理学家,还有弗兰西斯·培根等哲学家。伽利略开创了实验验证真理的先河,而培根则是宣扬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人。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他就像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一样,创立一派学说并广收信徒。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于是,,人们就不断用实验物理的方法去探究新的知识。

20.下面是2010~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名句考查一览表,请根据图表内容,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命题特点。要求:①答出三个特点;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50字。(6分)

2010~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名句考查一览表

类别年份

篇名

题料来源

体裁

作者

初中

高中

诗词

散文

2010

《劝学》《马说》《游山西村》

2

1

1

2

荀子、韩愈、陆游

2011

《论语》《蜀道难》《醉翁亭记》

2

1

1

2

孔子、李白、欧阳修

2012

《孟子·告子上》《师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2

1

2

孟子、韩愈、辛弃疾

2013

《观刈麦》《阿房宫赋》《赤壁赋》

1

2

1

2

白居易、杜牧、苏轼

2014

《离骚》《蜀道难》《春望》

“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及评 2017届皖南八校联考

1

2

3

0

屈原、李白、杜甫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个小蚂蚁正在地下爬,有人在它的四周倒了一圈洗衣粉。洗衣粉有着强烈的气味,小蚂蚁每每爬到洗衣粉边上不知什么原因就退了回来,如此循环往复,最后小蚂蚁累得不能动弹了,还是未爬出那圈洗衣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C(根据原文“在同时代同阶级的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表现的最为明显”,所以,“共鸣现象”应为“大量表现在……之间”。)

2.B(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概括文段信息的能力。A项是对第一段信息的理解,原文提到的“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社会意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是“再评价”,而非选项所表述的“再创造”。B项对第二段的概述完全建立在对原文信息综合分辨的基础上,理顺了原文思路,没有理解不当之处。C项“后指出发生共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错。D项中的“并列方式”应为“层进方式”。)

3.C(A项表述可以从第一段第五、六句得出答案;B项表述根据第三段“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同一作品发生共鸣的现象是存在的”得出答案;C项把“艺术作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了成功的艺术形象”说成是“欣赏者发生共鸣的现实依据和基础”从第二段“一般地说……”可看出该项错误;D项表述可以从第二段后面得出答案。)

4.D(因……被判罪。)

5.B(A.转折连词/并列连词;B.介词,替;C.主谓之间/结构助词,的;D.代词,他/表反诘语气。)

6.D(A.“凭借父亲的任俞”错,应为“父亲的阴功(保举)”;B.“不讲礼仪”,“即使面对丞相甚至皇帝,他都会分庭抗礼、据理力争”不合文意;C.“只有皇帝不说他的坏话”错,原文的“说”是“喜欢”“高兴”的意思。)

7.(1)群臣中有人数落(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阿谀奉迎,陷君主于不仁义(的境地)吗?”(“数”、“从谀承意”、“宁……乎”,各1分,句意2分)

(2)天下人都说刀笔吏不能做公卿,果真这样。(如果)非依张汤之法(行事不可),会让天下人(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而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果然”、“重足而立”、“侧日而视”,各1分,句意2分)

8.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3分)

9.①通过对山无陵、江水竭、青山烂等难以出现的自然现象的叙写,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强烈情感。(3分)②通过“我欲与君相知”、“枕前发尽千般愿”等句子,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2分)

10.甲:(1)多于南亩之农夫(2)架梁之椽(3)多于在庾之粟粒(4)瓦缝参差(5)多于九土之城郭(6)多于市人之言语

乙:(1)信誓旦旦(2)猿猱欲度愁攀援(3)石破天惊逗秋雨(4)晓镜但愁云鬓改(5)凌万顷之茫然(6)惶恐滩头说惶恐

11.平凡、平常,奇技在身,深藏不露,淡泊名利,自得其乐。(4分)

12.(1)意思是说到了晚年,老柏有了生活的积淀和磨练,其诗句也是经过反复锤炼的,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3分)

(2)运用白描(肖像描写或行为动作描写)及比较的手法,写出了平时的老柏沉默寡言而又内心丰富的形象。拿现实生活中的老柏与无声黑白电影中的人物比较,意在突出老柏在生活中的平淡、寂寞。(3分)

13.(1)他们平时追求生活平淡、平凡;他们内心世界丰富却很少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肯定;他们的兴趣爱好都有自身的价值,却很少得到社会的认同与传承。(3分)

(2)以面衬点,突出主要人物,说明寂寞高手各式各样,在民间很多,使文章内容更全面,从而更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3分)

14.所谓“热烈的人间烟火”应有以下含义:①在生活中有白己的生活追求,不慕虚荣,投桃报李,自得其乐(主要从老鲁身上看出)②对生活有激情,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不受外界的干扰与诱惑(主要从老柏身上看出)③有悲悯的情怀,淡看物质利益(主要从老朱身上看出)④纯粹、本真,活出自身的乐趣与价值(历有寂寞高手的共同特点)(答1点给2分,答2点给5分,答3点即可得满分)

15.D(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A.“扭”应为“纽”;B.“荃”应为“筌”;C.“帐”应为“账”。)

16.D(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A项“滥竽充数”借指没有真正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可改为“鱼龙混杂”。B项“具体而微”的意思是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这里应说“具体细致”。C项“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不能用来形容人。可改为“微不足道”。)

17.C(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A项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试点”后加“方案”。B项偷换主语,应在“表示自愿认罪”前加上“秦火火”。D项句式杂糅,“显示”改为“判断”)

