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发展极限 中国华宇经济发展诈骗

物价正在压制中国经济增长11-04-15:

不是扭捏而是骑虎作者:如松

经济的真相作者:如松

警惕中国经济未盛即衰--安邦咨询评论(2011-04-1219:53:11)

中国经济或许大势已去(2011-04-14 23:19:32)

3月份信贷6794亿元国内“影子银行”规模不小2011-04-1417:53:00]

物价正在压制中国经济增长11-04-15:钮文新

我们看到,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22亿元,同比增长16.3%。如果这个数据扣除5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涨幅只有11.3%,这是很低的一个数据了。它表明,物价的上涨正在侵蚀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现在看,增幅回落比较快的行业有:家具类增长24.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3.1个百分点;汽车类增长14.2%,回落25.6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5%,回落9.1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7.6%,回落2.7个百分点。

注意,这些落幅较大消费品的测算应对是金额的测算,所以涨幅中包含了涨价因素,我们知道,家具和石油及制品价格上涨非常多,比如,家居类商品上涨6.5%,这说明如果我们按照数量计算,那这个情况就很不好。这就像我们做股票,成交量有两种计算方式,其一是按交易金额计算,其二是按交易股数计算。当我们看到交易金额放大的时候,我们不能就此确认交易量真实放大,因为价格高的时候,交易股数可能是减少的。

对应到宏观经济领域,在价格大幅上涨的时候,我们看到消费金额再涨,但消费量不一定上涨。所以,我们经常需要按可比价格计算真实情况。但遗憾的是,国家统计局经常不给实际增长数据,这需要我们判断。

现在看,尽管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紧缩政策的作用,使得工业增加值的涨幅已经开始回落,比如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只有14.4%。但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55亿元,同比增长34.3%。这说明,前端成本的提高,正在向后端传导,而没有影响到企业利润。

但是,这样的情况不可持续。因为总有这样一个时候,终端消费品需求突然失速,大幅跳水,这会使得企业产品无论贵贱都卖不出去。那经济增长势必突然停滞,就是“滞胀”的典型特征――先胀后滞、因胀而滞。

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事实是:CPI和GDP的相向而行。有人说,GDP的下降不是CPI高企的结果,而是我们宏观政策有意识控制的结果。不是吗?是也不是。说是,我们确实不希望GDP过快增长,所以货币政策收紧,财政政策尽管还是积极,但已经倾斜于结构调整和民生保障,而非拉动总量。这样的宏观政策势必导致GDP回落,这正常。

但是,是不是因为宏观政策希望GDP回落,就可以忽视CPI上涨对GDP的压制作用?当然不是。我们必须防止“双碰头”――即宏观政策对GDP的压制作用和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对GDP的压制作用同时存在。这样的会使中国经济未来出现突然失速,承负巨大的经济代价。

我想,昨天温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所说的正体现了这样的内含(见昨天的钮文新博客)。货币政策的目标只是“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就是要防止人民币通胀;而控制价格不仅是货币政策的任务,而必须利用“强化供给、法律法规、行政干预”等“综合性手段”。更不能依赖简单地“加息”。

实际上,加息的后果我们已经看到了。一季度,在对外贸易逆差和外商投资增长稳定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增加居然高达2010亿美元。这说明,加息并没有起到抑制货币增长的作用;相反,加息推动了人民币升值,在加息和人民币升值的共同作用下,“热钱”再度流向中国。

有人说,欧元区加息会使中国“热钱”流入压力减轻,所以中国因当进一步加息,我们他们是错误的。因为,欧元区加息不假,可以吸引一点套利资金也不假,但欧元区的利息水平远不及中国、投资机会远不及中国、经济增长势头更不及中国,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去欧洲?

事实证明,今年一季度,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并没有出现宏观调控希望的结果,增长依然高达34.1%,销售面积也增长了14.5%;房地产商的资金同时增长了18.6%。资金涨幅不及投资涨幅,这是房地产商资金吃紧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彻底失去了融资能力。而通过香港融入的资金,不是钱吗?而且是“热钱”。同期,住户贷款增加也在提高。

从货币数据的总体情况看,第一,货币的紧张程度有所放缓,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回到正常水平;第二,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为外汇占款。下一步货币政策,我认为,继续上调法定存准率的目的应对是对冲多余的流动性,而不是进一步的紧缩。

国务院会议透出的信息

11-04-14 15:30 作者:钮文新 相关股票:

明天要公布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我坚信中央已经提前看到了,所以开会研究,分析判断,给出对策。会议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分为两段:其一是过去国内的经济形势的判断,这方面相对乐观;其二是对未来形势的判断,在这方面显得十分审慎了。表明中央已经看到了国际形势变化的严重性。

在判断未来的时候,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目前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数。

可以肯定,这些事情都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会议指出:“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主要是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但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显然中央现在最担心的就是物价问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所引发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中国都将构成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这是不是通胀?是通胀,但通胀是物价上涨的结果,而不是物价上涨的原因。比如,房价,我们只看到了需求旺盛导致价格上涨,但没看到,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成本推动的因素。就因为房价上涨包含着成本推动的因素,所以就算需求下降,房价依然被成本刚性上涨推动。

总体的指导思想是: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

总体的应对政策方针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具体方面。关于货币政策:“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抑制通货膨胀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

注意,这里强调的依然是关系问题。尽管物价问题是首要问题,但必须平衡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抑制通胀和经济增长这两大关系。既不可因为控制货币量而不顾国家战略性产业的货币需求,也不可以为了抑制通胀、而无视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就知道一味地紧缩货币;同样,也不能因为大力发展国家战略性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而任由通胀不断强化。

把握好这个“度”才是“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另外就是要“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社会融资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调节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比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既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合理需求。

这实际是进一步提出了“度”的要求,消除通胀的“人民币货币”因素,同时又要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合理需求。过去,我们做的是不是有点过?我看是。

会议说出了中央目前最大的担心――物价。“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注意:会议并没有用“通胀词语”替代“物价上涨”,说明中央分得清楚。就目前去看看,物价上涨主要要不是人民币通货膨胀的原因,而是输入型的、是成本推动的,是全球性的。

所以,对于控制物价还是强调:“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定物价总水平的全面部署,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综合应对国际、国内物价上涨压力,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

这就是说,货币政策只能关注物价上涨的“人民币货币因素”,而对于“非人民币货币因素”我们只能采取综合措施应对――包括“抗”。即便如此,也只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内”

对于房地产的政策我们也看到了一定的变化。比如,国务院第一次强调“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这一手也不能放松”。这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房地产市场的交易萎缩势必对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构成重大威胁。尽管我们要调整经济结构,但那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把房地产市场打下去容易,但其所带来的经济收缩,恐怕中央不得不考虑。因此这也是个“度”的问题。

不是扭捏而是骑虎作者:如松

想起卢麒元先生将经济“两难”比作扭捏,似乎很形象;但是细思起来更像是骑虎难下。

上月通胀数据已经出来了,负利率达到2.4%,已经连续18个月负利率,经济学家的最基本常识是负利率时间过长极其容易造成恶性通胀,现在持续的负利率时间已经够长了,亏了左一个约谈右一个限价的行政命令,看起来暂时压制,但是掩盖不住本质,最大的功劳当然是统计局造假的功劳。

负利率是支撑房价的最大功臣,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最大的多头是谁了。

负利率是货币不断超发的必然结果,反过来说,宁可让人们的财富不断缩水,承担负利率,也要保证超发货币的蛋糕。

本人不赞成阴谋论,但是持续思索,为什么要如此?

前些日子也相信卢先生的扭捏的笑话,但是,现在看来不是。

是骑虎难下!

投资的边际效应已经显现,高铁让航空停飞就是明显的例子,其实这样的例子还很多,DFZF融资平台之所以问题多多,无非就是投资标的的效益不佳,说明边际已经形成;如果这时候不能维持继续投资(维持继续投资需要货币继续超发下去),经济可能的场景是瞬间减速,经济瞬间减速就是很多经济学家说的,增速悄无声息的立刻降了下来(或曰着陆),如果经济降到6甚至5以下,大量的失业,社会动荡,威胁到根本,出现了椅子问题,此其一也;

其二,立即将利率提高到正,可以抑制通胀,但是无疑房地产第一个阳痿,DFZF这些喽喽们都要关门大吉,嗷嗷待哺,光杆司令还好得了吗?其第二也;

货币重铸这条道路必须要走下去了,和恶性通胀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相比,稳住椅子更重要,既然虎已经骑上去了,下来很难。

我不相信任何阴谋论,我相信逻辑,相信社会都是利益这条主线所贯穿,无论社会中的各个集体,都离不开利益主线。

逻辑决定运转轨迹。

“扭捏”出恶性通胀,这是宿命!扭捏不过是掩盖实质的表象,实际是为了稳住椅子,只能大家共赴艰难了。

扭捏扭捏持续扭捏(也就是个演戏),最后会扭捏出恶性通胀,通胀奔两位数甚至两位数以上的时候,导致的结果依旧是椅子摇晃,依旧要走那条收缩之路,经济崩溃依旧,房价崩溃依旧,不过是缓期一点而已,那时会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叹,一切都是定数。

