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品文 明清小品文名篇

“小品”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独特文体,名称始见于明万
历三十九年(1611)刊行的《苏长公小品》。它的基本特征是篇幅
短小,精美隽秀。20世纪30年代,有一场关于小品的热烈讨论,
今人也有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对小品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和
明晰。
“小品”相对于“大品”而言,它本属佛家语,移植于散文中,即
将短小隽永的“小品”与“大的高的正的”(周作人《(冰雪小品)
序》)古文——“大品”区别开来。正统古文重“载道”,是儒家伦
理政治的宣传品。古人讲究“道德文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
次立言。古文(“立言”)是道德功名的余事,又与之紧密相连。曹
丕《典论·论文》开宗明义便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传统古文一直处于伦理政治的附庸地位,要求主题正大,言
国事、大事、正事。从春秋战国时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到秦汉时政
论文、唐宋八大家直至清桐城派古文,“道统”延续不绝,贯穿六经
之旨,帮助教化,讲义理法度,语言典雅。“文”为“道”服务,最高
达到文、道合一。至于韩愈所说的“不平则鸣”,虽有抒写作家个
人情志的成分,主要含义还是要求散文反映时政,强调的还是实用
性和功利性。
与正宗地位的大品相比,小品则被视为旁门左道,是作家作文
的余事。正如俞平伯指出的:“夫小品者,旁行邪出文字之别名
也。”(《(冰雪小品选)跋》,载《骆驼草》周刊第20期)所以它的发
展始终处于被排挤、遭压抑的地位。小品独抒性灵,是“载道”古
文的反叛,它兴起于文学觉醒的六朝,可以《世说新语》为代表,是
纯文学的开启。发展到宋代的苏轼、黄庭坚小品,作家以不正经的
态度游戏笔墨,创作了灵动的小品文,影响深远。明初唐顺之、归
有光的小品创作,为晚明小品的兴盛做了先导。万历以后,小品终
于冲破了多少年来的重重束缚,正式走上文坛,形成波澜壮阔的声
势,从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到竟陵派的“幽深孤峭”,还
有王思任、祁彪佳、张岱诸人,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张岱为晚明小
品集大成者。从此,小品便深人人心。清初有李渔、廖燕、陆次云、
周亮工诸人,承晚明余响,多有成就。中叶以后,有袁枚、史震林、
明清小品文 明清小品文名篇
张潮、沈复、郑燮等名家。一直到晚清的龚自珍、王韬等。有清一
代的小品创作兴盛不衰,取得了与明小品一样引人瞩目的成就。
明清是小品文的自觉时代,是小品的“正宗”和典范,是小品的全
盛期和丰收期。在中国散文史、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因此学习和研究明清小品都是必要的、有意义的事。
小品的特征可作如下概括。
一日真。人真、情真、语真。这点可说是明小品名家的共识。
唐顺之谓天地间好文字必须“具千古只眼”,有“一段真精神”,下
笔时“直抒胸臆,信手写出”(《荆川先生文集·答茅鹿门知县》)。
李贽倡“童心说”,谓“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
复有初矣”(《焚书·童心说》)。又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
童心焉者也”(同上)。袁宏道更发挥童心说,鲜明地提出文章要
“独抒性灵”、“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中郎全集-叙
小修诗》)。他又说“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
(同上)。他赞赏民歌为“真人所作,率多真声”(《袁中郎全集·
丘长孺》)。“真人”作“真声”写“真诗”,这虽是针对诗而言,也是
对小品的要求。雷思霈推崇袁宏道说:“夫惟有真人,而后有真
言。真者,识地绝高,才情既富,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
言人之所不敢言”(《潇碧堂集序》)。“真”是小品的精髓和内质,
是小品的灵魂。真即不虚伪、不做作、不矫饰,无道学气,无空洞
语。如实记录作家的心灵历程,充分展示作家的个性风格,表达作
家对社会、人生的真实看法。不隐藏自己的感情,真情至性,任性
而发,纯真流露。
二日趣。小品须具情趣、理趣、谐趣、韵趣。“趣”与“真”相联
系,须具“童心”,纯真天然。“率真则性灵现,性灵现则趣生”(陆
云龙《皇明十六家小品·叙袁中郎小品》)。袁宏道说:“世人所难
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
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袁中郎全集·叙陈正甫会心
集》)他又说:“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
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矣。……人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
矣。”(同上)“趣”即尚自然、本色、纯真,忌学问、忌说教。它又是
一种妙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具有“味外味,韵外韵”(陈继
儒《陈眉公全集·文娱序》)。它要求情趣盎然,新鲜多姿,幽默诙
谐。汤显祖直斥“八股道中,无一生趣”(《汤显祖集·艳异编
序》)。就是因为八股文刻板呆滞,陈规俗套,束缚了作家的才情
和个性。
“趣”又与“闲”相联系。袁宏道说:“世间第一等便宜事,真无
过闲适者”(《袁中郎全集·识伯修遗墨后》)。晚明小品名家多为
下层小吏、布衣或“山人”、“闲人”,小品正表达他们的闲适之趣,
呈现一种悠闲轻松的格调。对读者来说,正是闲暇时的消遣品,或
“小摆设”,这是无可厚非的事。人们不可能整日正襟危坐,论道
说法,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所以正宗的古文家也写过不少闲适
的小品。小品的审美和娱乐功能正与古文的实用和功利相反。小
品的“闲”,在20世纪30年代,被林语堂强调为“以自我为中心,
以闲适为格调”(《人间世》杂志《发刊辞》)。.周作人则发挥为“吃

