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欣赏 柴可夫斯基


前段时间在厦门培训期间,主办方安排了一堂《交响音乐欣赏入门》讲课,开始不大理解,这交响音乐与管理有什么关系吗?听完讲座,慢慢悟出了一些道理: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活品位,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高层次的文化修养,能够丰富人生阅历,增强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情感。作为音乐,有助于人们培养一种广阔而平和的心胸,有了这种心胸,能够使人既尊重人的个性,又尊重人的群体意识。个人文化修养提高了,这样才能在管理理念、工作思维、思想创新诸方面有所突破,更好地为企业注入新鲜活力。这里不妨把课堂上所学有关交响音乐知识和柴可夫斯基作品《1812序曲》简要介绍给博友们。


交响音乐是诞生于西方的一种音乐形式。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艺术欣赏水准的不断提高,这一“阳春白雪”的艺术,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使这一人类文化瑰宝和人类共同的财富让更多的人民大众所享有。交响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上的交响音乐,泛指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交响曲、序曲、圆舞曲、小步舞曲、波尔卡、协奏曲等);狭义上专指“交响曲”。


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的曲式)特点,由庞大管弦乐队演奏的宏大套曲形式的音乐作品。主要特色是结构宏大,内容深刻且充满戏剧性,写作手法复杂,音色对比鲜明。一般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常常表现紧张的生活和斗争,速度很快,用奏鸣曲式写成。第二乐章,慢板,多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速度较慢,用二部曲式、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等写成。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优雅或富有活力,速度中庸或稍快,大多具有娱乐性,用复三部曲式等写成。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常常描写欢庆和辉煌的场面,快速或急速,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式写成。


交响乐队由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组组成。弦乐组是一个提琴的家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木管组包括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英国管、大管等;铜管组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等;打击乐组则有定音鼓、小军鼓、大鼓、三角铁、钹、锣、排钟等。


1880 年 10月,尼古拉·鲁宾斯坦(俄国著名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莫斯科音乐学院创建人)请柴可夫斯基为即将到来的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写一首大型乐曲。他提出三个题目供柴可夫斯基选择:博览会开幕、亚历山大加冕二十五周年、救主基督大教堂落成。柴可夫斯基围绕第三个题目展开构思。这座天主教堂是在1812 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中被毁的,作曲家以俄国人民的抗法战争为创作素材,写成了这首作品,称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 庄严序曲”(简称《1812》序曲)。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欣赏 柴可夫斯基
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从此一蹶不振,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1882年,适值俄法战争七十周年,本曲在莫斯科全俄工艺博览会举办的第六次交响音乐会上首次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当时《俄罗斯新闻》评论道:“这次音乐会大概会长久地留在所有听众的记忆里。柴可夫斯基频频谢幕。我们由衷地庆幸,因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不是伟大天才只有逝世后才能被社会承认的时代。”俄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这样评论道:“……这一深刻的人民性的音乐象平稳波涛,庄严有力地在大厅里回响。它用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气魄雄浑地表现了这一庄严的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1812》序曲结构为奏鸣式。一开始是序奏,弦乐奏出缓慢、庄严的第一主题。旋律来自一首宗教歌曲《众赞歌》。这一主题肃穆虔诚,像是表现俄国人民在国难当头时乞求上帝的保佑和对和平的向往。接着音乐逐渐加快,乐器逐渐加入,音量增强,号角声、呐喊声交织成一片,沉重的低音乐器发出了庄严的号召,随之奏出了骑兵进行曲。这是序曲的第二主题,象征着响应号召的俄国军民奋起抗敌的英勇形象。进入呈进部后,乐曲变得富于戏剧性。乐曲为降e小调,结构为三部曲式。快如旋风的主部主题,描绘出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主部主题在展开中出现了《马赛曲》的曲调片段,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拿破仑军队侵入俄国国境的表征。《马赛曲》经过变化引申及与主部音乐因素的交织发展,描写拿破仑军队的凶残、步步逼近,俄军抗敌的艰苦、激烈。副部主题抒情优美,具有俄罗斯民歌风格,表现了俄军战士对家乡、祖国与和平生活的深厚感情。副部的另一主题具有舞曲的特点,由俄罗斯民歌《在大门旁》演变而来的,表现了人们在战争中乐观幽默的性格。展开部中主部主题与《马赛曲》音调的此起彼伏,交错出现,描绘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再现部略有变化,主部的战争气氛更加激烈。副部的两个主题再现后,代表拿破仑军队的《马赛曲》主题更加气焰嚣张,但已变为强弩之末,已失去其耀武扬威的性格。而表现俄罗斯人民的两个主题却一再得到了强调,表现了反侵略战争的节节胜利,拿破仑军队终于在饥寒交迫的惨境下溃败。乐曲尾声呈现象征凯旋的高潮。序曲主题《众赞歌》在喧闹的钟声和礼炮的伴随下形成辉煌的颂歌。音乐再现了第一主题,速度转为活泼的快板,此时引用了帝俄时期国歌的前半部主题,像是凯旋的将士接受检阅,乐曲在万众欢腾的节日气氛中结束。

《1812序曲》除了运用正常管弦乐编制的乐器外,还动用了军鼓、大炮、钟等超常乐器在内,在序曲的结尾处还另加了一支军乐队,以期收到热闹和生动的效果。在首演时已大受欢迎,为柴可夫斯基赢得极高的声誉,其后一直成为柴可夫斯基交响乐作品中最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和备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如果有兴趣的话,可到厦门欣赏厦门爱乐乐团每星期五晚上举办的专场交响音乐晚会,首席指挥、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教授将一展英姿哦!

注:有关图片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1812 overture》)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9472.html

更多阅读

四十集大型精品纪录片《台北故宫》欣赏 台北故宫纪录片下载

人们常说,中国有两座故宫,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台北。台北故宫收藏着65万件艺术珍品,其中绝大多数源自北京故宫,是国之重器和瑰宝。这批文物在全中国文物精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具有无可比拟且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凝聚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舒婷诗《致橡树》欣赏 致橡树 舒婷ppt

舒婷诗《致橡树》欣赏制作:麦瑞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

中国知行社成员山东吕剧《墙头记》欣赏与感悟 吕剧墙头记

2013年1月22日,受山东淄博吕剧团路晓荣团长邀请,中国知行社成员及家属一共65名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一起欣赏了山东吕剧著名曲目《墙头记》。山东吕剧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艺术之一,其中,古装派喜剧《墙头记》是山东省吕剧院的看家戏目,几十年

声明:《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欣赏 柴可夫斯基》为网友陳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