经济的真相作者:如松

前面多次说到,我们的经济是一种权力经济,权力支配着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比如:人力资源土地资源金融资源甚至包括绝大多数矿产,这些都深有体会,庞大的证俯豢养无数新时代的“八旗子弟”,土地无须说,金融资源可以看看四大银行和股市都是由权力所支配,三大石油公司众多国有煤炭和资源控股公司,本来农产品是分散的,但是中储粮代表权力在那里呼风唤雨。

所以我们是国家资本主义,和市场资本主义有本质差别,市场经济是资源通过市场合理配置,所有的流动都是按效益为指引,对我们来说,是受权力的指挥棒指引。

将我们的如今和市场经济的国家相比拟的行为都是无用的。

如果要相比,只能去比当初的苏联,因为大家的经济和体制都是捆绑的,此其一,其二是经济的结构也和当初的苏联一样被权力所扭曲,这些被扭曲的因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各个方面,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这些内容。

货币本来是经济的反应,是信用的反应,因为经济向好,代表支付能力上升,但是需要强调,我们的货币不是,更主要的是权力对经济支配能力的反映。也因此如果中国经济发生崩溃,注定不仅仅是货币崩溃这么简单,现在思索,冥币要么不崩盘,如果崩盘,就绝不仅仅是1:20这么简单,必定是一泻千里,因为连带的是权力对经济支配能力的崩溃,体制变化的内容不在讨论的范围,也希望不要在留言中说敏感内容,自己意会,无需言传。

接着昨日的话题,007留言很好,挥刀自宫,未必成功,我实际要修改一点,根本不可能真心自宫,源于体制。

未来的变化只有两种,没有第三种;第一,本轮通胀,在大洋彼岸和国内物价上涨双重因素作用之下,2季度再次外贸出现逆差,这样逼迫这些人去自宫,但是这个自宫不可能彻底(因为不是真心),因为既得利益集团具有强大的能力,结果最多也是个魏忠贤(魏虽腐余,势未尽;注,这句话不是我说的啊,历史说的),估计当CPI上8奔两位数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两次比较大幅度的加息,或者是连续两三个月持续加息,这时必定带来社会流动性剧烈变化,加上大洋彼岸煽风点火,那时会助推全球流动性收缩,带来国内资产价格剧烈下跌;需要考虑的是资产价格剧烈下跌的时候,体制内的情形,前面说了,最近几年国内每年增发货币都在6%以上,即便如此,体制内的日子还是紧巴巴的(部分人啊),看到地方证俯需要发债了吗?就是这种紧巴巴的表现,当资产价格剧烈下跌的时候,体制内很多利益没有了,银行的欠债没法还了,死帐烂账大量出现,茅台和中华也没有了,那时,既得利益集团必定怒火冲天(和08年底的时候很相像,央行受到质疑,行长大人大手一挥:开闸放水!),结果依旧是开闸放水,冥币像奔腾的河流,堰塞湖的水位继续高涨,那时估计两位数的通胀挡不住了,时间或许在12年下半年;当气候决定的供需刚性缺口出现的时候,一次彻底的大水漫堤,冲垮了经济和货币的信用,当然还会有一些其余的东西一起顺流而下,因为经济和货币在我们的体制下是和权力一起绑定的,文邹邹的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这点不说了,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出现彻底变革。第二种可能是网友留言所说的,根本就不会比较大幅度的收缩货币,也像卢先生说的,继续在“两难”之中扭捏下去,做作样子罢了,这种可能是有的,但是估计那个往火上浇油的家伙是不会干的,他会继续浇油。即便真的如此,不过是大水漫堤的时刻提早到来。

结果都是一个,大水漫提。

如今的时期,彻底自宫的几率根本就没有,势要留住;因为我们是权力经济,需要维护体制内的利益,结果必定奔着大水漫提的目标不懈努力,直到到达为止。

未来大水漫提,很多人会用浴火重生来形容,我们会经历浴火,但是,是否可以重生,就不知道了,因为我们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奴役和被奴役的文化,向往伟人拯救众生,却不知道自己拯救自己。

警惕中国经济未盛即衰--安邦咨询评论(2011-04-1219:53:11)

中国经济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不少人认为还能高速增长30年。不过,中国经济粗放式增长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并呈现恶化迹象。安邦特约经济学家钟伟提出了一个看上去杞人忧天,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问题:吞噬资源的粗放增长、加速老龄化的人口以及过度污染的环境,使中国经济是否有可能未盛即衰?


