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悬棺之谜一直不能破解? 三峡悬棺之谜

为什么悬棺之谜一直不能破解? 三峡悬棺之谜

为什么悬棺之谜一直不能破解?

从悬棺之谜这一问题的提出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我国的古悬棺研究也早在1978年的上半年就已经开始进行,随后我国又先后对江西龙虎山、四川珙县、湖南、云南、广西、贵州、浙江等地区的悬棺分别进行过科学考察,2012年4月29日至5月7日,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国家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韩国国立文化研究所等十余个单位的20多位知名专家又对鹰潭龙虎山千年崖墓进行了我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古悬棺科学考察活动和学术探讨。专家证实,我国的悬棺葬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既有春秋晚期也有战国早期的,距今大慨2500年左右,时间长的超过2600年),还一直延续到近代明清。我国的悬棺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等十几个省区,以闽浙赣等地为最多。目前,台湾地区雅美族人仍有悬棺葬习俗。不仅如此,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早在1997年6月也曾提出过悬赏来征集“龙虎山悬棺解谜”方案,还曾收到了海内外关于解谜的近万件信函和文稿,8年后他们又增加悬赏金到40万人民币,不仅仍旧没有人能够解谜,而且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的专题节目以及各地方电视台中,还多次播出介绍龙虎山千年悬棺之谜和某些人提出的解谜方案,遗憾的是到今天仍旧没有人能够真正破解。因为早在十几年前,我就破解了悬棺之谜。我原想破解它并不十分困难,也同样应该有人也会很快破解的,谁知至今仍旧无人能够解谜,所以我不能再沉默不语。由于龙虎山悬赏征集期时间早已经过了,我这个时候出来解谜显然不是为了赏金。我认为解谜前必须先把悬棺之谜为什么一直不能破解的具体原因与分析说清楚,让大家知道到底是哪些方面因素阻碍了悬棺解谜,这才有助于理清解谜思路,明白怎样才算是真正破解了悬棺之谜。若你想知道真正的解谜方案,我将在下文《悬棺大揭谜》中具体讲解,让悬棺之谜大白于天下。

龙虎山风景区征集的解谜方案,要求在符合古时的社会现实条件上解答三个谜团:一是棺木如何进洞?(即龙虎山有些洞穴无法使用仿古吊装法入洞,那么这些棺木是如何放置洞中?)二是葬者何人?(即古越族中究竟是什么人能享受此种崖葬待遇?)三是为何采用崖葬?(即古越族人为什么要采取这种葬俗?)如果征集的方案能够经过专家们的评审鉴定,而且到现场演示后能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则认为此方案破解了千年悬棺之谜,将由龙虎山管委会兑现奖励。可现实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尽管有非常多的不同方案,但从《走进科学》栏目的专题节目中播出的应该算是相对比较好的解谜方案,以及网上登载的众多解谜方案看,基本上都只是局限于解决棺木如何进洞的问题,而没有看到试图去解答“为何采用崖葬?葬者何人?”这二个谜团。我认为,虽然解决棺木如何进洞是解答三个谜团的重中之重,只解决棺木如何进洞,不仅仅是不符合征集要求,不能够破解悬棺之谜,况且现实中所提出的各种方案还远不如龙虎山风景区给游客看的棺木进洞表演节目的绞车定滑轮法(注:很多人认为,解决了棺木进洞就是破解了悬棺之谜,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就是现今即便是能够解答这三个谜团,并且经过这样的程序是完全符合要求的方案,也远远没有真正破解千年悬棺之谜。这是因为“龙虎山悬棺解谜”这种提法和征集解谜方案中要求解答的谜团,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仅禁锢了众多解谜者的思维,也误导了解谜的方向,正是这样的片面认识和解谜思路,阻碍了悬棺之谜的真正破解,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破解千年悬棺之谜的重中之重,不是解决天然洞穴式悬棺的棺木进洞问题,而是首先必须解决凿龛式悬棺的人工开凿龛洞问题。

