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相机家族的没落 韩国家族财阀走向没落



1900年左右,伊士曼-柯达(Eastman Kodak)生产出了“Brownie”相机。因价格低廉,而且所使用的胶卷也不贵,Brownie被认为推动了照相的大众化。



1939年左右出产的Brownie 127相机。



图为二战期间被军方使用过的柯达“Matchbox”相机与袖珍暗室。



从上世纪40年代晚期开始生产的柯达相机。这款相机的镜头可以收起来。



图为史蒂文·赛尚(Steven J. Sasson)2005年的一张照片。他于1975年发明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时还是柯达的一名项目经理。



图为2000年在东京的一个展会上展示的柯达DCS620x数码相机。该款相机是柯达面向专业摄影者推出的首批数码机型之一。



柯达EasyShare系列相机鼓励用户将相片上传到柯达的网站以供分享和影印。



图为EasyShare V570双镜头相机,可独立进行广角和特写拍摄,无需加装外置镜头。



图为EasyShare系列中较新的一款机型。

胶卷时代终结



风雪中的柯达公司。(资料图片)

  1930-1933上市的Brownie柯达相机。(资料图片)

美国《华尔街日报》5日报道,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准备数周内申请破产保护。这家摄影胶卷业巨头若果真破产,将追随宝丽来公司等昔日著名美国企业,遭到时代淘汰。

出售专利权最后一搏

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这家131年历史的企业仍在做最后自救努力,期望以出售部分专利权方式筹措资金。不过,柯达已着手筹备申请破产保护,包括与银行商量筹资大约10亿美元,确保企业在破产保护期间继续运转。柯达发言人说:“我们对市场传言和投机不予置评。”

报道说,柯达可能最早本月或2月初申请破产保护;破产保护期间,企业将继续偿还债务并正常运转。届时,柯达将在法庭监督下出售大约1100项专利。

如果柯达果真申请破产保护,将加入因未能适应商业模式日新月异变化而遭到淘汰的著名美国企业行列。柯达1975年发明数码相机,却未能把这项新技术变成利润增长点。

为填补日益萎缩的胶卷业务,柯达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经营化学制品、浴室清洁剂和药检设备,后来在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佩雷斯领导下投身打印机行业。

地位曾相当于现在的苹果

这家昔日近乎独霸胶卷行业的著名企业卡在生死关头,令前员工感到不可思议。曾几何时,每到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创立的“工资奖金日”,柯达就会根据企业业绩向全体员工发放奖金。员工拿到奖金后可以买车,或者去高档餐厅庆祝一番。

现年64岁的罗伯特·沙恩布鲁克1967年进入柯达。与他同时代的柯达前员工说,柯达在当时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

沙恩布鲁克回忆,那时柯达人才济济。午饭时间,一些年轻人挤进礼堂看电影,其他员工则在公司的篮球场上打球,“我们给自己灌输这样的意识,我们能做任何事,不可战胜”。

随着海外竞争对手开始攫取胶卷业市场份额,柯达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后来,柯达不得不面对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崛起。2003年,柯达宣布停止投资胶卷业务。

即将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传出后,柯达股票价格4日下挫28%,报收于每股47美分。

  柯达相机广告。

  乔治·伊士曼。(资料图片)

与银行讨论贷款事宜

自佩雷斯2005年出任柯达首席执行官以来,柯达仅一年没有亏钱。佩雷斯先前在美国惠普公司分管打印机业务,他在柯达推行利用专利诉讼及转让赚钱的商业策略,而这一策略2011年终于难以为继。

为填补资金缺口,柯达去年8月决定出售部分数码专利。一些竞购者担心柯达可能申请破产保护,不愿出手。柯达曾与对冲基金接洽,希望筹到“过桥贷款”,以支撑运营,直至专利售出,未能如愿。现在,柯达正与摩根大通公司、花旗集团、富国银行等大型银行讨论贷款事宜。柯达同样与债权人和瑟伯勒斯资本管理公司等机构谈判破产融资方案。而债权人考虑的是柯达的打印机业务是否值得支撑,或者柯达的价值是否尽数存在于专利。

数字技术终结胶卷柯达

伊士曼柯达公司Kodak,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曾经的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公司2002年的全球营业额达128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美国以外的市场。

柯达作为感光行业的王牌品牌,曾经创造出一系列的辉煌成绩,但是瞬息万变的市场和飞速发展的科技使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挑战,柯达也不例外。

首先是来自市场领域的激烈的价格竞争。自加标签(或零售商品牌)将柯达产品的价格压低了40%。在东欧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价格便宜的胶卷也给柯达造成极大的威胁,因为低收入水平的人更注意价格而非品牌和质量。柯达实施了一系列价格反击策略,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仍无法彻底清除价格战带来的恶劣影响。

柯达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来自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造成的冲击。高昂的成本、笨重的设备、严重的污染是底片与相纸生产和冲印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体积大、不能永久保存、查找困难是使用底片和相纸给人们带来的不便。

