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病毒感染 鼻病毒引起的感冒特点

疾病名:鼻病毒感染

英文名:common cold

别名:普通感冒

概述:是人类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每人每年平均感染1~2次(<1岁)至0.7次(青年)。

流行病学:该病分布全球,人群对鼻病毒普遍易感,四季均有发病,而春秋季为发病高峰,偶见夏季暴发流行,热带可在雨季流行,极地在冬季流行。本病多在家庭内、兵营中和群众性聚会时传播,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和与污染物接触,经鼻黏膜及眼结膜感染,感染后80%出现呼吸道症状,并有血清中和抗体增长。病后免疫持久。但大量感染或因鼻病毒抗原不断变异,新型别的不断产生,也可出现重复感染。

病因:鼻病毒(rhinovirus)是属于微小RNA病毒,约20~27nm,无包膜,衣壳呈20面体对称,由4种结构蛋白(VP1、VP2、VP3、及VP4)组成。可分为10个血清型(其中尚有20多个未编号),并发现同型病毒的抗原性漂移。鼻病毒仅能在人类及灵长类动物的细胞内繁殖。

发病机制:呼吸道病毒侵入人的呼吸道表面的纤毛上皮细胞后,在其内复制和扩散并直接引起受染细胞损伤,造成局部病变或产生全身毒血症状。某些病毒感染的组织损伤可能由机体免疫反应所介导,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对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的直接破坏最轻,但能引起婴幼儿严重呼吸道疾病;最易罹患的年龄正是母传抗体水平最高的阶段;接种疫苗后反而使自然感染者的病情加重等均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理改变有鼻、咽、喉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与单核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脱落。上皮细胞胞质或胞核内可查见包涵体。病变程度与病毒种类、型别和感染部位有关。轻者数天后上皮细胞可再生而恢复正常。如病变累及细支气管,可发生上皮细胞坏死、剥脱,细支气管壁有广泛单核细胞浸润,纤维蛋白、细胞碎片和黏稠的黏液可堵塞管腔而致肺不张、肺气肿。病毒性肺炎最初表现为纤毛进行性减少,上皮细胞空泡形成,继之上皮细胞变性,肺泡实质性坏死、萎陷,肺泡壁也可见坏死和增厚,间质水肿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并发细菌性感染时,可见黏膜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和黏液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可发生肺脓肿、败血症及多个器官的化脓性变化。

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

1.症状为典型感冒表现,初起有头痛、畏寒,鼻及眼结膜有灼热感,多数无发热,少数有低热。主要有明显的鼻塞、流涕、咽痛、咳嗽,于第3~4天症状减轻。病程约7天,1/4病例可延长至2周。大多为自限性,预后良好。一般不引起病毒性下呼吸道炎,少数并发鼻窦炎,易继发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中耳炎,

可使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急性发作。

2.体征可见鼻黏膜轻度红肿,鼻腔内有淡红色透明黏液性分泌物,咽部无明显炎症及渗出物,肺部可有干啰音。

并发症:少数并发鼻窦炎,易继发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中耳炎。

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血沉中度增快。

其他辅助检查:PCR检测病毒基因。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多,余未见异常。

鼻病毒感染 鼻病毒引起的感冒特点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不难诊断。如需确诊可做鼻咽拭子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应用系列呼吸道单克隆抗体或。A-PAAP(碱性磷酸酶和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检测分泌物中的病毒抗体,其特异性强,可作为临床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手段。

鉴别诊断: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X线检查及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确定诊断有赖于病毒分离、抗原抗体及病毒核酸的检测。因为同一临床综合征可由多种病毒或同一病毒的多个血清型引起;而且多数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现有的病原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有限,或费时较长或需要特殊设备条件,使其临床实用性受限。上述的病原诊断方法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本组疾病需与细菌性呼吸道疾病如链球菌咽峡炎、化脓性鼻窦炎和细菌性肺炎等相鉴别。一般细菌性感染起病急,发热热度较高,分泌物常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好。

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现有的抗病毒药物除效果不理想外,还有较大的副作用,且多数呼吸道病毒感染均为自限性,使用现有抗病毒药物的意义不大。对婴幼儿严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推荐利巴韦林(ribavirin)治疗。利巴韦林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对某些类型的疱疹病毒、痘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病毒等病毒有效。其抗病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用气溶胶吸入治疗婴幼儿严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每天吸入12h,连用3天,能减轻症状和缩短排毒期。动物实验能致畸形,孕妇禁用。呼吸道病毒感染除发热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等一般治疗外,主要为对症治疗:高热可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头痛剧烈者可口服复方阿司匹林。细支气管炎、肺炎出现气急、哮喘、发绀时应给氧、解痉、排痰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和人工辅助呼吸,合并心力衰竭者应给予强心剂。继发细菌感染者应及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

预后:一般预后良好。下呼吸道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者病情较重。婴幼儿、老年人或原有心肺疾患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预后较差。对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大部分经过综合治疗后出现缓解或临床治愈出院。有少数患者可进展至ARDS(20%以下),并出现死亡病例。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似乎与患者的基础疾病有关,临床发现,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病死率更高 。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变量分析发现,高龄、男性,发病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等因素是出现重症以及死亡的预测因子。在多变量分析中发现,只有高龄(超过40岁的患者更易发展至重症)以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是预后差的预测因子。

预防:除腺病毒疫苗正试用外,其他呼吸道病毒尚无有效疫苗。鼻病毒型别太多,各型间无交叉免疫,疫苗预防几乎不可能。呼吸道合胞病毒表面糖蛋白疫苗正在研制中。目前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措施仍是普及卫生知识,加强体质锻炼,避免受凉。流行期避免串门和去公共场所。患者应戴口罩或呼吸道隔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4871.html

更多阅读

认识猩红热-即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认识传染病教学设计

认识猩红热-即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猩红热也可称为“链球菌感染”,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经飞沫传播,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患者都可能成为传染源。人对猩红热有普遍易感性,但以3-7岁小儿患病为多

转载 万病之源——湿热及祛湿的方法 湿热引起的皮肤病

原文地址:万病之源——湿热及祛湿的方法作者:烙焱现代人常有如下的情况出现,整日疲倦无力,精神不振,身头均感沉困,或头蒙怔,头疼,头如裹物,腹胀、消化不良、胸闷、大便干结,几日一次或溏臭,大便不爽,小便黄或溲臭短涩,午后潮热,温度常在37℃左右。

计算机病毒样本的提取 天花病毒样本

研究病毒技术是为了更好的做好反病毒工作。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破坏,我们要致力于反病毒事业。在这里我会简单的先容病毒样本的获取与分析方法。个人如何获取病毒样本呢?对于我们个人用户来说,当然没有反病毒公司截获病毒的那种条件。不

声明:《鼻病毒感染 鼻病毒引起的感冒特点》为网友当时年少春衫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