保障资源供给是经济增长的命脉。钟伟指出,“金砖四国”概念的提出、发展以及被认同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改写着全球有限资源的分配版图。如果以美国和欧元区经济为一方,中国和印度经济为另一方,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美欧的GDP总量接近30万亿美元,人口接近7亿;而中印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人口超过25亿。如果说欧美目前耗用着全球实体经济资源的约一半,金融资源的约2/3应该不过分。按此逻辑,钟伟认为,如果中印不改善其增长质量,我们难以想象中国和印度人均GDP分别达到1.5万美元和4000美元时,对全球资源是何等的巨大需求。考虑到中印两国迅猛的经济增速,两国实现经济翻番仅需约8-10年的时间。但另一方面,技术进步难以显著提升。因此,要么欧美愿意降低其对全球资源的占用,要么中印极其显著地改善增长质量,否则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就不是再平衡的问题,而是是否可持续的重大挑战。一般估计2020-2025年间,中国人均GDP将超越1万美元,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但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强度等相当多的因素将对此构成制约。
人口问题同样是中国面临的巨大障碍。联合国1956年《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给出了老龄化的定义:一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二是14岁及以下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30%以下;三是老少人口比例在30%以上;四是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一般把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志。如此算来,人口将成为困扰中国的重要因素。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当年65岁和60岁以上老人的占比分别超过了7%和10%,14岁以下人口占比仅22%。钟伟认为,一般估计60岁以上人口占比在2020和2030年将分别超过16%和22%,人口峰值则在2025-2030年之间出现约为14.5亿的峰值;目前中国劳动人口总量已见顶并有所回落,但下一次生育高峰何时出现仍然叵测。
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放在全球背景下观察,在可预见的未来20年,全球人口仍然将延续每12-15年增加10亿人的速率,使得全球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关系日益恶化。自二战以来,除日本之外,还没有其他人口过亿的国家跨越人均GDP1万美元的门槛,巴西则刚刚接近这个门槛。如果以中国和日本做比较,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是1970年,到1995年老年人口占比翻番,期间社会保障支出则增加了25倍。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可能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日本相似,但人均GDP和当时的日本则相差悬殊。钟伟强调,种种迹象表明,和日本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和供养系数的上升更快,总和人口出生率更难提高。银发浪潮来得如此迅疾,以至于留给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的斡旋时间已非常局促。
在钟伟看来,还有其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同样可能令中国经济陷入大麻烦。例如中国经济目前储蓄率高达52%,这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口红利共同造成的,但能否善用这些丰年成果以应对未来?另外,中国人均水资源、耕地、森林、草地等都是如此的有限,要问的是,能否善待自然生态使其不至于出现不可逆转的恶化?这些都属未知。
通过以上分析,钟伟认为,资源、人口和环境很可能使中国经济在未来10-15年间未富先老,未盛先衰。也许中国在未来10-15年人均GDP勉强达到日本目前的约1/3之后,便后继乏力,并以比当年日本更快的速度下滑。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人类经济增长是否有其极限?1968年的罗马俱乐部认为有,大部分经济学者认为没有。中国经济增长是否有其极限?大部分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经济仍将维持3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期,钟伟指出,这种对“中国模式”的乐观或许是过多地看到了辉煌,而忽略了阴影。

中国经济或许大势已去(2011-04-14 23:19:32)

原文地址:中国经济或许大势已去作者:鸽子也能变老鹰中国经济或许大势已去:姜莱:2011-4-14

  这不是一篇专业性的文章,虽然我研究生拿的是经济学学位,但自打离开大学教职之后,老姜就基本上没有理睬过这一专业了。不是专家的言说,但我也不会胡乱调侃,毕竟,谈自己国家的经济大事儿,还是认真点好。

  观测中国经济,首先得走出一个误区,以为中国现在搞的是凯恩斯主义。这也是张维迎先生持的一种观点。张维迎我还是挺尊重的,可他老是站在自由主义一极,然后就想当然,把现在的中国经济放在凯恩斯一极批判,这就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了。在经济学领域,自由市场派与凯恩斯主义麦芒对针尖,可它们讨论的背景都是标准的市场体制,理论框架也以此为前提,而不是一个在谈市场经济,一个在谈权贵经济。他们假设的政府,也是一个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却是一个“善”的政府,这种政府具有民选的性质,也是一件不言而喻的事儿。在这种模型之下,即使搞凯恩斯主义,政府也会恪守游戏规则,只在宏观领域做文章,而不会把手伸进微观领域,更不会直接动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定价权等权利,或者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跑到场子中间与民争利。此外,一个假设的“善”的政府,它的宏观政策目标也应该是善的,它如果实施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一定是为了增加就业,而不会夹带别的私货。这些凯恩斯政策的前提,在中国很难都具备。

