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评论史下 经济社会史评论

第三节:才学研究

妙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仅仅出场了两次,一次是第41回栊翠庵品茶,另一次是第76回凹晶馆联诗。其它涉及妙玉的内容都属于侧面描写了。在两次正面描写中,直接展示妙玉才学的当属凹晶馆联诗。准确地说,并不是妙玉参加黛玉湘云的联诗活动,而是将二人的诗作进行续写,最后定名《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书中妙玉写道: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朝光透,罘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从妙玉这首续诗的技法上看,确实不错。黛玉和湘云的联句原只有二十二韵,妙玉续写一口气作了十三韵,而且是“一挥而就”,所以林黛玉和史湘云称赞不已并以“诗仙”喻之。陈心浩、季学原先生曾说:“(续诗)表现了妙玉的文学修养的不同寻常,同时也展现了她对人生态度和生命意识的独特看法:在这长夜漫漫‘充满鬼魁怪异的人间,人生确实艰险,但我们不会迷失方向。况且,黑夜就要过去,曙光就在前方,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不能自伐,更不能让自己颓废。”(29)

朱眉叔先生认为妙玉的这首诗作是一次大胆的爱情流露,吐出了她心中的苦闷。朱先生十分欣赏这首续诗,并把它翻译成了散文:

我呆在寂寞的栊翠庵里,计时的更香在销金鼎里燃烧,我洗下的脂粉凝积在白玉盆上。在这样的深夜,我还没有入睡。传来了像是寡妇在哭泣的箫声,我实在感到讨厌。可是自己也只能让丫鬟来把冰凉的被子捂热了。在寂寞的绣帐里,我像个美丽的凤凰在悲痛,因为我举目看见悄静的屏风上画着一对双宿双飞的彩色斑斓的鸳鸯。我在庵里再也呆不下去了,走了出来。落了很重露水的青苔上,走起来更滑;挂上重霜的竹子,难于用手去抚摸。环境虽然这样冷酷、危险,我还是走过了曲折的池沼,登上了寂寞的高岗。景物充满了恐怖,山石树木样子都很奇特,有的像是捆着的鬼神,有的像是蹲着的虎狼。当拂晓的光明从石碑后边射过来的时候,可以看到花墙上的朝露。很多鸟叽叽喳喳地叫着振动树林。在山谷之中偶尔又传来一声猿啼。大观园的岔道,我都走得很熟了,哪能忘了呢?哪一股泉水,我都知道,无须打听泉源在哪儿。栊翠庵的钟声响了,稻香村的鸡也在报晓啼明。我有满怀感情,悲痛哪有终结的一天,我如果没有愁苦情绪哪能这样烦乱?我的内心的情感只能自己排遣。空怀有美好的生活兴趣,又能向谁说呢?我们通宵达旦来做诗,你们不要说疲倦,等我烹好茶,我们再细致地讨论一番。(30)

在我看来,朱眉叔先生的译文更美,更能展现妙玉“断绝爱情”与“渴望爱情”的矛盾心理。

我们常说,一个人喜欢什么,他的才学可能就偏向什么。从邢岫烟的口中我们得知妙玉最喜欢的一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原本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句,其中有一份旷达不羁的狂放味道,还有一份对人世间的看透。其实这句诗的容量是相当宽泛的,然而妙玉为什么会喜欢它呢,从中又能看出妙玉的什么精神品质?不同的研究者会给出不同的解释。葛鑫先生说,这能看出“妙玉追求的是人格平等与独立,追求精神境界的绝对自由。”(31)

李希凡先生说,这能看出妙玉自我渲染的道家思想以及人生态度。

关于妙玉才学的讨论,有些学者认为,妙玉生活品质的精细也能反应她才学的深厚。当然这里的“生活品质”就是妙玉所讲究的“茶道”。用什么水,用什么器皿,怎么喝等等。张锦池先生认为,妙玉品茶的场面能反映当时社会一些王公大族的真实生活。曹立波先生说:“妙玉论茶,似乎让人感觉到‘茶禅一味’的境界,她重视品味,‘一杯为品,二杯解渴,三杯饮牛饮骡’的高论,曾惹得宝玉等人开怀大笑,足见妙玉之博学和雅致。”(32)