首先的讲,“龙虎山悬棺解谜”这种提法是不够科学的。因为悬棺葬是在一个非常大的地理范围内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像龙虎山这样某一地区仅有的某一种类型悬棺的个别的孤立现象,所以破解悬棺之谜不仅仅只是某一个地方的事情。如果认为这种提法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由于各个地方的悬棺类型不同,地理条件也不同,那么其它有悬棺的地方也同样都需要提出该地方的悬棺解谜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对每个地方的悬棺一个一个地去全部解谜。而且即便每一个地方的悬棺都解谜了,仍旧没有真正解谜,这是因为每一个地方的悬棺谜团中,都不能完全反映出存在于所有悬棺中的共性谜团,所以还需要再对其中存在的共性谜团进行解谜(本文将会提到这些共性谜团)。因此“龙虎山悬棺解谜”这种提法是片面的,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即便解谜了,仍旧不能算是真正破解了龙虎山悬棺之谜。我们不能为了图省事提这种说法。又因为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悬棺葬群必然存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不是对整个的悬棺葬现象及存在的谜团有所了解,仅仅只是对龙虎山的悬棺葬群存在的谜团去解谜,也只能是见木不见林,闭门造车。不仅不有助于龙虎山这一地区的悬棺之谜的破解,而且也是对真正破解悬棺之谜的一种误解。这是因为龙虎山的悬棺是属于天然洞穴式(注:据专家考察认为,龙虎山所发现的悬棺葬洞穴全是天然洞穴,没有一处是人工开凿的),它只是众多悬棺葬其中的一种,其他还有崖墩式、凿龛式、木桩式悬棺等等各种类型。从实施悬棺葬的难易程度看,天然洞穴式和崖墩式悬棺是属于比较容易实施的一类,能够解决它的棺木安放问题,与真正破解悬棺之谜还差的很远。而凿龛式和木桩式悬棺却是属于很难实施的,这其中的凿龛式悬棺却又是最为困难的。这是因为凿龛式悬棺需要事先人工开凿安放棺木用的龛洞(注:木桩式悬棺和龛洞式悬棺一样,也需要同样的地理位置条件下在崖壁上开凿固定木桩用的小方孔,只不过开凿的难度小一些)。开凿的问题若无法解决,安放悬棺只是一句空话,而天然洞穴式悬棺就不存在人工开凿的问题。这种凿龛式悬棺的龛洞开凿位置,往往是处于好几十米高甚至百多米高的屋檐一样上凸下凹的崖壁上,不仅崖底是河流,而且龛洞位置与上面的屋檐式崖石凸出处的上下距离比较近而相对水平距离比较远(注:尽管有些凿龛式悬棺虽然不是处在凸出的屋檐式崖石下面的凹陷处,但由于所处的整个崖壁都是向外倾斜的,从崖顶垂直吊下时离龛洞的水平距离也同样比较远,因此其开凿的难度也是一样的)。又因为人工开凿龛洞的洞深又很浅,肉眼可见棺木暴露在外。若水平距离太近,容易被雨水淋到,不利于棺木的保存,悬棺也不可能保存到现在(注:龛洞的洞深浅,既能够减少龛洞开凿的工程量,棺木又能够更加通风保持干燥。而天然洞穴式悬棺的棺木是放在离洞口有一定距离的洞内,不会被雨水淋到而受潮,有利于棺木和尸骸的保存,而且有的洞口还有封门板防止雨水进洞,所以天然洞穴式悬棺的洞口上面不需要屋檐式的崖石来挡雨,因此天然洞穴式悬棺一般不在屋檐一样上凸下凹的崖壁上,人从崖顶垂直吊下时,一般都很容易荡进洞内。而凿龛式和木桩式悬棺由于所处崖壁上面有屋檐一样的凸出崖石,所以不论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人很难到达崖壁。因此这两种悬棺的开凿和安放实际上已经成为所有悬棺中最让人迷惑不解的最大谜团)。再加上龛洞开凿位置的崖壁处本身又很光滑,无任何可攀附之物,人在此处完全无法立足。如果采用龙虎山风景区给游客观看的安放棺木表演节目的绞车定滑轮法,针对这样的崖壁去开凿龛洞,当人从崖顶垂直吊下到达龛洞开凿的水平位置时,吊在空中的人因为离上面屋檐式的凸出崖石比较近而相对崖壁的水平距离比较远,一般不小于二米多甚至更远的距离,受摆动幅度的制约,则很难到达凹陷处崖壁。人即便能够到达崖壁,也因无攀附之物,仍旧无法立足。无法立足所以也就谈不上开凿的问题了。不要说龛洞的开凿,就是现今采用绞车定滑轮法,仅仅只针对遗存空着的龛洞进行棺木安放。由于龛洞的高度和宽度以及深度的大小仅仅只是刚好能够横着平放进一具棺木,因此其洞口的大小和深度也远比天然洞口小很多,所以吊在空中的人即便能够荡到龛洞的崖壁,也很难能够再荡进龛洞,就是即便能够进洞,人也无法在龛洞里面把棺木向里面拉以实现棺木的安放。再者,我们即便能够解决开凿龛洞的以上难题,又因为开凿龛洞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完成,还必须解决怎样才能够非常安全、方便地让石匠在开凿过程中多次上下到达崖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开凿龛洞就很难顺利地进行。而天然洞穴式悬棺的棺木安放就不存在多次到达崖壁的问题。总而言之,仅就棺木的安放就比龙虎山绝大多数天然洞穴式悬棺要困难很多,更不要说对龛洞的开凿问题了。从已知木桩式、凿龛式悬棺的有些崖壁上看,除存在有安放棺木用的木桩和龛洞外,还另外有一些零星木桩小方孔,但从其分布的位置和数量看,仍旧不是古人修栈道而留下的。虽然修栈道可以到达凹陷处崖壁,因其工程量大,人死后实施工程则时间来不及,事先准备好又不现实,因此古人也不可能是用栈道法来实施凿龛式悬棺葬的。如果采用某些人提出的搭架法、云梯法等等从下往上去实施安放棺木的一类方法,又因为崖底是河流而且位置太高,仍旧不能够到达凹陷处崖壁开凿龛洞安放悬棺。大家知道在专题报道龙虎山悬棺之谜的电视节目中,对龙虎山洞口最低且安放难度较小的天然洞穴,在现场演示过的这四种从下往上的棺木安放方法,虽然是众多方案中选出来相对较好的方法,都被专家认为有问题从而被否定,就足以说明这类从下往上的棺木安放方法不太可行,所以更不要说用这类方法对凿龛式悬棺的开凿和安放了。综上所叙,正因为天然洞穴式悬棺的安放只是众多悬棺中最容易的,它和崖墩式悬棺安放难度相接近,解决其棺木的安放并不等于解决了其他悬棺的安放问题,因此不能够看着是破解了悬棺之谜。而凿龛式悬棺的开凿和安放难度又是所有悬棺葬中最大的,所以其开凿和安放方法也就有其代表性和通用性,若能破解其方法,其他类型的悬棺既可以用此方法开凿安放,也可以根据其地理条件加以变通安放。因此要破解悬棺之谜,不仅仅只是如龙虎山风景区所要求的解谜方案那样,去解决棺木如何进洞的问题,而是必须首先解决符合古人社会现实条件的,能够安全方便地到达凹陷处崖壁开凿龛洞和安放棺木的方法。而开凿龛洞又是其中的关键,因为它比棺木的安放更加困难。开凿龛洞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安放棺木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从悬棺葬形成的时间跨度之长看,它至少有2600多年的历史,还一直延续到近代明清时期,而且从已知的分布地域之广看,它不仅仅只是我国才有,还包括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区。仅就我国来说,南方的十几个省区都有悬棺葬遗存,因此,悬棺葬不应该也不仅仅只是古越族人才特有的,而龙虎山悬棺又只与古越族人有关。仅从这一点看,所谓的破解龙虎山悬棺之谜与真正破解悬棺之谜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既然悬棺葬有这么广的地理分布和有这么长的历史,从理论上讲,它应该存在有一种通用的简便易行的适合各种类型悬棺葬的实施方法。这种方法自然就应该是凿龛式悬棺的开凿龛洞和安放棺木的方法。

第二,我们在破解悬棺之谜时,不仅仅需要解答“怎样开凿龛洞和安放棺木”的谜团以及“葬者何人?为何采用崖葬?”这二个谜团,还必须解答存在于悬棺葬中的另外二大谜团。

这二大谜团是:纵观悬棺葬的遗存分布,为什么几乎都在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上?为什么几乎都在南方的广大地区而北方地区却很难看到?悬棺葬中存在的这二个共性谜团,仍旧是现今所知解谜方案中没有考虑到或无法解释的问题,甚至是众多解谜者还不知道有这二大谜团,更不要说去解谜了(注:从专题报导龙虎山悬棺之谜的电视节目中,仅仅只对龙虎山天然洞穴式悬棺的谜团作了介绍,既没有涉及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悬棺总的分布情况以及悬棺类型的种类,也没有提到悬棺葬遗存分布的这二个共性谜团,尽管这二个共性谜团在很早之前就有人提出。以至众多的解谜者缺乏对悬棺葬现象的整体了解,由此去解谜,其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对这二大谜团若不能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悬棺之谜仍旧不能够算是真正破解。实际上这二大谜团与古人在实施悬棺葬时,必须使用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特殊生产工具有关。又因为这种生产工具即便在古时候,也只在某个专门领域内的人才使用它,这个专门领域内的工作又只与江河有关,而其他的绝大多数人也仅仅只是对这种生产工具有其慨念而已,因此对它的真正了解是很欠缺的。而且制作它的原材料产地又受其地理纬度所局限,因此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悬棺遗存的这种分布特点。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部分地区还尚有极少数人使用这种生产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生产工具就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后消失了。(注: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地区和台湾省以及我国长江流域的南方许多省份都存在有零星分布的悬棺葬群,而北方地区只有在山西省宁武城西70公里处小石门村的石门悬棺,是考古专家考证认为的,迄今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唯一崖葬群。)

