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往事》影评资料 94山中往事影评

纪念《美国往事》上映30周年好莱坞最伟大的失败

——转自网络

《美国往事》剧照

导演赛尔乔-莱昂内在《美国往事》片场留下的肖像照

时光网特稿1984年2月17日,一部名为《美国往事》的电影在美国小范围内点映,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反响。6月1日影片全面上映后,甚至遭遇了一片恶评。制片方将导演赛尔乔-莱昂内原本近四个小时的版本狂缩成139分钟,观众看到的只是一部不伦不类的黑帮电影。《美国往事》之后,莱昂内再没有拿起过导筒,五年后在家乡意大利郁郁而终。

《美国往事》讲述了少年“面条”(罗伯特-德尼罗饰)如何从懵懂少年成长为犯罪大佬的历程,不仅描述了主人公的一生,也展现了美国从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黑帮史”。时隔多年,等到人们终于看到了《美国往事》的原貌,这部传奇的影片才得以被正名。马丁-斯科塞斯、昆汀-塔伦蒂诺都不止一次表达过对这部电影和莱昂内的崇敬。在很多观众心中,《美国往事》与《教父》一样,都是影史上黑帮片的丰碑。与《教父》相比,它甚至更纯粹,更接近一部真正的作者电影,承载了莱昂内所有的“美国情结”。

莱昂内的美国梦破碎了,但他给影史留下了一段珍贵的胶片。在《美国往事》上映后30周年之际,我们整理出一份影片的“记忆相册”,从幕后故事、场景设计等各个角度来重温经典,相信它的摄影、配乐和画面依然能在影迷心中掀起波澜。《美国往事》没有好票房,没有得到任何一项奥斯卡提名,但它的意义已经无需这些来佐证。这是好莱坞一场最伟大的失败。

【幕后】

为了《美国往事》,拒绝了《教父》

关于这部电影的诞生记有一则为人熟知的小插曲。1971年,派拉蒙邀请赛尔乔-莱昂内执导《教父》,后者因忙于筹备《美国往事》而婉拒,但当莱翁万事俱备时,《教父》已成大热,制片方因此对类型相仿的《美国往事》没了信心,这股阴错阳差的东风,一等就是11年。这期间,每年戛纳电影节上都会有一个穿戴整齐的意大利老哥坐在会场,手捧一摞长达400页的剧本等待投资商。直到1983年,制片人阿诺恩-米尔坎认出了莱昂内,并花了3个小时听他将这段美国往事娓娓道来,最终,这部经典得到了登上银幕的机会。

历时13年的收官之作

生于意大利的赛尔乔-莱昂内并不是个高产型导演,但他一生中拍出了两个划时代的三部曲,即“镖客”三部曲与“往事”三部曲,其中《美国往事》为莱翁收官集大成之作。本片根据黑道中人哈利-格雷的自传体小说《流氓》改编而成,从筹备到拍竣历时13年,耗资4000万美元。

詹妮弗-康纳利的裸戏被删

在片中饰演少年黛布拉的是詹妮弗-康纳利。现在的她已经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大明星,曾在《梦之安魂曲》、《美丽心灵》中奉献过很多精彩演出,后者还为她带来了一次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在出演《美国往事》的时候,詹妮弗刚刚13岁,这是她的大银幕处女秀。

在导演最初的拍摄中,有一幕戏是少年时期的“面条”偷窥到了裸身的黛布拉,据说当时詹妮弗-康纳利已经自己上阵拍了这场戏,但是片方还是给她找了一个名叫Margherita Pace 的“裸替”。大费周章一番之后,制片方在上映时却把这场戏给删了。

在罗马复制一个纽约

若论偷师乱炖,莱昂内可以算得上昆汀-塔伦蒂诺的祖师爷,《荒野大镖客》便是西取约翰-福特东挪黑泽明的意式杂烩,却彻底革新了西部片这一经典类型。而《美国往事》是一个意大利导演拍一部讲述美国犹太人的黑帮电影:几乎从一开始就饱含了迷人的“错乱感”。

为拍摄本片,莱昂内在罗马复制了纽约市,他还在蒙特利尔找到许多建筑,比当时纽约所残存的更像纽约。电影中的纽约长岛酒店其实坐落于威尼斯,片中的“纽约中央车站”其实是摄于巴黎,而片中人物“莫胖”的餐厅则是按照莱昂内和原著作者讨论小说时的意大利餐厅搭建的。

德尼罗自掏腰包给Max洗牙

1984年,《美国往事》拍摄期间,师承方法派演技的罗伯特-德尼罗曾私下建议詹姆斯-伍兹(片中饰演Max)应该去做一次洁牙,因为完美无暇的牙齿更能展示出晚年Max的财富与虚荣。对此建议,伍兹深表赞同,但无奈的是,制片方以经费有限为由,果断拒绝了哥俩这则“无关紧要”的提议。于是,德尼罗二话不说,自掏腰包为伍兹买单去了。

影片剧照,“面条”年老时的一场戏

影片中成年黛布拉的剧照

【幕后】

阿尔-帕西诺曾拒绝参演

罗伯特-德尼罗是第一个去给“面条”试镜的演员。在他拍摄《教父2》的时候就已经在谈这次合作了。在定下来德尼罗主演之后,他几乎成了半个“选角导演”,接下来的演员选择大部分也都参考了他的意见。阿尔-帕西诺和杰克-尼科尔森当年也都接到过邀约,但是他们都拒绝了这个角色。

德尼罗想约见真正黑帮大佬被拒

为了准确演绎出黑帮大佬的感觉,德尼罗曾经联系过美国著名犯罪集团大佬Meyer Lansky,想要跟他私下会面取经,不过被人家无情拒绝了。

德尼罗为了这部电影花了许多心思,这些日后也被莱昂内啧啧称赞。他曾说,德尼罗才是真正的演员,伊斯特伍德之流都是扯淡。老爷子这番话倒也没让伊斯特伍德太往心里去,两个人之后不久就冰释前嫌,莱昂内去世之前还跟他一起谈过合作。