但也有研究者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例如闫红,她就认为妙玉论茶一节反应出妙玉特别“事儿”。“她那些非同凡响的不俗之器,也不过是她自恋精神的具象而已。”(33)

闫红这话说得有点狠了,不过对于妙玉展示的茶道,我也有一些小小的想法,在我看来妙玉并不大懂茶道的精髓。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说:“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茶是色香味俱全的一种饮品,但是,如果我们喝茶仅仅停留在色香味的表层上,那就还没有得到茶的神韵。茶有“道”,这种“道”并非我们在奢华的茶楼观看茶艺小姐为我们展示泡茶的繁文缛节,而是指向人内心一种典雅、高洁、敬畏、平和的大道。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喝茶其实不在于茶有多名贵,只要让你的茶壶不干就行;就如同喝酒一样,酒不一定要多贵重,只要酒杯有酒就行。

对于茶而言,用什么样的水,是最关键的。陆羽在《茶经》的第五章,专门介绍了“茶之煮”。他将泡茶的水分为了上中下三等。上等水为“山泉”次之是“江湖水”,最差的是“井水”。陆羽认为茶是吸收天地精气的活物,所以泡茶的水也应该是“活”的。而山泉是水中“活”性最高的,它时而细流,时而奔腾,时而一泻千里。

《红楼梦》中,妙玉泡茶用的是什么水,她最为得意的是“梅花上的雪”。书中这样写道: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妙玉认为雪洁白无瑕,肉眼看来,它确实清洁无比,但事实上雪很脏。突然我们有了一份醒悟,这不就是“欲洁何曾洁”的妙玉的真实写照吗!自认为最干净的东西,其实是最脏的。

陆羽在《茶经》中的第二章和第九章分别写了“茶之具”和“茶之略”。这两章是相对应的,前者讲制茶、泡茶过程中需要的设备与器皿。后者讲,当喝茶到了一种境界之后,高贵的器皿以及冗长繁复的泡茶程序都可以省略了,让人真正在草木之间感受自然与天地。这就是诗人郑谷在《峡中尝茶》所写的“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当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开来,茶汤有了淡淡的颜色,在这种朴素的浅绿色里,你能听到泉水叮咚,生命的本真就在自然中被茶汤唤醒了。

《红楼梦》中妙玉的茶,太讲究了,高贵得让人窒息。盛茶的古玩奇珍已经掩盖了茶的色香味,更谈不上品茶悟道的境界了,远离了“草木”也远离了“人”。所以在第四十一回,宝钗、黛玉在妙玉的房里喝茶,我始终觉得这是一场由妙玉组织的民间专家鉴宝会。

茶道,讲究四个字——和、敬、清、寂。

和,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自我内心的和谐。妙玉和谐吗?其实在她心里,一直都很矛盾纠结,她原本有着高贵的身份而今却只能迫入空门,她不愿意,但是无可奈何;她自称“槛外人”,却处处留心槛内事。所以判词中的“云空未必空”想必就包含着“不和谐”。

敬,就是平等,这原本来自于禅宗“心佛平等”的观念。妙玉讲究茶,又是佛门中人,其中的理论恐怕比谁还清楚,但是她连一个刘姥姥都容纳不下,刘姥姥吃过的杯子她让直接丢到外面去,哪里来的“平等”之心!书中写道: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

宝玉和妙玉的对话来得太精彩了,一个是槛外人,一个是槛内人,然而槛外人却做着槛内事,槛内人行着槛外事。妙玉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但是为什么在她房里,又特地将自己平常使用的绿玉斗让贾宝玉用呢!贾宝玉也是俗家子弟,对于佛门而言,他和刘姥姥并没有区别。我们突然明白了,众生平等,在妙玉心中就是一句佛语而已。

清,原本是指茶的清淡,化为茶道,这个清就是“光而不耀”。人格的闪烁来自于内心的光泽,这种光芒从内而外,它可以明亮,可以温暖,但不会让你觉得刺眼。妙玉的“光泽”,在我看来都是外在的做作,已经到了“伤人”的地步。她用世俗的富贵来包裹一颗所谓的佛心,最终却容纳不下一份天然的清平。

寂,是一个人内心的空灵。它不是孤独的代名词,而是一个人的内心像万里无云的蓝天,看似什么都没有,然而却能容下世间万物。妙玉是寂寞的,却不是空灵的,内心的炽热已经将寂静避之佛门之外了。

