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美国文理学院到底咋样?两篇对立文章 微信转载文章怎么转

文理学院毕业生适合进名校进一步读博士或是进如法学院或医学院。原文地址:美国文理学院到底咋样?两篇对立文章作者:教子砖家梦里江河

文理学院(liberal artscollege)以本科教育为核心,只提供学士学位,特征是注重全面综合教育,以培养有文化有修养的自由教育为目标,而不是培养从事具体工作的工作人员。课程包括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门类。一般规模较小,平均每个班大约有10到15个学生,往往坐落于环境优美的郊区。在大部分美国人心目中,文理学院往往代表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是精英教育的代表。

文理学院毕业生被歧视,留学生难就业

作者:王逅逅2014年12月11日


纽约附近的一所文理学院科尔盖特大学(Colgate University)


福布斯在文章《新研究:没有文凭比文理学院的文凭更受待见?》(NewStudy: Is No Degree Better Than A Liberal ArtsDegree?)中,得出一项结论:80后、90后和00后,如果你的目标是找到一份工作的话,比起去念几十万美元的文理学院,你还不如不上大学。

文章中写道,在一份3000人的求职调查中,64%的HR愿意考虑没有上过大学的候选人,但是少于2%的HR会积极地考虑招聘文理学院的学生。

文理学院不问世事,谈钱是可耻的

晚上,Ethan坐在花旗银行曼哈顿的办公室里,眼前的桌子上堆着一堆文件。他叠着两条腿,靠在椅子上,很放松,想象着自己会成为一个花旗的高管,坐在独立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纽约的夜景。

Ethan来自苏州的一个工薪家庭。他在重点高中里也曾经是呼风唤雨的一号人物。他去德国交流,去东南亚做志愿者,凭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一所在费城的Top10文理学院,还拿到了奖学金。在Ethan上大学的那个时候,去文理学院读书的中国人还没有那么多,他那一届只有四个中国留学生。这正好是Ethan最喜欢的环境。他想象着自己能结交许多美国朋友,能感受电影里纸醉金迷的美国城市生活,然后在大学毕业后过上人生赢家一样的生活。

不过,上了这所文理学院之后,Ethan发现,不论是有钱的学生还是没有钱的学生,他们都完全缺乏找工作的意识。这似乎是文理学院大多数学生的通病:专注于学术,对实际的东西一点儿都不敏感。他经常在学校里和同学们谈起未来的打算,而他是唯一一个理直气壮地说想赚钱的人。然后他得到的反馈就是同学们惊讶的眼光:“这就是你的人生理想吗?”

但这的确就是Ethan的人生理想。他虽然在美国名校上学,但是他并不是个富家子弟。他偷偷地拿着奖学金,在学校里打工,不停地被父母拿来与他国内大学的同学做比较:“你找实习了吗?你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啊?你出去认识人了吗?校友会帮你吗?”

在这样的压力下,Ethan在大学的前两年中一直很痛苦。这所文理学院是一个非常学术,且不沾世事的地方,但是这并不是Ethan想要的。每个暑假,当他四处找银行实习的时候,他更希望他的大学校友不是在非洲做志愿者而是在华尔街工作。

第三年,他总算逃离了文理学院,来到伦敦的一所知名大学交流一整年。在那里,他才找到了归属感。时尚的人群,充满艺术气息的大都市,还有人们对于地位的渴望和金钱的追求,无一不让他感觉自己的价值观受到了认同—我想要的就是钱和让别人眼红的地位。为什么不呢?