  好了,说完前提条件,现在说正事儿。我现在要说的正事儿就是:看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已近尾声,接下来很可能烂事儿一大堆,最有可能的是出现长期的滞胀局面。至少,中国经济即将面临严重的结构性危机,将转入经济中低速增长,民生无法根本性改善、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冲突会越来越厉害的时期。

  一,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已近消耗完毕,新的增长动力机制又无法形成。中国三十年来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三驾马车的拉动:地产经济,政府基础投资,出口贸易。如今,政府投资这一块,看上去虽然依旧凶猛,但疲态已现,如午后西下的斜阳。其中的原因,在于具有这种大规模投资能力的地方政府,大部分都集中在中东部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的基础投资,该投的都已经投了,无论普通公路和轨道运输、高铁、高速公路、航线、通讯等,都已经饱和,甚至出现了过度投资的状况。今后政府如果仍得靠这种投资拉动经济,就得向西部转移,在西部地区复制东部的投资密度和规模。可西部脆弱的自然环境,稀少的人口都表明,这种投资拉动模式如果真的移植到西部去,绝对是一笔大亏大赔的买卖,而且还会贻害子孙。我昨天就在跟一位西部来的朋友喝酒,谈到那里的公路不收费,他说,收什么收啊?几小时见不到一辆车,收的钱还不够发工资;而且在茫茫荒原处,几个人孤零零地守在一个荒凉的地方收费,不冻死就得吓死、闷死。

  房地产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政府已经不得不给它降温,而不是靠它继续拉动经济增长了。但中国的房地产之虚火是如此病入膏肓,以致政府打压了近一年时间,高房价仍在挺着,这把虚火一时半会儿仍无法降下来。可以想象,在通胀威胁步步紧逼的情境下,在高房价已成为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的的背景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已不大可能再主要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至少已无法靠房地产来保障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当然,政府可以发展廉价廉租房,但照样问题重重。首先是地方政府如果把土地主要提供给廉价廉租房,它们的土地财政就会大大缩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是否还有足够的财力和兴趣持续支撑廉价廉租房建设,值得打一个问号。其次,如果廉价廉租房成为百姓们获得住房的主要或重要渠道,现存的商品房市场就有可能彻底崩盘,它带来的问题,可能会远远超过已解决的问题。

  出口贸易也遭遇了一系列的瓶颈,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高企,国际市场的打压和挤逼,汇率不得不一再提升,产品升级和创新有心无力等等。上个月,中国出现了贸易逆差,这可能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很可能预示着一种新趋势的到来。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的出口优势和能力正在相对下降,出口增长面临的障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至少,中国贸易盈余的大幅增加已不可能,主要依靠出口贸易大幅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二,通胀压力挥之不去,迫使政府为控制通胀而放弃高增长目标;中国通胀的原因之复杂,涉及面之广,抑制通胀的成本之高,代价之高,难度之大都表明,被迫牺牲增长目标而重点防堵通胀,将成为政府的一项较长期的政策。通胀当然是一种货币现象,可它成为一种物价上涨现象时,结构性的原因便会直接凸显出来。说到结构的层面,老姜可以这样说:地球上所有国家物价上涨的原因,我们这里都有;地球上其他国家不存在的原因,我们这里也存在。首先应当看到,现在出现的通胀或涨价现象,都是从产业链的上游伊始,传递到中下游的,而不是收入高涨导致需求上升,并进而拉高了终端市场的物价。这也很好地说明了,为何我们的下游产品,尤其是消费品,一方面在涨价,另一方面却又大面积出现了过剩。也说明现在很多产品的涨价,都是成本推动型的被迫式涨价,不涨价有些企业、尤其是那些中小型企业就很可能亏损倒闭。这种由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基础性资源性产品推动的物价上升,应当说中国是无能为力的。这是世界性现象,中国经济已经高度国际化,很难避免这种冲击。