第四节:性情研究

在我看来,剖析妙玉这个人物,其性情是最难的一点。上面梳理的身份也好,家世也罢,虽然观点不一,但说实话那都是研究者们自己联想居多,真凭实据者少。然而性情却不一样,这是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的,但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其性情又不是表现在文字之上的,这就需要研究者们细细体会与分析了。

妙玉自称“槛外人”,因为她很小就出家了,受教于佛法,时时刻刻都要用一个出家人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但是从书中情节来看妙玉的内心世界又并没有完全被局限,一切都显得矛盾重重,所以红学界对于妙玉性情的纷争也是很大的。红学界有三种看法:

第一,妙玉就是“槛外人”。

对于“槛外人”一说,大多都集中在妙玉藐视权贵、厌弃俗人这两点上。曹立波先生认为,虽然妙玉落脚栊翠庵,不得不依附贾府,但是“妙玉则始终保持着闲云野鹤的高傲姿态,从不迎合谄媚,即使对待贾母她也没有阿谀之态。”(34)

丁武光先生也赞成这样的说法,他认为“能够如此怠慢贾母的,在整部《红楼梦》里恐怕也只有妙玉一人”。(35)

在妙玉眼里一切和自己性格、性情不符的人都是俗人。所以在她的骨子里“对贾母等人带有贬抑性的冷淡,显示出妙玉内心的清高,似乎贾母等人不但‘不足与高士共语’,甚至简直‘俗人不入高人眼’。”(36)

在妙玉的主观意识中,她认为自己已经跨出铁槛之外了,她受佛学的影响,必定相信有一个极乐世界的存在,于是对现实存在的世界有了一种消极的态度。王树槐先生认为“妙玉是个性情淡泊的人,她看穿了人生,不愿现实的纷扰,而到尼姑庵里去找清净,她的行径,可说是超越现实生活的具体化。”(37)

第二,妙玉就是“槛内人”。

所谓的“槛内人”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俗之人,生在红尘之中,长在红尘之下,有七情六欲,并没有因为某种洗礼而成佛成仙。“槛内人”不是贬义,“槛外人”也不是褒义。对于妙玉而言,王昆仑先生曾经说:“既无端被迫地悬着一个脱离实际的目标,又抵不住种种外来刺激与吸引,以致自己内心越狼狈,在人面前表现得越矜持,精神世界中的抑制与冲击、冲击与抑制永远不停地打磨着妙玉,这就是她永远得不到解脱的苦恼。”(38)

持有“槛内人”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妙玉也是非常势力的,仍然以栊翠庵品茶来说,她对贾母的态度远远超过对刘姥姥的态度。妙玉亲自奉茶给贾母,而且牢记贾母不吃六安茶,故而泡的是老君眉。但是对刘姥姥,她就显示出“高洁”来了,人家用过的杯子都要丢弃,这哪里是像一个出家人的所作所为。

对于“槛内人”与“槛外人”而言,最大的一个差别就是心中有没有世俗的情爱。妙玉有吗?持妙玉是“槛内人”的学者觉得,不仅仅有而且还很强烈。妙玉在没有来到大观园之前住的是“蟠香寺”,到了大观园之后住的是“栊翠庵”,曹立波先生说一个含香,一个带色,可见妙玉是“云空未必空”。

妙玉和贾宝玉的交往,在前八十回里有两次描写,一明一暗。明的是栊翠庵品茶,暗的是访妙玉乞红梅。对于品茶一节,很多学者认为,妙玉明是请宝钗黛玉,其实质是想请贾宝玉。李希凡先生说:“(妙玉)在内心深处她对宝玉有着很深邃很细腻的‘情意’。她不便明说,却想吸引宝玉的注意。她很清楚,以贾宝玉的性情,钗黛被拉走,必然会引他尾随而至,这正是她的愿望。但这分情意与她静心向佛的身份不符,是不能形于色的。”(39)

对于给宝玉使用的茶具,那是妙玉时常使用的“绿玉斗”,这一举动在红学家眼中“可了不得”,张庆善先生说:“这不正说明妙玉心中对宝玉的一种爱意吗?妙玉毕竟是身在佛门,心向红尘,那领袈裟是难以拢住她对宝玉的爱的。她如此给宝玉斟茶,正表明她已勇敢地越出了佛门和闺门的门槛,已向宝玉表示了特别的爱意。”(40)

