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游园不值》的教学实录 窦桂梅詹天佑教学实录

游园路上的不遇中有遇

教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

学生:广东中山市第一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

课前预热——

(课前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伴着美妙的旋律,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听着这美妙的旋律,让我们想到古诗的韵律美。故事可以吟,还可以唱,关键在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著名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说的就是这个理儿。那我们就来读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讲讲,在贾岛身上发生了推敲的故事。(课件出示:“闲居少邻并……”)

生:原本是这首诗里面用的是推字,嗯……(生语塞),后来那个贾岛来到了李凝家,发现李凝不在,他就回去了。在路上他碰见了大诗人韩愈,他撞进了韩愈的军队当中,韩愈问他:你为什么会撞他的军队当中?他说:我正在想一首古诗,不知道古诗当中的一个字,用“敲”好还是用“推”好。韩愈也是位大诗人,他就想了起来。后来他告诉贾岛,还是用“敲”好,用“敲”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有礼貌,也可以体现出夜晚的寂静。所以后来,这首古诗当中的这个字就用了“敲”。(全场掌声)(引出“推敲”的典故,为后面教学“扣”作铺垫。)

师: “推敲”成了典故,所以得感谢贾岛。谁来读读这首诗,要注意五言诗的节奏。(生读略)

师:该同学读得很准确。据说古人吟诵讲平仄。我们这么做也许不科学,不过尝试也是创新。那我们就试着把一声、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声、四声的字呢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比如“闲”是第几声?(生答“第二声”。)

师:谁来试试读一读?

生: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临——并。

师:好,我可不说,不过看我手势。大家读读看。(教师手势指挥,效果明显)

生:闲——居——少临——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很短),僧——敲——月下门——。

师:当然,我们不但如此,还要注意五言诗自身的节奏。这样读起来的时候就显得流畅自然了。我们还学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试着读读。

生:“松下问童子……”(老师辅以手势,学生读得很有味道。)

师: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课件)。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等。

师:人生有多少个不遇啊,为什么他们要把“不遇”记下来呢?看来这“不遇”中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引出同构主题文章。后文生成的精神内涵,作为同类主题升华。)

师:然而,我和同学们却在这里相遇了。这是人生的难得。愿我们的相遇能够留下些什么——上课。

一、与文字相遇

师:雨过天晴,我们跟着叶绍翁一起——(生答“游园”。)

师:在游园的路上推敲推敲这——“不值”。(学生接后半句)

师:“值”,按教材中的解释,意思是?(生答相遇。)“不值”呢?(生答“没有相遇”。)

师:用两个字概括?(生齐说“不遇”,老师板书。)

师:我们在“不遇”中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

师:看看这首七言诗,该怎么读出诗味

生:“应——怜——屐——齿印苍——苔——”(根据刚才教的平仄来读,也带有一些自己的味儿,读得比较好,做到了字正腔圆,且有诗味儿。)

生:“应——怜——屣——齿(短)印(短)苍——苔,小扣柴——扉——久(短)不开——。”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短促,乍停)。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听课教师给学生掌声。)

师:“诗”读百遍,其义自现。游园的路上,遇到了——

生:苍苔,柴扉,还有红杏。(生依次说出,教师让再把这几个词读一下。)

师:谈谈你的所遇。

生:我说说“柴扉”。就是柴门,是用木棍和树枝编成的一个门。(生答完想坐下去。)

师:喔,是这样的门吗?(课件出示四扇门:第一、二扇现代风格的门,第三、四扇是柴门。该生判断是后者。)请对比前扇门形容形容这扇柴扉。

生:简陋。我觉得这扇门很简单,很简单,就是再普通不过了。

师:没有半点雕琢,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多么简单、朴素。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这是一扇特别的门。

生:“小扣柴——扉——(重音,并拉长)久不开”。(师一起跟着轻读,强调柴扉,感觉很好听。)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苍苔的“苍”指绿色,“苔”指苔藓。一般都是长在石头上,一些石缝里面和潮湿的地方,看上去它们很滑,如果你站在这个地方的话,很容易滑一跤。(师连连点头,表赞成。)

师:嘿嘿,生气吗?