从黛布拉到“唐顿庄园”的女主人

饰演成年黛布拉的女星是伊丽莎白-麦戈文,拍片的时候她只有22岁,令很多人“惊为天人”。遗憾的是,《美国往事》之后她再没有太多有影响力的大银幕作品。直到英剧《唐顿庄园》火爆起来,人们才又发现了她的身影,但她已经是个“老妇人”了。

很多人以为她是昙花一现的花瓶,但其实她在20岁的时候就凭借《拉格泰姆舞曲》拿到过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了。她是刻意在成名之后与好莱坞保持距离。“那段时间有些被冲昏头脑,我拒绝了好多好多片约。要知道,在好莱坞就是如此,一旦你是热门明星,不管你做得好坏都会拿到大把机会,可我不想这样。我没有听从任何人的建议,就那么一意孤行。不管是对是错,反正我就那么做了。”伊丽莎白在2010年的一次采访中说。《美国往事》之后,伊丽莎白把主要精力都投入了舞台剧的创作,很少再出演电影。

大图为影片剧照,年少女黛布拉经典的舞蹈场面,右下角图为Edgar Degas的画作

影片剧照,展现的画面正是海报中的场景

【经典场景】

最美的偷窥

这是全片中的灵魂一幕,年迈的面条来到了曾经偷窥初恋的老地方,从厕所的砖缝中,正值豆蔻的黛布拉在粮仓中翩翩起舞。面粉笼罩成了薄雾,圆形光源从头顶投下,让少女如天使般动人。不但“面条”被迷住,观众们也被这样的一幕深深震撼了。

《美国往事》的场景和艺术指导也一直被奉为经典,每一帧都非常有艺术感。这主要归功于莱昂内几近“极端”的要求。为了拍摄出具有质感的画面,他参考了大量画家的作品。Reginald Marsh、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和诺曼-洛克威尔(Norman Rockwell)等十九世纪出生的著名艺术家成了他效仿的对象。而黛布拉跳舞的那场戏则“偷师”于Edgar Degas的画作,芭蕾舞女一直是他最拿手的创作对象。

最有深度的一次强暴

“面条”强暴黛布拉的一场戏可谓全片中最具话题性的一个场面。对于这场戏也有很多的解读,有美国影评人表示:这远比发泄欲念要有深度得多。黛布拉在小时候就开启了“面条”对少女的幻想,而他坐牢多年,无奈地斩断了与黛布拉的联系,重新见面之后,他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拥有她。“面条”不想失去自己的真爱,但他深知他们俩的生活已经越隔越远。最后,在车里送她的那段时间,被面条视为最后能抓住她的机会,就用最直接而粗野的方式去占有梦想中的女人,与快感相比,面条心中更多的是绝望。因为强暴了黛布拉的同时,他也是亲手斩断了掩藏在心里的最单纯的爱情,彻底走上另一条路。

海报画面的由来

面条帮偷运私酒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们将第一桶金存进了火车站的保险箱。五兄弟漫步纽约大街遭遇仇敌复仇,年纪最小的多米尼克应枪而倒。“我滑倒了……”这句遗言萦绕了面条的一生。片中此段可清晰看到纽约曼哈顿大桥一隅,这一幕也被用在海报设计中,成为本片标志性场景。现在在华盛顿街上望过去,依然能看到曼哈顿大桥的这个影像。多年来一直有很多人在这里拍照,留下自己的“美国往事”。

浮生一笑

影片结尾,时光又拨转回去,人生如同大梦一场,面条独自躺在大烟馆的床榻上,浮生一笑,一笑泯恩仇。

这一结尾堪称莱昂内的神来之笔,据莱翁回忆:“许多看过《美国往事》的人都来问我最后德尼罗的笑有什么含义,但当我每一次要说给他们听的时候,他们都临时改变主意走掉了,说还是让他们自己去想吧。”

【上映】

戛纳上15分钟的掌声

《美国往事》影评资料 94山中往事影评

《美国往事》最初的粗剪版长达10小时,后经莱昂内本人缩剪至249分钟(据说这是导演最为钟意的版本)。为赶赴1984年戛纳电影节,莱昂内再次动刀,精剪至229分钟,即所谓的“欧洲版”,在161分钟时还有出现罕见的“中场休息”标识。

电影戛纳首映场结束后,根据影评人HowardHughes一本书的记载,现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15分钟。电影评论家Gene Siskel表示这是1984年最伟大的作品,没有之一。(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是《莫扎特传》,而《美国往事》甚至没有获得任何一项提名。)

美国阉割版成导演心中永远的痛

1984年6月1日,本片在美国大范围上映时,制片方不顾导演意见,擅自大刀阔斧,将影片狂缩成139分钟,即后来为人诟病的“美国版”。片中所有闪回段落几乎全盘遭阉,莱昂内用心良苦的普鲁斯特式结构被生生剪成了“美国”犹在而“往事”难寻的单线直叙。本片在美国上映后评价低迷票房惨淡,莱昂内深受打击,直到1989年辞世也未再拍片,《美国往事》成为其最后一部电影。

【反响】

昆汀盛赞导演与配乐为最完美搭档

对通心粉西部片顶礼膜拜的昆汀曾感叹,意大利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与导演莱昂内堪称世界电影史上最完美的拍档,甚至连伯纳德-荷曼和希区柯克这个组合都相形见绌。

事实上,莫里康内与莱昂内自小学时便已相识,1964年《荒野大镖客》中两位大师首度合作,此后长达20年,两人剑不离萧。众所周知,大多数电影都是在拍摄完成后再配乐谱曲,而《美国往事》却是反其道而行,早在影片开拍7年前,莫里康内的配乐便已谱好,而这部电影被广泛赞誉为莫翁在交响乐方面的最高之作,其中排箫、口琴、小号的运用令人惊艳。

