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鸣冤 八月十五夜桂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日积月累”出现了唐代诗人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 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教师教学用书》上没有对这首诗进行解释,我翻了延边教育出版社的出版的《教案》,它说诗句的大意是:“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就洁如玉,在月光映照下更显得晶莹;拾起来细看,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应是月中的嫦娥撒于人间。”

我不敢苟同,上网查阅了许多网页,跟上面的解释大致相同。我很纳闷,细细琢磨,越觉得解释牵强附会:

其一,“桂子”怎么会成了“桂花”?

其二,既然是“玉颗”,该是一颗颗的,尽管桂花细小,总不能用“颗”来形容吧?

为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鸣冤 八月十五夜桂子

其三,诗词用词精炼,往往经过反复推敲,嫦娥“撒”落桂花,怎能用投掷的“掷”呢?

所以我觉得,这首诗描绘的根本不是桂花,而是“桂子”!之所以产生误解,是因为我们常见的桂树不结子,大家就以为作者描绘桂花了。其实有一种“结子桂”,会结出黄豆大小,但比黄豆稍长的,长椭形的绿色的果实,我们的校园也种有。这样一来,以上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其一,“桂子”就是桂花的果实;

其二,“玉颗”,桂子如一“颗”绿色的翡翠;

其三,既然是一颗桂子,当然用“掷”才生动准确了。

因此,我认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八月十五在天竺寺桂树下赏月,忽然有桂子随风而落的情景:是夜,诗人在月下徘徊,忽然,一颗桂子珊珊而落,可能还轻轻地打在诗人的头上。他捡起来一看,碧绿的桂子沾着露水,润如翡翠。这更激起诗人的想象:嫦娥为何要奔月呢?吴刚为何要挥玉斧砍桂树呢?……天庭上的事情谁能知晓,而这颗桂子应该嫦娥投掷给人间的吧?她又想为人们传达些什么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4229.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为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鸣冤 八月十五夜桂子》为网友眼前荒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