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BBC:中国老师来了》有感

看《BBC:中国老师来了》有感


前两天跟MM一起看完了BBC的《中国老师来了》,共3集:如果说第一集更多是两种文化冲突带给我们的笑声不断,那第二集却让我们沉默了,当然第三集成绩测试中方胜出也没太多意外。昨天在天涯上看到一篇帖子《中英教育大比拼:学习时间加倍,成绩才提高了10%》,里面有很多对中国教育的习惯性质疑。我也跟MM在讨论这个问题:中式教育真的就这么不堪吗?首先,BBC做这样一个节目,是好心的帮助中国人找出我们的教育症结吗?连MM都说:显然不是,是他们也在反省他们的教育问题,他们也在做尝试。是的,英国孩子在国际竞争力上的走弱也促使他们把眼光转向中国,他们也在探索也想借鉴。其次,从某个角度说中国教育在高中阶段是高效的,就像我们的医疗资源,谁不想像西方社会一样对病人充满人文关怀啊,从初期的检查、会诊、到制定方案,到最后手术、评测、及时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这一切,都建立在充足的医疗资源之上。当中国的医生,一天面临几台手术,还有无数病人在排队等待,他的团队是花一个月的时间为一个病人服务还是把手术台当流水线,把病人当零件进行快速修复?是的,我们的资源决定了只能选择相对高效的那一种,当然,也就牺牲了很多舒适性。但是MM说,为什么中国不可以像德国那样,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一些成绩不好或者并不想读书的孩子也有路可走。我告诉了她一组数据,她中考那年参加中考的人数大约4.5万,重点高中招生大约1.2万,普高3000多,民办4000多,也就是高中率大约44%,重点高中率大约27%,479大约7%。这还是成都中心城区的高中率,算上郊县会更低。更别说四川其它地市,还有那么多贫困山区。也就是说有一大半的孩子不会读高中,去读职高去了。我们国家也确实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那为什么在德国职高毕业可以和名牌大学毕业工资差距不大,在德国一个小孩即使不想读书,仍然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在中国,成绩不好的孩子或者不想读书的孩子,在许多家长眼里就是没有未来的人。“MM有些愤愤然。这跟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有关,更跟社会现实有关,跟社会发展程度、跟用工制度、跟福利保障制度。。都有关系,可是这已经不单单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了。只是我们多数人却一味责难中国教育。
BBC也有个纪录片叫《56UP》,是从不同阶层选择了14个孩子,从7岁开始,每7年记录一次,一直跟拍了49年!这是一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看完让人唏嘘不已,记录了不同的人生,真实又漫长。但是从这部纪录片里也能窥视到,在成熟的英国社会要跨越阶层几无可能!在中国,因为高考制度的存在,相对来说,给了寒门学子更多跨越阶层可能性。不过,在我看到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超前学习,特别是学龄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明智还是愚蠢,很多裹挟在其中的家长也许只能经历了才会有体会。我身边很多人,一面抨击中国教育,一面马不停蹄的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生怕落后。。。,感觉真的好讽刺!10岁前的孩子,特别需要家长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在这片天里,我们既不要跟教育体制作对,也不要轻易被绑架,问问自己的心:你想要个什么样的孩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5368.html

更多阅读

音乐《老师,再见了》活动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时间,时间像飞鸟,滴答,滴答向前跑,今天我们毕业了,明天就要上学校。忘不了幼儿园的愉快欢笑,忘不了老师们的亲切教导。老师,老师再见了,幼儿园,幼儿园再见了,等我戴上红领巾,再向你们来问好。”再过半个月,班里的孩子们就要离开愉快生活的幼儿

看《冲出亚马逊》有感 观冲出亚马逊有感

看《冲出亚马逊》有感李嘉健 今天,我们五年级全体同学在教官的带领下来到礼堂看《冲出亚马逊》这部电影,它主要讲述了王辉和小龙还有其他国家的特种兵们一起来到猎人学校,在那里,王辉等人在那里接受各种超越常人的艰苦训练,最后,打败了

听《一横老师爱国演讲》有感 一横老师爱国演讲稿

听《一横老师爱国演讲》有感我听了《一横老师爱国演讲》后,我感觉非常地难受、气愤。想一想,日本人的卑鄙无耻,我就想吐。他们仅仅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就杀了我们中国30多万同胞,而且杀法非常地惨不忍睹,同时,对小到婴儿幼儿、老到七八十

声明:《看《BBC:中国老师来了》有感》为网友暮色流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