【重温】

修复剪辑版戛纳重见天日

在2012年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长达269分钟的修复剪辑版《美国往事》亮相“戛纳经典”单元展映。德尼罗、伍兹、康纳利等原班主创时隔28年后再相聚,令人感叹时光荏苒。

该版本据说是按照莱昂内最初意愿剪辑而成,由马丁-斯科塞斯电影基金会主持修复完成,新增40分钟全新内容。

【解读】

莱昂内的美国梦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美国往事》就是莱昂内的一场“美国梦”。从沉醉到梦醒,他经历了所有的美好与创痛。“美国是梦幻与现实的混合。在美国,梦幻会不知不觉地变成现实,现实也会不知不觉地忽然成了一场梦。我感触最深的也正是这一点。美国仿佛是格里菲斯加上斯皮尔伯格,水门事件加上马丁-路德-金,约翰逊加上肯尼迪。这一切都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梦幻和现实总是相悖的。意大利只是一个意大利,法国只是一个法国。而美国却是整个世界。美国的问题也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矛盾、幻想、诗意。你只要登上美国国土,马上就接触到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塞尔乔-莱昂内

1989年4月30日,莱昂内在意大利因心脏病发作逝世,终年60岁。

影评一:总评

——转自豆瓣

电影《美国往事》的命运就如同它的主人公一样起伏跌宕,影片在美国上映时,不仅遭受了媒体的恶评,而且票房惨败,这甚至使导演莱翁内抱憾终生,郁郁而终。但在20多年后的今天,它不但成为了一部经典,成为了许多影迷的最爱,甚至成了许多导演最钟爱的电影,中国的姜文就曾经说他对《美国往事》的“每一个镜头都能倒背如流”。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往事》前后命运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

虽然《美国往事》也得到了部分美国影评家的高度评价,被《洛杉矶时报》评为1984年10部最佳影片之首。但这并没有改变影片在美国叫好不叫座的现实,除了电影被美国片商肢解的因素,我想根本原因在于:这部以美国20至60年代城市生活为背景的电影显然在风格上让美国观众产生了欣赏上的不适。

虽然导演莱翁内说过他对美国的东西很着迷,比如美国的通俗小说和美国电影等,在《美国往事》中确实经常能看到美国文化的影响,但我认为这部电影同主流的好莱坞电影在精神气质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别。虽然表面上看来,《美国往事》倒是符合好莱坞电影“白日梦”的性质――有人甚至认为整部电影就是主人公“面条”在烟馆的一场梦魇。但是无论是从主题还是艺术上,《美国往事》实质上并不那么“美国”。

美国观众的观影习惯是由“好莱坞模式”的类型片养成的。为了减少投资风险和最大程度地获得利益,好莱坞的类型片一般会沿用成功电影的故事类型,久之就形成了好莱坞的模式化的叙事规则,比如西部片的英雄救美,牛仔与恶徒,文明与愚昧,以及更为有名的大团圆结局等等。而《美国往事》的主题和结局又是怎样呢?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该片的主题,有人说是“背叛”,也有人说是“友谊”,我觉得一位美国影评家的回答更准确,他说是“失去”。女主人公黛布拉为了追求出人头地和珍贵的爱情失之交臂,另一位男主人公麦克斯似乎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最终还是觉得自己一贫如洗,竟然祈求“面条”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男主角“面条”更是一名生活的失败者:他的金钱被麦克斯偷走,钟爱的女人被麦克斯夺走,最终甚至在愧疚中隐含的友谊的幻想也被麦克斯无情地打破。习惯了大团圆结局的美国观众又怎能容许自己认同的主人公落到如此的境地呢?我注意到,国内的影迷出于对“面条”的同情,或者更微妙地出于对“面条”的扮演者罗伯特德尼罗的偏爱,倾向于认为“面条”是该片的正面角色,而詹姆斯伍兹扮演的麦克斯是反面角色,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面条”的悲剧命运当然值得同情,但是他生活的失败大多还是由他在性格上的缺陷造成的。比如说在对黛布拉的爱情上,他不是主动的,勇敢的,而是幻想式的。他只会偷偷地透过墙上的洞窥视黛布拉的美妙舞姿,而当他终于有机会和黛布拉相聚,主动的还是情窦初开的黛布拉,“面条”却因为麦克斯的召唤而犹豫地离去,而在事后他又只会在内心中久久地折磨自己。在出狱后和黛布拉重逢时,他竟然在表白得不到回应时强奸了黛布拉,彻底撕碎了这段美好恋情的回忆,此时的“面条”甚至是丑恶的。在黑帮事业中,他也没有麦克斯的远见,麦克斯早在“禁酒令”取消之前就预见到:以后要加强和政客的联系才会有出路,而“面条”始终是个想拿到现钱的“小混混”。在这里我倾向于认同这种说法,“面条”和麦克斯是两个性格双向转化的主角,面条身上有正面角色的因素:豪放、朴实、重情重义、有正义感。麦克斯的冷漠、虚伪、贪婪无疑也令人反感,但“面条”身上的短视、懦弱、暴力也是他性格的负面,同时,麦克斯身上的成熟、果断、团队精神等也具有正面的效应。实际上,麦克斯和黛布拉所具有的生机勃勃的积极一面也是被美国在开拓西部的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所肯定的因素。如此复杂而微妙的立体化的性格,已经被“好莱坞模式”打磨得非常平滑的美国观众的趣味想必是无法领会的,《美国往事》在美国遭受的冷遇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美国往事》在美国不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剪辑,导演剪辑版为3小时40分钟的影片,被愚蠢的美国片商剪成了可怜的2小时30分钟,可以说已经是被剪得支离破碎,不但整部影片的节奏被完全破坏,甚至个别情节也变得不可理解了。其实考察一下美国的主流电影的剪辑风格,美国的片商的粗暴也就可以理解了。进入8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已进入了快速剪接的时代,观众也习惯了这种观影节奏。同样是1984年出品的《印第安纳琼斯与魔殿》,我们拿《印》剧中的“上海舞厅”段落和《美国往事》中“杀死霸哥”一段做一下对比(因为同是打斗场面,更有可比性),面条杀死霸哥一段时间长度是3’57”,只用了47个镜头,平均一个镜头5秒;而《印第安纳琼斯与魔殿》中上海舞厅打斗一场只有2’30”,却用了84个镜头,平均一个镜头只有1.7秒!这也难怪根本无法理解导演莱翁内的艺术风格的制片商要根据观众的口味而大动剪刀了。实际上,在该段落中,大段的升格摄影给这个残酷的打斗场面添上淡淡的浪漫色彩,传达了少年“面条”回忆中对小伙伴死去的怀念之情。而在整部影片中导演有意为之的慢节奏剪辑,一方面符合影片时光流逝的隽永基调,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观众在影片不断的时空转换时的理解迷失。象老年“面条”35年后重返纽约和老友“莫胖子”重逢的开始的一段,莱翁内只用了一个长镜头就完成了,那种深厚的情意被这个悠长的移动镜头传达得淋漓尽致,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也是极少见的。直到今天,还有好多影迷对影片的慢节奏颇有微辞,我只能说,全球观众的趣味已经被强势的好莱坞电影左右,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品味艺术的微妙之处,这真是一种悲哀。

