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的智慧人生论 星云大师谈智慧

1.从自我出发有一位年轻的学生,和同伴到远方旅行,长途路遥不堪疲困而停止向前。同伴催促他:“我们可以帮你做一切事,但只有吃饭、睡觉无法帮忙。”年轻学生说:“吃饭、睡觉我会,不用你们协助。”同伴说:“走路也是一样,我们无法帮助!”
信徒问禅师如何开悟?禅师起身离去,走数步回头道:“我要去小便,你能代替我去吗?”
以上二则故事,虽甚简单,却饶富哲理,因为一切只有靠自己,“从自我出发”,才有办法!
失去丈夫的寡妇必须擦干眼泪,才有力量扶养子女;没有双亲的孩子唯有奋斗自强,才有勇气面对现实。近人杏林子小姐著书不断;日本乙武洋匡青年不为“四肢短少”而烦恼。他们热心投入社会公益,乐观拥抱世间大众,为“靠自己”立下最佳典范。
小鸟学飞后,母鸟就不再让它返巢;西方社会,子女一到法定年龄,便要他自力更生,学习独立。老师善诱引导,学生也要靠自己勤奋,才能寻得学问之门的锁钥。出外虽有朋友,不靠自己广结善缘,别人如何给你帮助?
“靠山山倒,靠人人老”,如果不“从自己出发”,一昧冀求外力协助,纵有强亲贵戚,也只能提供一时的帮助。如果自己不肯振作,即使有贵人如诸葛亮辅佐,也只能作一名扶不起来的阿斗。许多人总是祈求神明赐予所有,然而自己不播种,那里会有收获?
“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他人是缘,自己为因,观世音菩萨手拿念珠念观音,告诉我们求人不如求己;禅宗“啐啄教育”,也要行者师弟同时用功,才能豁然开悟。黄檗禅师也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唯有从自我出发,踏实耕耘,成功的果实才会真正甜美。