生:不生气,好玩、有趣,还有生趣。

师:多会说话,有趣,还加生趣。那是因为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生:齐答“乐趣”。)

生:只要春雨绵绵,潮湿的天气就会有苍苔。

师:(放两张图片)看这幅,延路石子中隐隐约约的一点绿,从石缝里钻了出来;再看这幅,延阶而上,因了春雨,绿了一地。“低看苍苔色,欲上人眼来”。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哇,春天来了。

师:这么普通的小植物,却将春天的生命唤醒啦。难怪你会这样感慨:春天——好美啊(学生说出)!

师:(缓缓地)那就请你读一读,把你的所遇告诉我们大家吧。

生:(轻轻地)“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两词有点颤抖。)

师生:齐读“应怜……”。(老师还在拖音,“苍苔”拖得很长,学生已读完。)

师:我还没看够呢,你们就看完了!(学生心领神会,重新读了起来。)

生:我说说“红杏”。它一般在春天的时候开花。

师: 春天的什么时候?(下面有学生说:清明节)

师:清明节都晚了。(生笑)(生:初春。)

师:看呐,(一边放课件,一遍吟诵)“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二月,正是莘莘学子要进京赶考,抬头望着那杏花,给他带来希望,杏花也叫及第花,于是诗人笔下就写出了许多赞颂杏花的诗。和叶绍翁是好朋友陆游一生的名篇佳作好多,其中,他也赞红杏,让我们也跟着夸夸吧。

生:“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学生美美地读起来。)

师: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读略。)

师:抬头,那红杏,将春天的生命——(生:燃烧。)

师:说燃烧,比我还热烈。我想说的是照亮。(笑)你们看,游园所见的都是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然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春意盎然!

师:好啊,你用成语表达。(又一学生随口而出“生机勃勃”。)

师: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正是“风景这边独好”。让我们来美美地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愉悦。(古筝起。师生齐读,注重平仄的同时,学生在刚才的感受中读得比较好。)

二、与文学相遇

师:这就是我们游园的所遇。这样的一座普通的园,这样自然而然的景物,我们对此赋予了怎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的哪个字的字形看出来?

生:是“怜”字。(学生读这个字,教师板书该字。)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怜”?(学生在音乐中静静读,画,推敲……)

1,“怜”苍苔。

生:“怜”就是喜爱的意思。我从这个“印”看出来“怜”苍苔。他舍不得“踩”苍苔,所以说“印”。你想啊,“印”上去,就好像在苍苔的肌肤上留下一点儿印儿,好像画上去的,一定很好看。

生:也许诗人想在苍苔身上留下印记,而不是踩,带有心心相印的意思吧。(掌声)

生:还有,诗人为何穿屐鞋?一是怕滑,他怕自己摔一跤,更重要的是屐齿少,印儿就少。

师:是啊,为什么要穿木屐鞋?大胆想象。

生:是不是很时髦?叶绍翁穿着屐齿,显示一种身份,说明自己很休闲。

师:到高年级我们就会背诵李白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教师吟诵)

生:所以,叶绍翁也要穿木屐,自然的打扮,轻松的游园,好潇洒,好惬意。

师:可尽管如此,我这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有点担心屐齿给苍苔留下——

生:印子。还有一点,就是心疼的感觉。所以,觉得怜惜。

生:所以,这“怜”还有另一个滋味。

师:孩子啊,请你给我们走一走,怎么走就怎么读。(指一生,笑)我们来听听,这“印”中既有喜爱,还有怜惜的滋味儿。(该生小心翼翼地踮着脚走向老师。)

师:嗯,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穿着袍子啊,拎着衣角啊。(师模仿生动作)

生:因为不踮脚,印会更多一点。踮一下,印会少一点啊。(生读略。)

生:他走得慢,要是我的话(做难以下脚状),得这么走。(另一生走向老师,走得挺快,还跳着。)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踩得快,印就少,还浅!(生读,读得特别轻。)

师:这里还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呢!“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生读)那日,叶绍翁看到陆游笔下的春雨过后的杏花。他偏偏不写春雨,而写春雨过后的苍苔——这也是——怜(“怜”字学生说出)。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用的是“应嫌屐齿印苍苔”。

生:嫌,你就会想到嫌弃。那个作者叶绍翁,用“嫌”好像瞧不起人,觉得他可能在嘲笑这些苍苔,或者说园主人不喜欢诗人来游园。亏得用“怜”不然的话怎么能体现出对苍苔的喜爱呢?

