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古代汉语笔记一 古代汉语郭锡良笔记

原文地址:北京大学文学院最全古代汉语笔记(一)作者:外语国学社

古代汉语

想学古代汉语下面这些理论必须掌握,这是基础;而关键是在阅读上(文选),即用这些知识解决阅读障碍,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讲解。可说说,这些知识占考试40%,用这些知识运用到文选占60%,不光是单纯的文选。(以王力和郭锡良本为主)

《古代汉语》学习大纲

一、说明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文,一个是古白话。“古代汉语”课所要讲授和学习的内容是古代的文言文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其中文言文的学习以先秦两汉的作品为主。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工具性质的基础课。“古代汉语”不仅是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教学与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和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从事这些相关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基础和工具。我们祖国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要研究中国的历史,继承祖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以便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这门课正是基于承传古代优秀文化和传统这一目的而开设的。

(二)教学目的

“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说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及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学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古汉语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感性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比较顺利地阅读难度适中的没有经过今人标点和注释的古代典籍(如《战国策》、《论语》、《孟子》、《资治通鉴》一类的作品)。能够胜任中学的古文教学,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分析中学古诗文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帮助中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诗文。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学员来说,这门课对他们的要求则要更高一些。“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达到上述目标,学生应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指标,要背诵20~30篇古文,熟读60~80篇古文,标点翻译8~10篇古文,掌握约1000个常用词的古义,完成一定量的知识练习,了解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训诂、修辞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学会古诗、词、文的写作规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

1.“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选阅读和知识介绍两大部分,两部分所占的课时为4:6。文选部分的设置旨在增强学员对古汉语的感性知识,讲授内容主要是先秦两汉的典范作品。知识部分的设置旨在使学员了解古汉语的基本规律、特点和研究方法,讲授内容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训诂、修辞及诗词格律等方面。

2.文选讲授总数为20~25篇,布置学生翻译的文选约10篇,精读约20篇。讲授及布置学生阅读的文选中应包括部分带古注的篇章和无标点无注释的白文。

3.文选的讲授以解释字、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及语法现象的分析,重视句意的疏通。

4.古汉语知识介绍部分包括文字、音韵、语法、词汇、训诂、修辞、诗词格律及工具书的介绍。其中语法约占知识介绍部分总时数的40%,文字、词汇、训诂约占30%,音韵、诗词格律、修辞及工具书的介绍约占30%。知识部分的介绍以讲授基本特点为主,用例尽量做到准确、典范、完整、习见,新鲜,内容健康。

5.文选讲授与知识介绍应交替进行,不宜割裂开来,使二者失去联系。根据练习的实际需要,可将知识部分的讲授顺序作一定的调整。

6.每单元布置一定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堂作业的时间及内容视具体情况而定。课外书面作业基本上两周一次。内容包括标点翻译、知识解答及诗词、古文的写作等。诗、词、古文的写作原则上只布置一次。旨在使学生通过实践真正掌握诗、词、古文的写作规则和特点。作业的批改一学期原则上三次,辅导原则上三周一次。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

7.本课程实行考试制,两个学期各进行一次,命题以本大纲为依据,教考分离,流水阅卷。考试内容应反映大纲规定的深度和广度,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8.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故授课人数每班宜控制在50人左右。

9.本大纲拟采用的教材暂定为郭锡良等人所编的《古代汉语》。由于授课学时只调整到54学时,故文选部分的讲授内容要大量删减,知识部分原则上都要照顾到,但所用课时也要分别减少。

10.本大纲制定的教学内容及各部分的教学时数是参考往年的教学情况设计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一定的调整。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2学时,一学年开完,每学期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授课的方式,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可开展必要的课堂讨论。

二、正文

教学要点

1、什幺是古代汉语;2、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要求;3、“古汉语课”的基本内容;4、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一)什幺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1、文言文;1、古白语。“古代汉语”学习的对象是文言文,重点是先秦两汉的作品。

(二)学习古代汉语课的目的、要求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古代典籍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古汉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感性知识,能够依靠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原著,胜任中学的古文教学。

(三)“古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

古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包括文选和知识介绍两大部分。文选以先秦两汉的作品为主,知识部分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训诂、语法、修辞、诗词格律等。

(四)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1.理论学习与文选阅读并重,不可偏废。

2.学习理论知识要抓重点,辨异同,多练习。

3.学习文选要多读、多背、多翻译。

考核要求:简述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基本内容。

第一章

教学要点

1、字、词、句全面讲解;2、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介绍检字法及几种常用古汉语工具书的内容、体例。

