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
格桑花是藏族人心中最美丽的花,代表幸福吉祥,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尽管看上去弱不禁风,格桑梅朵却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花卉,足以代表主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坚贞的爱情。
这是一个令人都为之感动的纯真爱情故事。此前,她是沪上淑媛,奔波于红尘中的汉家女子。他是高原名医,辗转在雪域上的藏族男儿。失恋的她负气西下。她支教,他行医;她家访,他巡诊。一次偶遇,情惊百年。天际草甸区、黄河源头……处处是情的呢喃、爱的呼唤。高原上,同样有红尘中的算计、刁难、背叛……无法想象的困苦,难以言说的凄惶,幸好,他在。意外的灾难袭来,考验着这场藏地生死恋,灾劫中的爱情,该怎样继续下去……
爱情是否真的可以跨越生死的界限,伴随着灵魂的旅行而一直走到岁月的尽头……书中讲述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泽旺磋与仁周的唯美恋情,跨越了地域、宗教,甚至跨越了生死……原来,在一份真挚的爱情里从来就没有永别。雪域高原上的这份纯真感情正如那桀骜不屈的格桑梅朵,灿烂地绽放在离蓝天最近的地方……
西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的神奇源于它的圣洁与信仰。因为信仰而变得圣洁,因为圣洁才会延续信仰。
世俗生活的喧嚣浮躁更加凸显出西藏的静寂与安宁,这是一个可以让灵魂安家的处所,这是一片可以休憩的天堂。这里有着生命最本真的状态,这里有着最质朴单纯的微笑。欣然自踏上西藏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她此生不能再离去。
你是谁,你就会遇到谁,因此,欣然遇到了仁周,经历了此生最深刻的精彩。在他们的故事里,摒弃了现代人盲目追求的名与利,有的只是心灵深处最真挚的渴望与相守。他们相爱了,在那格桑花开的季节里,他们决定与子偕老。
生命中总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不是老天的惩罚,只是为了让深刻的东西更加深刻,让虚浮的东西更加虚浮。他们的爱是真挚的,因此即便二人已阴阳相隔、不复相见,却仍旧可以刻骨铭心、相伴永远。
这不是一个狭隘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爱是人间大爱。友人之爱、亲人之爱、情人之爱、真挚关爱……种种爱交织在一起,构成这绝美的西藏,描绘出了这幅爱的油彩。
匆匆一生,唯有爱的延续才可永恒。无尽的物质追求只能遮盖明亮的双眸,令其黯淡无光。
唯有爱,才是真心与真心缔结下的生生世世、地老天荒。
方琦,沪上女子,生于1977年7月28日,上海星星港首席心理咨询师,曾在《半月谈》、《新民晚报》、《父母》等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曾获中国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集体奖。2009年,作者到藏族自治区支教,于是发生了小说中那段百转千回、感人泪下的凄婉爱情故事……
《格桑花开》作者自序
实现梦想最大的敌人,不是事情的难易,而是人本身的不想为。
我和新疆老乡轮着开车,行驶在满是沙砾的广阔大漠上。大漠上荒芜得不见一丁点人迹和植被,百里景色单一乏味,人很快就麻木困乏了。为了提神以便顺利走出戈壁滩,我们开始聊天,不约而同提到一个地方——藏区。
司机退休前是新藏公路的养护工,那究竟是一条怎样的天路,我想,他冻掉两根指头的手和翻车时被压坏而落下后遗症的腿,最有资格说话。他说他娶了藏族姑娘为妻,只要单位放年休大假,他只去一处——婆娘的家乡甘南藏区。
我说那地方好,离我支教的学校不远。他兴致极高,想听我的那段经历,还特意播放藏族歌碟,算是为我配应景的乐,真是个热情而有趣的维吾尔族大叔,虽然他讲的汉话好似外文。
潜意识里我非常开心,长途旅程中犹如支教时的孤单让我有种与人交谈的强烈欲望,于是我开始回忆。
