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庙知识 寺庙格局



佛教寺庙知识(寺庙效果图寺庙景观效果图寺庙大门效果图寺庙大殿效果图)廟宇寺院   自古以來,追求美好,人皆有之。窮人想發財,富人望更富,無子者求子,有子者望子成龍兼兒孫滿堂,幼者盼長大,老者祈長命,人生於世上,世事莫測,變化無常,命運難於自宰,運起運落,唯有祈求上天神靈保祐。「草望春生,人望神扶。」「世人造神,神靠人拜。」這就是人神相互依托、複雜而微妙的關係。而人們求神拜佛祭祖先,祈求平安順事,工商興盛,工作順利,財運享通,萬事如意。中國民間信奉之神,種類繁多,對於道教和佛教都有共同信奉的習慣。一千多年以來,道佛兩派曾有過多次派系鬥爭;但民間兩派都信奉,因此很多寺廟都把兩教的神靈融合起來,於是佛教的菩薩和道教的神仙,聚在一起供奉了。香港地區,寺廟處處,祇是天后廟就有一百多座,香火繚繞,敬神拜佛之風非常盛行。

寺廟有各種名稱

如寺、舍、園、閣、苑、林、院、陀、堂、洞、慈航,多由佛家主持;

佛教寺庙知识 寺庙格局
稱廟、宮、樓、觀、祠、館、殿,多由道家主持。

樓: 二層或二層以上的房屋。

軒: 有窗的長廊或小室。

寺: 佛教供奉佛祖的建築物。

廟: 道教供奉神明或舊時供奉祖宗的建築物。

觀: 道教廟宇的別稱。

舍: 房子,指佛教清修之地。

園: 供人遊玩的地方,指佛教清修之地。

閣: 類似樓房的建築物,指佛教清修之地。

苑: 舊時多指帝王的花園,指佛教清修之地。

林: 指佛教清修之地。

陀: 指佛教清修之地。

院: 圍牆里房屋四圍的空地,指佛教清修之地。

堂: 正房;高大的房子。

宮: 帝王住所;神仙居所;廟宇別稱。

祠: 道教供奉神明;民間供奉祖宗的建築物。

館: 招待客人的房屋;公共場所;道教供奉神明及舉行法事的地方。

殿: 高大房屋;皇帝上朝的地方;供奉神明佛祖的地方。

洞: 指佛教清修之地。

慈航 指佛教清修之地。





中国南阳云朝寺

在寺廟可看到很多虔誠的善男信女,至誠的祈禱,擲筊問神。有些人膜拜之時已知所拜信的神明,但也有人不問明就裏,視所有神明都是萬能,搞不清楚自己所祈求何事應膜拜何神明才對。如平安順利可祈求觀音、天后娘娘、黃大仙、車公等神保佑;求財可祈求關公、財神等;學業應祈求文昌帝君等。古語有云:「信者則有,不信則無。」中國人對於神明的態度是兩重的。一方面是對之敬畏,平時不敢沖撞他們。一方面又有很強的功利色彩,求神是為了請神保佑。所以人神之間有許多富有人情味的交往。中國民眾對神靈的崇拜形式體現著這一特點。

入寺院禮佛,一般以香、燭、燈、花等來供奉佛。燈、燭是表示光明,香、花是表示芬芳、潔淨。信佛、禮佛以這些物品供奉佛,以表示恭敬虔誠之心,亦從禮佛中得到光明潔淨,心香一瓣以足。入寺門後,禁止吸煙,不宜中央直行,進退應當順著個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里,所帶随身物品,切不可向佛像或佛座上安放。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拜墊,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礼拜時,不可在他們的前面行走,不可笑他人禮佛,不宜背對佛、菩薩像坐。在寺中看到出家人時,應恭敬合掌,尊称法師或師父,不可直呼師父名字,向師父頂禮時,假若師父說一礼或一拜,應答:“以教奉行”,不必再繼續拜。寺中的法器,鼓、謦等,不可擅敲,鍚杖、衣缽等物,不可戲動,虔誠地禮佛、念佛是正事,切不要随意撫摸佛前供桌上的法器。若要听法師講經說法,應随眾禮拜入座,如遲到,入座前應向佛頂禮,然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後,不得向熟人招呼,不得談話、咳嗽、起坐不定,不得招呼他人進退。

