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现实中的例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在初中掌握议论文三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懂得“观点和材料统一”的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掌握阅读议论性文章的基本方法,先从总体上抓住中心和要点,理清作者思路,再从中归纳要点,选择那些重点、难点或关键处作深入理解,从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论证艺术。
2.构成本文章辛辣的讽刺力量的是作者的语言,形象含蓄、幽默、犀利,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它丰富的内容和深层含义。
(三)德育渗透目标
本文观点,不仅适用于其他方面,对当今的改革开放的借鉴意义也是极大的。因此要学会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作者对“送去主义”的论述,是理解的难点,因此要讲清作者对“怎样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的论述,是把它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的,只有讲清了“送去主义”的做法和危害,才能使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体现出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领会课文,而不是从预习提示中照搬,使学生懂得结论是从材料的分析中来,从而树立起从实际出发的事实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观点和材料如何统一。
教学重点是文中有关拿来主义的论述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解释,因此老师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教学设计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多方启发,让学生充分发挥)。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让我们了解一下,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 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 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 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 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 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 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 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 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 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 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 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 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 19345 年 6 月 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
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怆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僧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z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一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冠冕(2)完成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
(3)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 ;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现实中的例子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提问:第 5 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 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 7 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 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 9 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 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 2 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 3 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 4 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 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 5句话,如果这 5 句话是 5 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 5 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总结、扩展
在透彻掌握中心篇目基础上,扩展阅读,印发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采用课外阅读方式,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分析文章,然后在课上讨论交流,最后老师归纳小结。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全文有两个论述层次;第一层,以国民党反动派由信“地”信“物”,一变为信国联,再变为求神拜佛的事实作论据,论证“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第二层,以中国古来的光辉人物及现在正在前仆后继战斗着,可歌可泣的人物为论据,进一步论证说中国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两个论述层次,渗透着辩证的分析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对比中,作者有力地提出了自己的总观点——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一”、“二”、“三”
2.谈谈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现实意义。

附:板书设计

拿 来 主 义
鲁迅

闭关主义:落后挨打
破先送——古画实质:媚外、投降
送去主义:举例还有——古董危害:亡国、贻害
还要送——活人子孙
拿来主义怕: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
破 怒: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喜:接受一切——废物
立“吃掉”
立:占有、挑选“荐”
“走散”

拿来主义

一、 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三、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四、 解题

请同学看课文注释①,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师生共读:且介亭杂文。

[知识点: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现代汉语辞典》)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五、研析新课

a) 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讨论、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懂得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板书:

送古董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画媚外求荣

衣钵相传送活人

落后反动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是“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是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饭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饭”,“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难点: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说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中国:——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2)提问:“抛来”的“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1)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

礼尚往来:shang 崇尚、重视

自诩: xu 夸耀 说大话

残羹冷炙: geng zhi  有浓汁的食品  烤肉

冠冕: mian  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2)完成课后练习五

(3)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导语: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4、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帛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in)啬(se)髓(sui)蹩(bie)正音。

(1) 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昧?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2)提问: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怎样理解?

明确:A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 占用,挑选。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辩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

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

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拒绝继承不加挑选

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比喻论证)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喻体本体

事物态度事物态度

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使用)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趋利避还(使用)

烟--(略)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

(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存放)

姨太太(略)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 剔除(毁灭)

的腐朽淫糜的东西

(色情文化等)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或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

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4)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六、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同样能知道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再次欣赏先生的杰作,聆听先生的教诲吧。

七、写作特点

A 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B 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C 语言犀利、幽默。

八、本文的论证艺术:

1、 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2、 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明确: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

3、 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如孱头、昏蛋、废物。

附:板书设计

破闭关主义(排外)

送去主义(媚外) (1)揭来源举表现:展览、演艺

拿(2)揭出实质:媚外卖国

来(3)指出危害经济衰败

主主权丧失

“送来”(反面)

义正面态度“拿来”

占有 (立)孱头——逃避主义

错误态度 昏蛋——虚无主义 条件:沉着、勇猛、

立运用脑髓(破) 废物——投降主义 有辨别、不自私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鱼翅(使用)——吃掉

(正面)鸦片(存放)——供治病取其精华

挑选 烟灯烟枪(毁灭)——送一点进博物馆 弃其糟粕

姨太太(毁灭)——各自走散

抛来=|抛给=送来=“奖赏”=侵略

(冠冕些)(本质)

尼采:19世纪后半叶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德国哲学家、美学家。

他对传统、学派、理想、信仰以至目的、真理、统一性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说他是一个促成或造就新时代的天才人物。

“他把“你应”(基督教道德、康德哲学)与“我要”(恺撒的英雄主义)、“我是”(古代希腊的诸神)区分开来,认为他就是当下的“我是”--我是有史以来最可怕的人,我是第一位非道德论者,我是地道的破坏者、毁灭者,我是流行了千百年的虚伪的冤家对头,我是命运,我是真理,我已经给人类提供了最渊博的著作,我是如此如此的一个人,千万别把我与别的任何人混为一谈,如此等等。也就是自诩为我是太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5022.html

更多阅读

遭遇现实中的Mr.Big克里斯·诺斯 克里斯托弗.诺兰

克里斯·诺斯:遭遇现实中的Mr. Big淑媛杂志29期精彩内容[文]刘铮筝[图]IC/CFP5月30日,十年热播美剧《Sex and theCity》的电影终结版终于在美国首映,又点燃了影迷们的“欲望”热潮,大团圆的结局为这部热播十年的美剧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

死不张扬的离奇命案 现实中的素媛 15岁自杀

《死不张扬的离奇命案》是韩国导演金知云的处女作品,韩国式黑色幽默电影。不多点评,总之是很有意思的一部半搞笑电影;不过电影中的几位演员倒是给我印象颇深。两姐妹很漂亮,尤其是妹妹时而怨怒时而天真的表情很可爱。妹妹,姐姐就不单列了

影子价格和对偶问题在现实中的应用 对偶问题的最优解

经济理论力求解决现实问题,现实问题则促进经济理论的发展。资源的稀缺性要求经济人能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由此便产生了许多关于最优化方法的理论。《经济理论中的最优化方法》便是这样的一本书。笔者将以书中第四章影子价格为

声明:《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现实中的例子》为网友别拿青春赌明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