2.耐烦有恒在近代“快餐文化”的潮流影响,现代人凡事都讲求速成,修行的人希望当生成就;个学问的人希望即刻金榜题名,经商的人希望一夕就能致富等等。俗语说:“强摘的花不香,强采的果不甜”,无论做什么事,没有经过养深积厚、韬光养晦,那能把事情做好?因为“一年的树木只能当木柴烧,十年的树木只能当桌椅用,百年的树木才能成为栋梁。”因此,“饭未煮熟,不能强自一开;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能够经得起岁月的熬练,能够厌烦有恒,才是成功的根本。
“耐烦”是一种艺术,“有恒”是一种希望。耐烦、有恒,读书才会通晓;耐烦、有恒,修行才有成就;耐烦、有恒,做人才能通达。古人为了功成名就,十年寒窗,万卷苦读,因为有恒而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汉朝董仲舒,年轻时代立志向学,三年不窥园,终于成为一代的名儒学者;晋朝王羲之,临池磨砚,写完一缸水又再换一缸,终于成为旷古的书法大家。
耐烦有恒,才会根深柢固;根深柢固,枝叶才会繁茂。世界上,只要肯耐烦学习,没有不能成就的事。甘肃有名的敦煌石刻,是经过多少朝代,成千上万的艺术家们穷尽一生的智能与生命,才能完成的奇伟杰作。如果没有这些艺术家耐烦有恒的雕刻,今日如何能有万丈光芒的艺术品流传于世?
耐烦有恒对于成功立业实在太重要了;然而“不耐烦”几乎成了今日青年们的通病;没有恒心,也看出今日青年们的肤浅。现代青年缺乏安住的耐心定力,不但身心浮动,经常更换工作,尤其对工作不耐烦,没有恒心,不能安于自己的岗位,如此怎能让主管放心的把责任交付给他?一个不能受到主管信任、器重的人,如何能成为坚固不移的盘石呢?所以今日吾人应该时时自问:我读书耐烦吗?我工作耐烦吗?我对人耐烦吗?如果不耐烦而又没有恒心,即使掘井九仞,最后还是功亏一篑,仍然没有水喝。所以立身成功的秘诀,只在于“耐烦有恒”而已。
3.随缘的性格处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现代社会,如何坚守善恶是非观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能圆融的与人和谐相处,《大乘起信论》中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为人处世最好的性格。
所谓“随缘”,就是要随顺因缘。世间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存在,每个人都离不开因缘和合而存活;同样的,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也会成为影响别人的相互因缘,因此,人与人相处,应该要随顺好因好缘,要有“结缘总比结怨好”的观念,能够随缘,才能成事。
“随缘”是随顺当前的环境,但决非随便行事,苟且偷安;做人不但要有“随缘”的性格,更要秉持“不变”的操守,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自利利他的良方。
唐朝文成公主为了和合唐朝与西藏两国的关系,“随缘”做了和平使者,远嫁西藏,她把佛教带到西藏,并且把唐朝的文化传扬于异域,至今仍为世人所传扬称颂。
相反的,北宋名相王安石任内积极推行新法,以谋富国强兵,却因宋神宗的不信任,以及遭到保守派的阻挠,以致功败垂成,最后不但导致北宋为外夷所灭,连皇帝都成了俘虏,实在可悲可叹。
“随缘”不是随波逐流,不是随世浮沉;“不变”也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泥古不化。社会上有些人因为一味随缘,却失去原则,结果随波逐流,沉沦苦海,无法自拔;有些人则过份坚持原则,不能融通,反成执着,不但丧失人缘,也使事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因此,能够在随缘的生活与不变的原则相行无碍之下,才能享有收放自如的人生。尤其,身居高位的从政人员,他的所思所想,他所做的每一个抉策政令,都足以影响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的福祉,所以应广开言听,谘诹讷谏;要审慎的盰衡时势,顺应潮流,不可美其名为“择善固执”,实乃“固步自封”、“刚愎自用”,结果不但自误误人,甚至遗恨千古,能不慎乎!
4.从拥有到用有人人都想“拥有”,但问题在于人心不足,填饱肚子,又求珍馐;娶了娇妻,又求美妾;有了房舍,又求华厦;谋得一职,又求升官;得到千钱,又求万金...。宝贵的一生就在追求“拥有”中,苦苦恼恼地度过。
拥有多少,有何标准?有钱人尽管名下拥有多少高楼、土地、黄金、股票,但日夜畏惧,睡不安稳,比起一个读书人知足常乐,以天下为己任,心怀众生,你说谁拥有的多呢?
语云:“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华厦千间,夜眠几尺?”石崇生前万般积聚,富可敌国,但是到了最后,死无葬身之地,比起身居陋巷的颜回求法行道,不改其乐,你说什么是真正的拥有呢?
拥有财物而不用,和“没有”有什么差别呢?拥有财物而不会用,和“无用”有什么不同呢?河水要流动,才能涓涓不绝;空气要流动,才能生意盎然。吾人之财物既然取之于大众,必也用之于大众,才合乎自然之道。一心想要“拥有”,不如提倡“用有”。像冯欢散财于民,让孟尝君拥有人心,只算是懂得“用有”的初步,更高一层应如爱迪生将发明创造所得的专利用于为众生谋福;松下幸之助将企业所有盈余用于教育文化上,让社会蒙利。这是“用有”,不是“拥有”。
真正的“用有”不易做到,一旦执着财物是“我”的,用的对象就不广泛,用的心态就不正确,用的方式也有所偏差。其实,吾人的一生空空而来,空空而去;吾人的财物也应空空而得,空空而舍;对于世间上的一切,拥有空,用于实,岂不善哉!
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谓“拥有”,有是有限,有量;所谓“空无”,无是无穷,无尽。如能以“用有”的胸怀,来应真理;以“用有”的财富,顺应人间,让因缘有、共同有,来取代私有的狭隘;让惜福有,感恩有,来消除占有的偏执,所谓“拥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富而加智,岂不善矣。
5.给的价值