我是个好动不喜静的人,经常参加些公益活动,说我有爱心,帽子扣太大了,我只是不想学无所用。直到汶川大地震,我奔赴灾区现场做心理危机干预,“5·12”一周年之际再返灾区进行回访后,我的人生观才得以真正修订。
生命如此脆弱,我突然想多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面对充满变数的世界,多去走走看看。
下定决心的我就这样参加了一年公益支教活动,抛夫弃女,拜别高堂,自有几分悲壮感。不过高原严峻的生存环境,对每一个心怀不同目的来此的人都很公平,停电停水,洗漱、交通不便,食物匮乏,有时甚至麻木得产生了幻觉,冰凌划破皮肤时都不感觉痛,上课想迈腿抬手写板书总力不从心,真怀疑那胳膊和腿是不是长到不相干的人身上去了。只有晚上缩进被窝身体回暖复苏些时,那疼和泪才会汹涌而至。
我想过回家,我打电话给姆妈,与所有慈母严父的家庭环境完全不同,我总是被她满口鄙屑之言骂回,说我没恒心,当初拿主意时志比天高,原来只是玩个热乎劲,遇事立马现狗尾草形,被西北风刮蔫了。其中一些词汇和句型让我听着心在滴血肝儿直颤,老爸更是冷眼相对。让我有充足理由相信,撞了南墙不回头,一口气撞穿它照样走的倔脾气就是他俩一手造成的。
有件事可以证明:我支教期间遇到意外,手臂螺旋形骨折折成三段,可我并未退却。我还自己给自己加油说:“我倒要看看是高原路不平还是我不行!”回上海开刀后连线都没拆,就在已过六十高龄的老爸陪同下,带着内固定着一块钢板、十四根钉子和二十一个针脚的胳膊重返高原,继续完成支教任务。那会儿很多人说我疯了傻了,花钱找抽,贪图荣誉等,只有家人和一些朋友明白我,力挺我。钱和名只能满足野心和私欲,何况我除获得了心的归宿和安宁外并未坐拥名利。
我想我回去的理由只有一个——真的爱上那片高原冻土和那群孩子们了。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一小群人改变的,这个我懂,所以我更加努力。一些在内地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儿,在藏区却能攀上质变的高度,如果你在那儿待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如果你看过这部小说,你就会和我一样对于孩子们的变化——比如卫生习惯、学习态度的改变等等感到欣慰欢喜。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如果有更多软硬件投入边远地区的教育中去,孩子们定会似那傲雪烂漫的格桑花怒放于高原的岁岁年年。
在刻骨铭心又寂寞的支教岁月里,我染上了写字的瘾,爱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反观内心,击退孤独。这瘾不能自拔,迁延至今。
短短一年支教生活,时间如白驹过隙,对教育来说是如此微不足道,可我还是想借用小说将一年的生活记录下来,全方位地展现给大家。虽然文笔水平有限,但字里行间含着我想狂泻的一汪清泪和一份真情。
如果你也有机会去支教,若在山路上遇见学生,他们正幸福满满地啃着萝卜或者吮吸沙棘,看见你就惊慌地停止啃咬,不敢向你主动问好,但会掰下半截萝卜或把手中剩下的一把沙棘塞给你,并认真说道:“吃撒,老师,好吃!”这绝对不是一种侮辱,而是他们对你最大的友善和尊重。
日暮时分,时常有不认识的藏族妇女带些雪白的大萝卜或一袋土豆送我,我们彼此只用微笑表达问候和感谢。
爱心人士的捐赠和勉励、我受伤后当地及援建医生们不遗余力的救治护送等,都让我坚定了再站回三尺讲台授课的信念。
如果非要将其中的事儿一一对应某人,我想会令大家失望。但小说中有我亲历的和我所见所闻的,我靠写作巩固记忆,治疗遗憾,只因生活即是残缺。
我很抱歉把女儿带到世上,自己却东跑西窜的,没能好好陪她;也很抱歉如此对待自己的家人特别是姆妈,没挣到钱让她生活得舒坦些,却一个劲儿地给她添堵,手断了还是她老人家掏钱给治的。我还要特别感谢关心我的朋友和高原上的人们,他们曾送我一程又一程,那些善和好,我都记着,永不相忘。
特殊的环境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小说中的情和爱便在这种背景下被我深深地铭记于心。
希望你能懂,并且能体会。
满腹感慨发泄到此,因为我的目的地——新疆喀什地区的某小学,到了。我在当地做活动,支教一小段时间。
下车前,老乡问我书啥时出版,他也要买。我脱口而出那书不出维语版。刚说完,我就狠掐了一把大腿,干吗不把这话讲得婉转漂亮些?