第三,还必须解决古人是用什么绳索,来吊运千多斤棺木进洞的。这仍旧是无法回避的也是众多解谜方案没有解决的问题。

不论是绞车定滑轮法,还是目前已知的各种解谜方案,基本上都不是古人吊运安放棺木中使用的绳索。因为从已知悬棺看,绝大部分的棺木都是采用整块木头挖凿而成,而且很多是用楠木制作。这样的棺木轻的有好几百斤,重的达千多斤。在2600年前,既没有能吊起千多斤棺木的钢索,也没有现今吊放棺木进洞实验用的绳索。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绳索一般为棕、麻绳。若作成能承受千多斤拉力的棕、麻绳,则它的直径应不小于三、四厘米。棕、麻绳表面粗糙又不耐磨且摩擦阻力大,用这种很笨重的粗绳在吊运棺木进洞过程中,难免和崖石发生强烈摩擦后出现断裂,也容易发生被树木、杂草、石缝卡住,使吊运不能正常进行。况且仅一根百多米长的这种粗绳制作时就需原材料不少,不仅费工费时,而且又难作它用,大多只能一次性使用,所以成本很高。因此用棕、麻绳吊运千多斤棺木不太可行,若取其他常用材料编绳又不及棕、麻绳好。古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因此要解悬棺之谜的又一关键问题是知道古人采用什么绳索,这样的绳索必须能承受千多斤的拉力和没有棕、麻绳的缺点。这又恰恰是现今的众多解谜方案中没有解决或被忽略的问题。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在龙虎山现场演示棺木进洞实验的各种方案中,用棕、麻绳一样也可以把棺木吊运进洞的。”我认为,由于这实验时用的棺木太轻,离一千多斤差得太远,实验选择的洞口高度也太低,并且它只是针对安放棺木最容易的天然洞穴而不是最困难的凿龛式洞穴。在棺木上升过程中,棕、麻绳若遇见凸出的崖石或者石缝隙,绳索的拉力不仅会陡然增大也可能拉不动,与崖石强烈摩擦时也容易出现断裂。而古人吊运棺木用的绳索是能够应付各种情况的,它的特性类似于现今的钢索而且具有取材方便,制作容易,成本极低的优点。

第四,在破解棺木如何进洞谜团的过程中,已知的解谜方案思路不符合古人的实际情况。

在破解棺木如何进洞的谜团过程中,最早提出的方法有堆土法、搭架法、栈道法。由于这三种方法与古人的实际情况相差太远,不仅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而且由于悬棺的棺木两端都有拴绳的孔或木柄,所以专家认为棺木是吊运进洞的,而不是这三种方法把棺木抬举进洞的,因此它不仅被专家否决,专家还提出了解决棺木吊运进洞的绞车定滑轮法,并且在现场演示中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后来龙虎山风景区让游客观看的棺木进洞表演节目所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派人从后山爬上崖顶固定好绳索和定滑轮,人从山顶吊下到达洞穴的高度后,吊在空中的人再荡进洞中,因崖底是河流,所以把绞车固定在崖底岸边的空地上(注:龙虎山表演节目所选择这个洞口的崖底下面刚好有岸边的空地,而其他的洞口的崖底下面直接是河流,都没有这样的河岸与空地),通过人力使绞车和定滑轮把棺木吊上去,最后由洞中的人把棺木拉进洞以实施棺木的安放。因为在铜录山铜矿遗址也发现过3300年前的一个古代绞车木辘轳,说明古人把棺木吊运进洞时可能使用过绞车,但由于2600年前不一定有定滑轮,因此这种方法仍旧不能算是古人采用的方法(注:此方法有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定滑轮)。为破解龙虎山悬棺之谜,后来龙虎山风景区就提出悬赏以征集解谜方案,尽管收到了近万件的信函和文稿中有几千种方案,但得到专家的初步认可并且允许到现场演示的只有三种方案。这就是大家能够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的解谜方案的实物演示。第一种方案的方法是香港奇人的吊绳器具搭建的一个空中支架。它由许多绳索和长圆木料组成,在工人们“一抬一拉”配合下,最终靠空中支架上四个人的手力把实验用的棺木提拉上去,将棺木放入指定的位置。这种方法虽然不用绞车和定滑轮,但由于实验用的棺木比较轻,而古人的悬棺很多有一千多斤重,靠四个人的手力是拉不动的,更何况有的洞口有一百多米高,因此这种方案被专家否决了。另一种方案的方法是木头制的方形筐中固定一个绞车,通过筐里面的人转动绞车使筐上升,带动实验用的棺木上升从而达到棺木进洞的目的。这种方法虽然比第一种方法省力,但又同时增加了很多重量。由于筐的体积比棺木大,当崖壁不是直上直下而是有些向里倾斜时,木筐也就不是悬空垂直上升而只能够紧贴着崖壁往上升。如果筐在上升过程中遇见崖壁上的凸出物就会被卡住,继续上升就会出现困难。这种方法虽然只使用绞车不需要定滑轮,受筐的体积和升力的限制(要增加升力必须增加体积和人数,因此增加的重量基本上又抵消了增加的升力),所以同样的原因,它只能够对容易实施的且很低的洞口实施棺木安放,因而又被专家否定了。第三种方案是云梯法。它由固定在地面的绞车把木梯一节节升上去直至洞口,最后用绞车把棺木吊升至洞口再放入洞内。这种方法必须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才能够把棺木提升上去。由于提升的高度受到了限制,对一百多米高的悬棺洞口,这种方法就不太可行。又因为一般悬棺洞口的崖底下面都是河流而没有河岸,要保持稳定又必须在地面上进行,所以这种方案也被专家否定了。总而言之,到目前为止比较好的只有这三种方法加上专家提出的绞车定滑轮法。具体的讲,绞车定滑轮法和云梯法因是在崖底的地面上使用绞车,所以能够用较多的人力提升较重的棺木,绞车定轮法可行度相对较好一些,而云梯法却受位置和提升高度的限制。另外二种方法,因为人是在空中,受人数的限制所以提升的重量受到了限制,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总的来说,这四种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从下往上把棺木提升进洞口,都是针对龙虎山洞口比较低且棺木容易进洞的洞穴,棺木也比较轻,而且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仿古吊装法。不仅如此,到目前为止已知的其他方案大多也是从下往上提升棺木进洞而且也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方法。在2600年前,由于生产力落后,把一千多斤的重物从下往上垂直提升到一百多米高的空中是很困难的,可实际上对于好几十米甚至一百多米高的悬棺安放,古人却轻易地作到了。他们是怎么作的呢?显然现今大家的这些方法的解谜思路不符合古人的实际作法。由于在龙虎山现场演示过的方法中除云梯法外的另外三种方法,都需要人从后山上到崖顶后先把绳索固定好才可能进行。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解谜思路,先让人从后山上到崖顶并在崖顶固定好绞车(注:即便是龙虎山洞口最高的且后山最陡峭的金枪峰,人也能够从后山上到崖顶)。因为后山一般都是有一定的坡度而不是直上直下的崖壁,再利用绞车把棺木从后山拉上崖顶或用人力把棺木抬上崖顶,实际上古人也有其他方法把棺木运上崖顶,再通过绞车把棺木慢慢向崖下面吊运。这样向下吊运当然比龙虎山现场演示方法中的棺木向上吊运要容易得多。因为龙虎山大多数的天然洞穴,人是能够荡进洞口里面的,因此就可以很容易地把棺木拉进洞内进行安放。这种吊装法和绞车定滑轮法有些类似,所不同的是吊运棺木进洞不再是从下往上而是采用从上往下进行的,而且也不需要定滑轮。这既符合古时候的实际情况,并且同样比较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相对而言,它比绞车定滑轮法要好。实际上大多数洞口的悬棺安放,古人都是这样进行的。我这样说,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有实际依据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悬棺的棺木两端左右角都有孔或木柄,专家认为这是吊运棺木拴绳用的,也就是说,吊运棺木时这四个角上应该要拴绳。而龙虎山现场演示的这四种方法在从下往上吊运棺木时,都是只对棺木拦腰捆好后,利用棺木正中的一至二根绳索向上吊运的,而没有在棺木的四个角上拴绳。显然,从下往上吊运棺木不需要在四个角上拴绳就能够进行。可为什么古人在吊运棺木时必须要在棺木的四个角上拴绳呢?这也说明古人吊运棺木不应该是从下往上进行的。既然不是这样,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古人是从上往下吊运棺木进洞的。我猜想,专家因为棺木两端左右角都有拴绳的孔或木柄,从而知道棺木是吊运进洞的,却没有对古人为什么必须要在四个角拴绳而没有想到这一点呢,还是认为从上往下吊运棺木进洞不可能做到。我们知道,受风化的影响,从崖顶平面到直上直下的崖壁之间,一般不可能成直角形状,必然经过一段坡状的过渡地形。如果我们按前面提到的这四种方法吊运棺木演示那样拴绳,把棺木慢慢向崖下吊运通过这样的坡状地形时,受重力和拉力的影响,棺木只能是向山坡这一面侧倒着向下滑,因此棺木里的遗体也必然发生侧翻。这是在运送死者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的情况。如果我们在棺木的四个角上拴绳经过坡状地形向下吊运时,随着坡度的变化随时调整棺木外面二根绳和里面二根绳的长度,就可以始终保持棺木处于水平状态向下滑(注:棺木每一端的内外绳实为同一根绳在一根木棒上缠绕一、二圈后吊在木棒上的,转动木棒即可以调整内外绳的长度。这是因为木棒转动时,内外绳的长度是同时此消彼长的。木棒上另外拴了一或二根绳拉着和绞车相连)。如果棺木的底面与侧面成为直角状,这样向下滑动时,就只有直角的地方与山坡接触,棺木必然发生晃动或抖动,而且向下滑动的过程也不够顺畅。要使棺木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能始终保持水平稳定,就必须增大棺木与山坡的接触面积,而船形棺木就成了最佳选择。这就是悬棺棺木为什么要作成船形的主要原因。如果不这样作,向下滑动时,仍旧有可能出现棺木向山坡这一面侧倒的情况,而且也只有这样作,不管坡度怎样变化,才能够始终保持棺木处于水平状态时有一定的面积与坡面接触,使棺木能平稳地顺利下滑(注:我国在2012年的这次对龙虎山悬棺科考中,从发现的棺木看,有船形、房屋形、椭圆形、圆筒形、扁形和长方形。房屋形和船形的侧面与底面的形状相同,而椭圆形、圆筒形又和船形的下部形状类似,所以以上四种形式的棺木在山坡上向下滑动时的效果是一样的。专家认为房屋形的基主身份较高,椭圆形次之,扁形棺木一般用来葬小孩。因此,我认为棺木之所以作成船形且四个角都有拴绳的孔或木柄是基于向下吊运时的考虑,而扁形、长方形棺木则可能是因为其他方面的考虑。在这之前对于悬棺的棺木为什么要作成船形,有的解释是:古时候的各种葬俗普遍都反映了百姓“生于斯亦葬于斯”的生活习俗,而悬棺葬的遗存分布几乎都在临江面水的崖壁上,因此悬棺葬应该是临水而居的船夫等人,所以他们在实施悬棺葬时就把棺木作成了船形)。