第一节 文选

(一)精卫填海

(二)夸父逐日

(三)女娲补天

(四)蝜蝂传

(五)巫山巫峡

第二节 古汉语知识

古汉语工具书介绍

(一)查检工具书的几种方法

1、音序检字法2、部首检字法3、笔画检字法4、四角号码检字法

(二)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介绍

1、《汉语大字典》2、《汉语大词典》3、《辞海》4、《辞源》5、《说文解字》6、《词诠》7、《经籍籑诂》8、《佩文韵府》9、《十三经索引》10、《中国人名大辞典》11、《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12、《四库全书总目》

考核要求:1、背诵课文;2、说明所介绍各部工具书的性质、内容、作者、出版时间等。

第二章

教学要点

1、文选讲授,注意语法现象的分析;2、六书介绍;3、文字学部首、检字法部首;4、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第一节 文选

(一)郑伯克段于鄢

(二)齐桓公伐楚

第二节 文选

(一)鞌之战

(二)子产论尹何为邑

第三节古汉语知识

汉字的结构

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

第四节古汉语知识

(一)汉字的部首

1、文字学部首2、检字法部首

(二)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考核要求:1、掌握六书的定义;2、能够用六书理论分析一些常见字的结构;3、区分什幺是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第三章

教学要点

1、文选讲授,注意语法分析;2、古今词义的异同;3、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4、古今词义的感情色彩、程度轻重。

第一节 文选

(一)燕昭王求士

(二)孙膑

第二节 古汉语知识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总体情况

1、古今词义完全相同;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3、古今词义似同非同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方面的差异

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移

(三)古今词义在感情色彩方面的差异

(四)古今词义在程度轻重方面的差异

第四章

教学要点

1、文选讲授,注意语法分析,布置学生翻译有关段落;2、词的本义,本义的探求方法;3、词的引申义,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

第一节文选

(一)谏逐客书

(二)报任安书(上)

第二节 文选

报任安书(中)

第三节 文选

报任安书(下)

第四节古汉语知识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1、词的本义及其特点 2、怎样探求词的本义

(二)词的引申义

1、词的引申义其及特点2、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①直接引申②间接引申

3、引申义的方式:①相似引申②关联引申 ③比喻引申

考核要求:1、翻译课文的部分段落;2、掌握探求本义的方法;3、了解引申义与本义的特点及关系。

第五章

教学要点

1、文选讲授,布置学生翻译;2、使动;3、意动;4、名词作动词;5、名词作状语;6、宾语前置及前置的条件;7、判断句的四种句式;8、被动句的五种句式。

第一节 文选

(一)答李翊书

(二)艺文志·诸子略(上)

第二节 文选

艺文志·诸子略(下)

第三节古汉语知识

词类的活用

(一)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三)名词用作动词

(四)名词作状语

第四节古汉语知识

古汉语的词序、判断句

(一)古汉语的词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3、宾词前置用代词复指

(二)判断句

1、主语后加“者”、谓语后加“也”式2、主语后加“者”、谓语后不加“也”式

3、主语后不加“者”、谓语后加“也”式4、主语后不加“者”、谓语后不加“也”式

第五节古汉语知识

被动句的表示法

(一)动词谓语后用介词“于”引进引为动作的发出者

(二)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发出者

(三)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发出者后加代词“所”

(四)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

(五)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其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动作的发出者

(六)动词谓语前用介词“被”引进行为动作的发出者

考核要求:1、翻译课文的部分段落;2、解释什幺是词类活用及活用类型;3、举例说明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的构成。

第六章

教学要点

1、文选讲授,布置标点并翻译古文;2、副词的种类;3、代词的种类;4、几个常见介词的基本用法;5、几个常见连词的基本用法;6、句尾语气词和句首、句中语气词;7、词头词尾。

第一节 文选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季氏将伐颛臾

(三)子路从而后

第二节 文选

(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二)小国寡民

(三)秋水

第三节 语法

副词、代词

(一)副词

1、程度副词 2、范围副词3、时间副词 4、情态副词5、否定副词 6、表敬副词

(二)代词

1、人称代词2、指示代词3、疑问代词4、“或”与“莫”5、“者”与“所”