其次,中国的通胀压力,也不只是来自资源性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兴风作浪,还与国内已经和正在到来的劳动力成本的的上升有很大关系。中国已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其中占了一大半。多年来中国产品的廉价出口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打压劳动力价格成就的。但到了今天,不管是人口红利的好处已快用尽也好,农民工维权要价的意识提高了也罢,中国反正已经无法继续靠廉价劳动力来维持高增长了。在底层社会的民生和收入已成为政治问题之后,中国的任何地方政府,恐怕再也无法通过伴大款、打压工人的涨薪要求来制造经济繁荣了。劳工薪资的上升已成为一个长期趋势,并必定成为一个推高物价的长期因素。

  说到通胀或物价上涨,还得说一点我们的特色,这就是垄断造成的成本上升、物价上涨。中国的基础性产品、能增值的优良资源等,都已被利益集团把持,形成了特有的行政性行业垄断、部门垄断,权贵阶层垄断等现象。由于这一点,中国的通讯成本高过了欧洲,油价比美国还凶猛,形形色色的路桥费、政府罚款、行政性收费、行贿受贿等,更是造成了中国物流成本的奇高、交易费用的居高不下。这些成本传导致下游产业和市场,甚至造成了国内大宗产品价格在绝对值上高于欧美的奇观。糟糕的是,这种现象看来没有趋减的迹象,因为政府仍在为这种垄断推波助澜。这不仅表现为政府部门仍在大搞国进民退,继续漠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困境,而且仍在百般袒护大型垄断国企。比如,国家发改委最近多次发出指示,要求经营大宗民生商品的企业不得涨价,却同时多次为中石油的涨价辩护开脱。不错,国际油价是在攀升,但攀升的不止是石油,还有农产品,而且石油等能源产品的涨价,也不只是影响中石油,还会影响一般的食品加工企业。现在全国都在防范通胀,你发改委怎么能一边要求食品企业不要涨价,一边却把中石油的涨价说得头头是道?一家小型食品企业,单位毛利可能就那么几分几毛钱,不涨价可能就会倒闭;一家巨无霸石化企业,内部消化成本的能力肯定是有的,难道就不能为抑制通胀做点贡献,把涨价这件事儿推一推?如果中石油这点都做不到,要么是无能,要么是无耻。

  三,中国经济已进入“还账期”,这种“还账”既是资金债务式的,政府财政式的,也是民生式的,环境式的。这些都意味着,过去那种大投入高增长的浪费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尤其是各地方政府一直扮演着头号投资者的角色。政府的这些投资,不少来自土地财政的贡献,还有很多是借款。土地财政就不多说了。土地总有卖完的日子,不少沿海东部城市,实际上已没什么土地可卖了。土地财政已近黄昏,可累累债务却摆在那里。不少地方政府都负债累累,现在这些债务已进入还本付息的高峰期。老姜很是怀疑各地方政府的还债能力,原因是这些借债投入的基础项目,大都不具备高回报的性质,有些根本就没有回报。不仅无回报,而且还会产生巨大的维护维修费用(如那些天价造出来的奥运场馆)。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政府就会迟早进入捉襟见肘的日子。政府没钱了,也很难再借到钱(除非制造更大的泡沫),还得还钱,还得维护高额的行政支出,大手笔投资的能力和热情就会持续下降。此外,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民生和环境上的欠债也太多,也都进入了多少得作点补偿的时期了。这些,也会严重制约政府继续充当头号资本家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欠下的巨额债务,有外国的,也有很多是自己银行的。靠大举借债发展经济,不仅政府在这样做,那些准政府的大型央企也在这么做。央企这些年来的奇迹式壮大,除了与垄断了实体与信息资源有关,也与他们垄断了金融市场有关。中国几家大银行的钱,大部分借给了这类企业;这些企业资产的突发式膨胀,也主要靠的是对金融市场的操弄。至于他们本该做好的实体经济怎么样了,却问号多多。广东最近就有一家大型国企露了陷儿,这家号称广东窗口的厅级大型国企,在世界各地都有投资,自诩成绩辉煌,如今却爆出了资不抵债、上层高管贪腐无能的丑闻。老姜要说的是,中国的地方政府也好,大型国企也好,都早已跟国内的金融机构绑在一起了,很可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如果这些企业或政府出现重大的、集体性的债务和财政危机,那些银行很可能就会被殃及鱼池,甚至导致中国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现在有些专家,在那里大谈国际金融大鳄的阴谋,美帝的阴谋,甚至扯到了共济会,我觉得他们还是关心一下现实的危险更好些。