如果要在《美国往事》的创作手法中挑出一个最无争议的成就的话,无疑就是导演莱翁内的“黄金搭档”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的音乐了。在“面条”35年后回到纽约的转场中,动人心魄的排箫独奏骤然响起,将岁月流转的渴望与无奈送进观众心中,据说这首配乐早在影片拍摄的10年前就已写好;当老年“面条”在“莫胖子”酒馆里开始进入回忆时,弦乐奏出的黛布拉主题如泣如诉,萦绕在“面条”心中30多年的刻骨思念挥之不去;而当“面条”拉开记忆中偷看黛布拉的那扇门,扑面而来的是女高音歌唱家艾达那令人心醉的吟唱,把逐渐接近自己心上人的那种苦涩的甜蜜表现得仿佛有了质感;当“面条”伫立在车站的蒸汽中,目送着已破碎的爱情远去,女声吟唱再次飘然而至,这次让人感到的却是无可挽回的绝望。另外,著名的通俗歌曲The Beatles的“Yesterday”也曾两次在影片中出现,一次是在纽约车站,一次是在结尾,当“面条”和变成了贝利部长的麦克斯快分手时,往事一幕幕重现,隐隐约约的“Yesterday”抒发了对少年时代的无尽追思。

整个影片的影像的基调掌握得也非常准确,在从老年“面条”进入少年的回忆时,影片的色调变得有些泛黄,如同老照片,给整个少年时代的回忆段落抹上了温暖的底色。而整部影片的影调大多在室内,是明显的低调,也符合影片沉思和缅想的调子。

对于这部时空关系比较复杂的电影,如何做好转场是非常关键的。影片大的时空有三个,分别是“面条”的老年、青年和少年。而影片的几个关键的转场都非常精彩,简单而不着痕迹。像从青年的“面条”被迫离开纽约到35年后的“面条”再度归来,就在纽约车站的一面镜子里完成,当镜子里出现了“面条”苍老的面容,35年过去,物是人非,却丝毫不觉得突然,只觉得仿佛是时光的镜像凝固了岁月。而从老年转到少年则是通过“莫胖子”酒店里厕所墙上的一个洞,老年“面条”的脸凑近洞口,一个眼睛的反打,再回来就已经是少年时的梦中情人黛布拉的曼妙舞姿,再次反打,已变成少年恐慌的眼睛了。利用如此简单的手段,就实现了在时光中的穿梭,而正因为如此简单,才更使人感到不经意中的世事无常。《美国往事》中还有很多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比如在音响上,影片开头烟馆的贯穿了24个镜头的电话铃声,既交待了情节,又表现了“面条”心灵的隐痛。影片道具的运用也很巧妙,比如少年时代麦克斯从醉汉处偷来的怀表在影片结尾时再次出现,表是时间的象征,多年的恩怨情仇仿佛是一瞬间,时间之河却在无情地流动,冲刷着一切。

《美国往事》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呢?二十年河东河西,毁誉都随风而逝,生前一直在为不能得到公正的评判而耿耿于怀的莱翁内,如果看到今天大家对这部杰作的推崇,大概要象影片结尾的“面条”一样绽放出解脱的微笑吧。

影评二:人物

——转自网络

赛尔乔·莱昂内的《美国往事》无疑是一部极为迷人的影片。这部酝酿及创作历时13年耗资达4000万美元的豪华巨片,事实上成了导演莱昂内的巅峰之作。影片以极具魅力而丰满的形式呈现了一个欧洲导演眼中的美国景观,以及一个外来者对美国的想像与幻觉中的记忆。

