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生殖崇拜文化 日本生殖崇拜

《周易》与生殖崇拜文化 日本生殖崇拜

《周易》与生殖文化(1)——八卦中的生殖崇拜

恩格斯说,人类社会生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4)人类文化就是建立在这两种生产基础上的,而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与‘性’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性即是生命的基础,也是一种人类文化符号。在原始的朦昧时代,人类狂热地崇拜性和生殖,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与男女生殖器官联系在一起,以阴阳八卦为核心的《周易》正是这种狂热冲动的结果,它不仅是对生殖崇拜的原始记录,而且深刻地成为中国古代生殖文化的起源。

八卦“近取诸身”,其阴阳两爻即(—)阳爻和(——)阴爻是男女性生殖器的符号。正如郭沫若说:“八卦的根底我们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生殖器崇拜的孑遗,(—)以象男根,分而为(——)以象女阴,由此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这是最初“天人合一”观念的形成,也是生殖文化的原始记录。《周易》用阴爻(——)和阳爻(—)排列组合成八卦,八卦两两相重为六十四卦,进而演为三百八十四爻,标志着阴阳两性生育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在这八种基本卦形中,乾坤两卦为父母,其余六势为其子女,它们都有男女之别,且两性相对,老少相称,互相对应而成配偶关系,其中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而男女的区别是以卦的阴阳数为基础来区分的,皆阴为女卦,皆阳为男卦;只一阴为女卦,只一阳为男卦,即所谓“阳卦多阴爻,阴卦多阳爻”。

不仅如此,八卦还“远取诸物”,它认为天地宇宙间的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如同人类有男女之别,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山为阳,泽为阴等等。因此,可以说《周易》中的阴阳八卦是从人类生殖现象对自然界普遍生命力的模拟,如《周易·系辞》所说“易与天地准”,因男女而繁衍人类,因天地而化酶万物。于是,人类的生殖崇拜就有了许多兴象之物,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把自己所认识的事物,都因生殖崇拜的狂热冲动而抹上“性”的色彩。《周易》对山和泽、云和雨、日和月、天和地的崇拜,都集中反应在男女交媾的生殖崇拜之中......

(1)山和泽的崇拜。在生殖崇拜意义上,山象征男性生殖器官,泽代表女性生殖器官。《周易·咸卦》就有“泽山咸”之说,它表示少男少女的性行为。咸卦形为上兑,为泽、为少女;下艮为山,为少男;其阴气下沉,阳气上升,则有“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周易·咸·传》),于是,山泽通气,然后变化既成万物,可见,山与泽是生殖万物的象征。

(2)云和雨的崇拜。“云雨”是中国生殖排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男女交媾的雅致说法,是古人关于天地在暴雨中交感的奇特生命行为。“雨”为男子射出的精液,“云”是女人阴道分泌物。《周易·乾·彖》说:“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就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创造生命的交媾行为。《周易·小畜》和《周易·睽》都有“云雨”的记载。

(3)日和月的崇拜。《周易》之“易”,本为日月之象,《周易·系辞》说:“易者,象也;象者,像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这是对日月的赞美:“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这既是日月相推的描写,也是男女交媾的模拟;“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易”的穷、变、通包涵着日月往来相推的深刻取象,而易→日月相推→易的穷、变、通就是对男女交媾的生殖崇拜的讴歌。

(4)天和地的崇拜。《周易》以乾卦为首,并赞美其“元亨利贞”,《周易·乾·彖》也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乾为天,通过对乾→天的崇拜,体现出人类对天的生命力的特殊情感。与乾相联系的是坤,坤为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甩顺承天。”可见天与地如同人类的男女。泰卦则称“天地交,泰”(《周易·泰》,其卦形为乾下坤上,表示阴气下沉,阳气上升,乾坤相交,阴阳相感。这是由天地而引发的生殖崇拜。

恩斯特·卡西尔说:“中国是标准的祖先崇拜的国家,在那里我们可以研究祖先崇拜的一切基本特征和一切特殊含义。“(《人论》)。从《周易》的诸类崇拜中,我们不难理解它们有一个泛义而共有的特征性的词汇一“阴阳”。《周易》反复出现乾坤、男女、阴阳、刚柔等,“阴阳”则是这些相互对应属性的浓缩,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重要作用力,是一切生命的基础。“阴阳交感”不仅使人类繁衍,而且是宇宙生成和恒久变化的基本动因。因此,“阴阳”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生成论的抽象概括,也是“阴阳合德”的生殖文化的形象总结。