到寺廟膜拜,你可以沒准備供品、衣紙,但有一件你必定會做的事:焚香。

焚香膜拜,是從古代的祭禮中繼承下來的,在道教儀式中普遍使用。南北朝時的道館中例要設香爐,但道教的用香有比較嚴格的規定,如上香時的程式也有明確規定,而且,對於香的宗教功能也有自己的解釋。香雖起源於道教,但在佛、道不分的今日,信徒拜佛也同樣焚香以表敬意。燃三柱香代表尊三清,三陽啟泰之意。三清就是上清(靈寶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天尊統稱為「道」,是道教最高之神祇。燃香的目的除了表達對神明的敬意外,香也被視為降神的靈物,信徒藉由裊裊清煙,可以通達神界與神明溝通。俗話就說:「無香不通神」,因此焚香迎神是宗教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流程。這一類做法,後來逐步演變,并且民間化後,便是向神燒香以示敬重。不過,後世的香,已經作了改進,出現了比較精致專作為敬神之用的香,其中包括某幾種從印度、伊朗等地傳入的香。現在比較常見的有線香、盤香等。一般民間的燒香就沒有那麼嚴格的規範,只以表示虔誠為主。民間的燒香,往往是同時奉上某些供品,稱為上供。供品有素果乃至於豬頭、全雞之類。其實,用豬頭等做供品,在道教中是不允許的,只是民間沿用既久,也就順其自然了。

民間的燒香,有許多習俗,其中一個是所謂燒頭香。頭香就是第一爐香,尤其是新年的第一爐香。老百姓認為頭香功德最大,可以獲福最多,所以常常爭燒第一爐香。燒頭香的時間雖說在凌晨,但信徒在午夜以前就已等待。如果是新年(農曆正月初一)燒頭香,一般除夕午夜之前香客已早早等候。除了燒頭香,某些地方的民眾還有燒十廟香的習俗。就是在年初一早晨,提著香籃,連續燒滿周圍十座廟。其用意與燒頭香差不多,但誠意十足,且實實在在。須知,拜神禮佛,首重誠意,清(心)香一瓣,經已足够,而要靠“搶”入廟內爭上“頭柱香”,已嚴重欠缺誠意,何來功德最大?何福可獲?按傳統,有資格上“頭柱香”者:大官--官越大煞氣愈大;族中老者--德高望重;一家之主--家中老大。接着再由大到小按秩序上香。記住,功德、福份不是靠搶回來的。



到廟宇上香時,燃香的總支數要視廟裡香爐的多寡而定。每一香爐要燃香一或三柱香(或天公爐三柱,其它香爐各一柱),一般以奇數為限,不可雙數。

燃香時不可用口將香的餘火吹滅,而應以左手將香火的火燄扇熄。此外,信徒插香時,不分男女,都應用左手,因為右手處理萬事,是不潔的象徵。到寺廟膜拜時,首先要先到置於廟前的天公爐上香膜拜,然後再祭拜廟裡的主神及其它眾神,並將香支插在各神明的香爐上。家中如果有天公爐者,祭祀家神時也必須先向天公爐焚香行禮膜拜。

