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皇族拓跋氏家族 西夏皇族

西夏皇族拓跋氏家族(上)

西夏文字残片。

西夏文字残片。

西夏时期党项穹庐家族岩画。这幅岩画是党项族早期生活的生动写照,高90厘米

宽100厘米,刻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阿右旗曼德拉山。

北宋期间,在今宁夏大部和陕北、西蒙河套以及甘肃东部与河西地区出现了

一个少数民族地方割据政权,名为大夏国(自称大白上国或白上大夏国),史称“西夏”。西夏国的主体民族是党项羌族。其中一支拓跋氏部落,就是建立西夏国的皇族。

西夏皇族拓跋氏家族 西夏皇族

党项羌为古羌后裔,在正史《隋书》中第一次提到这个民族。党项羌族原先游牧于四川、甘肃、青海的交界地区,基本上是以“每姓别为部落”,“织牦牛尾及毛为屋。服裘褐,披粘以为上饰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穑。”(《隋书·党项传》)大约在南北朝魏周时期,党项羌开始活跃,屡犯中央王朝边境。隋末唐初,党项羌日渐强盛,内部出现八大姓氏部落,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隋朝时,党项内部出现分化,有些小部落降附内迁。李唐王朝建立后,大批党项部落纷纷内附,唐廷建立羁縻州、县进行妥善安置。但是最大的拓跋部仍然坚持臣属于吐谷浑政权,并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结为姻亲。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大将李靖率军征讨土谷浑时,拓跋仍出兵助吐抗唐,当吐谷浑被打败以后,拓跋部才被迫归附唐。于是,唐廷在他们的居牧地区设立32个羁縻州。从此,党项拓跋部依附中原王朝,逐渐内徙,割据一方。从拓跋赤辞起,传九世、十二位首领,终于由其七世孙元昊在北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正式称帝建立大夏国。拓跋氏家族的崛起,其有功人物当数拓跋赤辞(附拓跋思恭、李仁福、李彝超)、李彝兴(附李光睿、李继筠、李继捧)、李继迁、李德明等。

拓跋赤辞(生卒年月不详),党项羌族拓跋氏部落大首领。唐初,拓跋部与吐谷浑部被唐军打败后,分别被安排到羁縻州。唐廷为安排归附的拓跋部,在其原居牧地区特设懿、、麟、可等32个州,拓跋赤辞被任命为统领这些羁縻州的西戎州都督,并赐给唐廷皇族李姓,上隶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都督府节制。

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西部的吐蕃族又强盛起来,并不断向东扩张势力,拓跋部首当其冲,时受侵压,只好请求内徙。唐玄宗为保全党项这一支部族,在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境内)地域设置静边等羁縻州予以安置,任命拓跋赤辞(亦说是其孙拓跋守寂)为右监门都督,加封西平公。中唐以后,唐室衰微,拓跋部乘机扩大势力。特别是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因协助朝廷平叛有功,拓跋守寂升任容州(今广西北流县境内)刺史,领天柱军(治今贵州省天柱县)使。宝应二年(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反唐,曾勾连土蕃、回纥、吐谷浑和党项等部族内犯,勋臣郭子仪向朝廷建议,把党项迁往银川(今陕北米脂县境内)以北、夏州(今陕北横山县北城乡)以东地区重新安置,迁吐谷浑往夏州以西安置,以阻断他们与土蕃之间发生联系,削弱西北强敌的势力。拓跋部迁居银夏的部族称为平夏部,仍留居庆州的余部称为东山部或西路党项。