世界上,懂得布施别人的,就是最富有;世界上,只会贪图别人给自己的,是最贫穷。
一般人,给自己很容易,给人很难;但是,如果不播种,怎么会有收成呢?如果不给人,怎么会富贵呢?
「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给人一句好话,给人一个微笑,给人一份心意,给人一点服务;善的「给」予,美化了人生,净化了社会,「给」才能维系人间社会彼此之间的和谐。
吾人自呱呱坠地,就接受了父母给予的慈爱诃护,入学读书,就接受老师给予的教育养成;走入社会,就接受大众给予的种种因缘。人家「给」我,我「给」予了别人什呢?
有一些不当的人,也有反面的「给」:给人烦恼,给人伤心,给人难堪,给人障碍,如《四十二章经》说:「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坋己身。」把不好的给人,固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使把好的东西给人,也有层次上的不同:金钱的施「给」,还是比较容易做到;说好话给人赞美,就是难能可贵的美德;给人的佛法、真理、信心、无畏、平安、自在,才是无上的功德。
「给」的美德是不容易,有的人「给」予社会一些资助,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有的人给予社会一些奉献,只是想获得他人的回报,真正的「给」,如《金刚经》所说的「无相布施」,那才是最高的境界。
吾人一生接受了别人「给」予我们多少因缘,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人一些因缘,因为,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唯有「给」,唯有好因好缘,才是发挥了「给」的价值。
6.心情转换有人问:「怎样才能生起慈悲心?」答曰:「若将苦乐立场互相调换,就会生起慈悲心。」
假如再有人问:「怎样能够具有智能?」答曰:「若能反省责己,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产生智能。」
又有人问:「怎样才能够转悲为喜,转苦为乐?如何转换自己的心情?」答曰:「一由于自己力量薄弱,二因为无明而不能了解自他关系。如果想要转悲为喜、转苦为乐,必须凡事多为他人想,不要全为自己想;凡事多往好处想,不要只往坏处想,自能转换自己的心情。」
烦恼就好象水果的酸涩,只要有阳光、水分,酸涩也会变得甜美。你怪污泥骯脏,如果没有污泥,哪里能长出清净的莲花?没有泥泞不平的小径,哪来康庄光明的大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黑暗,哪有光明?没有罪恶,哪有善美?只要你看得开、想得通,自己心中不被恶煞盘据,光明、欢喜自然就会照来。
转换心情,以责人之心责备自己,以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要想到我是有身份的人,要表现自己的气度;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要想到都是我的罪过。说错话,做错事,只要认错,当下心情就会得到舒解。
「哭婆变成笑婆」不也是在一念之间吗?婆媳之间有些意见,总要想到彼此是一家人,我爱你,我爱她,以跳探戈的想法,何必计较那么多呢?用不欢喜你的心情,怎么会赢得你来欢喜我呢?
老爸老妈总怪儿子不关心、不孝顺,儿女也是觉得老爸老妈思想不开通,平时又爱唠叨不休。心灵脆弱的人容易生病,有病必须要有药物来治疗,因贪而起的病要以喜舍来对治,因气引起的病要以欢喜来对治。心情嫉妒时,要想到:有朝一日一定要超过他;要争气不要生气,而且是不争一时,要争未来千秋万世。要常想:不要在意,随时间迁移,没有必要在意。不要计较比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既然心灵蒙蔽了,何不换一张画纸,画一幅「万里晴空,一朝风月」呢?
7.座右铭在人生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句话、一个道理,能够启发自己,成为自己待人处事的准则,于是将之书于案桌上,每日自我提醒,如同长辈在旁,时时耳提面命一般,就叫「座右铭」。
铭,就是铸刻的意思。座右铭不见得是铸刻在木头上、石头上,或是写在卡片上;岳母刺字,勉励岳飞要「精忠报国」,不就是刻在背上的座右铭吗?
座右铭更重要的,是要刻在心中,铭刻于心,永不忘失。自古以来,忠臣孝子、贤君明相、士林学子、工商企业等,各种职业,各种人等,都有各自的座右铭。
「服从领导」,这是军人的座右铭;「童叟无欺」,这是商人的座右铭;「有教无类」,这是教师的座右铭;各校的校训「礼义廉耻」,则是学子共同的座右铭。
座右铭有阶段性的,也有终生的;座右铭不只要铭记在心,尤其要落实于行。国父立志「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佛陀发愿「不成正觉,誓不起此座」;印光大师的「老实念佛」,乃至一个出租车司机,在宜兰山线驾驶四十年,从未有违规的纪录,因为他谨守「不急不急,安全第一」的原则,成为自己一生奉行不渝的座右铭。
其实,很多格言都可以做为自己的座右铭,但看你当时的心境,是否需要它,是否觉得它能砥砺你。松下幸之助以「挨骂就是进步的原动力」来激励自己,因此他能从困境中脱颖而出;日本勤王运动中之第一功臣西乡隆盛,他的座右铭为「人贵厚重,不贵迟重,尚真率,不尚轻率。」由此可见他的老成持重。
座右铭其实就是人生自我的定位,是自我设定的目标。后汉崔瑗的座右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俗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身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乃至佛门的禅堂里,维那师以「大众慧命,在汝一身;汝若不顾,罪归己身。」时时自我警惕。也有人以「什么都可以不信,不能不信因果」、「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这些明因识果的警世之语,对于我人的道德修养、人生目标的确立,都有正面的激励之功,实应书之于案,以此做为吾人自律的座右铭。