在《周易》看来,天人是同构合一的,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相合为一而成宇宙。“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周易·序卦》)“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宇宙万物都可以由“阴阳”运动加以概括,从自然宇宙到社会人生,都可以看作是“阴阳”生生不息的结果。

“阴阳合德”的生殖文化观念正是根植于“天地合一”的宇宙生成论之中的,男女交媾是天地交感的再现。既然“天人合一”,那么阴阳交感就是男女交媾,就是天地交合。在这种阴阳交感的广泛意义上,《周易》把男女交媾推及到天地交合的宇宙领域,把对人的生殖行为的赞美看作是对宇宙生成的讴歌。《周易》就是在这种广泛意义上的生殖崇拜中,形成更具有深刻意义的阴阳文化和人类生殖文化。

《周易》与生殖文化(2)——性器官和性行为

《周易》在阐述阴阳变化万物的过程中,将性器官和性行为用作比喻,深刻地反映了生殖文化的内容。所谓阴、阳,所谓乾、坤,以及(—)、(——)两爻,都是男女性器官的象征。正如《周易·系辞》所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在六十四卦中,还有关于男女交情的卦画,直接描述性行为。

《周易·系辞》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周易·乾·彖》:“云行雨施,品物流行。”

《周易·咸·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周易·归妹·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

《周易·系辞》“刚柔相摩”,“屈信(伸)相感而利生焉。”

这里的“动也直”、“动也辟”、“云雨”、“感”、“交”、“相摩”、“屈信(伸)相感”等都是对男女交情的描写。《咸卦》还对男女性生活的过程进行了生动而详细的描述,从拇、腓、股徐徐进行,乃至相互亲吻上颌、面颊、口舌等,表现的是男女性爱场景。

男女交媾是宇宙生成的基础,是人类繁衍的必然。因此,男女交媾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事。但是,这样说仅把男女交媾作为一种生物的原始本能,而事实上,人类交媾却超越于这种原始本能,更具有生命的社会本质属性。

《周易》把这种男女交媾的价值观念进行了升华。首先,男女性符号“阴(——)阳(—)”不仅具体可感,而且是一种理念层次,可以广泛运用于自然、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诸方面。“昔者圣人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说卦》)。阴阳、乾坤、刚柔等对立势力普及于天地人伦之间,既是万物化醇的基本法则,也是万物变化的动力。

其次,男女交媾的价值观念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婚恋。如咸卦表现的男女相感,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满足,而且更是男女心理相悦的写照。正如陈梦雷在《周易浅述》中所说:“咸卦,下艮上兑,……艮体笃实,兑体和悦,男以笃实下交,女以心悦而上感。”同时,《周易》还强调男女交媾所形成的夫妻关系应当专一恒久(如恒卦),就是最好的说明。

《周易》与生殖文化(3)——婚姻制度

对于人类而言,种的繁衍是一种超越生命本能的文化现象,它是男女交媾价值观念的最原始、最直接的体现。婚恋方式则是将男女交媾的价值观念从原始本能升华为合法的、隐蔽的、潜在的文化现象,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周易》在人类生殖崇拜的狂热冲动和男女交媾的原始本能基础上,折射出古代婚恋文化的光辉。

婚姻使男女经过某种仪式之后结合为夫妻,并为社会所认可,它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妻,有夫妻然后有父子……”在社会进步而出现婚姻的过程中,婚恋习俗深深地打上当时社会生活的历史烙印,《周易》则反映了以下婚恋习俗和观念。

(1)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这就是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交合是宇宙天地生殖循环的一种方式,可以说这是一夫一妻制最早的最为明确的记载。《周易》还反复出现如乾坤、阴阳、日月、刚柔等词汇,实际上也是对一夫一妻制的记录和暗示。

不仅如此,《周易》还反对多夫制和多妻制。如媾卦,其卦形为一阴爻盛起五阳爻,一女媾五男,乃多夫制的象征,且表示女壮之甚,故媾卦辞曰:“女壮,勿用取女。”《周易·媾· 彖》曰:“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