本港的某些寺廟,每日到來膜拜善信極多,香火鼎盛,對香火處理不大一樣。在寶蓮寺,香爐因香火不絕而保持高溫,很快自動燃燒焚化,意謂菩薩把善信的誠意接納。另外數間香火鼎盛的寺廟,很多時候,插進香爐的柱香還燃燒不到十分之一,有的甚至不到半分鐘,就已被該廟工作人員拔起浸水熄滅,實欠妥當,依俗例解,含有我們這里不歡迎你、菩薩不愿鑑納之意,類同拜年時一進門管家把禮收起就說你可以走啦。既然要講究環保,為何不規定每個香爐只能奉上清香一柱,使之完全燃化,將善信所有的心意全數上傳。建議該寺廟可在香爐側放置一只大鐵桶,將拔起的柱香直接放進鐵桶使之完全燃化。該寺廟如建有衣紙燃化爐,善信亦可在膜拜完畢時將柱香與衣紙一齊放入爐中燃化,就可避過水浸了。

敬香時,如果有拜椅就應跪下來,若無拜椅則正身肅立即可。雙手持香時,左手表淨在外、右手表穢在內、約置於鼻端前。

以佛教神明為主的寺廟,如有供奉佛祖,則要先向佛祖上香禮拜,然後再到天公爐上香。因為對佛教來說佛祖是最高的神明,而對道教來說,天公才是最至高無上的。

香的香料有五十多種,有中藥財、檀香、沉香、香精類、梢楠粉、檜木粉等。製香功夫的好壞,可從香料摻合的比例、香的外表是否圓滑,點燃後味道是否聞起來舒服做判斷,如果香燒到一半便熄滅,就表示功夫不道地。

香的組合是香腳,香料加粘粉加水沾粘而成,通常沾水四次。展香須靠技巧合抓力,吃粉時要均勻,把香抖圓並把沒有吃進的粉末抖乾淨,接著要晒香和風乾。



香的類 別

線香:

又稱「炷香」、「仙香」、「前壽香」,是以竹支將香料粘黏其上,揉成條狀後曬乾。通常為個人祭拜所用,二尺以上者一束為一斤,又稱「貢香」,多為寺廟祭祀神明之用。若以線香的形式觀之,則有硬腳香及軟腳香兩種。過去硬腳香多為祭祀神佛用;軟腳香為祭幽鬼時用,但現今已沒有此分別。

盤香:

用特長的線香製成圓圈狀,以便持久點燃的香環。大型的盤香一般懸掛在廟宇的樑上,像徵生生不滅、循環不息。小型的盤香可續燃十二時辰,大型的盤香則可燃燒兩週,甚至一個月。

瓣香:

又稱「肅材」,為香檀木的碎塊,將檀木劈成片段,一瓣一瓣的,所以稱為瓣香。

末香:

即香木的粉末,可以點燃薰臭。

香珠:

每串計一百零八顆,代表三十六天與七十二地煞結合而成的驅邪聖品,可配帶於手上;因其原料為中藥,所以信徒可以取回服食。

我國寺廟古剎處處,別看只是供善信膜拜的地方,古文化氣息濃郁,詩詞、文、楹聯、書法、繪畫、碑刻,無不令人陶醉;除了廟中對聯有特別的意義之外,另有一種回文體的詩,編織巧妙,更令人拍案叫絕。回文詩有多種樣式,一種回環往復,可正讀或倒讀;一種能增字減字,別譜妙章;一種上句的末一字,可移作下句之首,可謂戲中有戲,令人回味。

廣東省南海縣東大佛寺有副回文詩:

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湖北來鳳仙佛寺山門前石碑上刻著一首奇詩,正讀倒轉讀都是描繪如畫的美景詩:

花開菊白桂爭妍,    煙籠月色樹籠妙,

好景留人宜晚天;    影漾波中潭落霞;

霞落潭中波漾影,    天晚宜人留景好,

紗籠樹色月籠煙。    妍爭桂白菊開花。

將每句減去第一、二兩字,或減去第五、六兩字,依然是首美景如畫的好詩:   □□留人宜晚天;    好景留人□□天;