可老乡没在意,还冲我乐:“不打紧,我让家里二小子放暑假时给我念!”老乡最后少收了我包车的钱,并主动留下手机号码,艰难地比划着告诉我他家的位置(他能听懂汉话却表述不清),邀请我有空去他家吃馕和羊肉,架梯子爬房顶摘桑果和杏子。
常年在外漂着,我心里明白,很多时候,挥手就是永别。但我转身离去时并未感觉凄凉,因我心中已储下满满的南疆暖阳。
也正因为有了爱,我行遍万水千山,只觉花开不尽!
因此,我忍住不哭!
完稿后我得去开刀取出钢板和钉子了,就算写字瘾再大,也会有大半月敲不了键盘,心中无限伤感。
以前我在医院实习时观摩手术,瞧见骨科医生抄家伙丁零啷敲打骨头、装卸钢板钉子就心慌,轮到自己躺着挨刀,更是听见自己的牙齿在不争气地打战,好在被医用电锯噪声压下,没人发现。
你若非说我孬,我也不拦着,但那是昨天的我。
当我码完《格桑花开》最后一个字时,心中豁然开朗。人生必定苦难多过快乐,我已不怕去经历,并深深相信,被目光关注的生命将更加茁壮。
如我,如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因为得到您真切的祝福与关怀,无论何时何地,始终笑靥如花!
活着,就要美美的笑
——评《格桑花开》
魏于槟
一、
坦白说,第一时间吸引我的是封腰上的两句话,一句是:“此前,你是我的他城;此后,你就是我的今生。”另一句是:“我在诸佛面前低诵你的名字,只求许我一个与你重逢的轮回”。这两句宿命式的煽情,煽到了洒家的心坎里。
收到书以后,不分昼夜,抽空就看,累计约22小时,读完了整部小说。合上封底,眼睛盯着电脑屏幕,思绪却在小说勾画的影像,与现实中“嘀嘀”的座机铃声错位纠缠……西域高原,白雪蓝天,疾风怒马,草原驰骋,鱼跃鹰飞,经幡飘扬,磕等身长头的和尚,双目微闭,一脸虔诚,默念六字真言……转山的马帮,趁着漫天星宿,喝酒、唱歌、跳起锅庄舞……
同事冲我脸上丢了根曲别针,见我瞪他,指了指我手里的书,问:哦?有什么与众不同?我说:这是一个懂心理学的作者对于藏传佛教以及西藏式爱情观、伦理观、价值观的文艺性解读。
同事明显有了兴趣,继续问:哦?