师:你怎么这么了解诗人的心哪!用了“嫌”,还有这句中的“应”,在古文里的意思是大概,这就“嫌”就成了一种揣测,一种猜度,一下子就把感情拉远了。

生: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咀嚼了推敲了这么长时间。可以写一篇三五百字的游记了。可古诗仅是几个字。

师:难怪古人说,“吟成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去推敲,深深感受到诗歌中藏着的韵味,我们对古诗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重——这就是诗的魅力!(深情地)让我们把这个“怜”,小心地放在心里,体会对苍苔的特别的爱吧。(生读出了诗情。)

2,“怜”柴扉。

生:对柴扉的“怜”,我从这个“扣”字中能体会出来。

师:扣的意思是——(说生“敲”。)

师:刚才韩愈说用“敲”啊,那咱就把“敲”送进去读读吧!(指着另一学生)你笑什么?

生:“小‘敲’柴扉不开”别扭。“小敲”读得不顺,小扣读得顺。而且那首诗中“敲”好,但放在这里就不合适。小扣就是轻轻地“扣”。(该生用动作区分了起来。)

师:谢谢你的比较。那我们一起用动作体会体会。(学生表演略。)

师:你看这位女同学的“扣”(指其中一位学生),刚才给人一个手背“敲”,现在却用手心“扣”。同学们就像她的样子扣一扣。(师生做动作,手呈握拳式,用手指肚扣。)

师:(继续对着这位女同学)从这个“小”字儿,想起了一个成语,叫小心——(生:翼翼。老师让同学小心翼翼,轻轻地扣柴扉。)

师:你扣了多久?(指一生)

生:扣了很长时间。久得都记不住时间了。(生读略,体会“久”。)

师:虽然性子我比她急,但我还是要,耐心地扣,小心地扣,轻轻地扣,尽管时间那么久,我还要扣(师做手势,一扣一扣,很有节奏,一边“扣”,一边朗读。)想起了一个成语,那叫扣人——心弦(生齐说)。

师:就这么扣啊,扣出了那可是对园主人的——尊重(生说出)。

师:对啊,扣出了那也是对春天的——(生说出“喜爱,热爱”)。

生:对春天的虔敬。不忍心打扰它们。就是一个“怜”。可见,用这个“扣”体会喜爱中的怜惜,

师:真是“语不惊人不罢休”。(读略)

3,“怜”红杏。

生:毕竟我们小扣了这么长时间柴扉,可柴门还是不开,多少有些失望呢。

师:但,失望变成了希望——(教师引读诗的后两句“一枝红杏……”)

生:“一枝红杏”,让我想象到了“春色满园”。

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这两句的哪个字让你感受到对红杏的“怜”?

生:“出墙来” ,你看一枝红杏从墙头翻出来,真了不起。

师:这个“出”和哪个字相对?

生:关。

师:(出示陆游的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你能对比着讲讲吗?

生:叶绍翁和陆游都用了一个字来形容红杏的“出”。这一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遮”;叶绍翁的这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用的是“关”。“遮”就是简单地盖,想出来就出来,不想出来就不出来。“关”呢,“关”表现关得很紧,要出墙来不容易,可红杏没有关住,说明红杏很有生命力,很有活力。

生:这个“关”字,就是更加体现出它能关得更牢固,“遮”只是表面上遮了一下,而不是真正把它牢固住了。那就是说关得紧,出来的需要费力。

生:“关”的意思就好像把它给牢牢地囚禁住了,而“遮”是在表面上遮了一下,它很容易就钻了出来,这样更体现出一支红杏的力量有多大。

生:就像这屋子一样,把这门啊,都关上,这字啊,就叫“封”,我要想出来,那就需要力量。可是这个“遮”呢,就不怕,所以你看这个“关”字,你越关我,我就越想出来。你越使劲关我,我就越想出来。这样就显得我这枝红杏多了不起啊。

师:你们的见解竟然和原清华大学钱钟书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啊。陆游的诗作很多,留传千古的也很多,尽管叶绍翁在宋诗鉴赏中只留下三首,然而仅用一个“关”字,这两句就成了千古名句。

生:如果没有“关”的话,红杏就像野花一样,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我也不知道被“关”的滋味,所以这一“关”,就显得红杏特别有魅力!