由于要成功实施我说的这种吊装法的前提是事先人能够荡进洞中,而龙虎山150米高的金枪峰,人虽然可以从后山上到峰顶,可洞穴有一百多米高,不仅是龙虎山悬棺洞穴最高的,而且洞穴是处于屋檐一样上凸下凹的崖壁上,当人从崖顶垂直吊下时,因受摆动幅度的制约荡进洞很困难。人无法进洞,也就谈不上棺木的安放。这种受摆动幅度制约的原因和凿龛式悬棺的情形差不多,都是因为吊在空中的人离上面凸出崖石的上下距离太近,而相对离洞口的水平距离太远所造成,这一段水平距离似乎就成了解决问题不可逾越的障碍。不仅如此,由于金枪峰有些洞穴还非常窄小,塞进棺木后,人就无立足之地,很难想象人是在高空中把棺木塞进去的,因此金枪峰的洞穴是龙虎山所有天然洞穴中实施棺木安放难度最大的。所以普遍认为对于这样的洞穴,从上向下吊运棺木进洞不可能做到。这也许是各种解谜的方案,为什么基本上都是解决如何从崖底向上吊运棺木进洞的一个原因。也许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最早的绞车定滑轮法是专家提出来的而且是成功的。它针对的是高度较低,人容易荡进的洞穴,人也容易在洞里面把棺木拉进去进行安放,并且采用的是从下往上吊运棺木进洞的方法且棺木也比较轻,而且当初演示成功后,媒体就报道它破解了悬棺之谜,只不过后来专家认为因为2600前不一定有定滑轮,所以才不符合解谜要求。因此大家解谜时考虑的重点是在同样的条件且不使用定滑轮的情况下,去寻找也是同样从下往上吊运棺木进洞的其他方法,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误导解谜思路的情况。由于很多解谜者对整个悬棺葬现象及存在的谜团不够完全了解,也对真正破解悬棺之谜缺乏足够的认识,片面的认为针对这样的洞穴只要解决了棺木进洞就是破解了悬棺之谜,再加上这样的洞穴只是龙虎山安放棺木比较容易的,而不是像龙虎山金枪峰这种难度最大的,以至专家有充足的理由能够对后来允许到现场演示的这三种方案(也包括众多的其他方案)进行否定。因此这种从下往上吊运棺木进洞的方法,对于比较容易实施的或者不是太高的天然洞穴,倒还可以能够对很轻的棺木实施进洞。由于崖底是河流,古人安放的棺木又是一千多斤重,随着洞穴高度的增加,实施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当洞穴达到好几十米接近一百多米高时,实施棺木进洞就几乎不可能办到。所以我认为这就是经过这么多年所提出的几千种解谜方案,为什么都无法破解龙虎山悬棺之谜的主要原因。因为这样的解谜思路不符合古人的实际情况。这种从下往上吊运棺木进洞的方法不能够满足对所有天然洞穴的悬棺安放,更不要说对凿龛式悬棺的棺木安放。除了解谜思路方面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讲,能否解谜和龙虎山风景区的切身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破解了谜团未必就是好事,龙虎山有了这个谜才更有魅力,才有这么多的游客前往。这40万赏金,说不定就是吸引眼球的手法罢了。这也许是龙虎山风景区为什么要提出这种误导解谜的,存在很大局限性的,不可能真正解谜的悬赏征集要求的原因,因此也就从客观上严重阻碍了悬棺之谜的真正破解。即便有人提出了真正的解谜方案,也难免受到重重阻力,甚至会遭到有关部门打压的命运。这也是我写《悬棺大揭谜》一年后为什么要写本文的另一个原因。我们缺的不是对悬棺之谜的破解,而真正缺的是应有的科学态度。