我把56页的倒数第二自然段读给他听,之后,他说:回头我要细读。
二、
时下,“经济”如同过量食用了伟哥的有志青年,远远的甩掉了道德包袱,狂奔在通往疯狂的大道上。物质上的快速提高与精神上的严重滞缓,造成我们丧失信仰,缺失诚信,人人都唯物,个个都防人,缺乏安全感的人越来越多。在这样一种充满恐惧、焦躁、不安的氛围里,我们虔诚的追寻着爱情,却被世俗震出了内伤。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的结婚了,一个个的离婚了,似乎,这一神圣的东西,开始批量化生产了,又好像有了问题,只要“F5”一下就行,再不济,把丫给格式化了,就可以当做什么都没发生。
可是,我们清楚地知道,情感是无法机械化的。
书中臧女“琼色”,遵照风俗,将一个女儿身嫁给兄弟两人。为避免生子后不知谁是亲生父亲,哥哥和琼色生活一年,便外出打工,弟弟和琼色生活一年,外出打工换哥哥回来。当弟弟在外爱上了别的姑娘,琼色被同族视为“留不住男人的女人”遭到歧视,同时哥哥被视为”管不住弟弟”同样遭到歧视,弟弟因为犯了族规,更不允许回到同族。是琼色,为了成全“弟弟”,顶住了压力,要女主“欣然”,帮她写了“分户证明”(休夫书)。琼色的理由是:让我为他做点什么吧。
为了感谢女主“欣然”的帮助,身体患病的她送欣然回学校,一路上,被那些歧视她的男人吐口水,侮辱,甚至被人扔石头,她默默忍受着。当欣然拒绝琼色送她时,琼色说了一句话,洒家的鼻子酸了一下。琼色说:“让我为你做点什么吧。”
“让我为你做点什么吧,即使让我承受羞辱和苦难,让我为你做点什么吧……”
或许,这就是善良,这就是质朴吧,也许,这就是谦卑的灵魂造就的高贵品质吧。说起爱情,我便想起书中的臧女琼 色的那句话:让我为他做点什么吧。
女主欣然和男主仁周的爱情,像美丽的神话传说一样美好——初见相喜,日久生情。有些爱情,不必惊天动地,不用海誓山盟,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自然而然,便默然相爱了,爱的大气,爱的磊落,爱的成熟。有位名人说,爱,是对他人生命恒久的关注。这种爱,正如仁周对欣然从始至终的关怀。
如果要从欣然和仁周的爱情里洞悉出一些爱情的方法,我想他们教会我的,应该是;爱惜她的身体,尊重她的信仰,支持她的事业,爱护她的家人,守望她回馈的爱情。
无奈,他们的结局是个悲剧。也是可喜的,至少他们的故事,给那些质疑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爱情的人打了一支强心剂。仁周说:爱之外的东西,都是云烟。恰是这一句,欣然等了很久很久。
如果你也读了故事,也许会领悟更多。
三、
没有读《格桑花开》之前,对西藏的印象停留在影视剧和一些诗歌中。比如:布达拉宫、白塔、苦行的僧人,朝圣的信徒,骑马转山的马帮,浣衣的姑娘,各类精美的唐卡及饰品,心中最美的西藏元素,来自藏地诗人张子选的诗歌:向鱼问水,向马问路,向佛打听我一生的出处,而我呀,是疼在谁心头的一抷尘土;一尊佛祖,两世糊涂,来世你呀,如何把今生的我一眼认出。
即使这些影像在内心已经很美好,还是会不自觉的,继续把它们在心中想象的更完美一些。而书中对藏地生活的真实描写,几乎每一处都让人感到意外,转念一想,会觉得应该是那样。我无法想象,在阴冷的夜风里,下着大雪,天寒地冻,女主角欣然,半夜闹肚子,却因为地上的那啥堆积太多(天冷被冻硬了——看来是野外型卫生间),不得已,于烈烈风中,蹲着马步解决问题。
我不好意思去幻想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只是特想知道天苍苍野茫茫之下,寒风吹来屁屁凉是什么样的感受(而且还下雪,而且还蹲着马步)。
于是,趁着半夜没人打搅,打开窗户,关了电灯,搬出电风扇,打开卫生间的门,插上电源,风力调到三级档,脱了裤子(上衣仅穿秋衣),牛逼呼呼的面对着风扇,扎了个“四平马”,半分钟后,腿软腰酸,呼吸开始不均匀,一分钟后,已经连简单的“他妈的”三个字都说不流畅了。