苦茶”式的悠闲,而不顾社会义务。因此,明小品被当时的左翼作:
家批评为“有闲阶级的玩弄品”,是“消遣物”(《小品文与漫画》)。!
这种批评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也冤枉了袁宏道等人。
三日活。袁宏道强调小品要“不拘格套”(《袁中郎全集·叙
小修诗》)。要“扪心而出,信口而谈”(《袁中郎全集·与张幼
于》)。新鲜自然,灵活生动。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不装腔作
势,矫揉造作。忌模式化、程式化,“一落此套,则尤可厌恶之甚”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答李元善》)。“活”要求语言创新,避免
雷同,“孤行者必不可无,雷同者则可以不有”(《袁中郎全集·叙
小修诗》)。要是“本色独造语”(同上)。“要发人所不能发,句
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袁中郎全集·答李元
善》)。一些八股式的古文,语言滥俗,酸腐可憎。拾古人牙慧,向
故纸堆里讨生活,这是小品所不齿的。
四日畅。小品语言要求通俗流畅,明达浅近。即袁宏道所说
的“明白晓畅,语语家常”(《袁中郎全集·东西汉通俗演义序》)、
袁宗道所说的“畅显”、“辞达而已”(《白苏斋类集·论文》)。张
岱也指出:“孔重辞达,孟善言近,则诗文之妙不在角奇斗险也明
矣。”(《石匮书·文苑列传》)明达、流畅,是小品文的又一突出特
征。它追求质朴自然、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一切都是为
了更好地表达作家真实的感情。
五日小。“小”主要指篇幅短小,但小中寓大。陈继儒解释为
“短而隽”(《陈眉公全集·苏长公小品序》)。唐显悦解释为“幅
短而神遥,墨希而旨永”(《文娱序》)。凌启康则将小品比喻为
“盆山蕴秀,寸草函奇”(《刻苏长公小品序》)。体制上短小,但需
短而隽、小而秀、小而奇。这也是明人的共识。陶埏在《晚香堂小
品·例言》中说:“是集虽名小品,凡大议论、大关系及韵趣之艳仙
者,即长篇必录。”可见篇幅短小不是小品唯一的要素。只要有
“韵趣”,篇幅略长亦可视为小品,内质在“韵趣”。清初,廖燕则把
小品比为“粒珠”和“匕首”,“烛物更远”,“刺人更透”。这里,廖
燕将明人重视小品形式上的美再加上内容上的深刻,强调社会作
用。他又以为“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因此,“小不可忽”,
“短不可轻”(《二十七松堂文集·选古文小品序》)。可见,“短”、
“小”的小品同样可起到“长”、“大”的大品的作用。因此,他提醒
人们不要轻视甚至忽视小品。陆次云也说:“文何分大小哉,小者
见之以为小耳。古文寓言十九,每于游戏笔墨之中蕴蓄绝大文字,
一滴水具沧海味,亦惟善味者知之。”(《北墅绪言-古文怡情二集
序》)小中蕴大,寓庄于谐,才是最高境界的小品。所以鲁迅说“篇
幅短并不是小品文的特征。……先看内容,然后讲篇幅”(《杂谈
小品文》)。小品文的灵魂在于真、趣、活、畅,是纯文学,是美化文
学。一般来说,是篇幅短小,但这是相对的,钱谦益的《丁节妇
传》,虽只三百余字,但不是小品。叶绍袁的《窈闻》、《续窈闻》、袁
枚的《祭妹文》、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记》等,篇幅虽长,但情真意
切,感人至深,是纯而又纯的美文学,也是我们所说的小品。所以
有人机械地以字数多寡来界定小品,不完全妥当,如:夏丐尊、刘薰
宇认为小品字应在二三百字至千字以内(《文章作法》),陈书良、
郑宪春以为小品的长度应在1500字以下(《中国小品文史》)。
上述“真”、“趣”、“活”、“畅”加上“小”的结构共同构成小品
的“美”。它是纯散文,是美化散文,有美的情趣,美的韵味,美的
语言,美的意境。是散文诗,是无色画,充满诗情画意。语言风格
上,或淡雅闲适,或空灵飘逸,或清新隽永,或玲珑精巧,或豪健爽
快,或冷峻峭拔,或幽默诙谐,或精警凝练。“悦人耳目,怡人性
情”(郑超宗《文娱序》),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小品正如余怀评李渔的《闲情偶寄》所说的:“不为经国
之大业,而为破道之小言。”(《(闲情偶寄)序》)与传统的正宗古
文相比,一小中见大,一大中见大;一“小言”,一“载道”;一感性,
一理性;一活泼风趣,一庄重严肃;一任心任口,一法度规范;一如
“隐”,一如“仕”。一部小品史,是优美的艺术史;一部正宗古文
史,则是严肃的教科书。
小品以内容分,或抒情,或写景,或议论讽刺,或刻画人物,或
描写世情。 ·
从题材上看,可分山水、园林、花鸟、雨雪、月夜、书画、茶酒、戏
曲、风俗、读书等类。
以体裁分,有游记、尺牍、序跋、日记、随笔、传记、寓言等类。
从风格上看,可分幽默、闲适、风雅等类。
“中国散文之文学价值,主要正在小品文”(钱穆《中国文学讲
演集》)。中国文学即使永远不能从伦理政治中独立出来,也该有
它应有的独特品格。作为纯散文的小品,经过上千年的挣扎,终于
在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背景下正式走上文坛。它是当时人
们追求解放的需要,是人性的觉醒、个性自由的反映。追求真我,
独抒性灵,表现自我,弘扬主体意识,追求独立人格,蔑视圣贤偶像
和权威,向传统的道学挑战。它的意义已超出文学本身,在文化史
上也应大书特书。清代文化专制加强,但自由和人性的呼声反映
在小品中,从李渔、袁枚、郑燮到龚自珍的作品,莫不如此。这声音
虽微弱,但意义不可低估。明清时除掉被传统视为不登大雅之堂
的俗文学——戏曲、小说繁荣外,传统文学——诗、文、词、赋都在
“复古”中求生存,走上僵化的道路。独有散文的一支——小品文
兴盛不衰。它的价值和成就是不容忽视的。而通行文学史著作和
选本于明清散文只重古文而忽视小品,这对小品是不公平的,我们
有责任重视它,肯定它。它有许多宝贵的经验需要我们总结。我
们编选明清小品精华的意义也正在这里。
五四时兴起的小品有反传统、反专制的进步意义。但20世纪
30年代,林语堂、周作人提倡“闲适”、“性灵”的小品,把晚明“山
人”、“名士”抬出来,视为小品正宗,却是文人在剧烈的社会变动
中,对政治的一种逃避。从作者个人心灵世界的追求上可以理解,
但毕竟与时代不合拍,这一点是必须认识清楚的。当今的“小品
热”,是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的产物,人们物质生活提高了,怎样度
过闲暇生活是所要思考的一个新的人生课题。人们追求精神上的
悠然闲适。另一方面,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烦嚣紧张,人们也需要轻
松闲适。这与明清及20世纪30年代的情形不同。这是时代使
然,自然而然。至于优劣短长,恐怕只有后人才有资格评说。