8.得与失
人的一生,不是得,就是失;形容人间事,得失而已!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失之间,都过了一生。
金钱,有得有失;权位,有得有失;爱情,有得有失。有时此间得,彼间失;有时此时得,彼时失。有的人得而复失,有的人失而复得;得得失失,失失得得,都过了一生。
人都是欢喜得,不欢喜失,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句话说: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所以《佛光菜根谭》说:有得有失的人生是非常自然的。
有时候,失去了金银财宝,但得到了一家人的安全;失之固然可悲,得之也能可喜。有的人得了一些酒肉朋友、冤家债主,失去了道义之交、有情有义之友;如此得失,也甚感不值。
周文王得到姜太公而建立周朝,奠定八百年基础;刘备得卧龙、凤雏而有天下,可惜凤雏早逝,卧龙忠心为国,也能造就三国鼎立之势。唐三藏玄奘大师得到窥基,而能将唯识宗大为发扬;惠能大师得到神会,而使南宗的大法弘传全国。
自古以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的人得一人而天下兴,也有的人得一人而江山亡,如纣王得妲己、夏桀得褒姒。得失之间有好有坏,得也不一定欢喜,失也不一定可悲。如若得到的是一个败家子,不禁慨叹,不知如何是好!
大富之家,得到一个忠仆,而能保有财产,世代兴隆;大富之人,得到一只义犬,忠心守家,甚至舍命救主,使之未来发达。苏秦得到姜太公的阴符兵法,而能合纵诸侯,佩戴六国相印;张良谦虚卑下,获得黄石老人赐与兵法秘籍,而使他帮汉高祖打天下,出谋划策,无有不成。
说到得失,不管是得是失,都各有因缘。是我的,不必力争,自会得到;不是你的,即使千方百计取得,也会随风而逝。有时候得也不好,有时候失也不坏,得失之间,所谓各有因缘莫羡人。即使得到了,也要好好运用;失去时,只要你有足够的条件,它也会再来。
话说有一个人,舍命救人,对方为报恩而送他一条破毛巾,说明这条毛巾能够帮他成就所愿。有一天洗手后,顺手用破毛巾擦手,忽然现出一个金盆,此人一看有了金盆,随手便把破毛巾丢弃,那知剎时金盆也消失了,后经指点,再把毛巾检回,金盆果然又再出现,此人赶快把毛巾放入金盆中,从此保有金盆。此中说明,旧的东西不可弃,得到了也不能忘记来路,也就是说,做人不能过河拆桥。
人生,失去了金钱、资用,会有再来的时候;失去人格、道德,不容易恢复。尤其,得人容易,得人心难;得人心难,失人心容易。得失之间,富含人生哲理也。
9.深度与广度
现在的知识人,有的重视深度,有的重视广度,有的重视高度。例如现在有些博士基础不厚实,广度也不够,只专志于自己所修的一门学问,所以有人批评曰:这是蔓藤博士。
星云大师的智慧人生论 星云大师谈智慧
有的读书人知识丰富,好象百家皆通,但是每一门学问都很稀松,有人评曰:这是跨桥博士。
有的知识人,他重在基础,好象百丈高楼,他的基础既深且广,地震台风,都不受影响,这一种深研博士,就如「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广博要能高」,才是实至名归的博士。
做人,有的人很肤浅,只有广度,没有深度,从他的言谈之间,就晓得他对问题没有深入,只略懂皮毛。有的人并不求速成,而在基础上再三的深究,如同一栋三十层楼的建筑,打个地基、做个水土保持需要二、三年,
但是地上三十层楼却只要一年半载就可以完工。可见深度很难,高度和广度比较容易。
现在的知识人,当开始做学问的时候,就应该为自己订下目标,我是走深研之道呢?还是走广博之路呢?深研有深研的价值,广博有广博的用途,怕只怕「蔓藤博士」既不高,又不广,也不深,那就一无可取了。
每个知识人的道路,摆在眼前的,一是深研,二是广博,三是高度。其实方便有门,归源无二路,最好你要能深、能高、能广。有的人能深不能宽,就如一口井,只能坐井观天,没有广度;如果只有广度而没有高度,则如一棵枝叶只能横向发展的树,也不能成为参天古树。
有的人能高不能低,当他爬到尖端,发现基础不稳,一阵小小的风云变幻,就把他打倒了,所谓高处不胜寒,也不足取也。
其实,一个人纵使能力再大,也不可能只手撑天,所谓「独木难成林」。人生最好是集体创作,就如瞎子、跛子、聋子,三个人必须通力合作,才能从一栋失火的房子里顺利逃生。所以今天的学子,没有谁大、谁小,都要倡导集体创作。你看,现在的诺贝尔奖,不也是二人、三人合得一个奖吗?可见为学之道,已经走向全方位的研究,而不再是一枝独秀的时代了。
经云:深入浅出。岂但要深入浅出,还要高低平衡。佛陀说观机逗教,应病与药,当深则深,当浅则浅,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今日佛子为学做人,要能深、能广、能高、能低;深度与广度,皆能具备也。一个从未离开过家的人,很难理解家的重要性;
10.智能的人生
人生要拥有什么最好呢?
有人希望拥有洋房,有人希望拥有汽车,有人希望拥有娇妻,有人希望拥有子女;也有人希望拥有土地、田产、股票、珠宝等。其实这些都不是最好的拥有;人生最好的拥有,就是智能。
智能是人生的导航;遇到逆境,懂得用智能来转,便能开拓出另一番的天地。
所谓智能,“智”者从“知”,汲取知识是智能的开始。然知识是用学的,智能是用悟的;能“日进新知”,并将知识活用于生活,融入于生命,这才是真智能。平时闻法、思法、修法,可以帮助我们开启智能。
人类文明之所以一日千里,不是金钱造就的,而是众人智能的结晶。世间上最可怕的是无明;开显心中的智能才是断苦之本。有智能的人,对于任何事物都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而不至于走入邪途。
智能就是财富,一个人的劳力有限,真正的能源在于内心的智能;能够开发内心的能源,人生才会活得充实、快乐。
“别人看到外,我看到内;别人看到相,我看到理;别人知道点,我知道面。”这就是智能;“感谢因缘”,就是有般若的智能人。《六祖坛经》说:“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能够“知过改过”,更是大智能。
有智能的人,懂得寻找生命的根源;懂得提起“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疑情。有智能的人,凡事往大处着眼,并能识大体,不会为了私事而和人计较,自然能够受人尊敬。有智能的人,越是紧急的时候,越能镇静沉着;唯有在镇静中才能想出应付事变的方法。愤怒,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丢下一块大石,会扰乱原本清澄的智能,无法正确判断事理而贻误自害。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真正有智能的人,必懂韬光养晦,必懂内敛含蓄,所谓“大智若愚”是也。
智能乃靠先天的禀赋及后天的努力,两者相较,后天的努力远较先天的力量大。因此,不要羡慕别人的聪明智能,有其因,才有其果;若不种因,徒羡其果也是枉然。要紧的是,自己要立志,再加以恒心,如此才能活出有智能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望的人。
佛说:智能就是般若;般若则能度己度他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64627.html