这部根据大卫·阿里森(笔名哈里·格雷)在辛辛监狱中写成的自传体小说《流氓》改编的影片,仍保持了原作第一人称的自知叙事。全片中的所有场景——除一处例外都以努得尔斯(意为“面条”,大卫·阿里森的绰号)的在场为前提,以努得尔斯1968年的重返纽约的还乡之行,以他为负疚、追悔、创楚所缠绕的追忆为线索。而占据了努得尔斯回忆场景中心的,是35年前(1933年)因他的错误或曰“叛卖”而死于非命的挚友、努得尔斯团伙的“老大”麦克斯。在影片的“现实”时间段1968年,努得尔斯在埋名隐姓35年之后,为一封来自“过去”的神秘信件召回纽约。这封信在召回了过去、罪恶、痛苦的同时,勾起了淹没在岁月石墓中的谜。然而在年过花甲的努得尔斯心中,这神秘的召唤要单纯得多:它只是一个期待已久的结局终于出演的预告、一个延宕得太久的惩罚的降临:“努得尔斯,不管你藏到哪里,我们找到你了。准备好,努得尔斯。”因此,1933年努得尔斯以一张单程票,踏上了去往纽约的不归路;三十五年之后,这神秘的电报将他召回了故土。伴着纽约车站镜中的叠化,略去了三十五年的漂泊岁月,镜中显现出两鬓斑白的努得尔斯,此时响起了舒缓而忧伤的《昨天》。在努得尔斯驻车仰望的昔日公墓的围墙之上,推土机正托举出一具棺木。正是这一镜头,将努得尔斯之还乡,定义为一次翻尸倒骨,一次原画复现。而当努得尔斯站在路对面,向莫胖子酒店望去时,画外焚烧垃圾的灰烬正向画面中飘散着阵阵烟尘,尤如穿透岁月暮霭的回眸。在这还乡之行的终点,惩罚确乎降临了,却不是努得尔斯可能想像到的任何一种形式。它将颠覆努得尔斯的全部记忆,改写他的过去,几乎摧毁了他的人生信念。而努得尔斯将为捍卫、固置他的记忆而搏斗。

事实上,这是一部有着双重主人公的影片:努得尔斯和麦克斯,而影片的被述对象之一,则正是男性情谊。但这对被努得尔斯的记忆展现为刎颈之交的挚友,却同时互为美国电影、美国文化的正反面,互为英雄的正题与反题。毋庸置疑,努得尔斯是美国经典警匪片、世俗神话中的英雄——一个“好强盗”:义薄云天、柔情侠骨;一个鲁莽汉子,为朋友两肋插刀;一个有着朴素的正义感与善恶感、有所不为的热血男儿。如果努得尔斯构成了英雄的正题,那么,麦克斯显然是其反题:老谋深算,阴险毒辣,深隐不露,后发制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一个阴谋杀害朋友、踏着朋友的尸骨向上爬的无耻之徒。然而,正是麦克斯,而不是努得尔斯,构成了一个美国式的“奇迹”,实现了经典的美国梦:一个外籍移民,一个纽约东部贫民窟中的小流氓,能够成为极为成功的私酒贩子,黑帮团伙中的头目,并终有一天改头换面,跻身于上流社会,官及部长显位。麦克斯是现代社会中惟一真正受到推崇与膜拜的“唯物主义半神”——成功者。成功,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并以与金钱相适应的地位来标志的成功,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测定价值的绝对标准。没有任一时代、任一社会比现代世界更为信奉个人奋斗、适者生存、成王败寇的残酷竞争信条。于是,设若是麦克斯成为美国梦中的英雄,那么努得尔斯便无疑是其反题:胸无大志、鼠目寸光、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似乎在影片叙事的任一层面上,努得尔斯都只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他曾逞一时之勇,亲复血仇,致使身陷囹圄12年;他的全部努力,使他失去了全部财产、心爱的姑娘甚至自己的姓名;最终他甚至失去了他的记忆,他的全部记忆——他惟一的财富将被残忍的现实显影为一段不值一文的心造幻影。事实上,一旦麦克斯闯入了他的生活,他便立刻成了麦克斯手中的一个傀儡,他的全部:性格、隐私、欲望、弱点,无不纤毫毕露地暴露在麦克斯犀利、现实、冷静的目光之中。利用这一切,麦克斯得以使努得尔斯成了他手中一个心甘情愿、得心应手的工具。而除了一个心造幻象:生死与共的朋友,和出色的表演(诸如麦克斯已陷入疯狂),努得尔斯实际上对麦克斯一无所知。然而,正是努得尔斯、麦克斯所呈现的关于英雄的正题和反题,构成了莱昂内关于美国、“从前在美国”的合题:一种现实与诗意、残忍与柔情、罪恶与惩罚的混合。

影片《美国往事》是好莱坞流畅剪辑和黑色片的代表作。华丽流畅的剪辑风格、细腻优美的影调配上感伤动人的排箫音乐,使这部影片看起来不像是描写强盗和犯罪的黑色电影,而像一部缅怀30年代美国生活的怀旧片。导演赛尔乔·莱翁内是意大利人,他喜爱好莱坞影片的观赏性,认为最能唤起观众的认同。他早年拍摄的《一把美金》、《再多一点美金》和《好的、坏的、丑的》因其魔方好莱坞西部片的风格被称作“通心粉”西部片。《美国往事》是他的“美国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西部往事》和《革命往事》,分别描写美国移民开发西部的故事和政治对美国的作用。《美国往事》取材于笔名哈利?格雷的戴维·阿朗森在狱中写成的自传体小说《流氓》。莱翁内发现这部小说十分电影化,回忆部分可直接采用流畅剪辑中的相似蒙太奇闪回,效果十分独特。莱翁内请了五位意大利作家为他编写剧本,有莱昂纳多·本瓦努蒂、彼埃洛·德贝尔纳蒂、弗兰克·费里尼、恩里科·麦蒂奥利和弗兰克·阿卡尼。他采用了每位作家的一部分内容,并躲开“我”第一人称采用画外音的俗套,这部影片尽管根据小说改编,但没有一种心情、一个情境、一件往事是通过语言来述说的,一切都通过流畅剪辑组接的画面来描述,是一部纯视听思维的杰作。摄影、音乐、服装、道具、场景、声音元素构成了这部好莱坞80年代的黑色片代表作。

强盗似乎就是这样一种英雄:他们孤单、阴郁、妄为、义气深重、不以利益为转移;企图通过无政府、个性化的手段在这个非个性化的时代获得野心的满足,最后终不免于毁灭的命运,因为这一命运是表盘背后的历史和时代的齿轮造成的。这种力量看不见,但却无比强大,所有人都生活在这种力量和社会约束中,但只有强盗起来反抗,或者说正因为他们的反抗社会将其命名为强盗,观众从他们的反抗行动中获得内心压抑的释放和满足,从他们的命运中得到进一步的约束,社会得以正常运转。这就是为什么黑社会的势力早已大不如前,而黑色片始终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

