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洛》 卡洛塔妮

威尔第的中期歌剧《唐·卡洛》在他的全部歌剧创作中无论从场面、曲折且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还是众多极富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来说,都是属于重镇级的扛鼎之作,也是极富野心之作。歌剧改编自德国诗剧作家席勒的同名剧作,属于当时盛行于欧洲剧坛的大歌剧风格。这法文的剧本当初是由约瑟夫.梅瑞和凯米尔·吕·洛克所完成的。我们可以称这部作品是最耗威尔第心神与工时的一部创作,即使在这部作品首演十七年之后,依然还在不停地修订它,这是威尔第有生之年创作过的最豪华、企划最大的一部作品,威尔第在其中想要处理的意念相当深刻,而作品所抱持的胸怀则是通行寰宇不变的人类共同课题,甚至这还可能是威尔第一生中,唯一一次用一种成熟的态度來观察政治性題材的尝试。从某种角度来说,《唐·卡洛》是这位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家最伟大的一部歌剧。之所以说《唐·卡洛》是一部野心之作,首先是故事内容过于庞大(这部歌剧差不多是将两部歌剧的内容挤在一部歌剧的躯壳之中。其次在于这部歌剧中充满各种各样的感情:男女之间、朋友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国与国之间,以致教会与世俗国家之间的矛盾、感情纠葛,而所描绘出来的深刻、感人和震撼程度,更是威尔第歌剧中最出色的一部。其中有几样情感体会其实是威尔第自己感同身受的:一个孤独的、同儿子关系恶劣的父亲(威尔第生有一个不肖浪子),一个受教会严重控制的无能君主及无能国家(指樊第冈对意大利的控制和十九世纪意大利的日渐衰落),受压迫的人民和对自由的向往(十九世纪意大利各地此起彼伏的自由党人起义、革命遭到镇压,威尔第本人长期政治上受到审查、迫害,本人也是一位同情自由主义的绅士)等等,所以自威尔第笔端流出这么多刻骨铭心的乐章。

至于《唐.卡洛》的版本问题

《唐.卡洛斯》是威尔第应巴黎歌剧院委约创作的,具有典型的法国大歌剧风格,创作上也具有受到梅耶贝尔影响的痕迹。1867年3月11日在巴黎首演,用的是原始五幕法文版,但首演遭到失败。此后,威尔第在十九世纪80年代将它重新修订,去除描述卡洛与伊丽沙白初次会面并彼此相爱但由于屈服于政治需要而只能掩下爱火,伊丽沙白嫁给了西班牙国王----卡洛的父亲的第一幕(枫丹白露场景),压缩成四幕并改成意大利语版本。1884年1月10日修订后的该剧在斯卡拉剧院上演,演出获得了成功,并从此确立了该剧在威尔第创作中的地位。威尔第晚年,觉得删去第一幕后人物的情感显得苍白,故事的缘由得不到清楚的交代,所以又恢复了五幕版本(但是意大利语的)。所以,《唐.卡洛》形成了三种版本的演出形式。

半个世纪以来,《唐.卡洛》的录音版本实不算多,对于灌录威尔第的歌剧,唱片公司似乎更青睐于《阿伊达》、《茶花女》甚至于《游吟诗人》这些歌剧。现在能找到的只有6个录音室制作和可数的几个现场录音。在众多版本中,只有两套是法文版,两个是四幕版。更令人沮丧的是:最好的卡洛、伊丽沙白、菲力普、罗德里戈、艾包力及大裁判官,从未在一个版本中聚齐过。今天先着重介绍录音室录音。