第四节 语法

介词、连词、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介词

1、于(于、乎)2、以3、为

(二)连词

1、与2、而3、则,然则4、虽,虽然5、然,然而6、之

(三)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1、句尾语气词:也、矣、乎、与、邪(耶)、哉

2、句首和句中语气词:夫、惟(维、唯)、其、也

3、词头、词尾:有、其、言、于、薄;然、如、尔、若

考核要求:1、翻译部分课文;2、说明副词、代词的种类、意义和用法;3、解释常见介词、连词的意义和用法;4、解释语气词的意义和用法;5、说明词头、词尾的意义和种类。

第七章

教学要点

1、文选讲授,布置标点翻译古文;2、古注的类型、体例、术语。

第一节 文选

许行

第二节古汉语知识

古书的注解

(一)古注的类型

1、传2、笺3、疏(正义)4、集解 5、章句

(二)古注的体例

(三)古注的术语

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

6、读曰、读为7、衍文、脱文

考核要求:1、解释什幺是传、笺、疏、集解、章句;2、熟悉古注的体例;3、解释古注的常见术语;4、背诵“十三经”的名称。

第八章

教学要点

1、文选讲授,布置写作古文1篇;2、几种常见的修辞方式。

第一节 文选

(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二)五蠹

第二节 古汉语知识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引用2、譬喻3、代称4、并提5、互文

6、夸饰7、倒置8、委婉 9、省略

考核要求:1、熟读课文;2、熟悉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

第九章

教学要点

1、三十六字母;2、介绍《广韵》;3、古无轻唇音;4、古无舌上音。

第一节古汉语知识

中古音简说

(一)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二)《切韵》、《广韵》

(三)《广韵》的调类

第二节古汉语知识

上古音简说

一、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二、上古音的韵部

考核要求:1、背诵三十六字母、上古音的声母和韵部;2、解释音韵学的基本概念;3、说明什幺是“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第十章

教学要点

1、律诗的结构;2、律诗的押韵,“平水韵”介绍;3、律诗的对仗;4、律诗的平仄,拗救;5、布置写作律诗1篇。

第一节古汉语知识

诗律上

(一)律诗的结构

1、句数2、字数 3、各联的名称

(二)律诗的押韵

1、押平声韵2、一韵到底3、“平水韵”简介

(三)律诗的对仗

1、工对;2、宽对;3、借对; 4、流水对。

第二节 古汉语知识

诗律(下)

律诗的平仄

(一)平仄的基本格式

1、五律平仄的基本格式;2、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

(二)拗救

1、对句相救2、本句自救

考核要求:1、掌握律诗的结构、用韵和对仗;2、写出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3、简述律诗拗救的各种情况。

第十一章古汉语知识

教学要点

1、词的有关术语介绍;2、词的用韵、平仄及对仗;3、布置填词1首。

词律

(一)词调、词牌、词谱

(二)词的用韵、平仄和对仗

考核要求:1、解释词的有关术语;2、了解词的用韵、平仄和对仗。

三、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参考书目

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洪成玉主编,《古代汉语教程》,中华书局1990年版。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

王力,《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1956年版。

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二版。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赵振铎《训诂学纲要》,巴蜀书社2003年新1版。

郭在贻,《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郭芹纳,《训诂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陕西师大词典编写组,《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科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中华书局,1994年版。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王力《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三、古书中的用字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

(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

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如“泪--”“野--”“看--”。(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弃”。(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歌--”“村--”“岭--”“鞍--”。(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享--”。(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册”“别--”。(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无--”。

9、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术--”“适--”。(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药--”“仆--”“几”“谷--”。(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复--、”。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4.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4、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5、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b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c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2)相关。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6、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2)从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7、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如“防”的本义;堤坝。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8、引申的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如“防”。2)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如“问”、“时”。

9、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1)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2)有的后来为引申义另外造了字。如“解”ji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后来写作“懈”。(3)有的只改变读音,未另造新字。如“说”(shu)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4)有的读音未变,但却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回,后来写作“返”。

10、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1)举纲张目,以简驭繁。2)穷原竟委,加深理解。3)掌握规律,举一反三。

六、同义词的辨析

1、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2、同义词间的差别:1)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它的范围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问、询、访”三个词中“访”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2)性状情态不同。如“坐、跪、跽。”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如“饥”是一般的饿,想吃东西。“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长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的威胁。另外,一般的病叫“疾”,病重叫“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识”。4)侧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5)感情色彩不同。如“诛、杀、弑”“杀”是中性,“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弑”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6)语法功能不同。如“耻、辱”中“耻”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辱”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