对于妙玉表现出来的“槛内人”的特质,柳正午先生表现得非常“愤怒”,他说:“妙玉六根未净,她自命清高、孤高自赏、嗜洁成癖、生活特殊、散发俗气,有时还要捏着鼻子哄眼睛等等,都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未净的例证。但她的六根未净,最重要的表现是她对宝玉的特殊的暧昧感情,也就是意跟未净。”(41)

红学界任何一种观点都是有反对的声音的,这种反对不是敌意,而是站在了不同的理论视野下,就会得出不同的理解。就像柳先生的“愤慨”,李新灿先生就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她认为:“妙玉的爱情火花固然在为宝玉燃烧,但她的心里燃烧着爱情的火花却不是出自她的本意,而是出诸自然规律的驱使,是她的‘本我’突破了‘超我’防线的结果。她在真情流露后的一些矫情表现真实‘超我’对‘本我’所作的一些掩饰和补救。”(42)

第三,妙玉是个“矛盾综合体”。

对于妙玉性情的论定,单单持有“槛内人”或者“槛外人”这样观点的学者是少数,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抱着一个相对客观的态度来评述妙玉。朱眉叔先生认为妙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她的自我标榜和她的行动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她出了家,却没有决心斩断烦恼丝,依然带发修行;她遁了世,却不在深山穷谷竹篱茅庵过清苦生活,反而以访问观音遗迹,贝叶遗文为名,到了满眼繁华的京都;她厌恶世俗,却在钟鸣鼎食、珠环翠绕、充满酒色财气的贾府大观园安家落户;她应当四大皆空,却想到京都‘传个名’,热衷于追名逐利。”(43)

这种“矛盾复合体”周思源先生起了一个名字,叫“玉石两重性”,说得通俗一些“玉、石性”就是贾雨村论述的“正、邪性”。《红楼梦》中的人物几乎都是具有“玉石”两重性的人,换句话说,在这些人物身上绝对不会烙上一个“好人”或者“坏人”的印记,他们就是一个个真真实实的“活人”。正如裔锦声先生说:“正如她(妙玉)的名字含有欲望和纯洁双重之意的‘玉’(欲)字,妙玉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44)

妙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张锦池先生总结了三点,一是她对世俗物质生活有依恋。我们且不论她那些茶器是不是价值连城,单凭她如此郑重其事的介绍,就可窥见她对物质的偏好。二是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从她对贾宝玉种种举动与言辞来看,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如刘宏彬先生说,妙玉心中隐藏着一颗熊熊燃烧的火种,“妙玉的人格本质,是‘色’而不是‘空’”。(45)

三是妙玉从来就没有忘掉过现实,更重要的是她对于现实有一份清醒的看法而且还敢于抒发出来。凹晶馆续诗就是最好的例证。

对于妙玉的性情,持有“矛盾综合体”观点的学者或多或少都对她抱有一丝同情。吕启祥先生说,具有出家人身份的妙玉,其实和闺阁中的小姐有着同样的情怀——爱茶、爱诗、爱文艺,然而矛盾的心灵处境她是如何“在尼姑与小姐双重人格的煎熬下生存”的呢?(46)

可体会吕先生的同情之心溢于言表。杜奋嘉先生说:“妙玉是一个没有生理缺陷、发育健全的少女,到了一定的年龄,是很自然地萌发着爱情的要求。这要求像一颗种子,被埋在深深地土地里,上面压着石头、泥土。到了一定的时候,这种子便会发芽、生根、冲破重重阻力,破土而出,成为不可阻挡的力量。由于妙玉的女尼地位,身上除受封建势力的一般压迫之外,还束着宗教的绳索。”(47)

第五节:结局研究

对于红楼人物的评论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个人未来命运”的问题,妙玉也不例外。妙玉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众说纷纭。其实红楼人物探佚历来都是最热闹的,“热闹”的根源就是可探索性很强,只要能自圆其说,皆能形成“文章”。

对妙玉未来命运的探佚,其根据主要依靠第五回的判词和靖藏本上的脂批,以及妙玉在《红楼梦》中表现出的性情等等。首先我们看看第五回的判词,《红楼梦》中这样写道: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金陵十二钗所有的女孩子都有这样的“谶语”,像这样的画、词、曲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如何解释。无论是画面还是词曲,从字面上看似乎一眼就能辨识这暗指的是谁,以及她将会有一个悲惨的结局。但是“悲惨”到底是指什么?又很难准确地说出来。