而吃水难,洗澡难,天气越差越停电等等这些让人无法忍受的悲惨遭遇,西藏那些有着谦卑而圣洁灵魂的人们,天天都在面对。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于藏地真实生活状态的描写,都是从正面、积极、乐观的角度入手,从字里行间,隐隐能体会出作者努力还原本真生活状态的责任感,没有借题材去乖张取巧。出于这一点,作者是值得尊敬的。
四、
无论是佛家的“明心见性”,还是儒家的“格物致知”,都强调人应明事理,讲道理。而“昌盛感和窒息感并存的大都市,规则的强化会令人选择明哲保身——见小说26页”,被城市生活的时间、空间维度挤压的我们,渐次明事理,却不讲道理起来——以《厚黑学》和《狼图腾》被歪解以及变态追捧为证。
国学大师翟鸿燊说,“越接近本源,能量越大”。当我每天揣着一颗刀枪不入的心,混迹于人潮汹涌的魔都里,却因为这样一本小说,因为其中一些小人物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态度,感到了温暖。是的,我的心太冷了,太需要温暖。
下大雪的一天,女主角欣然要搭车去县城上网办理论文的事情。一个藏族男子,要了高出平日数倍的价钱。欣然觉得正常,毕竟路上会很危险。他们一路跌跌撞撞,甚至连裤子都摔破了,等到了目的地,男子却不要钱。欣然问原因,男子说:路这么烂,雪这么大,不讲个高价,你敢把命搭在我手上,随我上路吗?”
城市人因为诚信出现危机,彼此默契的认定:口说无凭,落笔为据。然后,违约的依然违约。城市人以此为鉴,养成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陋习。藏族男子用城市人的“阴损”逻辑,实现了帮助的目的。这不能不说是打了我们一记漂亮的耳光。
“城市的虚饰麻木让人的神经过敏到无可附加的地步,绛红色渲染的民族,挺拔得没有纷杂”——见书151页。
一个沪上女子,不远万里,翻山越岭,深入藏区,365天,132个学生,一个深爱却最终死别的爱人,一群被她帮过,也帮过她的“贵族”朋友,用善良和真诚,共同谱写了这个生死之恋的故事。惟愿看到这个故事的善良的人们,能体会到作者将“梦想——感恩——希望”传递下去的渴望。
如果你也想读这个故事,请别忘了,在这个绛红色的民族面前,竖起自己的慈悲心和敬畏心。
最后,借男主角的一句话共勉:活着,就要美美的笑。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评方琦的支教小说《格桑花开》
文/蓦烟如雪
格桑花是藏族人心中最美丽的花,代表幸福吉祥,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尽管看上去弱不禁风,格桑梅朵却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花卉,在小说中出现,则足以代表主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坚贞的爱情。
事实上,《格桑花开》里的主人公,正是亲历偏远藏区支教的作者方琦本人,她面对高原酷寒的环境,忍受寂寞,甚至支教期间遇到意外出了车祸,左侧手臂螺旋形骨折折成三段,这样的疼痛面对这样的环境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可是她依然跟年迈的老父陪同带着内固定的1块钢板14根钉子和21个针脚重返高原完成支教任务。这不是欲望下的渴求,而是最难能可贵的奉献——方琦做到了,谢欣然用一句“我是藏家的媳妇”表达这她是不变的心和忠贞的爱,亦如作者爱在拉萨,情系边藏。