3、辨析同义词的根据和方法:1)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2)借助训诂书中的词义训释。3)探索词义的引申派生关系。4)察看各自的反义词。

4、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的。一个词的词义系统包括该词的全部义项。不可能全部义项一一相同。如“盗”和“窃”。2)词义是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的。如“履”和“屦”。由于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在考察同义词的时候,应该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和同义关系的可变性。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别。意义有异有同的同义词,特指有别,泛指无别。如兽皮带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关于“是”字:1)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汉代后有所增加。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3)“是”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4)“主+谓”,如:兵,凶器。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为+宾”,如:“余为伯倏。”

5、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八、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

a“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省略“于”字,“动+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为”字句。a“为+施事者+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a“见+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a“为+施事+所+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为……所”句。

a“为+施事+所+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被字句”。

a“被+施事者+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九、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宾语前置的种类: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

a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

(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两种情况:a“惟(唯)+宾语+是(之)+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马首”。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如“其斯之谓与?”b“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1)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2)表示感叹的句子。如:贤哉,回也!

4、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1)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三战三北”。(2)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

5、主语的省略:(1)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2)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6、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有:(1)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2)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

十、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4)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7、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1)名+名。a名动+名→动宾,如“王天下”。b名+名动→主谓。如“陈胜王”。c名动+(于)+名→述补。如“王关中”,应看成是“王于关中”。

(2)形动+名→动宾。如“素善留侯张良”。

(3)名、形动+之、我→动宾。如“妻之”“安我”。

(4)助动词、“所”、副词+名、形动→合成谓语、“所”字结构、状中结构。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5)名动+介词结构→述补。如“风乎舞雩”。

(6)名动+而+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如“衣冠而见之”。

8、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1)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2)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9、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名状+动

十一、代词

1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指人的。有“谁、孰”。

a“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a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奚以”询问方法。

(3)指处所。有“安、恶、焉”。a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2、指示代词:(1)“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a“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b“之、兹”泛指,c“之”作定、宾。(2)“此、是、斯”近指。a表示“这”义。b作主、定、宾语。c“此、是”可作判断谓语。d此和彼对应。

(3)“彼、夫”远指。a表“那”义。b“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c“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尔、若、然”,谓词性。a表“如此”“象这(那)样”义。b在先秦,“尔”作定、宾语。c“若”只作定语。d“然”多作谓语。

(5)“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a“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b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c“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d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如“投诸渤海之尾”;e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

3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a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b“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d“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a它们可作主、定、宾语。b“而、乃”一般只作定语。(3)第三人称,a“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意味。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

(4)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无定代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

(1)“或”:表肯定。a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b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

(2)“莫”:表广泛的否定。a若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c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d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当于“不”。

5、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所”: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可分三类:a“所+动词”。如“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即受事者。b“所+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为“坠下去的地方。”c“所+(介词)+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同第二种结构。其中心语实际上是介词的宾语。如“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可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是指“杀大臣凭借的力量”。

(2)“者”: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

可分两类a:“谓词性成分+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b“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十二、副词

1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证据。它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2、时间副词:(1)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a“向、乡”是同一个副词,只是写法不同,译为“从前、刚才”;b“既、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相当于“已经”:“c尝”“曾”表示过去做过某事,译为“曾经”。先秦只用“尝”,汉代后用“曾”。

(2)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a“方”一般只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译作“正在”;b“适、会”还可作用在主语前面,译作“正遇上”。

(3)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将要、快要、就要”。

(4)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俄、暂”是表示时间短暂的,相当于“一会儿”“不久”。a“姑”意为“暂且”;b“常、雅、素”表示时间长久。“常”相当于“经常、时常”,“雅、素”相当于平素、一向。

3、范围副词:(1)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a“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b“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c“率”也表示总括,意思相当于大都、大致。

(2)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

a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b“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读jin.c“唯”表“只有”。

4、程度副词。可分三类:(1)表示程度高的。a“最、至、极、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b“大”意思是“十分”;c“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d“殊、特、尤、良”的意思是特别、非常。e“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是的确、很的意思。f“甚”六朝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六朝后,才专作状语成为程度很高的副词。

(2)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a先秦表示这类意思的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b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渐义的情态副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