革卦卦形为上兑为泽,为少女;下离为人,为中女。这是多妻制的象征,故曰:“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周易·革·彖》。这种多妻制也为《周易》所指责。

一夫一妻制、多夫制、多妻制等三种婚姻同时存在于那个时代,可见,当时一夫一妻制正处于形成时期。

(2)掠夺婚姻的遗迹。对于掠夺婚姻,恩格斯曾指出:“随着对偶婚的发生,便开始出现抢劫和购买妇女的现象,这是发生了一个深刻得多的普遍迹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4)由于当时正处于一夫一妻制的形成时期,《周易》也反映出了掠夺婚姻的遗迹。《屯卦》、《贲卦》、《睽卦》都有“匪寇婚媾”的记载,可见当时盛行这种掠夺婚姻。

(3)男尊女卑的礼制。中国封建礼制一贯表现为“男尊女卑”,这种礼制在《周易》时代就初步形成。《周易》认为,乾“统天”,坤“顺承天”;强调乾为“天下之至健也”,坤为“天下之至顺也”。因此,男要阳刚,女子则阴柔,“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种“男尊女卑”被认为是天地生成的不可逾越的“天理”。

男尊女卑在恋爱问题上也反应出来,男子的主动地位为“吉”如“咸卦”之所以“取女吉”,是因为“柔上而刚下”,男主动下求于女,女乃应顺于男,故“吉”。反之,蒙卦则在童蒙之时,阴求于阳,女求于男,女见“金夫”而先求之,故“勿用取女,行不顺也。”这是男尊女卑思想的最典型反应。

《周易》与生殖文化(4)——婚姻与生育

男女两性的结合是万物滋生和人类繁衍的根基。《周易》认为纯阴、纯阳不足以产生新的生命。如:《周易·系辞》:“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只有男女交合才能繁衍人类。

《周易·归妹·彖》:“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归妹,人之始终也。”说明少女出嫁是人类繁衍的开始。

主张夫妻关系宜恒久而不轻易离异。《周易·恒》:“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并深刻而直接地认为,“夫妇之道不可不久也,故受之以恒。”(《周易·序卦》)。“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恒·家》)。由此可见,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夫妻“白头偕老”、“永结同心”。

归妹卦的卦形为上震为雷,下兑为泽,为少女。泽水如少女般温柔,雷动则如婚后的波折。因此,君子应始终如一地保持夫妻之道,虽然婚后有波折,也应使家庭长久至终。

重视老年人的婚姻生活。大过卦中就有“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把老人结婚只看作是枯杨复生而加以赞美,由此又可以发现,它对老人的性生活和婚姻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主张男女在家庭中应有不同的分工。如“家人卦”里就主张妇女在家庭中的主要性,而男子则在外要本分尽力。

八卦中还有关于生育疾病方面的记载。如《周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这是不孕症的记载。《周易·渐》:“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是不育以及孕后流产之记载。

(作者杨国安;选自《八卦与健康》黑龙江科技出版社,有删改)

古文化:混沌初开时生殖崇拜的原始初民

生殖崇拜是世界各地原始初民的一种普遍现象,黑格尔认为重视生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他说:“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更具体地说,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中国的情况也正是如此。

  生殖崇拜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观念表现。人和动物一样,不管自己意识到与否,都在不断地生殖,蕃衍后代。可是,对于人类来说,生殖不只是一种纯自然的、动物性的行为,而是性的社会属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因为在原始社会不存在固定的婚姻与家庭形式的条件下,男性不关心也不知道自己有后代,而分娩的痛苦又对女性不利,因此对个人来说,生育并没有什么价值和乐趣。但是氏族、部落等群体为了生产和战争,必须保持并扩大人口,生殖就成为社会对个人的强制性要求,成为个人的义务。所以,生殖崇拜不是个人自发的行动,而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表现。

  初民崇拜生殖,把妇女分娩看成一件大事,膜拜祈祷,举行仪式,如果有的妇女难产而死,则像对待英雄那样进行安葬。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土地崇拜。当然,土地崇拜并不都是性崇拜,它首先和初民对山岳、河流等地面具体自然物的崇拜联系在一起的,出现农业以后,又和农业生产联系在一起,认为土地是滋养万物的伟大力量,从而进一步地敬畏它,崇拜它。以后,他们又把女性的生育和土地的出产联系起来,认为女性的生育和大地生长出草木一样,并希望人口蕃衍如同大地生长草木那样郁郁葱葱。于是,土地崇拜又是生殖崇拜的延续。