小品的选辑工作早在明代中叶即开始,第一部为选于万历三
十九年(16儿)的《苏长公小品》。这是明人选前人的小品,以追宗
溯源。接着,即选自己的作品,如《皇明十六家小品》、《媚幽阁文
娱》、《闲情小品》、《冰雪镌》等。到清代,有《尺牍新钞》、《昭代丛
书》等。20世纪30年代,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
《晚明小品文库》、《晚清二十家小品》、《明清十大家尺牍》等,又
刊行《袁中郎全集》、《谭友夏合集》、《王季重十种》等。选注评析
工作则是近几年的事。已有《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
鉴赏辞典》、《历代小品大观》、《历代尺牍小品》、《明清性灵小
品》、《明清清言小品》等选注鉴赏本问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15332.html

更多阅读

明清瓷器鉴定 明清瓷器鉴定 耿宝昌

明清瓷器鉴定——简介本文由冷锋编辑整写,如果不妥或者沟通请联系本人。中华陶瓷博大精深,但大多因为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

明清皇家陵寝的卫星地图 明清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的卫星地图冷冰彬编今日,选发几张明清皇家陵寝的卫星地图,既可以做桌面,也可以在实地考察时参看,呵呵。此卫星地图均源自“谷歌地球”,版权是老美的,我只是编辑一下而已,哈哈!:)图1:故宫博物院。先从明清帝后的阳宅开始,呵呵

明清家具种类展示图 明清古典家具

明、清款式的椅子分交椅、太师椅、官帽椅、靠背椅、圈椅、挂灯椅、玫瑰椅等等,每款椅子的做工复杂程度、选料、用料多少都是不同的,目前大家对明清家具虽然都一定的认知度,但对其用料与种类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在这里我将清明到民国时

声明:《明清小品文 明清小品文名篇》为网友昨夜西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