(3)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相当于“更、越、更加”。

5、情态副词。分三小类;(1)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a“俱、并”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做某件事;b“闲、微、窃”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c“帮”表示故意特意;d“固”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a“暂”两属:强调时间的短暂时(一会儿、短时间),是时间副词;强调动作的突然性时,属情态副词。b“遽”表示匆忙急迫;c“卒(猝)”表示时间急促突然;d“立、即、旋”表示事或行为紧接着发生;f“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性;g“益”汉代后也产生了逐渐义。唐前是程度副词,“更加”义。

(3)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a“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出现;b“辄”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相当于往往、总是;c“每”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d“复”表示重复进行同一动作。

6、语气副词。分五小类:(1)表示确认的语气。a“乃、即”相当于“就是”;b“必、定”相当于“一定”;c“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d“果”相当于“果真”。

(2)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a“其、盖、殆”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

b“盖”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测性的论断语气,又带有提示的语气;也可用在谓语前面,表“大概”意。

(3)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可译为“希望、还是”等。

(5)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意思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有时不能译出。

7否定副词。a“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较宽,“弗”在秦汉前使用范围相当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动词前,后面也不再出现宾语。b“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勿”有时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毋”也写作“无”。

c“未”是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或动作还没有进行,相当于“没有”。

d“非”一般用于名词性谓语前,表示否定判断;有时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有时也可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

e“微”可用在单句中表示否定,与“非”相当;又可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还可同副词“独”结合,表示“不但(如此)”。

f“否”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用,构成独词句。

8、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指代动词后面的宾语。(1)“相”,a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b表偏指,即指代动作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2)“见”a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b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作“自己”或“我”。

9、谦敬副词。a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等。b表谦副词。有:“敢、窃、忝、猥、伏”等。应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十三、介词和连词

一、介词

1、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2、介词的语法特点:(1)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置。(参见第九节)(2)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于”字的宾语不能)(3)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3、于(於、乎):用法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在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此外:(1)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2)“乎”: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到、向等。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一般也不引进主动者。

4、“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

(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

(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或不译。

(5)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把”。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此外,(1)“有以”、“无以”是动词“有、无”和介词“以”组成的凝固结构,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这种结构只能作状语。(2)“以故”

是“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的意思。(3)“是以”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意思是“因此”,用于句子开头表示结果。

5、“因”:本义是茵席(坐垫),名词。引申为依靠、凭借的意思,动词。介词“因”即由动词“因”虚化而来,由它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有两种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之类的意思。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的意思。

6、“为”:原是动词,读wei,常用基本义是做。虚化为介词。读wei.它的用法有五种:(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这种用法至今仍保留。(2)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3)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4)引进动作行为的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跟”“对”“向”。(5)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句式,读wei.7、“与”:原来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帮助、给予、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有三种:

(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3)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跟……相比”。

二、连词

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以并且而则况矧但第抑虽然至即使如若苟倘令藉设故”等。

1、“与”:(1)一般是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作“和”。(2)有时也连接谓词性成分,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如“杀人以梃与刀,有以异乎?”(3)可以连接分句和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通常与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格式,可译为“与其……宁可(不如)”。

2、“与”既可作介词,又可作连词需要加以区别:(1)介词“与”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通常在动词前作状语;连词“与”用在联合关系的成分中构成名词或动词性词组,“与”字本身不充当语法成分。(2)介词前面可以用副词修饰,连词不能。

3、“且”:既是副词,又是连词。用作副词有“将要、将近、暂且、姑且”等意思,在动词或数词前作状语;连词“且”只起连接作用,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4、“且”的具体用法:(1)在并列关系的谓语成分中,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存在两种状态,译作“又……又……”;连接动词和动词,译作“一边……一边……”。(2)用在一句开头,连接分句与分句或段落与段落,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译为“并且”“而且”“况且”等。

(3)用在偏句主语后,以作陪衬,说明另一事情程度更严重,以引起后面正句的进层推论,这种推论又多用反问来表达。“且”可译作“尚且”。(4)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以与前一分句相连接,表示在两项或多项之间作一选择,译作“还是”。

5、“以”: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常见用法有五:

(1)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作“又”。

(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可译为“来”,也可不译。

(3)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4)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的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句法结构上仍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可译为“来”,或不译。

(5)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这种“以”字用法与“而”相近。根据上下文的表达方式可译可不译。

6、“而”:(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有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

(2)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随文译为“又”“而且”“因而”“就”。

(3)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构成了转接的关系。可译为“却”“可是”。

(4)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5)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在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