  因此,在母系社会,初民将田野、河流、大地看成是女阴和女性的象征。在中国古代产生了女娲“抟黄土为人”的神话,初民又创造了姜嫄这位大地女神的形象,她生育的儿子也以谷物“稷”命名,后来堆土而成的“社”演化为土地神,大地所生的“稷”演化为谷神,“社”和“稷”联在一起称作“社稷”,象征社会和以后的国家。当时有许多风俗都把土地和女性以及女性生育联在一起,如祭祀土地时要放置女性使用过的器物和经血等;女性分娩要去田野,认为这可使分娩顺利、五谷丰登;收割谷物要生育过孩子的妇女进行,认为这会使土地生产更加繁盛。

  当原始初民知道了生殖和男女生殖器的关联后,生殖崇拜就和生殖器崇拜结合起来了。例如,初民将男性生殖器与土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将男根的象征物称为“田祖”、“田主”。由于这时认识到男性的精液对生殖有特殊的作用,他们又以水象征精液,所以《小雅·甫田》中记述上古人迎御田祖,祈求雨水,盼望谷物丰收,人丁兴旺;而所谓“御田祖”,主要是在田地播种时,以男女交合为祭。以田地象征女阴,以种子象征男精,将男女性交称作“播种”、“耕耨”,见诸于民间长期流行的说法。如《聊斋志异·林氏》中,林氏要求丈夫和她同房,笔语曰:“凡农家者流,苗与秀不可知,播种常例不可违。晚间耕耨之期至矣!”即是如此。

  初民把性交、生殖和土地等联系在一起的原始思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世把这种关系扩大为天和地、阴和阳、男和女的关系,儒家就认为,天和地、阴和阳,要交合才好,才是事物的生机。如《易·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象·归妹》:“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即嫁女,认为如果男不婚,女不嫁,人间阴阳不调,会影响大自然的茂繁兴盛,汉朝的王充虽对儒家学说有看法,但也认为:“儒家说夫妇之道,取法于天地;知夫妇法天地,不知推夫妇之道以论天地之性,可谓惑矣。”

  这种看法还影响到后世一些政策措施。既然男女交合和天地阴阳万物的关系是如此,那么,“君人者不当使男女有过时而无匹偶也”,如果怨女旷夫很多,人间性关系不顺,那么自然界也会出乱子,古代的臣下以此谏君者甚多。如后汉的郎凯认为幽闭的宫女太多,是皇帝乏嗣的原因:“今宫人侍御,动以千计,可生而幽隔,人道不通,郁积之气,上感皇天,……今陛下多积宫人,以违天意,故皇胤多夭,嗣体莫寄”。还有一些大臣认为幽闭的宫女太多,阴阳不调,是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为了避免灾害,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使阴阳调合:“今中宫万数,不备嫔嫱,外多鳏夫,女吟于中,风雨逆度,正由此而起”。“元和八年,出宫女二百车,任其从适,以水灾故也”。这些看法、做法都是载于正史的。

  直到今天,我国还有不少生殖崇拜的遗迹。例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城以北5公里处,有一个公母山,由两座奇特的山峰组成:一峰似男根,称之为“公石”;另一峰似女阴,称之为“母石”,母石高60余米,似经过鬼斧神工将母石中间劈开一条缝穴,形成下分上合,底下顶尖,中腰鼓突,互为对称状,远看恰似两片阴唇。“公石”在“母石”南边,高40余米,呈圆柱状,通体光洁,昂然挺立在一起松林和草丛之间,形若男根。“公石”脚下的浓荫中有泉水一眼,终年不枯,清澈见底,人们称之为“产子泉”。千百年来,盐源附近的民众把公母山奉为生儿育女、繁荣昌盛的神灵,深信崇拜它能人丁兴旺,万世昌盛;玷污它则断子绝孙,日暮途穷。据说,妇女不育,只需在“母石”上取一砾石揣于怀中或放于枕下,几个月后即可怀孕;月经不调或有其它妇女病者,只要备香案在公母山前祭祀祷告,然后把香支两端衬于“母石”脚下就会消灾除病;如果孕妇常饮“产子泉”中水,可保佑所生之子无灾无病,长命百岁。