□□潭中波漾影,    霞落潭中□□影,

□□樹色月籠煙。    紗蘢樹色□□煙。

傳說有位道人雲遊此地時展眼四望,秋潭落霞,桂開菊放,詩興大發揮筆而就。

鎮江金山寺里的「金山寺回文碑」,是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所作。

潮隨岸浪雪山傾,   輕鷗數點千峰碧,

遠浦魚舟釣月明;    水接雲山四望遙;

橋對寺門松徑小,    晴日晚霞紅譪譪,

巷當泉眼石波清。    曉天江樹遠迢迢。

迢迢遠樹江天曉,    清波石眼泉當巷,

譪譪紅霞晚日晴;    小徑松門寺對橋;

遙望四山雲接水,    明月釣舟魚浦遠,

碧峰千點數鷗輕。    傾山雪浪岸隨潮。

這首聞傳遐邇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讀倒過來讀,仍然詩句優美,如詩如畫。

湖南桃源縣桃花源翠竹寺中有塊回文詩碑,描繪了桃花源令人陶醉秀麗迷人的風光:

天連草色一川平,   清聲竹裊綠波煙,

日映紅花萬樹晴;    翠滴山中洞滴泉;

泉滴洞中山滴翠,    晴樹萬花紅映日,

煙溪綠裊竹聲清。    平川一色草連天。

蘇州寒山寺有塊離合詩碑,更是奇特:

祥缽相傳守戒嚴   姑蘇城外蓮花香,

吉皆變化傑地教   日麗風和春光融。

迎龍蓮花香靈寒   虫鳥魚龍皆變化,

剛魚外姑麗出山   人傑地靈出性空。

金鳥城蘇風性換   工農大眾齊合掌,

誦融光春和空新   口誦金剛迎吉祥。

掌合齊眾大農裝   衣缽相傳守戒嚴,

敢教寒山換新裝。

讀法:割取每句末一字的邊旁、部首或一角,作為下一句起首的第一字即:香字取下部的日字,融字取邊上的虫字,化字取邊旁的人字,空字取底部的二字,掌字取當中的口字,祥字取邊旁添加一點的衣字,嚴字取下面的敢字,從內中心順時針轉圈往外讀。

寺廟建築

寺廟,有大有小,有公廟有私壇,名稱包含宮、殿、廟、祠、壇、堂、寺、精舍、庵、巖、居、院、場、苑、洞、厝等。就傳統民間信仰寺廟言,其形制大抵可分為「閩南式」建築與「北方式」建築兩種;格局上也可分為三合院或四合院,大型廟宇則有三

進或四進之規模。「北方式」建築簡單與穩重,裝飾性的東西相當少見,其屋頂則以琉璃瓦蓋成。「閩南式」建築特重裝飾,屋頂西施脊外,甚至脊上加脊,以剪黏方式裝飾如龍鳳圖案或福祿壽三仙、雙龍拜塔、雙龍搶珠等,除有華麗莊嚴特色外,更有辟邪祈福的功能。如福建安溪市蓬萊鎮清水嚴祖師廟就以「帝」字形結構布局,及99間的建築規模。



地理風水:

堪輿觀念,認為地有地氣,水有水氣,人有人氣,氣旺則生氣蓬勃,因此造屋建廟都會考察山川形勢及方位,以尋求氣之所在及藏得住氣的地點,以決定建築之坐落及朝向。

山 門:

「山門」是進出寺廟的代表性建築。佛謂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為三解脫門,由於佛寺皆在山中,三解脫門逐漸被衍稱為進出寺廟的第一道門─「山門」。前言「山門」名符其實,在進廟之前山入口,近年土地取得不易,「山門」漸指廟宇埕前的第一道門,亦有僅稱「牌樓」。由於是寺廟的門面,為吸引善信山門的建築,往往選在重要路口,建築通常朝規模龐大、美輪美奐來設計建築。

三川門:

寺廟主體的第一棟建築物,稱為「三川門」,出入口越多代表神格越高,民間謂帝后級可開五門,將帥王爺開三門。不論是開三門或五門,此中間主要的出入口稱為「三川門」或「五門」或「中門」;後來民間遂將此棟建築物,皆泛稱為「三川門」。「川」為穿之別字,是穿過三個門之義,此門為寺廟最重要的門,裝飾自然繁複豪華,可看性極高。

拜殿:

正殿之前的建物,善信於此處擺設祭品祀神,故稱為「拜殿」;拜殿有與正殿相連,亦有隔天井與正殿相對,有者三川殿即是拜殿。

龍虎門:

規模較大的寺廟建築,其三川殿的兩側建有二廳,左廳為青龍廳,門稱「龍門」;右廳為白虎廳,門稱「虎門」(以廟前方為向,廟左稱左面;民間貼門聯亦同,左聯為上聯)。傳統風水觀念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之說,進入寺廟,通常由龍門進虎門出,如此出入有序。龍門壁上刻有龍像,龍頭朝廟內,虎門壁則刻有虎頭朝外之圖像。

禦路:

三川殿門前或正殿前,左右兩階梯間,有面雕成騰龍或龍頭狀的石板座,稱為「禦路」。古代封建制度下,此「禦路」僅皇帝方能通行其上,一般人或轎夫則自東西兩階拾級而上。目前「禦路」已無此功能,若為立體鏤刻者,皆以鐵條封住防護,僅存裝飾功能。

天 井:

拜殿與正殿間的露天空間,稱為「天井」,用來區隔兩殿與增加採光之用。

正 殿:

若以拜殿(三川殿)為第一殿,通常第二殿則為「正殿」所在。「正殿」亦稱「正身」,是供奉主神之所,台基以「正殿」為最高,是寺廟的精華區。登入「正殿」的台階數,按制以九的倍數行之,一般皆建置九階。

後 殿:

「正殿」後方的建物稱為「後殿」,所奉祀的神明不一定和主神相關,神格也難分高低,其重要性往往不如「正殿」,善信於「正殿」僅能祈神,若要求神明解決疑難、改運、落地府等,則須於後殿行之。

鐘鼓樓:

鐘鼓樓通常建於前殿與正殿間,左鐘右鼓,用以迎神、送駕。

廂 房:

正殿兩側並與之成垂直排列之建物稱為「廂房」,位於左側稱左廂,右側稱右廂。若主體建物坐北朝南者,其左廂又稱東廂,右廂稱西廂。廂房亦稱為「護龍」,若為L型者,稱此廂房形制為「單伸手」或「一條龍」;一般寺廟建築之廂房,通常作為辦公、接待處所,若無獨立香客樓,則以廂房或其樓上作為香客房。

屋 頂:

廟頂形式約可分為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捲棚等六式;前後左右成四坡之屋頂是為「廡殿」,是等級最高者;「懸山」又稱「挑山」,乃前後成兩坡而桁檁突出於山牆外之屋頂稱之;外型與「懸山」相似,但側面與山牆密接,稱為「硬山」;上半部為懸山或硬山而下半部為廡殿,稱為「歇山」,等級僅次於廡殿;所有屋坡集聚於中央最高點(寶頂)之屋頂,稱「攢尖」;外型與硬山、懸山相似,但無正脊之屋頂者,是為「捲棚」。

屋脊:

常見的屋脊有實心方形的小脊、高厚工字形的大脊與西施脊三類;屋脊的變化,以收尾方式來講,有「燕尾」與「馬背」兩類。「燕尾脊」取燕子尾巴之形稱之;「馬背」特徵為正脊與垂脊銜接處成鼓狀凸起,可分成方、銳、曲、直、圓五形。

門神:

門上繪有門神,以衛家宅安寧,若保存得宜,常是畫師技藝展現的紀實。台灣寺廟的門神有:秦叔寶與尉遲恭、鬱壘與神荼、二十四節氣、三十六官將、伽藍護法、四大天王(風─持長劍的《南方增長天王》、調─抱琵琶的《西方廣目天王》、雨─持雨傘的《北方多聞天王》、順─持銅環的《東方持國天王》)等等。