“水中的神鱼啊,我把爱人交付给你们了!”酥油灯环绕着竹筏,伴随着冷风瑟瑟的雅砻江畔,逝者的容颜就这么的悄匿隐去,悼念的经文和那窜起的桑烟都像是一场灵魂的祭奠。藏民相信世间是有轮回的。那么,我的爱人,前世的缘,来世的路,就让我在佛前低诵你的名字,只求许我一个与你重逢的轮回。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焚烧著,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
当初选择支教只是因为职场失势情场失意,原以为西藏是一避风港,但其实是地域的炼造炉。汉藏文化的冲突、人文背景的迥异,误会、冷漠、质疑甚至是孤苦一一向她袭来,如果没有仁周的出现,或许我不知道她还能坚守多久。大多爱情故事要么缠绵悱恻,要么不顾一切,要么拖泥带水还外带些许的苟延残喘。但是格桑花开里的爱情很纯粹。她家访,他巡诊,结伴畅游在浮光掠影、白雪蓝天的青海湖畔,五彩经幡飞扬在猎猎风中,辽阔的草原里策马奔腾在这西域高原里,忘却那觥筹交错、妩媚阿谀的都市。他们在这里互诉衷肠聆听内心对爱的渴望。
爱,是什么,他说,爱之外的东西都是云烟。
突然让我想到一句禅语,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他们一见钟情,他们互相施以援手救助那些被环境和疾病折磨的人们,他们深爱这片热土,他们用真情抵御了各方阻碍终成连理,以为开花结果的爱情到底还是死在襁褓之中。远赴支教是媒,舍己救人是殇,一对璧人,终究逃不过命运的魔抓,婚姻期不足两月,到底还是阴阳相隔。
其实我讨厌悲剧,但悲剧又是如此的震撼人心。
这里面地域文化落差感极其明显,男尊女卑像是无法撼动的法令。他们一妻多夫,其中故事里琼色就是一人身嫁兄弟两人,其中弟弟打工爱上别的姑娘,琼色遭到同族的歧视甚至是侮辱的谩骂,里面的琼色让女主帮忙写的分户证明(休夫书)更是让我触动,她休夫的理由竟然是:让我为他做点什么吧!
如果这是大度,我忍着。如果说这是善良,我理解。如果要我去认同,不可能。这就是我们和西藏的不同之处。你会懂得为什么谢欣然成为泽旺磋的蜕变,理解她为何带着伤痛去而复返重战高原,你会懂得拜金女为何幡然醒悟传递着爱的格桑花。有些难能可贵的东西,只有感受了才能懂得。这里要的不是同情,要的不是短暂的给予,而是长期的关怀。
《转山》是干净的行走,带着灵魂的逃亡;《云水谣》是等待、是追寻、是无望是落寞。而《格桑花开》是用虔诚敬畏的心膜拜这片热土,祈求每一个人的福泽绵延。三毛说,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我想,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轻风拂来,那朵八瓣的格桑花,一定很明艳动人
匍匐在信仰路上
——读《格桑花开》
醉小僧/文
我在冬日早晨清亮的阳光中打开了这本书,细细读完发现作者即使在写一次精神与现实的残酷博弈,一场爱情与诀别的挽歌,行文中也依然透着一米阳光。
可以看出作者方琦是一个果敢坚毅的女子,恰如书中的女主人公欣然。她外柔内刚的性格,带着读者远赴边藏,亲历了自然的严酷,藏民的质朴,藏俗的虔诚,书中的雄峰险壑、爱恨情仇,自你打开书卷起就那么横亘在你眼前,一如那藏地高原的严酷,不给你任何准备就硬生生地把你摁倒在地,青稞酒、酥油茶,飘扬的经幡,毫无征兆的生死,就那么毫无章法可循地上演,让人不敢卒评,不甘远离。
尽管《格桑花开》被包装成一部爱情小说,可是我觉得爱情并不是它唯一的主题。书中的主人公谢欣然从繁华的都市上海,只身进藏支教,羸弱的身躯或许败给了高原的寒冷、缺氧、断水、断电,可在手臂螺旋形骨折手术完没几天又立刻重返支教岗位,这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君子一诺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却已然濒危的美德。或许从某个层面上理解,抛开寻常意义上的门第、得失之争的爱情,和弘扬这种美德本身,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涤,都像书中藏民们匍匐在朝圣的苦行中一样,是为了接近灵魂中最初的一点敬畏之心,毫不掩饰地说,这正当下国人最最缺失的东西,不敬神佛,不信因果报应,所以才敢有三聚氰胺,才会有郭美美,就像作者在书中所写:藏民们是相信有轮回的,死亡只是暂时离开这座星球,迟早会在下一个轮回里回到这里,所以他们爱惜自己生存的环境,而我们什么也不信,所以才对自己的环境大肆践踏,我们生活在这里,就像士兵露营,天亮了就拆毁灶台,因为用不上了。