  在四川南部的凉山州有一种乞子石,“乞子石在马湖南岸,东石腹中出一小石,西石腹中怀一小石。故僰人乞子于此,有验,因号乞子石。”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六云:

  乞子石在州(四川叙州府宜宾县)南五里,两石夹青衣江对应,如夫妇相向。故老相传,东不从西乞子将归。故风俗云无子者所祷有应。

  《南越随笔》卷三云:

  有鸳鸯石在肇庆七星岩口。石凡二,各长丈许,大四五尺,一俯一仰,号曰鸳鸯石。……又有鸳鸯石在德庆云蔃山上,石亦二,一大一小。

  四川泸定桥头有观音阁,正对隔岸韦驮山,“俗传观音为女性,韦驮为男性,男妇对峙,不能无情,此桥横贯期间,联通两岸,正如银河之鹊桥也。”当地群众称其为阴阳石。

  四川白马藏人供奉的最大的神是“白莫”或“白马老爷”,指四川本武的一个山峰,其下有两块三四米高的巨石,称阴阳石,又说是“白马老爷”的侍男侍女。

  四川古蔺县马蹄乡三道坎村,在河对岸有两座山,各有一石,一为男,一为女。当地居民求子则拜男石,求女则拜女石。

  云南宁蒗县二区石笋村有两石似笋,称公母石,居民多拜二石求子。峨山县太和村彝族妇女不育时,要在农历二月第一个午日于村外供两块河光石,号称公母石,然后杀猪、鸡祭祀,村民祭祀后举行会餐。第二天已婚未育者按性别分开,各抢一石,并绕大树一周,其他人则向人群泼水,祝其早育。

  再如,我国新石器晚期红山文化的孕妇裸像,原始艺术家夸大了女性身体的曲线,突出了她肥硕的乳房与臀部,还有圆鼓的腹部,充分表现出对女性生殖功能的赞美和崇拜。

  考古和民族学家宋兆麟认为,生殖崇拜对后世的民俗也有不少影响,甚至在民间工艺品中也有表现。如在不少地区举行的婚礼上,必在新房内贴若干红色剪纸,称为“喜花”。山西永济地区是老年妇女剪一新娘,新娘两手各站一鸟。甘肃庆阳地区是剪一已婚妇女,在两腿上各爬一狗或一鸡,认为狗、鸡是多生殖的禽畜,新婚妇女也有同样的能力。这个地区还有一种“喜花”,是三人一体,有的呈孕育状,两腿分开,双臂齐举,头、肩、膝上各有三对鸟,在阴部还孕育一个男婴,男婴双手各捉一兔,也有生殖崇拜、崇尚多产多育的意义。

  性交崇拜是一种较早出现的性崇拜,最初的性交崇拜和生殖并无关系,那只是种强烈的性冲动和通过性交所感受的高度的性快感使初民认为其中有神力存在,所以加以崇拜。在几百万年的远古社会中,生产力极端低下,初民进行十分艰苦的劳动以维持生存,自然灾害的威胁、寻求食物的困苦、野兽的频频袭击,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而很少有欢乐。那时,对初民来说,性交便成了快乐的方式。后来人们在《诗经·二南草虫》中所描写的“亦既觏上,我心则降……我心则说……我心则夷”以及《西厢记》中所述的“浑身通泰”等关于性快感的愉悦心理,在原始初民身上已经表现出来,他们在欢快之余,认为有一种魔力作用在他们身上,于是,出现了性交崇拜。在他们还不能认识到性交和生殖的联系时,性交崇拜似乎与生殖崇拜是两回事;但以后,随着他们对性交和生殖因果关系认识的加深,这两种崇拜又逐渐合二而一,同时,人们对性交更赋予神圣的意义,性交崇拜进一步被强化。这种情况影响久远,以至于古人把过夫妻性生活称为“行周公之礼”,因为这是神圣、隆重的事;古人又把过夫妻性生活称为“敦伦”,即敦合人之大伦,也认为这是很神圣、隆重的事,完全不像后代直至现代的人们把性交看得那么污秽与下流。