影评三:叙事手法

——转自网络

《美国往事》是已故意大利导演SergioLeone(萨尔吉奥•列侬)最富盛名的作品,作为犯罪题材的故事片,情节扑朔迷离,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全剧长达近四小时,而且剧情发展很快,情节很少拖沓,事件容量非常之大,故事衔接最为紧凑,因此要用电影镜头将全部时间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对于导演来说绝对是一个挑战。

也正是因此SergioLeone拍摄本片花了足足一年多的时间,如果算上前期的准备和影片制作修改这个时间还要更长,为的就是能使影片不仅能完整地交待情节,更能够求变求新,力图给观众带去最佳的观影感受。正是由于制作者的匠心独运,《美国往事》最终获得成功,一举斩获1985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提名、英国电影学院(BAFTA Film Award)最佳配乐、最佳服装设计奖及日本学院奖(Award of the Japanese Academy)最佳外语片等多项荣誉。而最为从业人士称道的,当属本片的叙事手法。

蒙太奇(Montage)手法是影视作品制作中最为通俗实用却也往往最为难以驾驭的方式,如何通过分镜头的运用,将文字语言转化为镜头语言,并且使之更加直观且具有冲击力一直是无数电影人的梦想。而这种用镜头说话,通过剪切来穿越时空的本领恰恰是大导演Sergio Leone的毕生所学。本片镜头剪切运用得可谓时出神入化,将复杂的剧情分为了两个拍摄时空与一连串的场景镜头,一来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留足了悬念,二来也充分发挥了镜头语言的优势,避免了时空跨越的障碍。

影片的第一个出场人物是面条的情妇伊芙,她从晚会回到自己居住的寓所,被追杀面条的黑帮分子所埋伏,并死在他们的枪下。第二个镜头则是黑帮分子严刑拷问胖子茅斯,重刑之下他不得不招认——面条此时正在中国戏院。接下来镜头自然切入中国戏院,古色古香的重门后,面条正沉醉在烟雾缭绕中。在此镜头中有一个暗示,面条手中的报纸上有这样一条新闻:《黑帮分子在贩运私酒时被警方歼灭》,其下有几名死者的档案照片。

接下来的电话铃声可以说是全影片的一个亮点,从中国戏院还是铃声响起,一直到哈洛兰警员接起电话,前后持续时间有好几分钟,地点则从中国戏院的鸦片馆到警察的验尸地点,接着转移到一个庆祝取消禁酒令的大型派对,一直来到警察局的办公桌前,最后转化为刺耳的鸣笛声,大胆地时空穿越、长时间的电话铃响令人叹服。期间用到了两处特写镜头:一部电话、电话铃依旧在响、一只手拿起了电话。如果您以为此时有人接起电话铃声结束那就大错特错了,电话铃依旧在响、那只手开始拨号,镜头转向了手的主人——面条。紧接着另一个地方的另一部电话、电话旁边的桌牌上写着:哈洛兰警官、电话铃依旧在响、一只手接起了电话、电话铃声瞬间转化为刺耳的鸣叫声。

之后在以色列餐厅里也有一处电话铃声,但此处导演使用了迥异的表现手法——无声。从胖子接起电话不住地说着什么,再到表情从轻松转为严肃、从严肃变成紧张,镜头一直为远景,我们被隔离在餐厅的玻璃窗外,无法听到他说些什么。而在一旁的电话亭里,镜头给到了面条,他撂下了电话,与此同时餐厅老板茅斯也是一声叹息。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声音,但我们却能清晰得知发生了什么,作者用无声代替了嘈杂,就如主角的归来一样低调却悄无声息。不错,面条回来了,他感到了不安,只为了拆迁的犹太墓区?作者再次用他独到的镜头语言,留给了观众无数的猜想。

接下来故事的将发生在面条的少年时期,如何从中年面条回到少年时期,Sergio Leone给出的答案是“一个眼神”,这就是著名的“厕所偷窥”镜头。面条在茅斯餐厅厕所,拿下遮板看一个仓库,而这里恰恰是当年自己心爱的女神练习舞蹈的地方,特写给到了中年面条浑浊而又深邃的眼神,之后色调开始变的鲜艳,眼来影片已然来到了面条的少年时期,眼前的景象是透过小空格看到的翩翩起舞的少女。

叙述性蒙太奇是按照情节的发展、时间、空间、逻辑顺序以及因果关系来组接镜头、场面和段落,表现了事件的连贯性,推动情节的发展,导引观众理解内容。“电话铃”“面条归来”和“厕所偷窥”无一不是这一手法的最佳运用。通过镜头的不断转切,人物、场景、时空、事件的变化显得不再突兀,而是自然合理、温和流畅。

而与镜头的频繁剪切相对应的,是影片中声音的绵延。从中国戏院鸦片馆一直绵延到哈洛兰警员办公桌的电话铃声转成警报描述面条的落荒而逃,在紧紧跟上告别故乡的汽笛声,场景换了多次而尖锐、刺耳、紧张的声音不断,观众的观影情绪也随之绵延,为主角的安危担忧并对影片的走势做出了许多猜想。