7、“则”:(1)用在结果分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分句,表示二分句在事理上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可译为“那么就”。

(2)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两种动作行为或两件事虽无必然的条件关系,但两者的出现在时间上是紧密相承的。“则”可译为“就”。

(3)用在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对比相关的情况下,结果是不同的。

(4)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的相关出现,含有转折意味。这里又可分为三小类:a表前后两项相反,可译为“却”“反而”等。b表后项行为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译作“却”或“原来已经”。c表让步关系,可译作“固然”“虽然”“倒是”等。如“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好倒是好……)

(5)表假设关系。

8、“则”和“而”的区别:(1)“则”今义是“就”,“而”今无相当词。(2)“则”重在表示连接项的先后相承,连接项之间有顿挫的意味:“而”却重在过递,连接项之间是连贯的。(3)“而”a连接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相反的;b“则”连接项之间的关系却只能是前后相承的,不能相反。

9、“虽”是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分为(1)事实让步,译为“虽然”。(2)假设让步。译为“即使”“纵然”。

10、“虽然”:在古代,这是两个词,“虽”,连词:“然”,代词。合在一起通常自成一个分句,表示承接上文,以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虽然如此”或“即使如此”。六朝以后,逐渐虚化为连词了。

11、“然”:原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这样”,虚化为连词,表示转折,意思相当于“但是、可是”。

12、“然而”是指示代词“然”和转折连词“而”的连用。“然”字总结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这样却”“虽然如此,可是”。

13、“然则”是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的连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思是“既然如此,那就”。

14、“之”原是动词,意思是“到……去”;又借作指示代词,常用来表示复指;逐步虚化为连词,(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相当于“的”。这是它的主要用法。(2)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结构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词组,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的谓语和时间状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3)用在主谓间,使它变成一个分句用在另一个分句的前面。第(2)(3)类的“之”一般不译。

十四、语气词

一、语气词的分类

1﹑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2)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2﹑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

1、“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2、“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相当于“了”。

3、“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1)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如“晋国,天下莫强焉。”(3)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学焉。”(4)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1)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译为“吗”。(2)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译为“呢”。(3)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可译为“呢”。(4)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译为“吗”或“呢”。(5)“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乎”仍是疑问语气。(6)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问语气词,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应减弱了,带有疑虑未定的色彩。7、“与(歟)、邪(耶)”:(1)疑问语气没有“乎”那样强烈纯粹,它们也可用在各种类型的疑问句尾,可译为“呢”“吗”“吧”。(2)同“其”“得无”“无乃”等词语配合,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

8、“哉”:(1)用在感叹句尾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的,可译为“啊”。(2)用于反问句尾更为常见,依然是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9、“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的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

10、“兮”:一般用于韵文的感叹句尾,可译为“啊”“呀”。

11、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语气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

三、句首语气词

1、“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1)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进议论或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不译。又称发语词。(2)与“且、故、若﹑今”等组成固定词组,用在句首表示进层﹑假设﹑结果等问题的议论语气。

2、“盖”:(1)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不译。(2)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3、“唯(惟、维)”(1)用在句首,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提示性的语气。这种用法多见于《诗经》《尚书》。加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2)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围﹑帮助判断﹑解释原由,有修饰谓语作用,译为“只(是)﹑就是”等,我们处理作语气副词。

四、句中语气词

1、“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砂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有时用在并列的词组后面,表示顿宕语气。

2、“与”用在句中,表示顿宕舒缓语气。

十五、修辞表达方式

1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2)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十六、古书的注解

1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分析句读(4)提示语法(5)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诠释典故成语(7)校勘文字。

4、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古注的常用术语:

(1)“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6)“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

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

(7)“言”: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8)“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倍读曰背”。

(9)“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11)“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周礼》:“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12)“衍﹑脱”:“衍”是用来说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是用来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6、怎样利用古注:(1)批判吸收,(2)正确取舍,(3)联系正文,(4)融会贯通。

十七、古书的标点

1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句句可以讲通。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2)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3)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词汇方面,(2)语法方面(3)音韵方面(4)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十八、古文今译

1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雅”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2、今译的具体要求和方法:(1)每个句子中的各个词都必须力求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能对译的应做到一一对译。(2)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对照原文进行直译。凡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如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特殊词序﹑特殊的词组结构及习惯格式,则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

(3)对古文中所用修辞手段和古代文化专有名词,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4)译文忠实反映原作品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十九、古今语音的异同