经典的Christoff

这套录于1954年的录音是《唐.卡洛》的第一个录音室录音,一直处于经典地位,几年前EMI将它重发。这个版本的重大缺陷首先在于Santini不单采用的是四幕版本,而且是有删节的四幕版本,论完整性,这个录音是众多版本中最差的一个。而论演绎,这里的男声中低音部阵容却是众录音之冠,BorisChristoff和TitoGobbi是声乐艺术戏剧表演的典范,Christoff甚具分量的男低音,不单演活了菲力普二世的冷酷,其更成功之处在于演活了他的孤独与凄凉,“Ellagiammaimamo”是众多演绎者中最好的。同样动人的是Gobbi的罗德里戈,自然而深刻的演绎,两人的二重唱掀起一阵高潮;再加上GiulioNeri无情得骇人的大裁判官,Santini的确汇聚了一个少有的强劲男声中低音阵容。但本来这样强的阵容的制作理应成为一套最具有意大利味(或威尔第味)的《唐.卡洛》,却因为卡士的其他歌手的表现,使得这阕录音未能列入经典演绎。AntoniettaStella其实甚有伊丽沙白的气质,但其演唱技巧未能应付似乎过于艰难的唱段。ElenaNicolai就明显应付不了艾包力这个角色的艰难,MarioFilippeschi基本上不能掌握卡洛的内心情感,他的演绎也就感觉淡如白水。Santini的指挥严格来说尚缺乏丰富的内心感情的表现,有点流于形式。不过,单是为了Christoff和Gobbi还是应该听一下这个演唱,我当初就是实在不能舍弃这个强势男中低音阵容而毅然收进这个1954年的单声制作。

GIULINI最深情内在的指[]挥


《唐·卡洛》 卡洛塔妮

这个录于1975年的五幕版本一直赢得极高的评价,这全是指挥Giulini的功劳:清纯,富有高贵的皇者气派,且造句热情,富有戏剧凝聚力。可惜,Giulini的卡士先天不足,MontserratCabelle确实是美声歌后,而且经常表现出她轻松过人的轻声唱法的高超声乐技巧,听一下她的第一首浪漫曲,那句“ti seguiramio cor”惊人的胸腔气量,足令人瞠目结舌。但她演绎的伊丽沙白还是犯了她的老毛病:全欠戏剧深度。“Tu che levantia”是完全失败之作,毫不感人。这里的卡洛,却是不少人心目中的最理想人选,出道不久的Domingo已颇能准确拿捏卡洛的感情,只是还欠清新感,唱腔亦离正统意大利味有些距离。SherillMilnes 的罗德里戈却是高水准的演出,差不多胜过其他众多罗德里戈演绎者,只是稍逊于TitoGobbi,这里的罗德里戈和卡洛的二重唱或许能称得上是最佳版本。ShirleyVerrett的艾包力极其凶狠,充满火爆。但Ruggiero Raimondi明显未够分量去演绎深沉的菲力普二世。