  性交崇拜表现在初民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在我国许多地区发现岩画,就是在岩石上刻出各种标志、符号和图画,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人们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审美观念,其中有许多岩画是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那时一切都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这些岩画对了解原始初民的生活状况十分宝贵。在这些岩画中,有大量描写两性关系、男女交合的图像,如新疆呼图壁县天山深处的岩雕画、内蒙古的阴山岩画、闽南仙字潭岩画、广西左江的崖画等,都以生动的画面表现出男女的生殖器和性交姿态。

  例如,在广西左江发现了不少崖壁画,“壁画上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人像,其动作姿势几乎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地作两手上举,两脚叉开,跳跃前进的姿势,酷似青蛙站立起来跳跃的形象。”这些壁画上的人物,一丝不挂,全部赤身裸体,连一块遮羞布也没有,而且还有一些男女进行交媾的场面。这就是壮族初民们“蛙祭”的情况。

  新疆呼图壁县的岩雕画尤其值得注意,这是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炳华于1987年夏发现的反映原始社会后期性交崇拜的岩画,位于呼图壁县城西南约75公里的天山山脉中。岩画所在的山体呈赭红色,雄伟奇特,与四周的青山翠岭形成鲜明的对比,十分显目。在东西长14米、上下高9米的岩壁上,满布着二三百个大小不等的人物形象,大者过于真人,小者只有一二十厘米。这些男女人物或卧成立,手舞足蹈,或衣或裸,身姿各异。其中男像大多清楚地显露出夸张的生殖器;女像则刻画得宽胸、细腰、肥臀,有的也露出阴部。其中有不少男女在性交,画面所见的虎、猴等动物也无一例外地或勃起阳具,或作交媾状。这十分清楚地表现出原始人的性交崇拜。

  傅道彬在《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对这组岩石雕刻画叙述颇详。在这岩雕刻画上部显示的是一组活泼女性的生命之歌,图中一群少女与猴子一起灵巧地翩翩起舞,编织着天山少女的性与爱的梦。值得注意的是在画面的左侧有个男子的形象,轮廓明显粗犷,下额较宽,大嘴有胡,胸部、臀部不及女性肥硕,有意显示着硕大的男根,勃起并指向女方。

  在这幅图像的下面,居于岩雕刻画画面中心地位的是一幅特别高大的双头同体人像,有男女两个头,身体部分则交合为一,这是表现男女媾和主题的双人舞,男女合为一体,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一双头同体人的左右,则是大量的男性裸像,人数众多,集聚成群,共同的特征是勃起的男根,尽力夸张其强壮有力,强调了男性的性器特征。

  岩雕刻画的最左侧显示了男女媾和的图形。仰卧的女性显露了阴部。这比女性高大粗壮的男性,斜直立,作媾和状。这种媾和之事,其一竟是发生在猴面人身的人物之间,这猴面人身的男性生殖器伸向一双腿曲起的小猴面女像的阴部。这是一群男女的生命狂欢曲,其中男根勃起也好,女阴敞开也好,都丝毫没有在文明人那里所体会到的亵渎,而只是让人感到原始生命的纯净和热烈。

  这幅岩雕刻画的右下方,除同样格调的男女人物外,还有一组隐喻男女交合、人口生殖的画面:一个男性以极度夸张了的生殖器直指一个女子,而这个女子颇有手舞足蹈的欢快状。在这一隐喻男女交合的图像下,则是两列欢跳的小人,每列二三十人不等,舞蹈动作协调一致,体现出欢快的情绪、剧烈的形体动作。这幅画应当说是揭示了整个岩雕刻画的主题,巨大的男人与女人像象征男女媾和,而下面的两列小人,则象征人丁兴旺发达、人口蕃衍不息的美好前景。

  在新疆呼图壁县的岩雕刻画中,生殖崇拜、性交崇拜和生殖器崇拜混为一体,但最突出的内容可能还是性交崇拜,为了性交,就要显示那硕大的男根(不是盲目显示,而是指向女性,隐喻性交),而性交的目的和结果,蕃衍出那么多人口。这样混在一起是合理的,因为性崇拜的这三项内容原本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把它们分开叙述是为了研究、阐述的方便。

