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及利率市场化改革 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

近日,香港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建议“中国央行应逐步淘汰存款准备金制度,提高银行体系资金配置效率”,与此同时,他建议央行应该制定并公布一个明确的短期政策目标利率,以稳定市场利率,避免市场对央行的政策举动有错误理解。

任志刚2009年被任命为央行旗下智库——中国金融学会的执行副会长,一度被认为是央行的“智囊”。他的此番表态可以说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及中介目标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尽管短期看来很难实现。但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必须改革。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衷本是保证存款金融机构的支付和清算,但后来演变成了一种强力回收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在中国尤为如此。2006年7月至2012年5月,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约38次调整,频繁程度令人咂舌,其中上调多于下调,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从当初8%上升到了目前的20%,其中2011年6月达到了峰值21.5%。如此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意味着什么呢?

存款准备金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相当于一种“税收惩罚”,尽管央行独创性地为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但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水平较高,将激励金融机构开展表外业务 “逃税漏税”,那么央行就不会达到最大化回收流动性的效果。于是,央行就需要给金融机构一定的“补偿”,即继续维持甚至扩大存贷利差,且要为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如果存贷利差依然被人为控制,这就相当于将存款准备金这种“税收”惩罚转嫁到了存款人和借款人身上,于是必然会导致“金融脱媒”。这难道不就是近几年中国金融领域正在发生的故事?

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带来了诸多弊端:第一,加剧“金融脱媒”,导致其不能有效回收流动性;第二,与利率市场化的方向即降低存贷利差背道而驰;第三、如果通过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强制冻结金融机构资金(目前约为20万亿),也将人为扭曲市场利率,甚至造成市场利率的短期大幅波动;第四,央行为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水平(目前分别为1.62%和0.72%),构成了市场利率的“底限”,这也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开展。毫无疑问,存款准备金制度已经成为利率市场化的拦路虎。

目前来看,央行已经在淡化存款准备金制度,2012年5月至今,并没有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而是通过更灵活机动的正回购、逆回购以及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SLF(常设借贷便利)等来调节流动性。这主要是因为此前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已经成为市场判定货币政策松紧的风向标,这导致央行不敢轻举妄动,向市场明确传递货币政策的走向。李克强总理去年就已经表示,货币政策要既不收紧也不放松。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放松会延误金融机构去杠杆,而收紧又容易打击本就脆弱的实体经济复苏和导致信用违约风险。这意味着短期内或许很难看到存款准备金率的再次调整。

但短期的不调整不意味着存款准备金制度不需改革,未来如果央行需要传递货币政策放松的信号,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是最好的选择,这将是逐步淘汰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不再对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这一切都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放松会延误金融机构去杠杆,而收紧又容易打击本就脆弱的实体经济复苏和导致信用违约风险。短期内或许很难看到存款准备金率的再次调整。(腾讯财经专栏作家宇文远)

2月18日至26日,人民币汇率持续走跌,短短7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0.23%。人民币兑美元即期周三则微幅收涨,结束此前连续六日贬值走势,人民币汇率企稳迹象显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着重指出,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这一议题料将是此次“两会”的重要议题,此次人民币适时持续贬值恰好为汇改添加了“注脚”。

采取浮动汇率机制已经迫在眉睫。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指出,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3.82万亿美元的高点,继续增加的每一美元所带来的边际成本都远远高于潜在收益。央行在近期也频频表示2014年将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序扩大汇率浮动区间。

新一届政府上台,给了市场对改革的无限畅想空间,无论是简政放权、还是自贸区改革,都体现了政府对效率提升的改进。结合前期的自贸区改革,则可能是资本项目在某种程度上的放开。

人民币汇率及利率市场化改革 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
在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人民币汇率实现较大幅度波动的背景下,这几乎是人民币汇率管制放松的最后突破口。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包括汇率定价的合理化和货币的可兑换性。

其中,兑换性包括经常项目下的兑换和资本项目下的兑换。要使人民币成为广泛接受的货币,首先需要人民币具有较高的可兑换性,这样才能够实现使用和储备的便利性。

同时,为了降低持有人民币的不确定性风险,人民币的定价必须较为合理。这就要求国内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完善。特别是对于汇率定价影响较大的资本市场,必须形成一个有效的利率体系,才能够支持一个有效的汇率。

为了防止外部资金流动冲击带来的巨大冲击,可以将资本项目的放开放在最后。在此之前先完成贸易项目可兑换、国内资本市场自由化,甚至可以先期放开汇率的自由浮动。最后在市场充分适应各种自由化,并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之后,再进行资本项目下的兑换。

目前来看,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和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并继续前进在渐进改革的道路上。结售汇制度也不再强制实行。

下面的改革就是国内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实现。这也正是本次自贸区试点可能的着力点。而在这之前,已经在政策上有所布局或宣示。随着2012年4月外汇管理局宣布强制结售汇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的经常项目下课兑换已经彻底实现了。

此外,在国内资本市场构建方面,中国也已经在一些方面做出了改革。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也有所改进。目前为止,贷款利率已经完全没有限制,存款利率没有下限、上限还没有完全放开。

目前中国资本项目项下可兑换的条件大部分已经完成,但是目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还没有彻底完成,同时金融工具还不够丰富,不能提供足够的产品去对冲金融风险。因此资本项目的开放可能在某些区域试点,总体来看仍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落实到当前,主要是资本项目的放开。然而,资本项目的放开与资金流入并不必然存在正相关关系,其核心要素是国内资产收益率。若国内的资产收益率过低,那么资金反而可能出现外流。从日本、韩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来看,如果国内资产收益率没有那么诱人,海外资金内流的吸引力有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29051.html

更多阅读

利率市场化与余额宝的兴起 余利宝和余额宝的区别

利率市场化与余额宝的兴起高善文姚学康尤宏业2014年3月24日内容提要本文第一部分介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与利率市场化现状,以贷款利率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为前提,构建利率市场化模型,作为对现实条件下中国银行体系运作的近似,分析存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详细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表

1、利率市场化的提出1993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拼图利率市场化

     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限制 。自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改革的决定和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算起,这是20年来中国终于全面放开对贷款利率的管制。利率管制目前只剩下最后的一块“硬骨头”,即对存款

中国利率市场化 中国企业利率市场化应对之策

     利率市场化指资金价格由金融市场主体包括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居民等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扩大对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前经济金融现状以及对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迫切要求

声明:《人民币汇率及利率市场化改革 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为网友小小小女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