KARAJAN惊天地、泣鬼神

回过头来看卡拉扬的制作。这套1978年的录音是基于萨尔茨堡的演出而制作的,不可否认,具有令人遗憾的缺点。首先,卡拉扬选取了四幕版本,特别是这么一个志在必得的演绎错失了第一幕实在令人遗憾。其次,这套制作录音属于卡拉扬御制,有流于玩录音的意味,卡拉扬招牌的夸张在这个录音中表现得更明显,在聆听的过程中,你时不时地要去调教音量。但即便这样,这个录音仍是众多录音中的首选,原因在于这里的指挥及乐队、歌唱家的演绎都充满了戏剧震撼性,整个卡士构成了强劲的合唱队伍,令威尔第出色的重唱段落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发挥。PieroCappuccilli演出了一名诚实而坚强的罗德里戈,长长的造句和浓郁的音色甚为诱人,将罗德里戈塑造得阴沉、内在,亦带点痛苦。只是在罗德里戈之死这一幕,你才发觉他仍要向前辈TitoGobbi讨教,但已经够出色了!AgnesBaltsa灌录艾包力是她录音处女作,也是毕其功于一役之作,这里的艾包力狠辣、性格强烈,角色的心路历程充满说服力(深得卡拉斯遗风),“Odon fatale”中惊天地的高音降C,成了她的showpiece。Nicolai Ghiaurov再次演菲力普二世,“Ellagiammaim’ama”让人对这白发苍苍的老人,顿生无比怜悯。之后菲力普情绪失控下指责气质为淫妇,最后在大裁判官操控之下成为傀儡皇帝,由Ghiaurov演来得到全面、生活的再现。他或许未有Christoff的内在和深刻度,但当今一定是最佳的菲力普二世(此公已于今年6月2日去世)。相对之下,Raimondi演更重型的大裁判官,便有点轻飘飘了,但菲力普与大裁判官的一段重唱仍然具有最大的压迫感。Carreras是众多卡洛中气质最贴切的一个,直逼Stefano和Corelli,即便Domingo和Bergonzi等也没能象Carreras般能这样出色地表达卡洛内心的伤痛和绝望。难怪,他和Baltsa能成为卡拉扬的御前亲兵。Freni的伊丽沙白,更是这版录音的升华演绎,伊丽沙白的高贵含蓄、郁郁寡欢、肝肠寸断,由Freni演来入木三分、如泣如诉。当她向Aremberg公爵夫人道别,唱出浪漫曲“Nonpianger,miacompagna”时,表现出一位如此惹人怜惜的西班牙皇后;与卡洛的一首二重唱,更是绝望得感天动地、不能自已;最后一幕更为精彩,在大咏叹调“Tuche levanita”中,Freni所表现出的伊丽沙白看破尘世、浓郁的思乡情愁、回忆往昔年轻时的梦、缅怀旧爱及至最后的心止如水,史上(即便Callas)再也没有哪位女高音,能唱得比Freni更深刻!而卡拉扬始终是整部歌剧的主角,尽管他采用夸张的速度、夸张的音量对比,却始终充满意味,充满英雄血泪。卡洛与伊丽沙白最终的分手二重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速度是接近死寂的缓慢(每位歌唱家在这里都要应付卡拉扬这种艰难的速度,也幸好每一位都应付下来了),在一片愁云惨雾中,一对漫长无尽的道别颇有梁祝十八里相送的情境。这或许不是威尔第心目中的情境,但无可否认,卡拉扬的演绎是最富戏剧味、最叫人感到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的。

MUTI的现场

下面是一款宝贵的现场实况录音,由R.Muti指挥的斯卡拉五幕意语版。在一部歌剧中,作曲家往往只写两个或三个有“唱功”的角色,其他人则多是龙套。而威尔第的《唐·卡洛》中,放开嗓子唱大段咏叹调的演员,竟达五个至多。在这套CD唱片中的唐·卡洛就是由帕瓦罗蒂扮演的,飞利普二世由S.Ramey扮演,伊丽沙白由戴西N.Dessi扮演,罗德利哥由Coni扮演,艾伯利公主由D’lntino扮演。五位新老名角同时登台,确实很值得仔细欣赏一番。92年的帕瓦罗蒂,正是炉火纯青的时候,绝不是紫禁城舞台上的这付‘模样’,全剧从头到尾嗓音饱满,充满激情!每一个乐句都表现的很到位。高音也都个个漂亮;虽然是实况演出,却演唱的非常细腻。这一套CD唱片,确实展示了帕瓦罗蒂的风采,一定会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扮演飞利普二世的Ramey,虽然是个嗓音偏高的男低音,没有Ghiaurov那么浑厚,却唱的十分动情。在三幕一场中,他那朴实而流畅的音乐,饱含着哀怨,把那首著名的咏叹调“她从没爱过我”,唱的很感动人。扮演罗德利哥的Corni,是一位标准的男中音,特别是在三幕二场中,他来监狱探望卡洛时唱的那首著名的“我再次拥抱你”,整首咏叹调,特别是在受到致命的死伤后,他都唱的很动情;嗓音也很漂亮。而两位女主角,伊利沙白皇后和艾伯利公主,都是比较难唱的角色。女高音伊利沙白的嗓音要具有相当的戏剧性。而女中音艾伯利在三幕中的那首咏叹调“唔,命中注定”,结尾时要求用大音量连续两次冲击高音降B,确实难度很大。女中音演员的嗓音在此夭折的不乏其人。但这两位女主角都具备了威尔第式的噪音,并且唱的都很辉煌!至于Muti的指挥继承了斯卡拉的传统,富有戏剧张力和必要的高潮节点。
  