在这一年中,他并没有怎么学习,也没有怎么上课。英国的大学和美国文理学院区别很大,尤其是在学术上。在英国,他只需在学期结束时参加一场考试,所以他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找工作和准备面试上,最终总算找到了花旗银行的实习。

Ethan说,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他深深地感觉到了一种歧视。不是因为他是亚洲人,而是因为大公司不愿意招文理学院的学生;不是因为文理学院的学生不聪明,而是因为训练这些有着完全不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生的成本太高。大公司在招员工时是分类招的,不管是多么顶尖的文理学院,都会和其他没有名气的学校分到一类。

由于有在英国的交换经历,更重要的是有在花旗银行的实习经历,Ethan很容易地成为了他们学校为数不多的几个找到投行工作的应届生之一。当其他美国同学都在准备毕业的间隔年(Gapyear),或者迷失在混乱的价值观中时,Ethan一毕业就立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

国际生边缘化,一切都得靠自己


Emily的大学四年是在纽约附近的一所文理学院科尔盖特大学(ColgateUniversity)度过的。Emily来自湖南长沙,高个子,宽肩膀,总是穿着熨烫得很平整的衬衣,九分裤和平底鞋,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在脑后。

Emily认为美国的文理学院有两类,一类特别学院派,一类特别文艺范儿。而Colgate就属于特别学院派的那一类。学校被兄弟会、姐妹会的美国学生占领,加上又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所以国际生的抑郁率很高。Emily觉得,在这里国际学生很难融入,一切都要靠自己。

跟很多中国学生一样,Emily进入Colgate也是因为Colgate的金融传统。虽然在Colgate,学金融就像是个标杆,但位于纽约市外的Colgate仍然不是金融圈的目标学校(TargetSchool)。

她觉得,学校的地理位置真的比排名重要。如果在纽约市,从不怎样的学校毕业的学生也可以找到工作。看到不少校友进入银行工作,并未完全消除Emily对于毕业不好找工作的顾虑,因为这里的企业对文理学院的学生好像没有太大兴趣。

她认识到社交的重要性。在一个中国留学生几乎全部学数学或经济学的学校,作为唯一一个学政治学的中国学生,她为自己安排了很多的社交活动,努力地去认识更多人,给自己创造更多机会。不过,找不着工作的担忧一直悬在Emily心里。现在她休学在北京工作,她说,也许这样会给她的未来加加分。

文理学院毕业生找工作被歧视?


May来自意大利,她像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一样,充满了斗志,想要在美国打拼出一片天地。在来美国之前,她也不清楚文理学院的情形,所以当她收到东海岸一所著名文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欣然前往。

但她没有想到三年后,她会因为找工作而费尽气力。

相比May在文理学院的朋友们,她有很好的履历。大一结束的暑假里,她在欧洲实习;学校里,她在招生办公室工作了两年;空闲时候,她还教授意大利语;并且,她还参加了很多国际学生的社团。

May不仅很活跃,GPA也很高。她努力学习,努力社交。如果是在一个大的学校里,她一定能成为一个社交皇后。但是在一个小的、位置偏远的文理学院中,她的社交受到了很大限制。她只能一个月进一次城,去见见大城市里读书的朋友。每次她都能清楚地感觉到:他们的生活真的很丰富!他们都在谈论最新的餐馆、展览和新项目。新消息向她扑面而来,让她有些措手不及。

可一谈到学习,她又感觉到自己选对了学校。朋友们都在抱怨课堂太大,找不到问问题的老师,家教也约不上。但在May的学校,课上通常只有6个学生,下课可以随时跟老师切磋;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找到成绩好的兼职家教,并且是学校付钱。这样的福利是大学校里所没有的。

大三的上半学期过去了。May开始找暑假的实习,虽然她是心理学专业,但是她并不想走和专业发展相符的道路。在文理学院学心理学的出路无非就是一直读下去,而这并不是May想要的。她想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于是,她去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careercenter),希望获得一些就业、实习信息。工作人员让她列出了一些她喜好和向往的工作,学校会给她发E-mail告知相关活动的信息。

大概一周两封的邮件对于May一点用都没有。邮件里都是些对学术能力要求不高、没什么针对性的招聘信息,作为一个顶尖文理学院的学生,竞争这些岗位毫无优势可言。

于是May开始自己找工作,她在网上搜索,然后大概确定了20家公司,大的、小的、创业的、国企的,什么都有。她自信地把自己的简历发出去,然后等待回音。有些公司给了她Skype面试机会,最后大概有五家公司,给了她第二轮面试机会。

其他时候,May就到处跑,一会儿去波士顿,一会儿去纽约。在有些公司里,她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从当地不怎么好的大学校里毕业的学生和面试官谈笑风生。当然,他们都是校友。

到最后,有两个公司给了她第四次面试。虽然每一次的面试感觉都很好,但没有一家公司录取她。

May非常沮丧,搞不清楚原因。

难道真的是因为文理学院吗?

