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一中高一语文“名人堂”:必修2王安石:文道合一的百代文宗

永泰一中高一语文“名人堂”

王安石:文道合一的百代文宗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帝国宰相,被尊称为荆公,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擅长诗词,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作品存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在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到处奔走可谓见多识广,在这期间对宋朝的社会问题有一些感性认识。
 王安石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过较好的教育。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变法过程中矢志不渝。
  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由于宋朝的国策是以文制武,重文轻武,“誓不杀士大夫”,以至于整个王朝“文化人”很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非常繁荣。
  王安石生活在宋朝的鼎盛时期,于1042年以进士第四名及第步入官场。依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天下的宋太祖为保赵家天下久长,杯酒释兵权,任命文臣担任知州。在大环境下,武人退出宋朝历史的主旋律。
 宋朝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享乐的思潮,文臣大量买地,使广大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宋初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均田地”的口号,表明土地高度集中。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土地兼并。
  二十岁的宋神宗赵顼即位后,开始重用王安石。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主持推行改革,王安石推行的是一种先予后取的扩张性财税金融政策。他变法的核心就是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王安石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
  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同时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其政治变法对宋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在1000年前差一点把中国带入资本主义社会,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吴慧先生把王安石与春秋时的管仲、战国时的商鞅、西汉的桑弘羊、唐代的刘晏、明代的张居正称为古代的六大经济改革家。
  变法失败的必然因素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王安石的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变法还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由于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在司马光当政时,新法最终被罢废。不久,因为中央财政资金不足,经司马光提议,王安石的变法条目部分得以恢复。变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良好的愿望和动机,并不一定就产生良好的结果。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可以作为这一论断的注脚。古来变法,变革实际上所要解决的就是四个字“理财、用人”。理财为了富国强兵,是变法最基本的需求;而用人则关系到财理到哪里去了,直接关系到变法的成败。王安石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用人的问题,因此,他的初衷很好,措施也不能说不得力的变法却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新兴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大悖于王安石的良苦用心。
  文道合一的百代文宗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其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把“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大无畏精神。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所作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文。
 王安石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王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王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纵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王安石:另类得出类拔萃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因被封荆国公,谥“文”,世人皆称其为“王荆公”、“王文公”;又因其家乡在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而被称“临川先生”。

  自北宋以来,对王安石褒之者少、毁之者多。一直到了现代,棺木中的王安石才算稍得以出头翻身,梁启超一本《王安石传》,尽扫几百年来对王安石的指责,其缺点也开始闪光。

其实评价一个人大概无非三条:道德人品、能耐学识、政治建树。至于性格习惯、处事方式等,只不过是末节。

王安石在上述三方面都是另类,另类得出类拔萃!

  在道德人品上,王安石可谓处于两个极端。任情放纵、贪污腐败这些历代官员常见的通病与王安石都扯不上干系,就是宋代士子们视为寻常事的纳妾风气王安石也从不感兴趣,居官一生从无明暗二奶。

  他看不起包括古人在内的所有先驱与同僚的施政能力。对于政治信仰,老王的做法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他掌权之后竟然发展到把他自己所编著的《三经新义》中的论点作为科考的标准答案之一,大家应该熟悉他的名言:“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其政治道德也是如此:21岁考中进士时,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也坚决谢绝朝廷把他召入中央重用的任命,可见他不是什么官迷。

  但老王的刚愎自用方面也确实冠绝当时,天下之大,王安石大概只相信自己,并且在政见上排除异己——顺我者,小人也昌;不从者,君子也亡。古时候朝廷设置的专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御史台被他彻底改造为实施新政的特务机构,原来的御史们全被下放边疆劳动改造。

  其能耐学识方面,同代及后人从无异议,王安石自己也颇为自负:“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答曾子固书》)

  据说王安石在政治辩论急眼时,就会毫不客气地斥责对方“君辈坐不读书”,被噎之人无话可说,政敌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博览群书。

  在诗词造诣上,王安石以博观多取、擅长工巧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与苏东坡、黄庭坚鼎足而三,达到了宋诗艺术发展的顶峰。