功德圆满的PAPPANO现场版


终于在1996年,《唐.卡洛》在首演一百三十年之后,再度回到当初向作曲家委约此部歌剧的巴黎,同時这阕歌剧终于也再度有机会以它原始的法文五幕版本來演唱。想让《唐.卡洛》再度上演并不是件小事,在这个九六年的新制作中,瑞士籍的导演LucBondy乃花了一番心思,在Chatelet剧院中完美地呈现出來,这也就是本片录音的所在地点。后來这个制作就搬到英国柯文特花园剧院去演出,隨后又在布鲁塞尔、里昂、尼斯等地的歌剧院上演。这一份跨国际的大型制作,卡士當然也是非同小可,汇集了当今剧院运作方面的佼佼者共聚一堂。有了這些人的帮助,他将威尔第原先所要求的丰富布景搬上了舞台。至於演唱卡司,更是當今歌劇界,所能期待的擅唱法语歌剧的最頂尖組合。RobertAlagna除了被誉为"第四大男高音"之外、更是法文歌剧复兴的最大希望,声音圆润、清新,从感情表达方面可以说直逼当年的Vickers,终幕与伊丽沙白告别那场唱来情绪饱满,令人动容。老将JoseVan Dam和Thomas Hampson搭配,让这个珍贵的版本愈加灿烂动人。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这里的艾玻里,WaltraudMeier这位当时的拜罗伊特新贵,在这里演来除具有美好的扮相和声线,更具有这个难得的辛辣和阴柔。KaritaMattila的伊丽沙白在排行榜上应该占据前几位。这个于法国夏特雷演出的《唐.卡洛》,除了坚持使用最原始版本的法文演唱外,同時也将由安德魯.波特在二十年前发現的那些经威尔第80年代修订后遗失的部份加进去。这份重建的新谱是由指揮AntonioPappano所完成,经由这样的重建,這个作品获得彷彿全新的平衡与深刻,人物更丰满,剧情更流畅,而戏剧性也更强烈。

〔…这个版本更确切地掌握了对这个作品诠释、在情感与戏剧张力上极重要的起伏及渲染,在《唐.卡洛》的录音目录上,它是划时代的标志。〕--《留声机》杂志  一九九六年二月〕

最令人神往的版本:朱里尼1958年科文特花园版

最充满向往的演绎是:Giulini1958年在柯文特花园歌剧院指挥的《唐.卡洛》,是剧记载的历史上最盛况空前的演出,卡士也空前绝后:Christoff和Gobbi继续扮他们的不可替代的菲力普二世和罗德里戈,荷兰女高音Brouwenstijn唱了她的伊丽沙白,JonVickers唱了最富英雄性、内心最复杂、痛苦的卡洛,FedoraBarbieri唱了一个令人同情怜悯的艾玻里。除了卡拉扬,朱里尼应是最能表达威尔第灵魂的指挥了。

幻想…….

假如由维斯康蒂执导,Coreli、Callas(不管她演伊丽沙白还是艾玻里)、Christoff、Gobbi、Ghiaurov加盟,卡拉扬指挥他的70年代亲兵柏林爱乐(1962年就差点成就了这个幻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38872.html

更多阅读

香港佛乐艺术家李居明在港推出《唐密传说》专辑 唐密传承

香港佛乐艺术家李居明在港推出《唐密传说》专辑 佛教在线香港讯2009年7月7日,多年来潜心佛乐创作的香港佛乐艺术家李居明,在香港推出首张国语专辑《唐密传说》,歌曲中以唐朝皇室所热衷的佛乐为创作根本,使得失传已久的唐朝宫廷佛乐得

安妮宝贝《告别薇安》经典语录 安妮宝贝经典爱情语录

安妮宝贝《告别薇安》经典语录2009-10-24 09:32《七年》: 1、爱过,伤害过,然后可以离别和遗忘。 《暖暖》: 2、如果能够和你在一起,我愿意为你背负所有的罪恶。 3、或者让我一生都拥有着你,或者我们永远都不要相见。 4、爱的,不爱的,一直在

声明:《《唐·卡洛》 卡洛塔妮》为网友我酷毙了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