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是一个人才,而且是个全才。他是文学家,《二京赋》《思玄赋》《归田赋》等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是政治家,他在做河间相的时候让河间地区政通人和,一派富庶祥和。同时,他又是科学家,他的候风地动仪,他的浑天仪,他的《灵宪》《算罔论》让他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正如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那样,“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其实,一个人要想在某一个领域里取得成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欧阳修《卖油翁》里陈康肃善射和卖油翁倒油技艺高超,他们的成功,只是“惟手熟尔”,熟能生巧罢了。又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里的黑妞,虽然比不上白妞王小玉,但也可以登台表演,黑妞的成功,只是能够勤学苦练罢了。然而,一个人要能在不同的领域都能够取得显著的成绩,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那是一般人不能够做到的。那么,是什么让张衡成功了,并且成就了张衡的全才呢?
范晔的《后汉书·张衡传》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张衡传》是一篇精彩的人物传记。文章以时间作为叙事线索,描述了张衡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那么文章告诉我们哪些因素促使张衡成了这样的全才呢?
勤学成就了张衡。
张衡“少善(擅长)属文(写文章)”,说明他先天禀赋好,但是这不是他真正成为文学家的原因。王安石《伤仲永》里的方仲永算是禀赋很好的人,可是后来不也是“泯然众人”了么?可见,后天的勤学才是成才的关键了,而这个,张衡做到了。“游(考察、学习)于三辅,因入京师,观(观摩、学习)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16岁以后离开家乡,到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考察学习。三辅一带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后来又到了东汉都城洛阳,在那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观摩学习。没有一颗求学之心,没有一颗好学之心,没有一颗勤学之心,张衡不可能有这么丰富的阅历,不可能有这么开阔的人生视野,当然,也不可能“通五经,贯六艺”,不可能写出《二京赋》《思玄赋》《归田赋》这样的传世名篇,也就不可能在中国文学领域里占据一席之地。
兴趣爱好成就了张衡。
范晔在传记中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这表明科学成就是张衡所有成就里最为重要的。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张衡的丰富学识有关,与张衡淡泊名利有关,更与他“善机巧(机械方面制造的巧妙)”“善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的兴趣爱好有关。如果不是兴趣爱好使然,而是出于某种责任或是义务或是其他外在力量的推动,张衡是不可能做到“妙尽璇玑之正”,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浑天仪的发明。如果不是兴趣爱好使然,而是为了追名逐利,做官期间的张衡就不可能有候风地动仪的诞生,就不可能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了。
正确的价值取向成就了张衡。
勤学奠定了张衡全面成功的基础,因为勤学让张衡拥有了丰富的学识。而张衡在政治领域里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除了与他的丰富学识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的个性与他的人生价值观密切相关。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骄傲自大)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结交)俗人”。官府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去,“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陟“累召”他也“不应”。正是因为做人谦虚低调,淡泊名利追求宁静,不在乎官场里的得失,所以做官的时候他尽心竭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儿。于是,看到“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便写出了具有讽谏作用的《二京赋》;于是,在做河间相的时候,“治威严,整法度”,收擒“奸党”,取得很好的效果,还“称为政理(政治清明)”。
百分百的勤奋好学,以及高雅的兴趣爱好,最为重要的是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一代全才张衡诞生了。这就是范晔《张衡传》告诉我们的。作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的中学生,作为肩负建设国家使命的中学生,张衡的故事是否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一点儿成才的端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