18.A(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阅读所给语段可知,语段主要围绕儒家的传统及儒者知识的依托展开。根据语段中标点符号的提示,可将六句话分为两组。第一组句子是一个因果复句,③⑤句是果,②句是凶;第二组句子也是一个因果复句,⑥④句是凶,①句是果。其中③句中的“儒家”紧承段首句的“思想流派”,应排在最前,故③⑤②在前,⑥④①居后。)

19.①诞生的不只是莎士比亚等文艺大家(只要列举文艺复兴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家即可,如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蒙田等)②之所以称呼培根为“子”③为了寻求力量并汲取力量(每句2分)

20.从所选篇目来看,大多出自唐、宋名家名篇,重复的几率较小;从体裁来看,对于诗词和散文的考查较均衡;从题料来源来看,考查重点由初中教材转向高中教材。(每点2分)

21.[审题说明]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一圈洗衣粉”,这圈洗衣粉“有着强烈的气味”,而“一圈洗衣粉”是实的而又并非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强烈的气味”是无形的虚的障碍,是容易逾越的,但小蚂蚁在这可以逾越的实的和虚的障碍面前,突围多次都无功而返。究其原因,那圈洗衣粉,在小蚂蚁面前是“新事物”,小蚂蚁一时不能适应,在“心理上”或“思想上”存有畏惧或局限等,如果那圈洗衣粉是一圈沙子或泥土、石子,小蚂蚁是会轻松越过的。

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要打破思想上的局限或思维定势等,思想先行,才能走出一片天地。

(2)要敢于面对新的事物(或新的困难、障碍),破除畏惧心理,勇于开拓,迎接挑战。

(3)要敢于尝试。注意,“小蚂蚁每每爬到洗衣粉边上不知什么原凶就退了回来”,小蚂蚁如果试着爬上那圈洗衣粉,说不定就爬过去了。

(4)勇于走出束缚人的怪圈,比如人情圈,利益圈等。

(5)谈如何克服困难、障碍或如何突围也可,但要结合材料内容来谈,不能不顾材料,泛泛而谈。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他的先祖被古卫国国君宠信,到汲黯是第七代,代代担任卿大夫。汲黯凭借(因为)父亲的保举(阴功),孝景帝时担任太子洗马,因为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孝景帝驾崩,太子继位,认为他贤良,下诏让他担任中大夫。困为多次直言劝谏,未能久留朝内,被外放担任东海太守。一年多时间,东海郡政清民安。

汲黯为人倨傲,不讲求礼数,(常常)当面指摘(别人),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就善待他,不合自己心意的就不耐烦见面,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当时,窦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虫分是丞相,(年俸)满二千石的官员来拜见,田虫分从不施礼。然而汲黯求见田玢却未曾行过跪拜礼,常常只是向田虫分拱手作揖。(当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士和儒生,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回答说:“陛下内心欲望很多,却想在表面上施行仁义,这又怎么能真正效法唐尧虞舜的做法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替汲黯担心害怕。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侍臣说:“汲黯的愚直太过分了!”群臣中有人数落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阿谀奉迎,陷君主于不仁义(的境地)吗?”再说我已身居其位,纵然爱惜自身(的生命),但要是辱没了朝廷,那可怎么办!”皇上(听后)说:“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像汲黯就近似了。”

大将军卫青侍奉于宫中,皇上蹲坐在床榻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平时求见,皇上有时连帽子也不戴。至于汲黯进见,皇上不戴好幅子是不会接见他的。皇上曾经闲坐在武帐中,汲黯前来启奏公事,皇上没戴帽,望见他就连忙躲进帐内,派近侍代为许可(批准)他的奏议。汲黯被皇上尊敬礼遇到了这种程度。

张汤(当时)正因为更改、制定刑律法令而做了廷尉,汲黯多次在皇上面前质问指责张汤。汲黯时常和张汤争论,张汤的辩词,总是在深究条文、苛求细节上,汲黯则出言刚直严肃、坚守高义,不肯屈服,他愤慨地骂张汤说:“天下人都说刀笔吏不能做公卿,果真这样。(如果)非依张汤之法(行事不可),一定会让天下人(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而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

皇上正倾心于儒家学说,就更加倚重公孙弘,张汤。(不仅)公孙弘、张汤深恨汲黯,就连皇上也不喜欢他,想借故杀死他。公孙弘做了丞相,就向皇上建议说:“右内史辖境内多有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很难管理,不是素来有声望的重臣不能当此重任,请调迁汲黯担任右内史。”汲黯当了几年右内史,政事从未废弛荒疏过。大将军卫青越发地尊贵起来,但是汲黯与他仍行平等之礼。有人劝汲黯说:“从天子那里就想让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如今地位更加显贵,你不能不行跪拜之礼。”汲黯答道:“因为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大将军听到之后,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礼遇汲黯(的规格)超过平生所结交的任何人。

后来过了数月,汲黯因犯小法被判罪,适逢大赦,他被免官。过了几年,恰好遇上国家改铸五铢钱,老百姓很多偷铸钱币,楚地尤其严重。皇上认为淮阳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就征召汲黯担任淮阳郡太守。汲黯治理郡务,一如往昔,淮阳郡政治清明起来。后来,张汤果然身败名裂。(皇上)让汲黯享受(按照)诸侯国相的俸禄待遇,居住并掌管淮阳郡。七年后汲黯逝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5721.html

更多阅读

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十次综合测试卷 英语周报高三牛津综合

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十次综合测试卷(由湖北省荆州中学2012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查卷校对改编)第一部分:听力(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划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第一节 (共5小题;每小题1

声明:《“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及评 2017届皖南八校联考》为网友半裸狂热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