反思“小而美”的教育

福布斯文章的数据的确非常令人惊讶,但这确实也是实情。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比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的确小太多了。

为什么很多公司不愿意要文理学院的学生呢?我脑子里突然蹦出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文理学院的学生的确非常像“书生”,给人一种不会做事,想得太多,批判性太强的感觉。在大城市,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早早就进入社会,在他们穿着西服和高跟鞋跟着上班族竞争的时候,文理学院的学生还在郊区裹着一件从二手店里买来的旧羊毛衫坐在壁炉旁边读黑格尔呢。

所以也许,我们都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这种“小而美”的教育。

源地址:http://www.haokoo.com/abroad/1414758.html

工作找到与否,美丽的教育依然任性:思考文理学院的“精英”教育

2014年12月13日作者:吴海超



编者按:本报前日发表的《那些挣扎着的,来自中国的文理学院毕业生》一文在网上引发极大反响。围绕着不少文理学院在读学生和毕业生发文参与讨论,这里刊登一篇来自Swarthmore College的同学的文章,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本文作者吴海超2008年毕业于上外附中,后前往美国木耳学院。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SwarthmoreTown的Swarthmore College(索思摩学院)是美国最顶尖的文理学院之一。索思摩学院(SwarthmoreCollege)与阿莫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和威廉姆斯学院 (WilliamsCollege)是文理学院的前三名。它的新生录取率在14%-17%之间,与加州理工学院相当,比麻省理工学院还要低,而入学新生的平均SAT成绩比杜克、哥伦比亚、康乃尔大学的学生都要高。

引言:记得历史课上,教授说过:“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请先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经历”。我觉得说的对,因为位置决定立场,立场决定观点。

最近一周内,坊间广泛流传着一篇反思文理学院精英教育的文章。文章作者来自美国费城地区一著名文理学院,以其和周围文理学院中国学生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文理学院学生如何缺乏职业发展意识,以及在就业市场上的巨大劣势。文中主人公Ethan在花旗银行办公室里向窗外眺望一览众山小的表情,和他在ColgateUniversity(美国东北部另一著名文理学院)的学生那“不解风情”的疑惑眼神,可谓相映成趣,煜煜生辉。

碰巧的是,我(性别:男)和作者可谓邻居,大学本科就读于同属于Tri-coSystem的另外一所文理学院,下文简称“木耳学院”。虽然我们学院的课外生活略显单调,以图书馆一起自习和去唯一的食堂借吃饭为名聊天为主,但幸运地是在车程25分钟之外还有另一所女神校(著名女子文理学院,七姐妹之一),在过去6年中的多个夜晚,用她(们)的智慧,团结,和勇气,向我诠释了真正的文理学院教育之美。

时间回到6年前,回到了2008年的4月。那时的我面临前往哪所美国大学就读的选择,准确来来说,是在木耳学院和DukeUniversity or CornellUniversity等综合性大学之间做出选择。我最终选择了木耳学院。为什么?是因为所谓的小班化教育?所谓的精英培养?所谓的批判性思考?哎。。。都不是,因为当时我啥也不懂。理由只有一个:木耳学院以学术压力大而“臭名远扬”,而我觉得自己附中三年书读的实在太少,所以想补补。就这样,我成为了木耳学院的一员,以至于到今天我外公外婆依然要问我什么时候可以上一个真正的大学。

