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杜甫《滟滪堆》审美赏析 杜甫.滟滪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杜甫《滟滪堆》审美赏析

杜甫在寓居成都时,得到好友严武的照顾。而严武去世后,也不得不离开成都,离开寄居已久的草堂,再次过着漂泊的生活。杜甫沿长江顺流东下,经现在的重庆、忠县、云阳,于大历元年(766)至奉节,也就是当时的夔州。本诗就是过瞿塘峡滟滪堆时,触景生情所作。“滟滪堆”是长江三峡瞿塘峡中的一个险滩。全诗如下:

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诗歌首先写道:“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诗歌开门见山,突出了滟滪堆之大。诗人写道“巨石水中央”,也就是说,在瞿塘峡那湍流之中,巍然立着一堆巨石。接着下句表现了滟滪堆之高。诗人说“江寒出水长”。也就是说,到了江寒水浅之时,巨石出水很高。其中,一个“巨”字和一个“长”字,不但突出了滟滪堆之高,滟滪堆之险,而且给人以望而生畏之感。

接着诗人写道:“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上句中的“沉牛”,就是把牛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这是古代的一种祭礼习俗,用这种方式来酬答上天的云雨神灵,以便在过险滩时得到神灵的保护。下句是说,即使能得到保护,在滟滪堆大如马时也绝不可行船。这两句化用了当时的谚语之意。谚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这一联承上而来,突出了滟滪堆的险恶之势。

接着颈联写道:“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混茫”亦作“混芒”。指广大无边的境界。宋代朱熹在《马上举韩退之话口占》中写道:“昨日风烟接混芒,今朝紫翠插青苍。”在诗人看来,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着倾覆的危险,于是就使造物神功设此巨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船。也就是说,诗人在此,把滟滪险滩化为“水候”(即水在不同季节变化的情状,并成为航船人的戒石——宋代以来立于地方官署中刻有警戒官吏铭文的石碑,这里可以说就是警戒行船的标石)了。
  尾联写道:“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上句中的“干戈”,是指大历年间战乱未息。“连解缆”就是把系船的缆绳解开,喻指诗人不停漂泊之意。诗人在战乱中,漂泊不定,而今从成都乘船辗转至夔州,一路走来,风风雨雨,险象环生。所以,诗人最后一句写道:“行止忆垂堂。”“垂堂”就是靠近堂屋檐下。因檐瓦坠落可能伤人,故以此喻危险的境地。颜师古注:“垂堂,谓坐堂外边,恐坠堕也。”《汉书·爰盎传》中有:“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从表明来看,无论是行走或者停下了,都在想着这险恶的环境。当然,我们从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也感受到诗人蕴含其中的社会现实。可是说,诗人以“忆垂堂”为结,不仅写出诗人无尽的忧虑,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借物抒情

从诗歌来看,好似在写“滟滪堆”的自然险恶,而实际上诗人抒发了“行止忆垂堂”的忧虑心情。

其次,侧面描写

诗人在诗歌中,多次引用典故谚语,从侧面突出了要表现的情感。就引用的古谚来说,就突出表现了滟滪堆的险恶之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3820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杜甫《滟滪堆》审美赏析 杜甫.滟滪》为网友個亾琴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