  四,权力导致利益结构的极度扭曲和固化,利益结构扭曲又导致经济(产业)结构的畸形化,不仅大大抑制了国内的需求市场,也严重抑制了企业的创新需求和供给。中国已形成权贵经济及阶层,这已是公认的事实。权贵经济的形成并稳态化,造成了资源配置的逆导向:想想看吧,如果拿到一块地就能成为亿万富翁,搞到一个政府工程,哪怕弄些边角料来做做,也能赚上几千几百万的,有这等好事儿,谁还有心去好好经营企业?谁又会心甘情愿冒风险搞什么创新开发?大家都削减脑袋往权力部门钻啦。权力经济就是食利经济。有本事食利的家伙,首先依靠权力寻租,寻到之后,便大肆购置能带来更大或可持续的收租资产,权力资产收入,已成为中国高收入阶层的主要经济来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结构也随之扭曲:那些出除了权力贡献,即无创新又无技术含量的经济领域,成了最火爆最赚钱的领域,成了中国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聚集地,而与权力沾不上边的竞争性行业部门,哪怕有技术有管理有创业精神,却过得战战兢兢,随时面临亏损关闭的命运。

  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是收入分配的严重两极分化。这种分化主要是资产性收入差别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工资性收入造的孽。十二五期间,政府将把主要精力放在民生上,提高普通百姓的收入,成了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在权贵阶层把持着主要的资产性收入的背景下,这种加薪式的改善民生的措施,已无法扭转两极分化的趋势。两极分化问题不解决,绝大多数民众的购买力不能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匹配,扩大内需就是一个伪命题。内需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继续增长就缺乏市场的支撑。

  我们的这种经济结构,收入结构能从根本上改变吗?我看很难。如果不难,也就不会年年喊调整结构,喊了十几年,却至今未有任何起色。实际上,中国最佳的调整结构的时机已经错过了。现在,利益板块已经凝固化,利益集团已对垒分明,该抢占的资源山头已基本抢占完毕,楚河已分界,面包已切割,这时再来调整结构,重新划分利益疆域分面包,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了。这时的结构调整,哪怕看起来只是纯粹的经济问题,已经成为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政治话语了。

  当然,维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有一招,那就是继续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不过,老姜并不看好这件事儿。不看好的原因,是由于它已经过了拐点,城市化的社会边际收益率已开始下降。这不仅与前面说的利益板块已固化,城市前期的巨大收益已被既得利益者瓜分和盘踞,后来者已获利无门有关,而且还会造成这些恶果——在现有的利益、权力分布格局不变的情况下,未来的城市化,将按照惯性原理,使资源进一步向北京、上海这些既得利益大都市集中。由此,城乡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城乡差别将更加突出,两极分化将更严重,社会问题也会更多更恶劣。这样的城市化,它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收益,将远远超过由此造成的社会治理成本。直到它的环境、财政和福利净损失达到极限。

3月份信贷6794亿元国内“影子银行”规模不小2011-04-14 17:53:00]

今成交额1503亿(较昨稍增)下跌0.25%(-8点),收于3042.64点。

今平开后摸高3057.56点后,一直在0.5%震幅范围内波动,之后再创新高3058.24点、3057.86点,尾盘搞次微幅跳水令全天震幅扩大到0.7%,纯属棍子搞得好玩。
今飘红家数最多即开盘后的415家,最少即收盘前的253家。昨天收盘时的773家跑哪去了,呵呵。

今未如预计的高开高走,原预计最低点3053点留缺口的小幅上攻,高点3073点或3083点。真这样的话,昨773家飘红盘就有太多获利出逃的啦,所以棍子再搞脑子也不错,并不改变短期趋势。
盘中各庄被搞得一片迷茫,摸不清棍子在干嘛。港市也与日市总呈阴阳反向关系。

早盘一些前期“谨慎庄”异常激动,有的大盘尾市小跳水时还“不信邪”再激动,我的2个“乌龟”股均如此、直冲涨停方向,大幅减仓,之后或光放量涨幅很小了。大幅降低仓位了,换点另一昨下影低点横盘的小股票(沪市),保持仓恒定。
有媒体在谈双汇复牌的事,早呢。且双汇要拿出可行的、给消费者信心的方案,已经报道的都不靠谱,我倒帮着想好一“三赢”好方法,就跟三鹿事件时想出的三元方案一样(顺便说句,后来三元被首农趁机塞入垃圾资产搞差了),呵呵。

今央行发布了3月份及一季度金融数据。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5.81万亿元,同比增长16.6%;狭义货币(M1)余额2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0%;流通中货币(M0)余额4.48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794亿元,同比多增1727亿元;外币贷款余额477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270亿美元。