画面上的“美玉”当指妙玉,这个没有异议,而落在“泥垢”“肮脏”之中,是什么意思?红学界就开始争议了。有些人认为是最后被劫甚至玷污。张锦池先生认为妙玉最后“被迫还俗”,因为对于一个身在佛门的女尼来说,“还俗”可能是最为“肮脏”的事情。水晶先生说:“妙玉这个妙龄女尼的终身结果是还俗,而且是一场非常不堪的‘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还俗,比当初想象中的不堪还要不堪。”(48)

梁归智先生根据靖藏本上的脂批:“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红颜不能屈从枯骨。”作出了这样的探佚:“贾家败落,战争发生,妙玉终于违背了师傅遗言而回乡,故流落瓜州。‘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妙玉终因太高太洁而‘世难容’,受到迫害。所谓‘劝惩’,我以为即指‘红颜固不能屈从枯骨’,大约有权贵要妙玉胁从,此为‘劝’,而妙玉坚决不从,故受到迫害,此为‘惩’。‘劝惩’时景况很惨,所以脂批悲叹‘不哀哉’”。(49)

“红颜固不能屈从枯骨”中的“红颜”是指妙玉,“枯骨”红学界很多学者认为是一个年岁很大的老头子。

关于判词中的“风尘肮脏违心愿”,对于“肮脏”的解释,周汝昌先生做过一番考证,他认为“肮脏”不能理解为“腌臜”,应该读着“抗脏”,周先生通过文天祥、郑夑等人的诗词证明了“肮脏”在乾隆时期的用法。最后指出:“妙玉虽然流落‘风尘’依然‘抗脏’绝非‘腌臜’义。”(50)

言外之意,妙玉对于世俗的迫害仍然高亢刚直。梁归智先生接受了周先生的考证,最后说道:“妙玉后来的下场很悲惨,所谓‘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然而她始终没有屈服,这就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他与宝玉发生了爱情插曲而以不幸结局,‘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本此。”(51)

红楼探佚有两个特点,第一探佚的不是“过程”而是“结局”,所以无论是妙玉“被迫还俗”还是“遭劫玷污”或者“不能屈从枯骨”等等都是最终的结局,至于如何达到这个结局,其中的过程、情节就只能是读者自己想象了。第二探佚的随意性很大,只要自圆其说,能建立起内在的联系,皆是有道理的。例如任少东先生认为妙玉的结局是被薛蟠“玩弄”最后丢弃在了瓜州。乍一看,觉得不可思议,然而任先生的探佚也有他的内在逻辑。因为邢岫烟嫁给了薛蝌,邢岫烟又和妙玉熟悉,在薛家可能会提及妙玉的才貌,此话被薛蟠听见了,就央求薛姨妈为她求婚,薛姨妈溺爱儿子,于是找到王夫人,姐妹俩设掉包计,对外宣称为宝玉说媒,妙玉欣然答应,新婚之夜才发现是薛蟠,但是亦无可奈何了,薛蟠后来玩腻了,就把妙玉带至瓜州并丢弃。任少东先生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他抓住了一个点,妙玉在来到栊翠庵之前,住的是“蟠香寺”,其中“蟠”正是薛蟠名字的暗指。任少东先生说:“‘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最终沦为薛蟠的性奴隶,这同‘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的判图和‘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判词以及‘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的判曲显然是更为吻合的。”(52)

关于妙玉的结局,除了从判词以及研究者自己认为的“草蛇灰线”等做出探佚以外,有些学者还通过曹雪芹的艺术创作角度来分析,例如克非先生曾经说道:“曹雪芹对妙玉命运后半段的设计,他不会写她悲惨的一面,不会把她写得不堪入目,更不会赤裸裸地写她遭受黑社会势力的公然蹂躏;会让这个形象与古代那些名妓靠拢:她虽落入风尘,然而她仍然是高尚的,她将仍然保持着她‘美如兰’的气质,和时不时展现她的‘馥比仙’的才华。经过和贾宝玉那种纯洁的感情催化,禁闭的佛性影响定从妙玉身上退潮,人性也将在她身上复苏,再经过因贾府被籍没而带来的生活的大动荡,妙玉作为一个文学人物,其性格的塑造必定得到极大的丰富。也许她的性格须在最后的风尘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直到完满地完成。”(53)