FreshmanYear转眼就过。说实话,我过的非常不好。就像梦想成为投资银行家的Ethan一样,我闭上眼是华尔街精英神采奕奕的图像,张开眼尽是课堂上无趣的哲学理论和课后读不完的由2000年前古人书写的文字。我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课堂尽教这些“无用”的东西,不理解经济学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教我们如何用Excel算DCF,却让我们讨论百年前金本位的意义。这一年,我浑浑噩噩,周围同届的中国同学,有人开始转移兴趣到巴菲特投资实战,有人则干脆休学创业了。

工作找到与否,美丽的教育依然任性:思考文理学院的“精英”教育

工作找到与否,美丽的教育依然任性:思考文理学院的“精英”教育

文理学院的学习氛围比大U(综合性大学)优越一点在于他们的小班制教学,通常班级不会超过30人,这让教授能更好的与每一个学生交流

有人说,成长就是离现实越来越近,离幻想越来越远。SophomoreYear(Slump)说来就来。一进入大二,很多现实考虑接踵而至。什么专业?暑期什么实习?毕业目标起薪挣多少钱?而环顾四周,周围的同学们依然乐此不疲地沉静在阅读,写作,思辨,和思考中,彷如活在真正的象牙塔中。

他们虽然对古今时事都非常精通,但一回到自我的职业规划,均表示从未考虑。很多同学专业都是待定,还在继续自由选课,继续探索中。我表示不能随波逐流,表示要众人独醉吾独醒,自学金融知识,并在来年暑期获得了瑞士银行的实习机会。

但是,我并不快乐。

在这本属于探求人类文明精华的时刻,在这本该醉心于思辨,对话古贤的年代,我并没有找到求知的快乐。而恰恰因为求知和思考本身无法带给我快乐,那我只好将寻求快乐的任务交给了最后的,那个可以量化的结果。对于那时的我而言,大学的意义(快乐指数)=毕业时的结果=F (GPA,实习机会,工作起薪,雇主名望,周围同学和学弟学妹的羡慕眼神)。

本以为那年夏天的瑞士银行,会让这一切变得合情合理,因为貌似我的快乐幸福方程式有了巨大的砝码。但是我错了,因为我还是不快乐,因为金融本身并不是我的热情,而那个方程式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热情和创造力来自快乐和成就感,而快乐和成就感只能来自事物本身。

所以,在那一年的暑期,在那夏至未至的季节,我中途退出了实习,也暂时离开了木耳学院,在转身迈出象牙塔的一刻起,奋不顾身地踏入了真实社会的Worldof Jungles.

感谢这期间离开校园的18个月,因为或许只有失去方显其弥足珍贵,因为这生活工作的琐事侧面撑托出了静心求知的幸福和积极思辨的快乐。而更加重要的是,社会的历练让我明白了木耳学院所带给我的东西是那么的有意义,进而让我悔恨过去两年为何不多做提高。简单来说,有以下三点:

其一,英语口语和写作表达能力。

因为木耳学院中国学生数量每年都是一个手可以数完的,所以我的周围基本上就是全英文工作生活环境。因为我们的课堂从大一开始就是20人以内,我不得不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和教授和同学们交换观点,思想争锋。因为我每学期每周都有多个小论文需要提交,所以这期间找教授讨论或者和WritingCenter顾问交流,也就成为必须。这样高强度的语言环境,甚至让我刚开学的时候对于托福的指标性(当时是111)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因为自己的英语实在是。。。。。。惨不忍睹。。。。。。。

其二,对新知识新信息的处理和思辨能力。

因为过去两年我读过的课包含了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社会地位,到亚洲电影课上对于《藏龙卧虎》和《色戒》的隔空比较,到物理课上的量子物理导论,这些都(强迫)训练了我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阅读,整理提炼观点的能力;因为木耳学院的HonorSeminar一般时长4-5小时,而且都由学生进行引导和分析,所以不得不每周通读经济学论文,更要换位思考,问自己“What ifother students disagree? Why?”;