拓跋思恭(?-895年),唐朝党项羌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至拓跋思恭几代间,世系较为混乱,一说拓跋思恭为拓跋乾晖之孙,一说拓跋乾晖为拓跋守寂之孙。原居银夏,唐咸通末,乘中原多事,占据宥州(今陕西省靖边县),自称刺史。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师长安,唐僖宗出逃。次年,拓跋思恭率番汉军赴行在勤王有功,授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使,后来又实授夏州(又改名定难军)节度使。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被镇压下去以后,再加封为夏国公,复赐姓李,统辖夏、绥、银、宥四州。后来,拓跋思恭又乘机夺取麟、延二州,自派其弟拓跋思孝驻守,并卿准拓跋思孝任保大军(治今陕西省富县)节度使。乾宁二年(895年),拓跋思恭卒,因其子李仁祐早死,孙李彝昌尚年幼,部众公推拓跋思恭另一个弟弟拓拔思谏继任定难军节度使。次年,加封拓拔思谏兼任静难(治今陕西省彬县)、宁塞(治今陕西省延安市)两镇节度使。至此,党项拓跋一族实领夏、绥、银、延等六州,成为唐末具有实力的藩镇之一。

李仁福(?-933年),五代党项族首领。唐亡五代十国兴,朱全忠首先灭唐建立后梁政权,定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拓跋氏仍割据夏州。开平二年(908年),检校太尉兼侍中、夏州节度使拓跋思谏卒,其侄、拓跋思恭之孙李彝昌继任。次年,李彝昌死于内乱,州内群龙无首,局势十分混乱,广大官兵把在外戍卫的蕃部都指挥使李仁福推举为主帅。

李仁福是李彝昌的族叔,党项族共推他主持夏州军政。李仁福便自任留后,后梁随即加检校司空、实授定难军节度使。开平四年(910年),秦王李茂贞和晋王李存勖(沙陀族,后唐建立者)合兵5万围攻夏州,李仁福据城死守,后与梁太祖派来的援军内外夹击,打败两镇地方军阀,论功升为陇西郡王。在晋王与后梁的斗争中,李仁福多次支援后梁政权,故当李存勖最终打败后梁,夺取帝位,定都洛阳,建立后唐政权以后,他非常害怕,便派从兄、宥州刺史李仁裕到新都向新帝进贡。时后唐庄宗新立,对夏州也感到鞭长莫及,便拉拢这些地方军阀以壮大自己的势力,遂进封李仁福为朔方王。后唐长兴四年(933年)二月,李仁福卒于任上,其长子李彝超继承其任。

李彝超(?-935年),五代党项族首领,李仁福之子。李仁福死后,后唐政权虽任命李彝超继任定难军节度使,但对长期盘踞夏州的党项藩镇势力存有很大戒心,便乘李仁福死、李彝超新立的机会,改任李彝超为彰武军(治今陕西省延安市)节度使、延州(今延安市)留后,以原延州节度使安重进为夏州节度使留后,并派邠州(今陕西省彬县)节度使。宫范使安重益率5万大军护送安重进赴任,以武力逼迫李彝超离境,并颁令威胁道:“从命者,秋毫无犯,违命者,全族必诛。”李彝超也不甘示弱,以“三军百姓拥隔,未遂赴镇”为由相对抗。朝廷大军围攻夏州数日没有结果,反因粮秣不济,不得不撤围退兵。李彝超便出城追击,后唐军大败而归。事后,李彝超又主动上表向后唐政权请罪。明宗也不得不收回成命。清泰二年(935年),李彝超卒于任上,其弟李彝殷继任定难军节度使。(作者吴忠礼系宁夏社科院研究员)

拓跋氏家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6823.html

更多阅读

裴 氏家族 令氏家族

裴氏家族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这个世族的发祥地,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家族”探源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自秦汉以

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焘和拓拔宏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

宁氏家族互助基金会管理办法 同学互助基金会倡议书

(经首届互助基金会讨论于 年月 日施行)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促进宁氏家族的发展,促进家族的和睦团结,培养家族人才,发扬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家族兴旺,人人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第三条鼓励勤劳致富、科技致富,信息

吴氏家族遗传历史 吴氏历史

吴氏家族探源吴氏家族远祖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的后稷(弃),居住在今山西、陕西一带,姬姓。约公元前11世纪,后稷第13代孙太伯和禹仲兄弟流亡荆蛮吴国,让三弟季历继承王位,放弃姬姓改姓吴,后由周武王追封为吴太伯,为吴氏家族的始祖。司马迁的《

声明:《西夏皇族拓跋氏家族 西夏皇族》为网友谁会心疼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