妙玉评论史(下) 经济社会史评论

克非先生是知名作家,他完全能理解一个作家的创作心态,虽然这样的推理与探佚我们也很难做出正确与否的判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研究者的主观揣度已经超过了文本本身。

第六节:影射研究

研究所谓红楼人物的影射对象属于索隐派范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属于人物评论,然而索隐派曾红极一时,影响甚大,虽然多出于牵强附会,随意比附,但是这样的研究却实实在在存在过,所以我们在此列举一些影射的观点即可。

对于妙玉影射历史中的“谁”?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

第一:徐柳泉先生认为,《红楼梦》写的是“明珠家事”。金陵十二钗都是纳兰性德的“客人”,妙玉就是其中的“西溟先生”,蔡元培先生也赞同此观点。

第二:李知其先生认为,“妙玉影射明末清初传闻的真假太子”(54)

第三:霍国玲、霍纪平等先生认为,“妙玉身上所隐写的香玉,在出家前是个皇后。”(55)霍国玲先生所指的皇后是指清朝雍正皇帝的“遗后”。

第四:张晓琦先生认为,“妙玉代指了十一子”(56)张先生所谓的“十一子”是清康熙朝十一子胤禌。

台湾的红学研究者赵同先生认为《红楼梦》就是一本揭示康熙朝政治斗争的书籍,整本《红楼梦》就是为要雍正夺嫡事件展开的,其中妙玉影射的是皇十子允(礻我)。(57)

第七节:其他

这里的“其他”是指少数研究者论及过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引起广泛的讨论,在梳理过程中很难明确地归为某一类,所以就以“其他”总述,妙玉的“其他”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作者塑造妙玉的手法。

对于作者曹雪芹塑造妙玉这个人物的方法,张笑侠先生认为“似有漏笔”。张先生说,妙玉周围的人,其姓名、来由等等一切皆无交代,出现得非常突兀。何时入住大观园也无从知晓,就连元妃省亲之时亦未提及。所以张笑侠先生怀疑这是曹雪芹在创作时候的“遗漏”。

在创作方法论上,周书文先生曾经专文论述过,虽然并非针对张笑侠先生的观点,但是通过周先生的论述,完全可以解答是否存在真正“遗漏”的问题。周先生认为,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是“墨淡而色浓,言少而意深”。《红楼梦》中妙玉的故事情节极少的原因是作者“通过景物衬托,自身动作与他人品评,揭示出她那丰富而又复杂的心灵奥妙”(58)

周先生认为曹雪芹是借多重环境点染以此烘托妙玉的心灵色调,靠多重外化活动来揭示妙玉的心灵奥妙,以众人的品评来凸显妙玉的多样化心态。总而言之,看似“漏笔”的地方,正是曹雪芹的有意“留白”,这种创作手法极其高明。

对作者塑造妙玉的手法,虽然有很多种称谓,其实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余英时先生说的“强烈对照”。余英时先生本着《红楼梦》中两个世界的观点,认为“妙玉是《红楼梦》的理想世界中第一个干净人物,而在理想世界破灭以后竟流入现实世界中最龌龊角落上去,借此一端即可推想作者对两个世界的处理。”(59)

我们且不论余英时先生“两个世界”的观点对与不对,仅从“对照”式的创作手法来看,余先生并没有说错。“对照”是曹雪芹惯用的方法,在强烈的对照之下,我们会非常清晰的辨识什么是真正的“槛内人”与“槛外人”,什么是真正的“干净”与“肮脏”等等。

第二:妙玉这个人物所表现出的意义是什么。

探索文学形象的意义是近现代文学研究的产物,就妙玉而论。其蕴涵的文学意义主要集中在“控诉”与“追求”两个词上。

控诉什么?控诉封建宗 教的虚伪,控诉封建禁欲主义的危害,控诉礼教对人才和美的戕害。朱眉叔先生说:“通过妙玉揭露了虚无出世不可能、禁欲主义的危害、超阶级的清高是不存在的、宗教徒既是封建贵族的爪牙也是玩物。”