  本世纪80年代在内蒙古阴山的狼山地区也陆续发现一批岩画,这是大约从石器时代经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的许多牧民、猎人刻成的,其中主要部分是乌拉特中期岩画。在这些岩画中,常有一些男女性交图,一幅乌拉特中期的岩画,有三对男女正在性交,头向相反,上肢外伸,腿弯曲,臀部连结在一起,此外还有一些杂乱的人和动物的图像。这些岩画中还有大量的牧者和猎者的形象,大都有被夸大了的勃直的阴茎,以表示男性的雄壮与威武有力。在乌斯台沟和桌子山岩画中,还有一些直接描绘男女生殖器的图形,有些人面像居然也和男女生殖器相差无几。这都说明在那个时期原始初民们对性与生殖的重视和崇拜。

  类似的岩画在闽南也有。如汰内仙字潭畔的史前人类的岩画,多以有无凸出的阴茎来区分男女。有一组距地最高、具有俯视统领之势的岩画,表明部落首领及其妻,两者明显地有尊卑高下之分,说明那时已进入父系社会(插图2—28)。还有一些岩画表现了集体的性爱舞蹈场面,气氛很热烈。在这一对对裸体男女舞者的图形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个马蹄形的圆凹:一个男子骑跨在圆凹上,身上遗出一个小圆点,这应是一幅性交射精图。在古代岩画中,马蹄形圆凹是和性崇拜密切关联的,奥克拉德民科夫在谈到岩画时曾说:“应当注意这种‘蹄子’图形的凹档,仿佛表示阴道。在某些图形上有似乎无关紧要的横带,把‘蹄子’从中间分为两半,……短的垂直带子象征男人与女人的结合。”

  此外,在一些出土的青铜器、铜器、陶器、砖刻上也都可以看到初民的性交崇拜对后世的影响。例如我国古代有一种叫“玄武”的图案,常出现在古建筑物上,这种图案一直被认为是龟蛇合体的灵物,可是据考证,它其实是蛙蛇合体,蛙象征女阴,蛇象征男根,所以“玄武”实在是男女性交合的象征物。又如佛教密宗法器“大圣欢喜天”等男女合抱性交的塑像,也都是性交崇拜的遗迹。直至现代,我国有些少数民族以男女性交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的现象仍有存在。

  在这个问题上,民族学的有关资料也不胜枚举。例如贵州布依族常在石棺石碑上刻双鱼形图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双鱼圆月图,即在圆月里有两条对称交尾鱼;另一种是中央为凹腰葫芦,两侧为对称的两尾鱼。据该族解释,对鱼表示交尾、交媾,而葫芦象征多产。

  苗族有一种蜡染床单,是供新婚夫妇用的,中央为一面铜鼓,周围有四组对鸟,在各组对鸟之间又各有一对蛇抱一个葫芦,在对鸟和蛇之间又各飞翔一只蝴蝶。据该族老人解释,蝴蝶是祖先,葫芦代表多产,而对鸟、对蛇则象征交媾。

  宋兆麟曾经指出:在我国沿海蚕农地区,每逢庙会时节,未婚男女要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以与异性相挤而感到荣光。不仅如此,“未婚的蚕农姑娘则非常希望有哪一个相识或不相识的小伙子去摸一摸乳房,俗称‘摸蚕花奶奶’。习俗认为未婚姑娘在轧蚕花时被随便哪一个小伙子摸了乳房,哪怕只是碰一碰,也就意味着她有资格当蚕娘了,而且,她家今年的蚕花也就一定兴旺。”这就是说,有了这种行为,表明“蚕花奶奶”已经成年,可以像哺育儿女一样去哺育蚕儿,促进蚕业丰收;而且,男子摸了她的乳房能刺激乳汁充足,滋育蚕儿茁壮成长。摸乳房也是一种性行为,“摸蚕花奶奶”实际上是性交崇拜的延伸和变形。

  总之,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人类社会是一个文化实体,任何社会现象都是由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文化方式所决定的,因此,可以把初民的性崇拜现象归结为一种原始文化方式的产物。初民是在生产力极其低下和自然条件极其险恶的社会环境里作生存斗争的,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维持生命和蕃衍生命的需要来得更直接和更迫切了。为了维持生命,他们要从自然界觅取食物;为了蕃衍生命,就要性交。因此,他们的性崇拜是对生命的礼赞,是对创造生命快乐的讴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初民的思维能力极不发达,致使当时的文化还处于蒙昧状态。他们无法理解大自然的变化,也无法理解人类本身生命的诞生和男女性交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他们既依赖于自然,同时又对自然力量充满了恐惧,而依赖和恐惧都是产生宗教的前提。于是,人类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就在初民中逐渐产生,而性崇拜作为自然崇拜的一部分也同时出现了。“如果我们考虑到最初创造宗教的人具有很低的道德标准,是迷信、残忍、不文明和粗野的,我们就会懂得他们不可能产生比他们自身具有的更高的道德水平的宗教。起初,性崇拜在意图上是纯洁的,完全不具有我们的宗教所具有的不纯洁或诲淫的观念。原始人实行的这些礼仪在我们现在看来无异于下流,但他们实行时却没有任何不纯洁和不虔诚的念头。”(千龙文化《古文化:混沌初开时生殖崇拜的原始初民》)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