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占53.5%),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474亿元(3.5%),委托贷款增加3204亿元(7.6%),信托贷款增加91亿元(0.2%),银行承兑汇票增加7611亿元(18.2%),企业债券净融资4551亿元(占10.9%),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1558亿元(占3.7%)。
中国经济的发展极限 中国华宇经济发展诈骗
2010年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35.9%(即去年社会融资总规模约13万亿元)。

由此可见,按一季度银行信贷估算全年信贷约9万亿元,按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推算全年融资约16.8万亿元,去年社会融资总规模约13万亿,这都是我们“保八”(即增长2.8万亿元)的代价。
记得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速3.3%,其M2增速2.8%,增量也相当,很健康的。

除银行信贷以外的融资渠道被称为“影子银行”,以前没有“影子银行”的,或其规模可忽略不计。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地下的和地上的规模相当啊,“伪军”和“鬼子”一样多了,作用已不是“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了。
这也是我们“政策不出中N海”现象的原因,宏观调控屡屡失效的原因。

今天媒体上有关3月份CPI版本较多,港凤凰卫视报道称3月CPI同比增长5.3-5.4%、环比下降0.2%;PPI同比上涨7.4%;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环比升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为17.4%;1-3月固定资产投资为同比增长25%。
这些数据与近期市场的普遍预期高度一致,可信度较高。

现在统计局新版本CPI比以前的压低了数据的30%左右,在此基础上还要控制CPI数据,除了食品价格外,还有房价。所以昨北京市公布房价下跌了24%,虽被广泛质疑“根本不可能”,但目的很清楚的,为了压低CPI,估计全国其它地区也是频做降幅。
所以我们看到印度、巴西、俄罗斯等通胀CPI都10%等,是很正常的真实数据,我们实际也如此的。

我们的社会融资总规模那么大,都是正府或正府性质担保的,搞面子工程等无效益项目最终拿什么归还,只有搞通胀(印钞)稀释债务了,化解IMF等警示的风险。发改委只是调控通胀的节奏、幅度等。

外媒报道,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13日在由福特基金会举办的“金融改革和实体经济”纽约论坛上表示,中国要进一步推动内需,首先必须妥善应对通货膨胀问题,目前中国实际利率还需上升至少1个百分点,才能有效缓解通胀压力。
索罗斯(GeorgeSoros)在新罕布什尔州举办的一场会议中表示:“让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很有利于控制通胀的方式”,“中共当局错失了这个机会。你现在可能会让通胀有些失控,也会导致工资与物价通胀的一些严重危险。”

大摩说得不错,但加息到4.5%以上内地泡沫风险就要释放了,尤其金融地产将面临灾难。索罗斯说的人民币升值带有市场性,实际上或许人民币对外升值越快,对内贬值越快,通胀越加剧恶化。
中国内地(甚至含香港)的问题很多,只要还“政治挂帅”(讲政治或讲面子),都或无解的,或许许多多的“两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28872.html

更多阅读

李开盛:国际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空间

曾有一段时间,国际关系学成为各高校所青睐的一门“显学”,纷纷开设这方面的本科专业,争上硕士点、博士点,甚至成立相关系、所、学院。这种趋势目前似乎还在继续。据《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发布的《中国国际关系学2006年度学科发

中国经济的发展极限 中国华宇经济发展诈骗

物价正在压制中国经济增长11-04-15:不是扭捏而是骑虎作者:如松经济的真相作者:如松警惕中国经济未盛即衰--安邦咨询评论(2011-04-1219:53:11)中国经济或许大势已去(2011-04-14 23:19:32)3月份信贷6794亿元国内“影子银行”规模不小20

2014紫荆之巅:中国中小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出路在哪里?

2014紫荆之巅:中国中小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出路在哪里?独立政治经济评论人:蒙玮。前沿提示:2012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是史上最具创造性、创新力的“中国天使投资元年”!2013年则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全面爆发并快速成长发展的一个具有划时

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历程 2015年中国零售业发展预测(下)

电商高增速逐步趋缓    与电商一样,实体零售也多年持续了20%甚至50%的年复合增长,尤其是连锁百强,从2000年至今,近15年基本都在以高于全国GDP的增速在快速发展,近三四年才开始在各种竞争的情况下逐渐减缓。     电商的发展相较

中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2015年中国零售业发展预测(上)

要在这样一个所有企业都在一门心思地想要颠覆世界的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对一个行业的发展做出较为精准的预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回眸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历程,我发现,与地产、金融、制造等行业遇到危机时更多只能

声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极限 中国华宇经济发展诈骗》为网友逆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