难道说使用仿古吊装法棺木无法进洞的像金枪峰这一类的洞穴,就真的不可能实施从崖顶向下吊运棺木进洞吗?事实上很多问题的解决,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科学上很多的发现与发明都是因为不同常理的思维方式和采用了一定的方法有关,只不过这些方法是大众普遍不容易想到的。古人正是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把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把这种非常困难的事情化为简单容易。实际上古人对金枪峰这一类的洞穴,仍旧是采用从崖顶向下吊运棺木进洞的。这种方法就是凿龛式悬棺的棺木安放方法。只要是人能够上到崖顶,这种方法就可以完全就地取材,不受这一段水平距离的限制,把一个工作平台顺利地牢牢悬空固定在崖壁上任何一个你想去的地方,自然也可以把工作平台固定在像金枪峰这样的天然洞口处。这种方法因为有绳梯从崖顶通向工作平台,人就可以非常安全方便地多次到达工作平台上。这个工作平台非常类似于现今住宅的外阳台而且非常稳固安全,石匠在上面就可以顺利的开凿龛洞。由于有绳梯从崖顶通向工作平台,采用我所说的这种吊装法把棺木从崖顶靠近绳梯的旁边向下吊放时,在绳梯上的人就可以方便地操控木棒,使棺木始终处于稳定的水平状态,直至到达工作平台放入洞里。悬棺安放结束后,就可以很快顺利地撤除工作平台和绳梯等物品。由于这种方法事后在崖顶和崖壁处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会让人看不出悬棺是怎样安放上去的,所以悬棺的安放就成了让人迷惑不解的千古之谜。这种凿龛式悬棺的开凿和安放方法安全可靠、简便易行、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取材方便,只需要极少的人力物力,完全符合古时候的社会现实条件,并且适应各种地形各种类型的悬棺安放,因此它特别适合普通百姓实施悬棺葬的需要。它不仅不违背我国安葬习俗的宗教信仰,并且有能使尸骸保存得更安全长久,能避免人兽和其他因素侵扰的突出优点。虽然我国自古以来采用最多也最普遍的是土葬,但由于土葬没有它的优点,而且又只有极少数人才掌握这种安葬方法,所以在特定的情况下,百姓中的某些人就会采用这种取代土葬而安葬死者的独特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风俗习惯也会慢慢地发生一些改变,悬棺葬也就自然地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它也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形成了今天我们猜不透的“千古之谜”

限于篇幅,对于凿龛式悬棺的开凿和棺木安放的具体方法,“葬者何人?为何采用崖葬?”和悬棺葬中的另外二大谜团,古人采用什么绳索来吊运棺木以及把棺木运上崖顶的其他方法等方面的疑问,我将在下文《悬棺大揭谜》中详细讲解。

邬文光(重庆)