师:不仅美丽,还有魅力。所以亲爱的同学,读这句。(诗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读得很有力量。)

生:这枝红杏还有特别的地方,就是“一枝”引出“满园”。

师:那“一”和谁相对?(生:“满”字。)

师:既然“一”相对于“满”,红杏越多不更能说明春色满园吗?让我们把这句改一下。

生:“三”枝红杏出墙来。生:“十”枝红杏出墙来。(全场大笑)

师:越多越好啊,那十枝,百枝更能说明满园的春色啊,干嘛就这一枝?前后桌再讨论讨论。(生讨论)

生:我觉得这一枝太特别了,多独特啊。

生:如果说十枝红杏都出墙来的话,他就不能说是关不住了,“关”就没劲了。如果说十枝红杏出墙来的话,那么说明出墙很简单,就不能表示出红杏的力量。

生:一枝的话,我觉得很欣赏,能更加体现出它的美,如果十枝的话,不觉得它特别的吸引人,也不会非常地注意它了。

生:看到“一枝:,才印象深刻,很神秘。所以,给我的想象太多了。

生:一枝引发的让我想象到春意盎然,想到满园春色。越少越好!越少就越想到多!没有一哪来的“满”?!

师:你的话和老子的说的是一个理儿。“道生一 ——

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全场大笑,教师及时改成三生“万物”。)

师:难怪后来,因这“一枝红杏”引出的“春色满园”成了一条成语。把这两句连起来,让我们再次体会这因“关”而“出”,因“一”而“满”的对红杏的特别的珍爱!(读略)

4,和红杏对话

师:就这一枝红杏,我们想象出红杏“千朵万朵压枝低”,又让我们想到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生齐接“昂然”,老师改成“闹”,笑声。)

师:你就是这冲出墙外的那枝红杏,我要和你说说话(来到一生面前)。红杏,你好!你在园内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生:我园内看到了有杨柳啊,小草啊,他们都说外面的春色更加漂亮,我已经按捺不住激动,我想走出这座墙。

师:于是,你就出墙来了,是吗?哦,也感谢园内的植物这样关不住你,既然你出来了,我就问问你,在园外你又看到了些什么呢?

生:我看到的春色比园内更多更多,(生语塞,师指板书)有苍苔,柴扉。

师:还看到了——

生:全都是春色。因为我有欲望,我很想出到墙外面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我就出墙来了。

师:“欲望”能否改成?(生:噢,“渴望”。)

生:我不满足于园内的生活了。渴望,有梦想,加上我的毅力,就实现了我的梦想。

师:祝贺你!你们(指其余同学们)就是关在这园子内的花啊草啊,现在请红杏出来,你们有什么想问问他吗?

生:我是一颗小草,又没有你长得高,我该怎么出去呢?

生:嗯,这个,(语塞,全场欢笑)我可以把信息传递给你,我这样子告诉了你,你也很开心啊,不就一样了吗?

生:可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生:那也许只能算你倒霉了。(笑)

师:虽然你是小草,不能说人家“倒霉”。你还有好多办法,是吗,小草?

生:是的。不要紧,还可以出去,让风进来,传播进来,让动物们进来,让人们把我的种子带出去。所以只要心里有——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生:我要问穿粉色衣服的这支红杏。你真够哥们儿,自己出去了,还传递给我们,谢谢啊。我可以将别的蜜蜂啊,蝴蝶啊,一些朋友来帮你把我的梦带出园外。

生:是的,是要靠别人的帮助,但有的时候,别人的帮助是帮助,不过更重要的是心里有梦。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借来的火照不亮自己的心灵。让你的心灵亮了,借上它的火,让你锦上添花。依靠别人,更需要你自己,我的朋友!(拍此生肩膀。全场笑。)

5,和园主人对话

师:园主人也来凑热闹。我就是这园主人,你们就是叶绍翁。你来游我这园,能不能把你的感受具体地告诉我这个园主人。当然,我也希望你像刚才那样,避重就轻,还可以模仿创造。所以,请叶绍翁们具体地讲给我这园主人听听。(播放课件,做说诗意的内容巩固,同时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句式训练:园主人啊,我“”,“”。“”,“!”根据情况,教师总结。)

生:园主 人啊,你知道吗,我穿了木屐鞋来游你这个园子。不过我害怕我的屐齿留在苍苔上,我就是为了怜惜你的苍苔,你知道我是怎么走的吗?当我小心翼翼来到你的门前,轻轻的扣你的门,而不是敲,可你就是不给我开门。我又舍不得,怕把你的柴门敲坏,就在那等啊,敲啊。你虽然没有给我开门,可是你那春色满园,哪里关得住啊!你看,那枝红杏已经跑出墙外了。好啦,看到你的那枝红杏我就心满意足了。