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出现,照相技术逐渐告别底片和相纸。一张巴掌大的光盘可存贮成千上万张照片;然后,通过电脑打印机可以直接打印出照片……总之,数字成像已经成为市场主流,底片和相纸除了部分专业人士外,基本已经无人问津。这场技术革命宣告胶卷行业进入濒死状态。

作为感光技术的龙头老大,柯达在数码照相这一新技术领域并不具备先天的优势,而数字成像技术的普及意味着柯达公司丧失胶卷、相纸所带来的丰厚利润。现在,柯达公司似乎要随着胶卷一起退出人们的生活了。(综合)

  柯达胶卷。(资料图片)

    位于纽约州罗切斯特市的柯达公司总部。(资料图片)

“傻瓜相机”诞生

1877年,照相机已被发明出来,但当时的照相设备极为庞杂,包括一个黑色的大帐篷,一个水箱,一个装着厚厚的玻璃感光板的容器……更复杂的是操作,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谁也无法驾驭这个庞然大物。

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曼第一次接触到照相机时,就忍不住想:照相机能不能做得小一些呢?伊斯曼坚持不懈的追求终于给感光业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1886年,小型、轻便“人人都会用”的照相机诞生了,伊斯曼为它起了一个字母不多,但读着响亮的名字:“柯达”。

而在中国,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傻瓜相机”。

温馨家庭回忆

柯达建立品牌忠诚的另一着眼点在于建立清晰而有力的品牌识别。

柯达早期广告多表现有孩子、狗和朋友的家庭场景,而且多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易于拍摄到的镜头。上世纪30年代,人们常可以从电台上收听到“这就是柯达一刻,别让它溜走”、“柯达串起每一刻”,在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中,这些广告语深深刻进了消费者的脑海,使消费者自然而然把享受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一起。

世界胶卷之王

柯达公司在很早的时候就考虑到了随着照相机销量的增加,胶卷冲印服务肯定会有大量的需求。于是在大家争相生产“立即自动”相机之时,柯达已将生产能力重点放在了胶卷的生产和冲印上。

果然,柯达的胶卷销量猛增,同时几乎垄断了整个冲印市场。“迷你型”相机上市后,柯达又以同样的方法降低价格,使“人人都买得起”,结果柯达的胶卷、照相机及相关器材的销量扶摇直上,尽管爱克发拼力使出密集式供应的老方法,富士、樱花不惜血本降价,但总敌不过柯达胶卷的销售量。

感光界的霸主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1964年,立即自动相机上市,当年销售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纪录。

1966年,柯达海外销售额达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当时位于感光界第2的爱克发销量仅及它的l/6。

1990年、1996年,在品牌顾问公司排名的10大品牌中,柯达位居第4,是感光界当之无愧的霸主。

2012新年伊始便传来胶片巨头柯达轰然倒下的声响。拥有超过一百三十年历史的美国柯达公司,因已负债高达68亿美元,于当地时间1月19日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柯达推出世界上第一代傻瓜相机,后来,更是率先发明了数码相机,在漫长的年月里,“串起生活每一刻”。然而,柯达率先发明的数码成像技术,实际上宣告了将主营的胶卷业务送进历史博物馆,就如同红极一时的煤气灯行业被电灯革命一样。

可惜的是,柯达没有抓住新的机会,居然因为怕数码成像技术破坏自己的胶卷业务而没有申请专利,最终导致整个公司在数码摄影浪潮中渐渐式微。

去年底百代(EMI)唱片的倒下象征着传统唱片业在MP3面前的彻底没落,柯达的颓然退场也象征着一种胶片记录时光的生活方式正式退出舞台。

问题来了,一个胶片摄影的时代结束了吗?

关于唯胶片论

胶片的质感让无数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们在数码浪潮中,依然坚持使用胶片。胶片摄影被赋予了怀旧和经典的光环后,被强调的胶片质感被放大,自然衍生出了“唯胶片论”,认为只有胶片才能反映出摄影的本质。

但很多真正的摄影师并不认可这种极端的爱好。影像志《八十年代中学生》的作者任曙林说:“一个人如果真正了解摄影本质,就不会是唯胶片论者。摄影的本质区别不在这儿,只是呈现的方式不一样。数码跟传统胶片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在于前期拍摄时观察方式发生了变化。人的眼睛能从取景框前解放出来,这是两种摄影的心态。”

杂志摄影总监,商业摄影师李达则认为唯胶片论是没有分清数码与胶片区别的认知,甚至数码模仿胶片质感都丝毫无必要:“唯胶片论者大多认为数码无法模仿胶片的颗粒感,即银盐堆积形成的质感,甚至胶片所呈现出的某种氛围、当时的气氛等等。而我认为,数码和胶片在成像风格上本身就应该走两条道路,数码根本就没有任何必要模仿胶片质感,而是应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正如黑白胶片不会像湿版的成像风格,摄影不必像绘画,反转片与负片也不必相同。”