追求什么?妙玉所追求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幸福的合理性”,冯子礼先生说:“妙玉所执著追求的,在此岸而不在彼岸,在槛内而不在槛外,是尘世生活而不是西方净土,是做人而不是成佛,他执著的,既不是珍琏们的淫靡生活,也不是雨村熙凤们的恣肆生活,当然也不是李纨式的槁木死灰生活,或刘姥姥式的辛酸生活。她执著追求的,乃是宝黛式的处于蒙沌状态的‘人’的生活。”(60)

(29)陈心浩、季学原《妙玉:妙在有欲——红楼脂粉英雄谈之十六》载于《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4辑

(30)朱眉叔著《红楼梦的背景与人物》辽宁大学出版社沈阳1986年

(31)葛鑫《从玉、梅、茶三方面谈妙玉形象塑造》载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32)曹立波著《红楼十二钗评传》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P95

(33)闫红著《误读红楼:细说花事到荼蘼》天津教育出版社天津2007年P31

(34)曹立波著《红楼十二钗评传》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P89

(35)丁武光著《百态人间红楼梦》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成都2006年P72

(36)程鹏《“世难容”——妙玉性格散论》载于《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7)王树槐《谈谈红楼梦中的人生理想》载于《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P1270

(38)王昆仑著《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北京2004年P57

(39)李希凡、李萌著《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谈》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06年P255

(40)张庆善、刘永良著《漫说红楼》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P96

(41)柳正午《闲话妙玉》载于《红楼梦学刊》1985年第3辑

(42)李新灿著《女性主义观照下的他者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P236

(43)朱眉叔著《红楼梦的背景与人物》辽宁大学出版社沈阳1986年

(44)裔锦声著《红楼梦:爱的寓言》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P107

(45)刘宏彬《金陵十二钗中六对人物形象的矛盾组合》载于《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4辑

(46)吕启祥著《红楼梦寻味录》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2001年P36

(47)杜奋嘉《“情痴”林黛玉和“情种”妙玉——红楼三玉爱情初探之二》载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48)水晶著《水语红楼梦》九歌出版社台北2002年P85

(49)梁归智著《石头记探佚》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3年P159

(50)周汝昌《红楼梦及曹雪芹有关文物叙录一束》载于《文物》1973年第2期30页注②

(51)梁归智著《石头记探佚》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3年P160

(52)任少东《妙玉性格与命运结局初探》载于《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2辑

(53)克非著《红楼雾瘴》四川文艺出版社成都1997年P360

(54)李知其著《红楼梦谜》1984年P201(自印本)

(55)霍国玲、霍纪平、霍力君著《红楼解梦(增订本)》第二集中国华侨出版社北京1996年P401

(56)张晓琦著《红楼谜话》金桥文化出版社香港2000年P290

(57)赵同著《颠倒红楼》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2010年P143

(58)周书文《“无瑕白玉遭泥陷”——妙玉性格塑造的特点》载于《<红楼梦>配角塑造艺术》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1988年

(59)胡文彬、周雷编《海外红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2年P46

(60)冯子礼《妙玉的环境与妙玉的性格》载于《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4辑

此文摘录自:马经义著《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4204.html

更多阅读

妙玉评论史略上 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

在金陵十二钗中,妙玉的身份最为特殊。特殊之处有三点:第一,她是带发修行的尼姑。第二,她在没有来到大观园栊翠庵之前,和贾府没有一丝瓜葛。第三,这样一位出家之人竟然能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位居第六。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曹雪芹对她用了

栾廷玉和史文恭为什么没有上梁山 栾廷玉 史文恭

读《水浒》常常有这样一个疑问:祝家庄的教师栾廷玉和曾头市的教师史文恭,都可以说是神勇无敌,武功盖世,根据宋老大一贯爱才的处事风格,应当是和吴老二一起,不择手段地让他们上山为梁山效力才是,然而,他们不仅没能上梁山,而且都是死于非命,这

王立军休假式疗养的背后 林下经济模式疗养

一直热闻不断的王立军又一次掀起舆论热潮,这次热潮跟以往截然不同,短短的几天里,他扑朔迷离地脱下警服走进了美国领事馆。留给全国人民一个措手不及的背影!2012年2月2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近日市委决定,王立军同志不再兼任市

声明:《妙玉评论史下 经济社会史评论》为网友坚持下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