2012年10月10日

附:1、《悬棺大揭谜》一文。

2、开凿龛洞安放悬棺示意图。

悬棺大揭谜

---续接《为什么悬棺之谜一直不能破解?》一文

本文仅对《悬棺大揭谜》原文中涉及《为什么悬棺之谜一直不能破解?》一文中应该讲解的内容进行阐述。

一.为什么说古人是采用纤绳绳梯竹梯法实施悬棺葬的

2600年前,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绳索一般为棕、麻绳。这一类绳索表面粗糙又不耐磨,若作成能承受千多斤拉力的,则绳索的直径应不小于三、四厘米。而且用这种很笨重的粗绳不论是从下往上还是从上往下吊运棺木时,又难免和崖石发生强烈摩擦后出现断裂,也容易发生被树木、杂草、石缝卡住,使吊运不能正常进行。仅一根百多米长的这种特粗绳制作时就需原材料不少,不仅费工费时,而且又难作它用,大多只能一次使用,所以成本很高,一般百姓难以承受。因此用棕、麻绳吊运千多斤棺木不太可行,若取其他材料编绳又不及棕、麻绳好。古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发现,慈竹蔑条的抗拉强度极高,故我国民间有“一蔑吊千斤”的说法。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用楠竹搭建筑用的脚手架时(注:那个时期的建筑脚手架一般都是用楠竹搭建),常常不用细铁丝而用慈竹薄蔑条捆扎。这是因为后者比前者不仅成本更低,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抗拉强度更高,捆扎的脚手架更加稳固。因此在那个年代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科普丛书中,专门就此原因及慈竹蔑条的抗拉高强度作专题讲解时就是这样介绍的。在那个年代以前,大木船过急流险滩时,常采用慈竹蔑条编成食指粗的纤绳(重庆地区叫纤藤)拉船上行。尤其是当滩险水流又特别湍急时,就需要很多人拉纤。这时一根纤绳上至少承受着一、二千斤以上的拉力。拉纤时,纤绳不可避免地要在河边的杂草、石缝和水中穿行,而且时常与河边凸出的石头尖棱发生强烈摩擦。因为编制纤绳的慈竹蔑条的硬度高,表面又很光滑,所以纤绳耐磨耐用(注:因为纤绳的蔑条竹青在外面,而竹子表面的竹青部分硬度最高),虽然长期处于这种极端的条件下使用,却很难因为磨损而导致断裂,也不易被杂草、石缝卡住,反而是河边的岩石上常见被纤绳磨出的很深的沟槽。拉纤时,常常因为河边地形的限制,船行方向和拉纤的方向不一致,这时候的纤绳往往必须绕过凸出的岩石,在岩石拐弯处抵住使绷紧承受拉力的纤绳成为折线状,这时候的纤绳必然与岩石发生异常强烈的摩擦。天长日久,此处的岩石就会被磨出许多很深的沟槽。纤绳又比同样粗细的棕、麻绳轻便,也没有棕、麻绳吸水性强,并且不会因泡水降低它的抗拉强度和耐用度。纤绳的抗拉强度高还在于它特殊的编制方法。其他的绳索基本上都是靠拧结而成的,所以绳索承受的拉力小于其纤维承受的总拉力,从而降低了整个绳索的抗拉强度。纤绳的编制不需要拧结,一根纤绳能承受的拉力和所用材料能承受的总拉力差不多,从而使纤绳的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化。由于我从小在重庆嘉陵江边长大,家离江边很近,小时候常在江里游泳或江边玩耍,每到夏季涨水时,常见纤夫拉纤(注:我住家的这一段嘉陵江处于长江的交汇口,紧靠交汇口附近的这一段两江北岸在我小时候时有专门的拉纤人,所以在夏季涨水时才常看见拉纤,其他地段一般不容易看到)。后来当知青的十四年中,因为自己比较好学,不仅是当地农村的各种农活,就是很多的工匠活也几乎都干过,例如:蔑匠、打油匠、木匠、石匠等,其中尤对蔑匠活比较熟悉,因此对慈竹和纤绳的特性比较了解。慈竹在我国南方地区极为普遍,生长又快,生长足一年的一根竹子就可以编纤绳约十来米长。因纤绳是用慈竹厚蔑条而不是薄蔑条编成,所以纤绳性硬,不柔软,抗拉强度高,其特性类似于现今的钢丝绳,因此不便于捆绑打结,除拉纤外难作它用,故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用它。若考虑其柔软性,可用慈竹薄蔑条编绳,如耕田拉犁用的牛鼻绳,但又只能用生长不足半年的嫩竹子表面很薄的一层竹青来编。又因为凡是用薄蔑条编绳,又只能靠拧结方式编制,不可能采用纤绳的编制方法。所以用薄蔑条编的绳索,虽然比棕、麻绳的抗拉强度高很多但却远低于纤绳,并且耐磨性也比纤绳差得多,制造成本也高得多。由于采用慈竹划出的蔑条柔韧性比一般的竹子更好,更适合编制如蔑席、背篼、撮箕等各种生活用的竹器,所以使用更广泛,栽种得更普遍。南方农村大多每户农舍附近都有慈竹林,因此编制纤绳就地取材也就方便容易。综上所述,因为纤绳成本极低,取材方便,不怕水,重量轻,经久耐用又耐磨,更主要的它是古时候抗拉强度最高的唯一绳索,一根纤绳少说也能承受一、二千斤以上的拉力,所以它必然成为吊运安放悬棺最理想的绳索,成为实施悬棺葬不可缺少的工具。又因为拉纤只在河边进行,纤绳只是一种专用工具,其他地方又不使用,所以只有船工和纤夫对纤绳最为熟悉,离河近的百姓才可能对纤绳的特性有一些了解,而离河较远的百姓就相对差的多,绝大多数人只是有纤绳这个概念而已。因此缺少纤绳这种工具,实施悬棺葬时要吊运千多斤的棺木就难于办到。再加上慈竹只生长在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也就不容易取得纤绳这种生产工具,所以能实施悬棺葬的可能性就更加小得多。这就是悬棺葬的遗存分布,为什么几乎都在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上,为什么基本上只在南方地区出现,不仅分布的范围非常广,并且有众多的悬棺葬群,而北方地区仅仅只发现了一处悬棺葬群的真正原因。

绳索的问题解决后,还必须解决凿龛式悬棺的开凿问题。当人从崖顶向下吊放到达屋檐式崖石下面的凹陷处高度时,人是悬吊在空中并且离凹陷处崖壁至少有二米多远,还应解决采用什么方法,人能够方便、安全地通过这段水平距离,到达凹陷处崖壁并站稳脚跟的问题。古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我们知道,以前称重用的杆秤,当秤盘和秤砣的向下力矩平衡时,秤杆就处于水平状态。这时秤杆的两端与向上提的提索之间,就存在一个水平方向的距离。根据这个原理,若把从崖顶向下吊放的纤绳,看作是秤杆上的提索,在纤绳的下端吊放一个类似秤杆的水平装置,通过装置的两端系着的向下四根长纤绳,让崖底的人进行牵拉,不就可以使水平装置的某一端靠近凹陷处的崖壁吗。若下面牵拉水平装置两端的力矩保持平衡稳定后,这时候的水平装置也就平衡稳定了,水平装置的一端也就能够抵在凹陷处的崖壁上。崖顶上的人,不就可以沿着纤绳下到水平装置上,并到达水平装置靠近崖壁的一端开凿龛洞吗。现今基本上不用杆秤,可是杆秤却是古人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古人很容易根据这个原理,采用适当的方法开凿龛洞安放悬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我经过反复推敲后认为,古人开凿龛洞安放悬棺,应该是采用以下的实际作法。

在开凿龛洞的过程中,为方便安全地让石匠从崖顶到凹陷处崖壁的多次上下,已把悬吊水平装置的纤绳,改成用纤绳作成的绳梯,水平装置采用楠竹梯,绳梯与楠竹梯之间的连接形成吊篮状。当楠竹梯从崖顶向下吊放时,楠竹梯能自然形成水平状。(参见“开凿龛洞安放悬棺示意图”)楠竹梯在我国南方很常见,取用方便,而且强度好,重量轻。采用木梯或其他装置均不如楠竹梯好。绳梯与竹梯的两端分别各连接两根短纤绳形成吊篮状时,短纤绳之间的夹角应不大于120度。这样作的目的是当竹梯承受重力时,短纤绳的拉力不大于绳梯所承受的拉力。绳梯与竹梯的正中也需要连接,一方面方便人从绳梯下到竹梯上,同时在竹梯承受重力时,竹梯不容易出现弯曲变形。竹梯两端再各系两根向下牵拉竹梯用的长纤绳,以方便在崖底的人牵拉稳定竹梯之用。开凿龛洞安放悬棺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人从后山上到崖顶,固定好绞车,从崖顶向下放绳梯、竹梯、长纤绳。下放竹梯的高度及左右位置由崖底远处的人指挥控制。当竹梯下放过程中遇见凸出的崖石不能顺利下放时,可以由崖底远处的人牵拉长纤绳使竹梯继续下放,直至下放到达开凿龛洞处崖壁的高度。这时候吊在空中的吊篮状竹梯因为重力作用就会自然形成水平状。绳梯、竹梯和纤绳之间的连接是事先系好的。因纤绳远不及棕、麻绳的柔软性好,不好捆绑,它们之间的连接应采用棕、麻绳之类的绳索捆绑。

2、选择楠竹粗壮的一头作竹梯的内端头。因绳梯与竹梯正中的连接处到内端头的距离,略大于凸出崖石到凹陷处崖壁的水平距离(若一个竹梯的长度不够,可以另外加竹梯捆绑以延长竹梯的整个长度,以保证正中的连接处到内端头的距离达到要求),当崖底的人牵拉四根长纤绳,使吊在空中处于水平状的竹梯内端头垂直抵向凹陷处崖壁时,依靠吊篮状竹梯本身的重量,就会产生一个向崖壁的水平压力,使内端头能够自然紧贴崖壁。这是因为吊在空中的吊篮状竹梯的重心在绳梯与竹梯的正中连接处,当竹梯的内端头抵向崖壁时,重心就会被略微抬高并且外移,因此竹梯就会产生一个向崖壁的水平压力。