而“面条归来”时的那一通电话背景用的则是主题音乐,作为英国电影学院(BAFTA Film Award)最佳配乐,《美国往事》的音乐很好的把故事悲凉、沉闷、阴郁的氛围,和人物颓废、深沉、复杂的情感,失落、无奈、彷徨的思绪,烘托表现了出来,使得故事的意味更加深刻。比如以色列餐厅的无声电话,主题音乐的想起昭示了面条的回归故里,也暗示了接下来将会有重大的危机发生。而主题音乐的演奏也不拘泥于影片之外,面条伙伴用自制乐器吹奏的主题音乐把美国街头流浪少年的无知、彷徨、消极而洒脱的心境描绘地淋漓尽致,话外之音融入片中,不仅没有成为败笔,反而更加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叙述蒙太奇的叙述方法在具体的操作中还分为连续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以及重复蒙太奇等几种具体方式。而《美国往事》中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比较丰富,如影片中面条前去营救胖子,轰鸣着的老式电梯与打手面部特写之间的交叉剪辑,以及以下一系列的镜头之间构成了一个将情绪逐步推向紧张化,营造了扣人心弦的声效与画面的过程。发出巨大声响的电梯缓慢移动、打手警惕注视的眼睛、电梯渐渐接近目的打手所在的楼层、打举起手枪作势待发、电梯停住,轰鸣声消失,打手靠近门口,枪声响起,打手倒地。这一组平行式蒙太奇,将具有内在联系的几组镜头有机契合在一起,为观众造就悬念和紧张的情绪,牢牢抓住观众的欣赏心理和审美需求。

而交叉式蒙太奇本片用得也很自然。如影片中,面条在大街上走的时候,有人抢走了他的包。这时候时间与空间立刻切换到了几十年前。尽管镜头是中断的,但是动作却是连续的。又如影片的结尾是烟雾缭绕的戏院烟馆,面条在侍者的搀扶下慢慢地躺上床,镜头对准他的脸孔,那个三十五年前的青年,露出了一个神秘的微笑,影片就此定格。时空交叉的蒙太奇,成为掌握观众情绪的有力手法。其实这是面条的回忆。所以通过时空的交叉蒙太奇剪辑,使电影是将现实的时空带入到了心理的时空。

表现性蒙太奇是以镜头的队列为基础,通过相连或相叠镜头在形式或者内容上的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独一个镜头本身不具有的或者更为丰富意义的涵义。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情感情绪,也给观众在视觉上与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印象,增加情绪的感染力,其美学作用在在激发观众的联想,启迪观众思考。为了表达影片中思想或某种情绪意境,造成情感冲击力,目的是情绪的感染。这在《美国往事》中用得就更多了,码头风波、臭虫的特写、妓女、警察的性格描摹,都用到了表现性蒙太奇,其主要目的还是牵住观众的心理,营造一个看似虚拟、实则真切的影像时空。

伟大的影片之所以不会被人们忘却,未必是因为它有多少惊天动地、改写电影历史的宏伟举动,一个镜头、一段音乐、一个表情、一句对白,往往也能成为经典。而《美国往事》导演Sergio Leone对于细节的重视和把握,是他在完成了一部巨作的同时有了额外的惊喜,比如服装、配乐、场景布置等等。但《美国往事》之所以没有和同时代许多类似题材的影片一样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对于基础拍摄技巧的把握、叙事手法的独到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两个原因。而Sergio Leone勤换镜头、声音绵延的做法可以说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至今仍为许多电影人所学习,我想这也是本影片被奉为经典的又一个原因吧。

影评四:时空交错的人生回忆

——转自网络

摘要:《美国往事》是一部关于友谊与爱情的黑帮电影,也是一个男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回忆,它有着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舒缓的抒情意境,而本文主要是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电影的结构框架。《美国往事》是一部极为典型的时空交错结构的影片,整体故事结构是依据影片主角诺德斯的回忆,按此线索叙述的一段往事,叙事过程是分段落进行的,主要的段落结构分为诺德斯的青年时期、少年时期、老年时期这三个时空,影片起于青年时期,但不是顺序发展,而是交错进行,在往事与现实时间不同的时空中交错切换,这种切换既有凭借画面进行转场的,也有以声音进行贯穿的,直至最后,影片又结束在青年时期,形成首尾相衔的封闭结构。

关键词:美国往事 叙事结构 时空交错 转场

一、片头制造悬念:青年时期的诺德斯被追杀以及逃亡

暴力、追杀,影片是以血腥的场面开始的,在这个段落中,有个经典的“铃声”,通过铃声的持续响起,将诺德斯被铃声惊起、雨夜尸体、诺德斯打电话、警局里警官接电话,这四个原本独立的场景串联在了一起,并暗示了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片头也就是诺德斯青年时期的这个时空段落中,推出了很多悬念:诺德斯为什么被追杀?钥匙有什么来由?谁拿走了箱子里的钱?报纸上的那条新闻是怎么回事?而“电话铃声”更是重点被强调的,这一切都随着诺德斯的回忆在影片中一点一点地展开叙述。

二、叙事主轴:由老年时期的诺德斯来展开整部片子的叙事

这个时空段落主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一个段落青年时期的诺德斯逃离纽约时在火车站内的壁画前怅然若失,转场切换成老年时期的诺德斯,虽然还是那个火车站,但镜头拉远,给出大场景时就会发现,背景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壁画的标题已经由原来的Visit Coney island变成了Love。紧接着,由火车站墙上的挂画老照片这一镜头切换为高楼背景的纽约街道,诺德斯的汽车正在街区中行驶,将人的思绪瞬间带回这里。如果说在火车站的转场令人来不及反应的话,那么这个通过照片来切换的过程就让观众心理上产生了过渡。

“重返纽约”是影片很重要的转折段落,青年和老年在此过渡,而多年逃亡生活也就略去了,在这个段落里道出了诺德斯由于收到一封来信而重返纽约,老年时代是在这里拉开序幕的,但并没有立即展开,这个段落时间比较短,老年时期的诺德斯重返故地与莫尔见面,这一过程主要是为了引出下一段落的少年时空,影片通过老年时期的诺德斯在卫生间的砖孔中窥视这一镜头,由一双眼睛转场至诺德斯少年时期的时空段落。

三、铺垫故事:大篇幅叙述少年时期诺德斯的生活

这一段落描写了诺德斯与黛博拉少时的朦胧爱情,并同时叙述了诺德斯与麦克斯的认识与交往的过程,总之这个段落主要是交待人物关系背景、交待箱子的前因,并叙述了入狱的原因。因为诺德斯与麦克斯之间的情谊始于少年时代的纯真时期,这是后面青年时期所发生事件的感情基础。诺德斯的少年时期止于入狱时,镜头停留在送行的麦克斯的脸上,他面向监狱,眼睛向斜上方看着什么。紧接着切换成看着墓室铭文的诺德斯,但这时已经转场切换成老年时期的诺德斯。

四、寻求答案:老年时期的诺德斯“失而复得”的钱是怎么回事?