1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在变化。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变化相对要慢一些。但古今对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别。古今语音每个音节都可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2、古韵和今韵的不同:(1)从诗歌的韵脚看古今韵的不同。(2)从联绵词的读音来看,古今韵不同。古代的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仍然是叠韵的情况居多。但是也有一些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已经不成叠韵了,这正是反映了语音起了变化,古韵和今韵是不同的。

3、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字。特点是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如:匍匐﹑滂沱﹑囫囵﹑蟋蟀。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又大都具有双声和叠韵的关系。双声:即声母相同。叠韵即韵母相同。

4、古今声母的不同:也可由联绵词反映出来。古双声的联绵词在今音读来还是双声的占多数,但是也有小部分却因字音的变化而不再构成双声关系了。

5、古今声调的变化: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类。从元代以后,北方话中不仅入声韵消失了,而且入声调也转入了其他的声调。

6明末杰出的古音学家陈第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二十、古音通假

1古音通假:人们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各种情况,应该使用甲字,却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发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就是用了通假字。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就叫做古音通假。严格说来,通假实质上是汉字使用了别字的问题。后来得到了公认,被称做通假。

2、按借字和本字语音关系的不同情况,分类列举如下:(1)同音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声韵都相同而构成的通假。如:蚤~早,畔~叛,无~毋等(2)音近通假: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还须韵母相近)。如:惠~慧。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的韵部相同(还须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如:信~伸,详~佯。声韵相邻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但都相近。如归~馈,阙~掘。

二十一 诗律

1、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3、今体诗: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1)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A位置:a每联对句的尾字;b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偶句一定要用韵。B特点:a用“平水韵”的106部为用韵标准;b一般押平声韵;c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不能转韵。(3)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a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c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d对仗原则: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义(内容)相对。

5、绝句:“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

6、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五言诗: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的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

7、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8、词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称做“对”;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头二字的平仄相同,称作“粘”。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不符合“粘”的规则的,叫“失粘”。

9、用“粘”“对”和用韵规则,可以从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得出以四种不同平仄格式的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甲、五律仄起仄收式(七律平起仄收式)

(||)——||—。C(||)———||—,D(——)|||——|.

A(——)||——|,B(||)——||—。C(||)———||,D(——)|||——。

乙、五律仄起平收式(七律平起平收式)

D(——)|||——,B(||)——||—。C(||)———||,D(——)|||——。

A(——)||——|,B(||)——||—。C(||)———||,D(——)|||——。

丙、五律平起仄收式(七律仄起仄收式)

C(||)———||,D(——)|||——。A(——)||——|,B||)——||—。

C(||)———||,D(——)|||——。A(——)||——|,B||)——||—。

丁、五律平起平收式(七律仄起平收式)

B(||)——||—,D(——)|||——。A(——)||——|,B||)——||—。

C(||)———||,D(——)|||——。A(——)||——|,B||)——||—。

(注)“—”平:“|”仄。

简化格式:甲:ABCDABCD乙DBCDABCD丙CDABCDAB丁BDABCDAB,

只要把四种平仄格式记住,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律就能推出。

10、“犯孤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字,除了韵脚之外,就再没有平声,称作犯孤平。

11、拗救:出现不合平仄、不合声律的拗句,采取补救办法,术语上就叫拗救。拗救的几种方法:(1)孤平自救:在B句中,为避免犯孤平,将第三字(指五言的,七言的就加二字,是第五字。以下同)改为平声字,即|—||—改为|——|—。我们称它为“B1拗3自救”。

(2)特种拗救:C句3拗4自救。即成了“——|—|”。

(3)对句拗救:有两种情况。aA句4拗,B句3救,即“||—||,——|——。”b.A4拗,B1拗B3救。即“||—||,|——|—。”(拗:是字下加▲,救:是字下加*)

12、如何分析近体诗的平仄:(1)找出入声字(一般考试卷上都给注明)。(2)逐字画平仄。

(3)根据首句第二字和尾字的平仄,确定属哪种格式。如“五律平起平收式”。(4)写出平仄谱。(5)将诗的平仄与标准谱对照,把不合谱的字上画圈。(6)看是否有拗救现象。