3、当竹梯内端头垂直抵住崖壁后,先把崖顶的绳梯固定好,再面向崖壁让崖底的人把竹梯左右每一边的两根长纤绳在崖底的绳头合在一起,分别向崖底左右两边的崖壁方向受力绷紧拴好。这时应该使崖底左右两边受力点之间的距离足够大,在崖底远处看时,竹梯被崖底的左右两点和崖顶的一点绷紧固定住。这样作的目的,就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使竹梯稳定。当人在竹梯上移动时,使水平状竹梯不易产生上下左右晃动。因这时竹梯外端头的两根长纤绳也是向崖底的崖壁方向受力,就会使竹梯外端产生一个向崖壁垂直方向比较大的水平压力,使竹梯内端头能紧紧地抵住崖壁,而不易产生纵向抖动。因事先已在竹梯内端头绑上了如草鞋一类的东西,增大了竹梯内端头与崖壁之间的摩擦力。因此,当四根长纤绳在崖底左右两边受力绷紧固定后,竹梯就更不易产生上下左右晃动和纵向抖动,有利于石匠在竹梯内端头对崖壁进行开凿工作。因纤绳受力时在长度方向上的变化比棕、麻绳小,人在竹梯上移动时可以减小竹梯的晃动,这也是崖底牵拉竹梯用长纤绳而不用棕、麻绳的另一个原因。

4、系好保险绳后,石匠就可以沿着绳梯安全方便地下到竹梯上。由于此时悬在空中的竹梯离崖底一般有几十上百米高,上面风很大,在竹梯上移动难免有一些极轻微的晃动,人也极易因为恐高而紧张害怕。为了保证绝对的安全和消除人的紧张情绪,从崖顶下放竹梯前,已经在竹梯上铺上长木板并加以固定,同时在竹梯上的绳梯与内端头的短纤绳之间固定了防护网。人在竹梯的木板上向内端头移动时,就会被左右的防护网包围,即便因晃动人也不可能从竹梯上掉下去。选择楠竹粗壮的一头作竹梯内端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一段距离的竹梯宽度要大一些,人便于从防护网之间移动。况且,人在木板上移动时是系好了保险绳的。这样就保证了人能够绝对安全方便地从崖顶到凹陷处崖壁的多次上下。石匠到达凹陷处的崖壁后,可以在崖壁上紧靠两内端头的地方左右各开凿一个小方孔。把木桩打入孔内后再把木桩与竹梯内端头捆绑固定,这样竹梯的内端头就牢牢地固定在崖壁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小的工作平台,这时再开凿安放悬棺的龛洞。石匠开凿龛洞的每一下敲击,就会对竹梯产生一个由崖壁向外的反作用力,若竹梯外端两根长纤绳绷紧固定时所产生的向内拉力不能够完全抵消时,就会使竹梯发生向外方向轻微的水平抖动。把木桩与竹梯内端头的捆绑固定,就是使竹梯内端头尽量做到不抖动和晃动,有利于开凿龛洞的更加顺利进行。如果不这样开凿木桩小方孔,我们也可以在竹梯的左右两边一定距离的崖壁上,另外开凿木桩小方孔固定木桩,横铺上比较宽的长木板,再把竹梯、长木板和木桩一起捆绑固定好,形成一个长度很短的栈道式的比较大的木板工作平台(注:示意图中既没有画出长木板,也没有画出崖顶的绞车和向下吊放的棺木)。这个时候的竹梯就成为连接绳梯和工作平台之间的吊桥,形成绳梯、吊桥、工作平台的三位一体。这样,就可以让二至三人在工作平台上同时进行开凿,以加快开凿的进度。当然也可以利用农闲时间事先开凿好龛洞,待人死亡后再去安放悬棺。如果在工作平台外围再加上防护网,工作平台就变成类似住宅用的“外阳台”,人在“外阳台”上开凿龛洞就更加安全方便。当竹梯内端头与木桩捆绑固定后,系在内端头与崖底两受力点之间绷紧的两根长纤绳就不起作用,当龛洞开凿完工后,可取下作向下吊放棺木或从后山向崖顶运送棺木用。如果崖底左右两受力点的长纤绳绷紧受力时的力量足够大,也可以不开凿小方孔,直接在崖壁上开凿龛洞,这时竹梯内端头的轻微抖动一般地讲对开凿龛洞影响不大。当开凿龛洞安放悬棺撤去绳梯竹梯后,就不会在崖顶和崖壁处留下任何痕迹。因此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在这三种形式中选择一种进行。

5、把棺木从后山运送上崖顶,再用取下的长纤绳,利用绞车把棺木从崖顶靠近绳梯的旁边向下吊放。这样向下吊放,人就可以在绳梯上如上文讲述的那样在吊放过程中很方便地操控棺木始终处于水平状。当吊放到达龛洞的高度后,以木桩或楠竹梯的空档为作力点,用绳索把棺木向竹梯的短纤绳与龛洞之间的空隙拉,使横放在竹梯上的棺木靠近龛洞,然后用木棍等工具撬推棺木放入龛洞。取下系在棺木上的长纤绳,取出木桩等。人回到崖顶,收回绳梯、竹梯后完毕。为省事也可以不开凿龛洞,只开凿木桩孔,固定木桩后安放悬棺,以形成木桩式悬棺。

我曾经看过的一些拉纤图,纤夫拉纤的姿势都不对而且有的纤绳还画成了女人的辫子形状。这说明现代很少有人看见过真正的拉纤,因此对拉纤缺乏认识,更不要说对纤绳特性的了解了。拉纤还有个特点,纤夫只要把身后拉纤用的背带式搭扣随手取下,再往纤绳的另一处一搭,就可以继续拉,因此可根据各种情况很方便地随时调整纤绳的受力状态和受力方向,使拉船继续进行。拉纤有时候也需要这样作:当最前面的一位纤夫随手取下搭扣,迅速回到最后一位纤夫的后面搭上搭扣继续拉时,每一位处在最前面的第二位纤夫只要一走到第一位纤夫离开的位置,也会和第一位纤夫一样立刻回到最后面去继续拉纤。这样就可以根据河边地形选择一段比较好走的路原地打转式的拉纤使拉的木船继续前进,从而避开在崎岖的路段拉纤。在拉纤时,当纤夫身体前倾与地面接近平行时,一个人产生的拉力至少有二三百斤。所以即便后山无山路或地势太陡峭,无法从后山抬运棺木上崖顶时,只要崖顶有十多米长的距离,仍旧可以采用这种拉纤的方式,只需要五、六个纤夫就可以把千多斤的棺木从后山拖拉或拖吊上崖顶。棺木再重,和拉大木船相比,当然要更加容易得多。再者,即便是龙虎山天然洞口最高的金枪峰,如果棺木不方便使用拉纤的方法或绞车的方法从后山往上拉,也可以采用纤绳绳梯竹梯法,在崖壁的洞口处事先固定好工作平台,再利用固定在崖顶的绞车把棺木从崖底直接向上拉,拉上去放在工作平台后再放进洞口。这和绞车定滑轮法的原理差不多,而且不需要定滑轮。因此,把棺木运上崖顶或运送到洞口处也就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总而言之,纤绳绳梯竹梯法不仅能够解决凿龛式悬棺的开凿安放,而且适合各种地形各种类型的悬棺安放。只要是人能够上到崖顶的峭壁,都可以用此法顺利地安放悬棺。这种方法不仅安全可靠,简便易行,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取材方便,而且需要极少的人力物力,因此它特别适合普通百姓实施悬棺葬的需要。