高原的环境是严苛的,也是美丽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篇幅来描绘那些美丽,只是寥寥数笔,言有尽,意无穷。更可贵的是作者写景状物不单单是为了描绘美丽,更直接地是为了凸显人物内心,贴合主题,或美丽的,或孤独的,或跳脱的,或沉郁的,或欢快的,或忧伤的,或急或缓,精彩纷呈。
作者从人山人海的闹市去到荒凉少人行的高原,在一静一闹中,凸显出来很多社会问题,贫富分化,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不均分配,人在现代都市的焦灼,个人信仰被家庭社会的无情碾轧,抱朴守拙或同流合污的矛盾,对这些现象作者述而少论,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为了从这些芜杂中跳出来,去做一次信仰之旅,所以她的文字中,只能看到一种勇往直前的坚强,永远带着一米阳光,甚至是在你合上书页硬要去回味那些纷乱的红尘的时候,嘴角也会自然不自然地挂上一丝轻蔑,因为你看懂了,看破了。
“潜入时光的隧道,我遍寻一种神奇的光芒,要来点亮我一颗暗淡下的心房,我手捧一盏酥油灯,告诉我信仰是火种,它会燎原,让花海从此绽放。揭开爱的属性,它会产生一种奇迹,如我狂乱地迎风燃烧,眼重新变得明亮柔软。爱,使我始终不怕身处这个疏离得世界,而奔走日夜。又对八瓣格桑花的花语,心生向往。”她这样为爱人写着,也这样做着。
小说构思也很巧妙,看似寻常的倒叙,女主人公带着读者一起完成他和爱人生前的约定,重走一趟拉萨之路,这一次行走,在物是人非中,她梦到了与爱人的前程往事,这一路走来,梦里是一次重温,梦醒了却是一种释然,即使有万般眷恋,在活佛的启迪下,她知道爱人是随缘而来,为爱而死,这或许是一个人最美的结局,所以作者写:如果你是一种信仰,我愿意跪成经桅。我在诸佛前低诵你的名字,只求许我一个重逢的轮回。
书中写到了藏民的风俗,包括一妻多夫制,天葬等,写到他们的食物,生活特征,让人觉得,藏民们或许不像我们一样有各式各样的数码产品、华丽的衣食住行,但是他们也没有我们习以为常的成见。书中的小女孩能为了拉肚子的老师顺利上茅厕,能在三更半夜等着雪停,给老师扫好路;能为了给断臂的老师抓鱼吃,大半夜站在零下十几度的江水中赤手抓鱼,而他们的风俗是不能吃鱼的。这让我们又一次不自禁地想到我们自身的文明,科技正在吞噬人类本身,这种吞噬不是肉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们正被变成社会机器中的一个小元件,不中用,就会被替换,所以我们永远有种焦灼感,忙于生活,却忘了生活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
我们花更短的时间去到一个地方,却花更多的时间走进一个人的内心。我知道千里之外你在做什么,却很少关心你快不快乐。那些处在边区的人民,茹毛饮血,敬天祭神,或许我们称之为蛮荒,可是他们却怀着虔诚之心,匍匐在信阳的路上,一跪一扣间,细细思量怎样才能接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或许作者也在用她的苦口婆心,规劝我们匍匐下来,仔细想一想,何为文明,何为蛮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