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标准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高中各科都已经制订了课程标准,并颁布实施。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整体上比较粗糙,缺乏可操作性,教师阅读了这些标准,也很难搞清楚某一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有时候我们会责怪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看课程标准,这中间是有一些误解的,标准本身缺乏可操作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高考科目都会有一本《考试手册》,教师对《考试手册》的研究会比课程标准更加仔细些。
伴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全面推开,课程标准的修订已经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之中。相信不久之后和教师见面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在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将会有很大的提升,估计《考试手册》也将退出历史的舞台。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将逐渐成为高中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
2.在线课程
幕课,这一新的在线学习平台,问世几年来,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但之前主要聚焦在大学课程的开放和共享上,基础教育阶段有一些探索,但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为什么会如此?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压力、家长对在线课程的接受程度等都有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任务都比较紧凑,留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多,不像大学课程弹性比较大。采用慕课的方式来上课,教师需要组建团队,需要有专人管理平台,分析数据,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家长也担心中学生自控能力差,上网之后会开小差到非教育网站上“闲逛”。
但随着智能通讯设备的进一步普及,利用手机等可携带设备在线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学生们平时也非常热衷这样的在线浏览和学习。采用幕课的方式给学生推送学习资源,主动引领学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上海的高中将率先在这方面进行试点,探索特色课程跨校共享的机制,这将对高中课程改革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要将此事做好,基础设置的建设要跟进。比如整个校园的WIFI建设,学校网络的带宽、教室里数字技术等硬件设备、移动终端的配置等。高中学校要提前谋划和思考,力争在幕课建设中率先走出第一步。
3.特色多样
高中办出自身的特色,高中群体呈现出特色多样化的样貌,是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其背后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改变过去以分数选学校的方式,转变为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学校,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观;二是让不同特长、兴趣爱好的学生都有可能找到最匹配的学校,给他们提供尽可能适当的培养,改变过去千校一面的育人模式;三是引导社会转变教育质量观,提升每一所学校的美誉度。等等。
高中办出自己的特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认真梳理学校的办学历史,挖掘自身的办学经验,找准自身的特色发展方向;其次,要重视特色课程群建设,通过特色课程的打造,让师生都参与到特色建设之中,在全校形成特色发展的氛围和态势;再次,要有特色发展的评估机制,经常检视自身的办学行为,促进特色建设的良性发展。
特色建设的抓手不外乎三个:一是入口,包括特殊的招生政策,特别的生源,等等;二是培养,关键就是课程的建设以及特色教师的锤炼;三是出口,搭建学生向上贯通的平台,让学生的特长能够在更大领域内得到施展。
4.综合评价
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是在分数之外全面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用质的方式评价学生成长经历的重大改革。上海为此专门设计了在线平台,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记录,并对活动成效予以评价。从今年暑期初步实践的情况看,还是很具有导向性的,高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非常高涨。虽然其中含有一些功利色彩,但对引导学生关注书本之外的真实世界,还是很有帮助的。
综合素质评价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育人观、质量观、学生观,体现着学校对人的全面成长的关注。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样的评价方式还将进一步延伸到初中,成为学生报考高中学校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5.教师成长
所有的高中教育综合改革,要想取得成效,取决于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一线教师对教育综合改革以及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理解程度和行为模式,决定了改革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关注教师的成长,为他们搭建更多更加有效地成长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成长,主阵地在课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但也不排斥教师培训、特别是带着问题的培训的价值和作用。上海市为了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在原有的区县教师培训240、540的基础上,还将在大学校园里建设20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借助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来拓展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视野,提升他们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