藻井:

「藻井」是種鬥上有栱,栱上有鬥之多層鬥栱組裝而成,早期為天窗支撐用,今皆為裝飾功能。

門枕石與門鼓:

「門鼓」俗稱「抱鼓石」,是為門枕石的一種。木板門面之報框前,用來穩固門面之石塊稱為「門枕石」。早期形如古代之枕頭,後漸有圖雕,近期建物門框前之裝飾石獅亦為「門枕石」之一種,已無實際功能。

門釘:

「門釘」的原始功能為遮掩門板上的釘頭,後漸演變為有象徵意義的裝飾品。清代主要宮殿正門為垂直、水平各九路共八十一顆,次要宮殿為七路共四十九顆,近人門釘不僅錯開排列,甚至數目多達一百零八顆以上。

石獅:

廟中石獅一則作為門鼓,一則置於三川門外,左雄右雌成對設置,通常雄獅開口含石珠,腳踩繡球或金錢;母獅閉口,前足逗小獅。

龍柱:

寺廟建物內滿佈木、石柱,其形有幾何、雕花、花鳥、蝙蝠及龍柱,尤以龍柱最常見。早期龍柱線條粗獷、造形雄偉,龍側多以雲朵搭配。中期龍柱造形矯健,線條則流暢明快,龍側配以蝙蝠、仙鶴。近期則拜機械操作之便,多立體鏤空,四周滿佈人物戰馬或鳥獸蟲魚,或多龍蟠柱,由於較為脆弱,多以鐵欄杆護之,藝術水準明顯降低。

屋架:

建物構架,其組成由垂直的柱,平行於進身的樑﹝通﹞,平行於面闊之枋﹝壽樑、楣、桁﹞與鬥栱、挑、垂花﹝吊桶﹞等各輔助性質的小構件總成。此樑柱架構的組成方式有穿鬥式、抬樑式、疊鬥式等,其中以疊鬥式裝飾物件最多也最華麗。

廟牆:

建物中的牆有山牆、廊牆、檻牆、隔斷牆等數種,以一完整牆面簡述;牆身由若干隔斷面組成,此隔斷片以「堵」稱之,名為櫃台腳、裙堵、腰堵、身堵、頂堵、水車堵等,最多甚至可為七、八堵,堵面有以土、磚、石、木、竹為材,雕以花草、靈獸、人物、歷史演義等圖案,依材料與面積,或線條或浮雕、透雕為之。

山牆:

欣賞廟宇之美,山牆自遠處即可覺其特有之處。山牆及建物之側牆,本省常見者有硬山、懸山、歇山式三種,有高有低、可大可小,高低起伏間,節奏感甚為迷人。

員光:

步通下之雕花板,為「枋」之一種,稱為「員光」。

鬥栱:

一般寺廟建物之「藻井」,常佈滿交互疊架之鬥形及弓形組件稱之。另亦常見於壽樑與桁條間、通樑與桁條間、門楣與桁條間、樑枋與天天花間、壽樑與挑簷桁間、屋頂桁條下等。

垂花:

另稱「吊桶」,上段為鬥形,中段為圓筒形,下段雕成蓮花、花籃或繡球等形式。

豎材:

垂花外緣之榫眼接縫處,匠師通常以仙人仙女或猛虎等木雕遮掩之,稱「豎材」。

雀替:

樑柱或垂花與壽樑交角上之木構件,係用來防範位移者,稱「插角」或「托木」,通常以龍、鳳、鰲魚、花鳥等形式表現。

鋪面:

傳統鋪面,亦充滿著人文氣息,其砌法均有其含意,如人、丁合用,代表人丁旺盛之意。傳統鋪面以三合土、石板條、磚為主,磚有素面及釉面兩種,形狀有方形、正六角形、長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種。近來藉機械或貿易之便,常使用美觀華麗之大理石、紅寶石、玫瑰紅之花崗石等堅硬高級石材。