这个段落同样是为了转场做准备的,同时也展开了故事的叙述,为其内在叙事核心即整个影片的疑问寻求答案,这时候的悬念是:巨款是谁拿的?为什么又重现了?而冷清的街道上诺德斯神色不安地提着钱箱的那个场景,是直接为着过渡到青年时期的那个时空作转场的,当出现接飞盘的手与抢箱子的手的特写,快速转到回忆中的青年时空。

五、揭开悬念:狱后的青年时期——短暂老年时期——继续闪回青年时期

这一段是故事悬念的主要答案所在,叙述诺德斯与麦克斯之间的情谊与日渐显露的矛盾,在抢劫钻石后诺德斯把车开到河里,通过电视里汽车爆炸的相似物体转场,切入短暂的老年时期段落,将事情的真相透露出一丝之后,很快通过不同时期声音的过渡,转入青年时空中,继续通过诺德斯与麦克斯之间关系的叙述来讲述事情发展过程,这个阶段由于麦克斯计划抢劫银行,他们之间有了明显的意见冲突,诺德斯为了阻止麦克斯的危险行动,思想斗争之下终于向警局告了密。前面的悬念也就此揭底了,“电话铃声”乃是诺德斯的告密电话。这个段落里再次出现解除禁酒令的晚会上那一幕,但这次的重复场景得以解答了前面的疑念。

大篇幅的青年时期不仅仅只是一个答案,诺德斯与麦克斯的深厚情谊是在这些岁月中结下的,这为多年之后他们再见面做了伏笔。

六、真相大白:老年时期的人生感慨

麦克斯在诺德斯告密的那晚发现了异样,在他拳打诺德斯时场景再次切入老年时期,这个转场有着因果关系:如果麦克斯没有把诺德斯打晕在地,诺德斯就不会活着看到六十年代地上的“贝利基金会”了,而这个转场,也暗示了麦克斯和那个贝利部长之间的关系———其实他们是同一个人,正是在这个段落里诺德斯由“贝利基金会”资助的疗养院与资助者的合影照片里发现了黛博拉,从而找到了她。与黛博拉的见面以及与麦克斯的重逢这个过程中,一切真相终于大白了:麦克斯没有死,他就是贝利部长,他就是从保险箱里拿走一百万美元的人,他就是以黛博拉名义资助疗养院的人,他就是邀请诺德斯回来的人,他就是“还”给诺德斯一百万美元的人,他就是阴谋的最终策划者,他就是真正向警察出卖伙伴的人……

麦克斯自知丑闻即将暴露,他想让诺德斯这个他曾经真诚对待过的人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诺德斯放弃了仇恨,他宁可接受另一个故事:麦克斯早已死了,他将永远怀念他们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麦克斯不得已自杀了结生命。

七、片尾:回到片头的青年时期

影片结束时的场景再次回到了“中国剧院” 。所不同的是,诺德斯显得很详和安然,当然也没有了刺耳的电话铃声,片尾结束于一个耐人寻味的微笑。

这个复杂的故事有着复杂的故事情节与情感,可以说这是一部有着双重主人公的影片,诺德斯和麦克斯其实是并行的线,影片所叙述的也正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情谊,但影片自始至终却是以诺德斯的一生来贯穿全剧:以诺德斯往事如烟的追忆来叙事并逐一解开悬念。这种伴随着诺德斯的回忆来观看的过程会令人产生漫漫人生的心理体验。在他这一生中,少年时空和青年时空占了相当的比例,多为回忆的方式进行叙述,而老年时空的比例则少得多,特别是前半场多是为了展开及引出青年与少年时空的回忆。影片采用的非时间顺序排列,而是以青年时空段落中暴力、血腥场面作为开头部分,这是缘于其紧张、节奏快、并充满故事悬念,从而更容易层层推进故事的进展,从情节叙述而言,影片至麦克斯自尽,其实已经结束,但片子巧妙地让时空又回转到了青年时期,又重复了片头的场景,形成了首尾相衔的封闭结构。

这部作品的整体性除了段落与段落之间衔接时剪辑的完美,还有一些重要道具贯穿了整个少年至老年的时空,那就是——表。诺德斯和麦克斯的初次相识和最后一次见面都和那只怀表有关,而在影片的最后那块表的出现则让人回忆起他们之间的情义,同时,表作为时间的代名词也象征了时光流逝的物事人非,令人感怀。

整部片子音乐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的变化引导观众在现实中与诺德斯共同进入了回忆,又从回忆中拉进了现实中来,极大地强化了这一场戏的视听与情感效果。转场时,音乐向人们展示了流畅剪辑和丰富视听因素的魅力。

时光网《美国往事》影评http://movie.mtime.com/11319/comment-2.html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16523.html

更多阅读

★yzx:多重人格犯罪的商业化——《猜谜杀手》影评

★yzx:多重人格犯罪的商业化——《猜谜杀手》[影评]文/乐宗雪一句话影评:同样内容是多重人格犯罪的影片,我不觉得《猜谜杀手》在观感上能及《神探》(杜琪峰、韦家辉作品)的一半。(乐宗雪)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部被商业化了的犯罪影片

电影《最爱》影评 最爱结局为什么砍腿呢

《最爱》影评用中午休息的时间看了一下,郭富城和章子怡的最新电影《最爱》,总体上来说,《最爱》这部电影还是蛮感人的,我从这部电影中得到四点启示,来与大家分享。首先这部电影,一开始以一个孩子的死亡来开头,而且还是以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

声明:《《美国往事》影评资料 94山中往事影评》为网友格式化未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