第一章 八卦符号原始数字意义的发现第二章 半坡彩陶鱼纹与八卦符号第三章 半坡鱼祭场地布局与八卦母图第四章 生殖崇拜文化的探索起因第五章 中国原始社会的女性生殖器崇拜第六章 中国原始社会的男性生殖器崇拜第七章 外域的生殖崇拜与图腾的起源第八章 关于生殖崇拜文化的理论思考后记东方神话:印度古代神话 那罗和达摩衍蒂

原始人的性崇拜

论巴蜀神话中的原始崇拜

巨石崇拜探源——佛教导航

我国最早生殖器崇拜石神(图)

第二章原始思维与植物崇拜

生命符号》东方智慧系列丛书

从中国古代神话探究原始初民的宇宙观

第一章 神:初民的杰作(1)神论_云中书城

第一章 初民文化与《易》的诞生_周易与中国文化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心期大转型(上)(下)

中国古代性文化 第二章 混沌初开(原始社会) -生殖伦理文化

论原始宗教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影响 _中国经济史论坛

周易与中国文化在线阅读全集 作者唐韧仇如慧_云中书城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宗教法总述(上)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壮族始祖:创世之神布洛陀傅道彬: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 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 古槐树下的钟声:钱著管窥现代诗学传统与文化阐释 高中现代文课外阅读(社科类)

揭秘人类产生性崇拜的历史根源(图)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九章-5-完结…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九章-4-64象1…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九章-3-64象1…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九章-2-64象1…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九章汉易名称…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八章-7-易学…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八章-6-学易…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八章-5-数字8…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八章-4-阴阳…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八章-3-人们…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八章-2-解开…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八章杂论篇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七章-3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七章-2-姓名…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七章姓名与天…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六章-3-企事…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六章-2-姓名…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六章诸测大纲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五章疾病伤灾…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四章-2-五行…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四章姓名场态…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三章-3-立卦…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三章-2-汉易…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三章汉易名称…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二章-2-神煞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二章阴阳五行…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一章-2-汉易…

《汉易名称场数学》第一章汉易名称…

《汉易名称场数学》目录

百家讲坛曾仕强力作:易经的奥秘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古代性用具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妓女(上)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妓女(下)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春宫画(上)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春宫画(下)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妓女文学(上)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妓女文学(下)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性与房中术(上)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性与房中术(下)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唐代的性自由(上)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唐代的性自由(下)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金瓶梅与性文化(上)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金瓶梅与性文化(下)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红楼梦与性文化(上)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红楼梦与性文化(下)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敦煌裸风与性文化(上)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敦煌裸风与性文化(下)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性爱与神话的传说(上)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性爱与神话的传说(下)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裸体艺术与野合图(上)

中国古代性文化大观之裸体艺术与野合图(下)

]《周易》对道儒的建构与中国哲学的重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39097.html

更多阅读

《周易·易经》 周易是哪个朝代的易经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周易》介绍作者: 佚名商末,西伯侯姬昌被

《周易》八字基础知识 周易的基础知识

《周易》八字基础知识祖业岁月财官印全, 三代祖业富贵.财食在岁月上, 祖业丰隆.年月财官有助, 必享祖上之福(有食伤生财, 财生官).年月官印相生, 得现存祖业.年月财官临旺地, 祖业根基雄厚, 必有万贯家资.年干座帝旺临官之地, 祖上

《易经》与《周易》两者区别 周易与易经的区别

编辑陶然秋缘-摘自-等雪 南怀瑾 李守力 等等文章1,《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 是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声明:《《周易》与生殖崇拜文化 日本生殖崇拜》为网友没必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