更多阅读

百家讲坛 曾仕强《易经的智慧:第二部》(全23集)

雨中笠翁欢迎您! 更多精彩请您欣赏:收藏分类100大项800余子项,主要有:影音曲舞、宗教神学、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植物动物、美女靓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异域风情、书画旅游、花鸟鱼宠、娱乐八卦、幽默搞笑、人生哲学、职场创业、饮

周采芹:从“中国娃娃”到“贾母”的传奇人生_真水无香

上世纪50年代初,一个年轻美丽的中国少女,带着满满的行囊,独自踏上了前往伦敦的旅途,开始了她人生中的奇遇。美丽聪慧,高贵典雅的她是英国同学眼中的“东方公主”,西方观众眼中的中国娃娃,她如一朵娇艳的牡丹绽放在戏剧舞台上,似一汪清泉流淌

读论语心得全集;中庸之道的智慧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

读论语心得全集中庸之道的智慧“中庸”强调的是做事守其“中”,既不左冲右突,又戒参差不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它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

百家讲坛 曾仕强《易经的智慧:第一部》(全22集)

雨中笠翁欢迎您! 更多精彩请您欣赏:收藏分类100大项800余子项,主要有:影音曲舞、宗教神学、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植物动物、美女靓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异域风情、书画旅游、花鸟鱼宠、娱乐八卦、幽默搞笑、人生哲学、职场创业、饮

声明:《星云大师的智慧人生论 星云大师谈智慧》为网友沧海桑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