  连神宗皇帝都承认王安石“天下文章第一家”,他政治上的死敌司马光也承认:“王安石为人并不甚坏。其过端在刚愎自用。死后朝廷应以优礼葬之。”

  王安石的政治建树不必繁述,不管他的政治理论在实践中碰得如何头破血流,那种不择手段的坚定执著实在令人佩服,最起码王安石没有明哲保身做领导的传声筒,不担心触动什么权贵。此外,王安石也没有睁只眼闭只眼地姑息养奸,更没有声称贪腐是改革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

  实际上中国假如没有了这种敢作敢为的另类,无尽的黑暗怎会看到哪怕一线光明?敢为人先,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从思想人品到政治抱负都异乎寻常的怪人,却遭到了主张革新的苏洵的嗤之以鼻。而实际上二人接触得并不多,老苏步入北宋官场时王安石并未得势。王安石在嘉祐四年(1059年)被召用为朝廷的三司度支判官,且所上“万言书”仁宗皇帝也就是看了看,然后放在了一边,六年后被迁知制诰,不到两年便因丁母忧而解官归江宁待业了。

  粗看老苏的骂活《辩奸论》,竟像是因为王安石不注意个人仪表及卫生而开火的:“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老苏倒不是凭空捏造,王安石不修边幅等恶习是众所周知的。

  据说王安石从来不换长袍,有次朋友们趁他洗澡偷偷换了他的衣服,他竟然没有发觉身上的长袍被更新了。是否那些漂亮MM因此而疏远这极不讲究的另类,以至于老王终生与二奶无缘?

  看来也不是这样。有一次,王安石的妻子吴氏专门买了个侍妾进献给丈夫,晚上侍妾前来侍寝,老王惊问:“怎么回事?”得知该妇人因家产卖尽不足以还官债,所以她丈夫把她卖掉好凑足赔款后,王安石把她丈夫找到,命妇人随同丈夫回去,连老婆买人的钱也没让妇人的丈夫退还。

  可见老王比大多数官员多一手:能顶得住封建统治阶级糖衣炮弹的轰击。

但这种生活上的不近人情,却被苏洵视作大奸之无比虚伪:“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不幸被老苏言中!生活上过于另类的确不是什么好事,老王就因此吃了暗亏。

  王安石不仅衣着不讲究,吃饭更是马虎得让人难以置信。有朋友们问王安石的夫人:“介甫是否最爱吃鹿肉丝?”王夫人大感意外:“不会呀,他这人向来不讲究吃什么,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朋友解释:“他在吃饭时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王夫人有些明白了:“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摆在他正前面。”王夫人恍然大悟地说:“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

  第二天朋友依王夫人言就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在远处。结果发现王安石仍是吃靠近的那盘菜,竟然没注意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

据说此趣事被仁宗皇帝听说了,于是就决定在宫中搞一次现场测验。测验那天,皇帝让大家钓鱼娱乐,并把做成小球状的鱼饵摆在了王安石面前的金盘子里。王安石大概不是垂钓迷,没等大家的垂钓战果摆上桌自己便开吃了,而且居然将金盘子里的鱼饵全吞入肚内。谁知第二天皇帝对宰相说:“王安石是个伪君子。人在心不在焉之下也许误食一粒鱼饵,但哪会有人把那些鱼饵全部吃完的?”

由此竟造成仁宗皇帝再也不喜欢王安石了,这也叫另类的“自食其果”喽。

宋时人们一般把宰相尊称为“相公”,宋代的一个短篇小说集中有篇故事叫《拗相公》,说的就是王安石。一个“拗”字,的确以最简洁的汉字概括了王安石的另类的性格,甚至另类的一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41917.html

更多阅读

探秘“永泰古城”——文/秦小平 倩女幽魂古城探秘攻略

探秘“永泰古城”文/秦小平 2013年10月从腾讯新闻上看到“永泰古城”的信息。古城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永泰堡村,古城修建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是明朝政府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的一座重要的军

高一语文文言文断句训练题精编 文言文断句 专题练习

高一语文文言文断句训练题精编2008-01-28 12:08班级姓名等第一、给下列文段断句(用/表示)。1.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

声明:《永泰一中高一语文“名人堂”:必修2王安石:文道合一的百代文宗》为网友發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