石雕:

石雕是寺廟裝飾的大宗,舉凡石獅、門鼓、龍柱、禦路、壁堵、台基、石礎等是。石雕有淺雕、浮雕、六面雕及透空雕等,表現出花鳥人物線條或敘述歷史故事等。

木雕:

寺廟建築中,木雕的表現幾乎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如樑柱、雀替、花籃吊桶、門窗、神案、供桌、圍欄、神龕等皆是,以淺雕、浮雕、縷空雕來表現,民眾欣賞寺廟木構,經常會發現各種絕妙的技藝與藝師們的巧思。

交趾陶:

交趾陶是以窯溫八百度之低溫燒製(一般過千度)的陶藝品,表現出多彩多姿、鮮豔脫俗的獨到色彩。此種技巧通常表現於山牆、博脊、屋椽、墀頭以及廟內牆壁,題材大多取自演義小說、神仙人物、或四靈四獸。由於每位藝師表現風格不同,其愈加顯現出交趾陶的多樣化。

剪黏:

剪黏大多使用於閩南式建築的屋頂上,如西施脊、燕尾等。剪黏係利用各種不同顏色與弧度的瓷片、琉璃片、塑膠片,以石棉和糖水等調製成黏劑,黏貼在已塑形完成的造型上,完成以後便成一尊尊精妙豔麗的花鳥人物或飛禽走獸。

泥塑:

傳統泥塑以石灰、紅糖、糯米、海菜粉等為材料,塑成大型壁飾、神明等,再塗上鮮豔色彩,此種特殊灰泥表面上漆完工後,若不仔細辨認,常被誤為交趾陶作品。近年改用水泥為材,更有以塑鋼等化學成分材料塑型,由於施工簡便、完工快速,雖價廉卻有品質拙劣的缺點。

彩 繪:

彩繪猶如後天的化粧,除有美化的功能,更有保護材質的作用。寺廟彩繪使用於門神、楹聯、牆壁、樑柱、門窗等。裝飾的彩繪,大致可分為平塗、擂金、描金、水墨等方式,題材包括神仙人物、花鳥走獸、山水風景、歷史故事等。除彩繪之外,有者會以大型書法寫上忠孝節義之類文字。

寺廟楹聯詞賦

寺廟建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44413.html

更多阅读

李白为什么自号“青莲居士” 青莲居士

刘友竹同志撰文认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这个别号,代表着他的精神世界的一个侧面,表明了他的某种志向和情趣,联系着他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经历。首先,李白非常喜爱青莲花,他有不少诗篇吟咏莲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李白的名句。这

厦门游记2:鼓浪屿日光岩、菽庄花园和皓月园

告别了坑爹的导游,我终于自由啦!买了日光岩、菽庄花园等的联票共计100元,我首先兴冲冲地奔着日光岩而去。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日光岩寺。这里香火旺盛,前有水后有山,不知是否是个风水宝地?门口设置的铜炉和喷泉另外我注意到,这间寺庙的

上海宝山佛教寺庙——宝山寺 上海藏传佛教寺庙

上海宝山佛教寺庙——宝山寺图片一 宝山寺位于宝山区罗店镇,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年多的历史。2005年5月,为配合罗店老镇的改造,宝山寺移地重建工程正式奠基。历经五年多的精心打造,一座厚重古朴的唐韵宝刹已经屹立

佛诞节 三宝佛节

佛教信徒庆祝佛诞节佛诞是北传佛教纪念和庆祝佛教创始人佛祖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日子。佛诞节又称佛诞日、浴佛节、灌佛会、龙华会、华严会等。自古以来,在当天佛教庙宇都举行一连串盛大的浴佛仪式、庆祝活动,祈求佛祖福泽社会,消弭灾难,以

声明:《佛教寺庙知识 寺庙格局》为网友秋海棠的思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