二、悬棺葬是怎样形成的

人死后总要安葬死者,葬俗都与一定的宗教信仰有关。而我国的安葬习俗是在鬼魂崇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所以自古以来,人们笃信祖先死后,其灵魂虽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个世界,但祖先并未离开生前的地方,仍将和自己的家人与后代长相厮守,并保佑他们的繁荣兴旺。因此我国古时候除开独特的葬俗(天葬、水葬、火葬、腹葬、树葬)在实施土葬时,后人必须考虑三个方面:一是陪葬品应满足祖先在幽冥中生活的需要,以表示后人的尽孝;二是应该选择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进行安葬,同时也方便后人的祭祀;三是应尽可能使尸骸能保存得安全长久,并避免人兽或其他因素的侵害。人们坚信这三方面都做好了,才能让祖先的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后人才能得到祖先在冥冥之中的赐福和保佑。虽然我国自古以来采用最多也最普遍的是土葬,但由于土葬中的尸骸等物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不利于其保存,也难免人为的侵害,因此安葬地的选择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悬棺葬是将棺木高置于陡崖绝壁之上,即便在高温潮湿的南方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棺木的悬空安置,使尸骸等物长期处于干燥且通风条件极好的环境,不仅能使尸骸等物的保存比土葬更加长久,而且最能安全可靠地防止人兽和其他因素的侵害,这是土葬远不及的。虽然悬棺葬比土葬有其不能比拟的突出优点,但由于不便设立坟墓和墓碑,所以显得简陋不如坟墓美观,也不便后人前往祭祀。因此古时候的达官显贵、王公贵族等富有人家,就不会去采用悬棺葬。他们可以在土葬实施厚葬的同时,采用较好的安全保护措施,使尸骸等物能保存得相对更为长久一点并防范人为的盗掘。而普通百姓因受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的限制不可能这样做,只能实施较简陋的一般性土葬。虽然悬棺葬有其简陋不便于后人前往祭祀的不足,但由于它并不违背我国安葬习俗的宗教信仰,而且纤绳绳梯竹梯法实施起来安全可靠,取材方便,简便易行,需要的人力物力又很少,因此普通百姓中的船工、纤夫等极少数掌握了悬棺安放方法的某些人,就必然会看中它突出的优点而采用悬棺葬。因为对普通百姓而言,悬棺葬的突出优点比它的不足点更为重要。显然他们在实施悬棺葬时,普遍采用整段楠木挖凿做棺木,着重选择临江面水高而险峻的绝壁悬空安置的目的,就是使尸骸等物能够保存得更加长久安全,更加有效地防止人兽及其他因素的侵害。

一方面凿龛式和木桩式悬棺的开凿安放与龙虎山金枪峰这样实施难度大的天然洞穴式悬棺安放都只有采用纤绳绳梯竹梯法才可以进行,而这种方法又只有船工、纤夫等极少数人才可能知晓。另一方面慈竹只生长在南方地区,纤绳又是实施悬棺葬不可缺少的工具。对纤绳特性熟悉了解的,也只限于船工、纤夫及河边百姓的极少数人。再加上由于平原地区无险峻的石崖,非平原地区适合安放悬棺的峭壁又大多在需要拉纤的河边。所以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从地理位置上限制了悬棺安放方法的传播和能够实施悬棺葬的数量。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正因为土葬和悬棺葬各有其优缺点以及悬棺葬受到的这些限制,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遗存悬棺葬群,基本上只在南方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是处于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之上。虽然悬棺葬和土葬、水葬的葬俗同样反映了普通百姓“生于斯亦葬于斯”的生活习俗,但由于历史上人们对土葬的普遍认同,以及悬棺葬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受到的这些限制,因此历史上仅有极少数普通百姓看中它的优点而采用悬棺葬。

某一地区由于适合悬棺葬的地形条件总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满足该地区在一个非常长的历史阶段中,某一少数民族实施悬棺葬的需要,因为死亡的人数必然远多于悬棺葬的数量。这是客观条件所不允许的。由于悬棺葬形成的时间跨度之长至少有2600多年的历史,分布的地域之广包括东南亚一些国家地区和台湾省以及我国长江流域的许多南方省份,因此它也不可能仅仅只是某一少数民族独特的信仰或风俗所形成的葬俗。总而言之,悬棺葬不应该只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专利。它只不过是历史上普通百姓中的极少数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不违背安葬习俗的宗教信仰,取代土葬而安葬死者的一种独特方法而已,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所以悬棺内也就很难见到金银一类的贵重陪葬品。这在目前已知的考古中也印证了这一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风俗习惯也会慢慢地发生一些改变,悬棺葬也就自然地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它也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猜不透的“千古之谜“。

邬文光

2012年11月27日

联系电话:1521328307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8905.html

更多阅读

“谷歌”搜索不能用?解决了! 谷歌图片搜索不能用了

“谷歌”搜索不能用?解决了!——简介 谷歌自从从中国大陆撤离之后,虽说中国政府并未屏蔽谷歌域名,但是由于服务器较远也导致谷歌搜索根本不能用。 先在有办法了“谷歌”搜索不能用?解决了!——工具/原料百度浏览器VPN(花钱的免费的只要能

为什么你觉得我拍网不是真的? 你是不是觉得吃定我了

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看法的人,或多或少对于我拍网都存在一些还没有了解清楚的地方。比如为什么它的成交价格这样的低?为什么出价之后时间要回滚?拍失败的人是不是就是完全白费了?今天就为大家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我拍网的竞拍成交价

草根对话录:谁说大学生不能创业?

为什么讲起大学生创业,几乎人人都摇头?这种摇头的风气绝对有伤风化。 摇头者无外乎两大类人,一类是“过来人”,他们的观点无非是“大学生没见过世面、没有经验、不成熟。”试问,如果没见过世面、没有经验、不成熟就不能创业的这个逻辑成

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酒水饮料-饮食养生 饮料酒水批发

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 (饮食养生文章: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人们通常以为隔夜茶不能喝。茶水放置时间长了会变为红褐色,实在这是由于茶多酚氧化成了红褐色的茶色素。研讨表明,茶多酚和茶色素均有很强的抗癌、抗氧化作用,固然说隔夜茶中维生素C

声明:《为什么悬棺之谜一直不能破解? 三峡悬棺之谜》为网友爷霸占你的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