古董相机收藏爱好者,青年摄影艺术家熊小默的摄影个展里,所有作品全都是使用胶片拍摄的。除了他那些二战时代的相机收藏和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德制旁轴,最经常使用的则是一部 LeicaMPalacarte定制机,由用户个人选择功能组合与机身装饰定制的独一无二的版本。但在谈及唯胶片论时他说:“如果讨论至个人情感的外延,这种看法不可避免地只是一家之言。但是若就事论事,只是就创作流程和显影质素讨论,数码相机终究将取代胶片。抱着守旧心态拒绝前进,并幻想种种玄妙却不着地的辩护理由不是专业摄影师应该做的。”

“我之所以选择胶片,除了个人化的使用经验和习惯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无法承担足以匹配同等质素的专业数码后背的高昂价格。在我看来,数码拍摄在创作流程上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个坚持使用胶片多年的摄影师,我认为除开更大画幅的领域,胶片本身并不在质素上有太多优势,而且这种微弱的优势正在逐步缩小。一旦可以达到4×5正片像素数的数码后背价格低于12万元,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以数码后背作为创作器材。在这个时代,我认为大部分强调‘德意志味’、‘胶片质感’、‘化学反差’、‘手工暗房’的摄影爱好者仍然站在真正摄影理解的门外。”

谈论胶卷时代的终结为时尚早

在很多人都正在谈论“柯达彻底倒下”时,熊小默和李达指出了一些说法的不严谨性。李达说:“事实上,柯达并没有全面停止胶卷的生产,2009年停产的仅仅是柯达克罗姆(Kodachrome)反转片,这是一种冲洗工艺较为复杂的胶片,药水有剧毒,全球只有十几家可以冲洗,且胶卷费用含冲洗费用,这就是为什么柯达的广告是‘你只需按下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的原因。随着Kodachrome的停产,在美国的最后一家冲洗店也关门歇业。而柯达其他品牌,例如 ektarchrome,国内常见的柯达金胶卷依然在生产。这些都还是民用级别的胶卷,其他的包括医用胶片、电影胶片,柯达一个也没有停止生产。柯达这次申请破产保护,是一次转型重组的尝试,而非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今天购买胶片的种类事实上并没有减少太多,而减少过多的是购买渠道。”

如果有人认为柯达申请破产保护对于摄影师们将造成巨大冲击,这显然是个误解。熊小默说:“关于柯达今年的破产保护,我并不认为这对我和其他摄影师是什么大事。柯达并不只是一家传统的胶卷公司,它的业务延伸非常广,据我所知,胶卷部门在柯达公司中一直是赢利部门,柯达的破产并不能象征‘胶卷时代的终结’。而破产行为本身更应该是一种资本的运作和重组,不应被业余人士理解为‘关门’,迄今为止我没有听见任何来源可靠的关于柯达即将停产胶卷的消息。”

世间万事均更迭,摄影也是如此。从摄影术发明之初的银版法,到后来的湿版摄影,干版摄影,现代胶片(仅仅是黑白的),彩色反转胶片,彩色负片,影像的介质无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占领大众市场,而照相机本身也是千变万化。李达说:“现在依然有人拍摄湿版照片,黑白照片,大画幅照片。也有更多的人尝到了数码的好处,方便快捷,便于储存。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拍摄胶片会变成一个越来越严肃的事情,因为购买胶片渠道的减少,胶卷费用的提高,以及后续冲洗、扫描、输出工艺费用也在不断提高,这些成本是一次次的重复投资。同时数码与胶片的最大区别在于,数码所拍即所得,拍完可以实时观察;而胶片则需要过程,这在拍摄时就已经对摄影师产生了影响,是工作方式的不同。对于一张照片在二维显示屏上的精雕细作,和你在取景器中对三维世界的观察和摆布,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有很大的不同。我推荐使用数码相机,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家人是良好的习惯。柯达成为了过去,但是‘这一刻’将永存。”

世界相机简史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使用感光胶片的摄影器材,数码相机则使用CCD感光。

◆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

◆1888年柯达生产出了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91年柯达试制成功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26463.html

更多阅读

渐行渐远的意思 柯达重组渐行渐远

     破产重组的消息尚未散去,柯达再度发出“半年内停产数码相机”的重磅消息,引发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消费者共同关注。从停产胶卷到停产数码相机,柯达正从大众视线中渐渐消失,将要走向何方却仍是扑朔迷离。  当《中国企业报》

王柯达 柯达重生路

 进入2012年,胶片时代曾经的全球领军者柯达申请破产的消息开启了人们关于企业世界末日的讨论。柯达,这个曾经在胶片时代占据全球绝对主导地位的龙头,在数码相机的发展洪流中陡然跌落。自1997年后(除2007年一年外),公司再无盈利记录。而

自信铸就成功 叶莺 铸就柯达在中国的成功(二)

    由于这样的原因,进入柯达以后,我们提出来,顾客的满意度就是要全面满意,就是100%的满意。当时有人提出来说这怎么可能呢,我就举了这个例子。如果你不定在100%,那你永远连90%都做不到;如果你定在100%,也许偶尔,某一个春天的下午,你可能

声明:《柯达相机家族的没落 韩国家族财阀走向没落》为网友謌给沵滈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