师: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生笑),春色满园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师派生肩膀,全场大笑。掌声)

6,回到“不值”

师:红杏真的会说话?我们真的听到了园主人和诗人的对话?(学生摇头。)

师:那我们怎么能感受到的呢?(学生说想象出来的。)

生:原来只要心里有,想象园子有多热闹,园子就有多热闹,想象园子怎么热烈,园子就怎么热烈。

师: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园子还是这座园子,柴门还是没有打开,压根儿我们就没进园子,压根儿我们就没见到园主人,原来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学生说出)。心里所想园子多美,园子就有——多美(学生说出)。

师:只不过我们都把这些热烈,热闹,美好想象留在了心中。就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憧憬和想象,深深地留在心里吧。(播放课件,古筝再次响起,学生读得很轻,很静。最后一句读了好几种语气。)

三、与文化相遇

师: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至此,我们还有必要再去进园子里边吗?还有必要见园主人不可吗?(学生说没有必要了。)

师:为什么?请你读读,《雪夜访戴不遇》,再读读《游园不值》,说说看。【课件出示:王子猷(you)居在山阴。某夜天降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举目四望,皎洁明亮。于是在雪地上来回走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老朋友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yan)县,王子猷马上乘船出发。船行了一夜才到剡县,可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前,王子猷竟然连门都不敲,转身就回去。旁人问他原因,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备注:《世说新语》中的名篇,“雪夜访戴”的典故。王子猷,王羲之的第五子。)】

生:因为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进园?

师:哦,这句话,你根据哪句来的?

生:《雪夜访戴不遇》的最后一句。我觉得这与《游园不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心里已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进去也没有必要了。

师:哦,谢谢你。(指该生)

师:我突然明白了,原来这么多的不遇不遇,是因为不遇中,我们却发现不知中的有知,不可能的可能,正如王子猷游访戴安道一样,我在路上已经获得了最美的精神享受,所以——

生: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进园?

生: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要见园主人?

师:原来这“不值”不仅仅是“不遇”的意思。其中还有一份舍不得,不忍的滋味。他呀,想要把这美好的想象和精神上的享受,永远地留在了心中。所以不遇中是有——

生:遇!不遇中有遇。(教师板书)

师:天地大美而不言。生活中、人生中不就是如此吗?所以,请同学们,回过头来,再读诗题。游园虽不值,但——(指板书)

生:不遇中有遇。

窦桂梅——《游园不值》的教学实录 窦桂梅詹天佑教学实录

师:所以,不值就是——值!(生接)

师:那就让我们荡起欢快的双桨,唱起来吧。(老师和同学们把《游园不值》填进《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中,优美歌声响起,热烈掌声响起!下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40159.html

更多阅读

谈《平移和旋转》的教学策略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就是一种教学艺术,成功的教师,总是会让教学策略不露痕迹,适当自然的运用到数学课堂中来,并且操作起来,简单可行。今年署假,通过国培学习,我似乎觉得自己的教学实践

《汉语拼音字母表》的教学点滴 汉语拼音字母教学ppt

这星期,孩子们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为后面学习音序查字法做好铺垫。从一年级到现在,孩子们对于汉语拼音已经非常熟悉,但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却有一定的难度,是按照英语字母读,还是按照小写字母拼音读,或是按照《汉语拼音方案》

窦桂梅:讲那亲切的故事——如果我上《詹天佑》转

一般情况下,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紧扣文本的重点即詹天佑的三件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进行教学。这位老师的教学从成龙的“真心英雄”歌声中引出“2003的年度人物”。中间部分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音像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叶绍翁(生卒年不祥)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徙居处州龙泉(今属浙江)。其学出于叶商之,与真德秀交厚,属江湖派诗人。他曾长期隐居于钱塘西湖之滨,常与葛天民相互酬唱。著有《靖逸小集》、《四朝见闻录》等.其中一首七言

《少年旅行队》的教学反思 少年旅行队教学设计

《少年旅行队》的教学反思新课已在上星期结束。但这册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少年旅行队》的教学却引起了办公室老师的争议。首先这篇教材我们都没教过,也不知如何教学这样一组散文诗。其次,觉得由于文中内容离现在的旅行方式有一定的差

声明:《窦桂梅——《游园不值》的教学实录 窦桂梅詹天佑教学实录》为网友好好活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