因为木耳学院的教授们都是老顽童,经常喜欢一周发6篇阅读,然后互相观点对立,比如争论给非洲国家免费援助是否可取,我不得不在最后绞尽脑汁思考再三后,和教授说,我也不知道谁对谁错,因为这个要看情况。

其三,也或许是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去包容,尊重,和理解其它人的不同观点和人生选择。

在木耳学院,没有人万众瞩目,被他人顶礼膜拜。同理,也没有人遭到看轻和忽视。因为在这里,每一个人的人生理想都同等重要,都同样值得尊重。无论是你想探索学术科研道路,还是你如Ethan一样目标是赚高薪去投行,或许你的追求不属于大多数人,但是你的选择一定不会受到抨击。

当我向学校提出休学18个月,并且希望在后面的时间里每年继续休学一个学期的要求时,木耳学院校方通过讨论支持了我的选择,甚至保留了高额的奖学金。这种兼容并包,以人为本的精神一直走深深感动着我,让我明白了自由意志的真正意义,让我想到了罗曼罗兰,让我学会去理解和包容每一个人的想法和观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拥有不同观点的权利。

工作找到与否,美丽的教育依然任性。自从2012年春天再次回到木耳学院后,我变得越加珍惜每一堂课,每一次对话,和每一次在求知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机会。人生是一次长跑,厚积方可薄发。我相信教育的真正意思不应限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技术人才,而更应该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教会我们去如何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热情和快乐,并最终贡献自己的能量让周围的人因你变得更好。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想必这就是对于liberalarts education最好的诠释吧!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质问上文所介绍的文理学院教育所带来的成长并不能掩盖文理学院学生在美国很难找工作,缺乏职业前景的缺点啊???四年160万学费最后换来毕业等于失业,有再多的所谓个人成长,那这种教育也是任性不起来啊???

对此问题,我想谈谈我个人的愚见。

Question:相比于著名综合性大学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or纽约大学斯特恩本科商学院,为什么哪怕是最顶尖的文理学院中国毕业生最后进入顶尖公司(如顶尖银行,咨询公司,或硅谷科技公司)的数量这么少?而且是少到可怜的少?

Answer:因为当我们做比较的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了绝对数量,却忽略了相对的比例和概率。比如某著名综合性大学一年有30著名公司Offer,而木耳学院可能只有可怜的2个,但当我们考虑到前者可能每年有150中国学生毕业,而木耳学院只有6个中国学生的时候,或许我们的观点会不太一样。

Question:可是口说无凭,你有证据和真实数据吗?

Answer:只能举身边的例子,比如木耳学院隔壁的“女神校”,在Classof 2013毕业的约10的中国学生中,除去几位前往如普林斯顿等名校直接全奖就读研究生的童鞋外,其他几位全部在一线金融公司和硅谷的科技or战略咨询公司工作。重点是----全部。

Question:可是文理学院基本上都不是大公司的TargetSchool,学院里面的Career Center非常糟糕,而到了要准备Consulting CaseInterview的时候连找个搭档练习都很难,这些困境都是不争的事实吧?

Answer:是的,这些都很有道理,而且对于木耳学院这样较为普通的学院来说,言辞确凿。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也意识到了文理学院在职场的校友们都分外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学弟学妹,因为知道因为学校小很多大公司不会专门来做CampusRecruiting,所以更加会努力帮忙,死命推荐(我大二瑞士银行的机会来自校友)。而且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综合性大学的挑战在于你不得不和与你背景相似的,数十位甚至上百位同学一起竞争,更何况里面很多是你的好兄弟好姐妹。如果说文理学院的求职之路是与孤独相随,那么综合性大学则是残酷的丛林法则。

Question:那。。。你怎么解释“Ethan文”开头关于福布斯发表的文章《NewStudy: Is No Degree Better Than A Liberal ArtsDegree?》(http://www.forbes.com/sites/susanadams/2014/05/20/new-study-is-no-degree-better-than-a-liberal-arts-degree/)

Answer:首先,我想说的是虽然此文作者就读于著名文理学院,但是很可惜,她混淆了福布斯文章中提到的“ALiberal Arts Degree” (中文翻做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专业的文凭,简单比如哲学,历史,文学等 ),和文理学院教育(ALiberal Arts CollegeEducation)的区别。言下之意是,前者涵盖了所有包括在耶鲁就读历史专业的学生,是按照学科专业方向划分。如此常识性的混淆,仅仅是一词之差,但意义就差之毫厘了。剩下的我就不多说了。

Question:最后一个问题,那为什么很多中国学生在文理学院里整体开心愉悦程度不如综合性大学呢?这是事实吗?该如何解释?

