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作者:郝竹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  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  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摘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开豪放一派,但其婉约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同样是世代传诵的佳作。时分时合的结构特色、真朴的细  节白描、简洁明白的用语使该词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自从24岁步入仕途以后,就被卷入了上层士大夫激烈的党争之中,历经宦海浮沈。先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最后又被远谪广东惠州、海南儋州。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次年死于常州,卒諡“文忠”。

苏轼在文艺创作各方面都有很突出的成就。词开豪放一派“,自是一家”。然而读词人为苏轼绝倒的,却绝非仅止“大江东去”或者“老夫聊发少年狂”这样的豪放词句,其婉约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世代传诵的佳作。



一、《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真挚的思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词调名。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词题,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即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是具体做梦的日子。题为记梦,实际上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沈的思念,以及永不得见的哀痛。

东坡19岁时,与年方16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王弗刚嫁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及其他书,她都约略知道。二人情意弥笃,恩爱有加。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5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乡。后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  姐遗风,由此也足见苏轼对爱妻的深切思念。死别十年,苏轼夜梦亡妻,凄楚哀惋,久蓄的情感澎湃奔涌,不可遏止,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悼亡词。

二、“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江城子》分上下两阙,该词感情真挚、凄婉痛绝。

(一)上阙写十年相思之苦及死别之痛

首句单刀直入,为全词奠定了伤感哀痛的基调。“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对于短促的人生来说是一段不短的  路途,十年的时光不仅没有冲淡苏轼对亡妻的一片深情,反而愈来愈浓烈。一句“两茫茫”道出了词人对亡妻阴阳永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两”字很自然地关合了双方。十年中词人日夜思念妻子,却对她的一切不得而知。而词人在痛苦的哀思中也分明感受到了妻子在冰冷地下对自己同样的无穷思念,二人一样的杳无音讯,一样的痛彻心扉。这种无中生有的假设更显出他们生前的幸福美满和相爱之深。

“不思量,自难忘。”此句单写诗人。“不思量”,不去思念,不去盘量,看似无情却暗隐深痛。不思量是因为思量让人难以忍受,词人虽极力排遣“思量”,但思量却总是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涌出。千般深爱,万缕哀思深藏于心,解之不开,挥之不去。一声“自难忘”直  接表达了作者直抒胸臆、自难忘怀的哀思。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千里”写二人距离之遥。诗人此时在密州,亡妻之坟在四川,二者相隔千里之遥。“坟”前着一“孤”字,既写出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诗人对妻子孤寂的感受。而“无处话凄凉”,一则说明夫妻阴阳相隔不能相见,妻子不能向夫诉说是凄凉,而丈夫不能听妻诉说也是凄凉。此句关合二人,这种凄凉直承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让人读来心沈气闷,不能舒张。二则是在该句中词人似乎有一种错觉,不能话凄凉是因为二人相隔千里,如果近在一处,自己还可以到坟  头向妻子一诉苦衷。这种不可能的假设,让人读来更加唏嘘感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阴阳异路,怎能重逢?但退一万步说,纵然有一天超越了生死,词人与爱妻突然重逢,面对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自己妻子还  能认出吗?这是词人在向妻子诉说自己的凄凉。由此可见,王弗不仅是苏轼生活中的伴侣,还是他精神上的安慰。时年苏轼仅40岁,为何未老先衰?妻子的死别是一因,仕途坎坷、遭际不幸是二因,于是心情郁闷的作者年纪轻轻就“尘满面,鬓如霜”了。

(二)下阙写梦中的情景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必然幻化。“夜来幽梦忽还乡。“”幽梦”写出梦境的隐隐约约、朦朦胧胧。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世  间的阻隔。“忽还乡”写出了词人对亡妻的千般思念、万种渴盼“忽”间成为事实,悲中寓喜,表达的感情却分外凝重。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使梦境带有实感。梦中还乡,映入眼帘的是自己小屋的轩窗,爱妻正静静地临床梳妆。诗人偷偷地窥视着、欣赏着,爱意在小屋中弥漫洋溢。看似写梦,实则是以前夫妻恩爱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相信这样的场景已深深地印在了诗人心中,以致相别十年后,又自然地闪现于诗人的梦中。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苦苦思念,一旦相见,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视无语,默默凝咽。一句“泪千行”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但当年的美好情景现已不复存在,将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梦也让人感到无限凄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写出了梦后的哀思。黄粱美梦是短暂的,苏轼涕  泗滂沱的梦也是短暂的,但梦醒后的哀痛却是永久的。“料得”是推测之词,语气却十分肯定。漫长的十年,年年复来,既指过去的,也指未来的无尽岁月。“肠断处”既形容悲痛到了极点,也指词人亡妻的墓地。该句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使全诗浑然融为一体。而“明月夜,短松冈。”是肠断处的具化。“短松冈”是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苏轼兄弟曾亲手在父母坟前遍植松树。梦醒后一切化为乌有,亡妻仍在千里外的松冈之下长眠,于是词人重又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巨大悲哀。其凄凉之意,萦回不绝。

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艺术特色

(一)时分时合的结构特色

词人思念亡妻,同时设想亡妻也在思念自己,这种情感特征,决定了该词  采用将自己与亡妻时合写、时分写的结构。上阙起笔“十年生死两茫茫”关合双方来写“;不思量,自难忘”落笔到自己一方;“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又合写双方。“纵使相逢应不识”分写亡妻“;尘满面,鬓如霜”分写自己。下阙也运用了这样的手法。时分时合,时虚时实,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既写出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和哀悼,也写出了两人对爱情的生死不渝。这种爱情超越了时空,亘古回响。

(二)真朴的细节白描

这首纯情的婉约词用白描手法来表现内涵十分丰富的生活细节,是其具有魅力的重要原因。“尘满面,鬓如霜”两句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自己的容貌特征。尘土满面,可见其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之状;两鬓染霜,可见其仕途坎坷、心力交瘁之苦。通过容貌能想见其经历,这是白描以少胜多的妙处。“小轩窗,正梳妆”这两句写梦中所见,但这一极为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是苏轼夫妻十年恩爱生活的提炼,凝聚着苏轼对爱妻的深切思恋。临窗梳妆这一人物动作本身并不具有情感意义,但一经诗人提炼就成为意蕴丰富的情感语言。

(三)用语明白如话  诗人表达得感情冷涩凝绝,声声幽咽,让人艰于呼吸视听,压抑沈重,但用词却清新自然明白如话。“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死别,生死永诀、幽明路隔,二人都茫然不知对方,悲苦之情笼罩全词。“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十年时间之久,千里空间之遥,于时于空都无相逢的可能,凄凉之情无处诉说。“纵使相逢应不识”却缘于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诗人不用典取胜,不以词生色,纯用平常语出之,然一字一泪,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浸着血泪,能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感受到诗人对亡妻倦倦不已的思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0442.html

更多阅读

经典品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三十三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扩写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苏轼于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冬季创作的一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的作品。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

声明:《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为网友秦桑低绿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