Answer:这个我觉得是事实,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在来说,是因为文理学院更加注重学术和求知,也就意味着学生需要花更多时间在知识上(包括课内和课外),而我们这一代中国同龄人很多时候都受到了从小到大简单唯一的“物质主义,金钱,权利成功学”的影响,自小就以结果为导向的哲学观在学习,也就是所谓的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淘汰他人进入更好的学校,进入更好的学校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有钱有势的工作和社会地位。

这种价值观存在既有它的合理性,赚钱养家让爹娘过上更好的生活也更加是天经地义的,而这的直接影响就是我们中国学生在进入文理学院的学术“苦”海中又不能马上收获立即,短期的回报(高薪工作)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求知最纯真最内在的动力。

外在来说,我认为是部分前往文理学院的学生对于自我定位的过分高估。比如说,一个较为普遍的,哪怕是潜意识里的一种观点是,文理学院Top20就应该有比肩综合性大学Top20是的实力。先不说按排名论是否可取,哪怕真的如此比较,我也不认为是对等的。这种对自我期待不切实际的高估,很容易让人产生怨天尤人的负面情绪,进而让自己沉浸在自我欣赏的幻觉中。古人云,不要妄自菲薄,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

FinalWords

最后我希望有一个disclaimer,就是本文中所提到的文理学院所带来的帮助,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所以注定是有待商榷的。另外,其实liberalarts education,博雅教育,远远不局限于文理学院,在很多顶尖的综合性大学,如Yale,Chicago,Universityof Virginia都可以获得,甚至有过之而不无不及。

其次,虽然我个人中途离开了金融,但是我从来不认为如Ethan一般渴望获得“好工作”的同学是不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处境和考虑。而有时候当现实压力面前,短时间放弃兴趣(比如艺术or 哲学),去努力争取高薪,同时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并且让父母过的更好,这或许才是更令人尊重的。

最后的最后,真心不希望此文(虽然是对另外一文的回应)会引起“大U党”和“LAC党”的论战。各有各的特点,而且都是光环背后,荣辱自知吧。

两篇文章都转自北美留学生日报:http://www.haokoo.com/abroad/1429806.html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14194.html

更多阅读

qq微信电脑客户端怎么下载?如何使用 qq微信电脑客户端

qq微信电脑客户端怎么下载?如何使用——简介qq微信电脑客户端怎么下载?如何使用,微信电脑客户端怎么注册如何登录,qq微信网页版怎么登录?如何安装;现在使用手机微信客户端聊天已经不能满足小伙伴们的需求了,也想在电脑上能和QQ一样的操作和

怎么永久、彻底删除qq宠物? 彻底永久删除手机微信

怎么永久、彻底删除qq宠物?——简介上一篇我们介绍了如何在开机时设置qq宠物不自动登录,很多朋友还想永久、彻底删除自己已经领养的qq宠物,如果把宠物弄死比较耗费时间,重点是很残忍,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永久、彻底删除qq宠物呢?怎么永久、

微信搜不到附近的人有哪些原因? 微信附近人搜不到

微信搜不到附近的人有哪些原因?——简介这种情况应该是大家经常会遇到的,那就是打开微信搜索附近的人,但是半天也没有搜索结果,综合起来,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微信搜不到附近的人有哪些原因?——工具/原料智能手机微信APP微信搜不到附

声明:《转载 美国文理学院到底咋样?两篇对立文章 微信转载文章怎么转》为网友风捎来清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