13、近体诗对仗的种类:(1)工对:同一词类中分门别类很细微,如人名对人名,色对色,数词对数词等。(2)宽对:只要求词类相同。(3)借对:借音借义。

二十二 词律

1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别名之一叫“长短句”。

2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3、词牌:词调的名称叫词牌。(1)由于后来词调失传,加上词与音乐的逐渐分离,词牌的作用仅止于规定字数﹑句式﹑平仄和用韵了。(2)词牌有些原先就是词的题目。(3)同调异名:是同一词牌具有两个以上的别名;(4)同调异体:是指同一词调有几种别体。

4、词谱:是词调所包含内容的具体描写。

5、词的用韵:词人所遵循的还是“平水韵”。词的用韵都是词调所规定的,其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一韵到底。(2)同部换韵(3)平仄换韵。有二种情况:一是换韵只是规定声调,对韵部没有什么要求。二是换韵后又回到原韵。

6、词的平仄和句式:词对平仄的要求比近体诗更为严格。词是“字有定声”,有的地方规定必平必仄,不能通融。

[附]一、给下面各首近体诗标上平仄(可平可仄处加上记号)

1李白《渡荆门送别》(仄起仄收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王维《山居秋暝》(平起仄收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李商隐《晚晴》(平起平收式)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4杜甫《旅夜书怀》(仄起仄收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宜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言平起仄收式)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杜甫《登高》(七言仄起仄收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七言平起平收式)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君瘴江边。

8杜甫《客至》(七言平起仄收式)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二、标上平仄并指出其中的拗救: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言仄起平收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杜甫《天末怀李白》(五言平起仄收式)

闵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泪罗。

3苏轼《新城道中》(七言平起平收式)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就最乐,煮葵哓笋饷春耕。

4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七言平起平收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三、标出平仄,并分析粘对情况

1五维《使至塞上》(五言平起平收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失粘)

2杜甫《咏怀古迹》之二(七言仄起平收式)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变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失粘)

《古代汉语》通论详稿

[郭锡良主编]

第一章古今词义异同

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如: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 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现常用意义为“应当”。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 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常用义为给。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今义为劝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度轻重等。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一)词义范围不同

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系:

在古今词义的关系上,A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B图代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词义在发展过中,古义的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义。这是多数词义变化的情况。C图今义包含古义,表示今义扩大。D图古义包含今义,表示今义缩小。E图古今意义不在同一个意义范围,表示词义转移。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

①菜: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菜”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

古义

今义

义素一

蔬菜

蔬菜

义素二

肉蛋奶等副食

②睡:古义指打盹。《说文·目部》:“坐寐也。”《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轼《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以上几例中“睡”均为“坐寐”义。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古义

今义

义素一

打盹

打盹

义素二

其它睡觉方式

③粮: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居家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晋书·吴隐之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后汉书·和帝纪》:“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这两处的“粮”均泛指所有粮食,尤其是后面一句,能做种粮的“粮”显然不是指“干粮”。现在所说的“粮”也是干湿生熟均可。

古义

今义

义素一

(供旅行者吃的)干粮

(供旅行者吃的)干粮

义素二

其它各种粮食

④江:古专指长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巫峡。”今泛指多条河流。陆云《答兄平原》:“南津有绝济,北渚无河梁。”

⑤河:古专指黄河。《山海经·海外北经》:“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今泛指多条河流。杜甫《秋兴八首》其七:“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⑥皮:古专指兽皮。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傅”中的“皮”即为古义。《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礼记·坊记》郑玄注:“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

⑦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沉。”

⑧唱:古义指领唱。《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腾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此外,“雄、雌、牙、齿”等词也表现出词义范围的扩大。

2、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

①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既有好闻的,也有难闻的;既有香气,也有臭气。《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气味象兰草一样芳香)。”在表示秽气时在“臭”之前加“恶”,如《礼记·大学》:“如恶恶臭。”“恶臭”指难闻的气味。后来又泛指各种气味而专指秽气,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这里“臭”和“香”相对,显然指秽气。

②宫: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说文·宀部》:“宫,室也。”《周易·困卦》:“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经典释文·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为宫也。”先秦无论贵贱所住的地方皆称宫,自秦始皇始专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宫”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小,现在指一些群众集会的地方,如“文化宫”、“少年宫”、“科技宫”等。

③禽: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周礼·天官·庖人》:“有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麛、雉、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

④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戴礼记·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后指人以外的其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再后来专指昆虫。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⑤瓦:古义指陶器的总名。《说文·瓦部》:“土器已烧之总名。”今专指一种建筑材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

⑥谷: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诗经·豳风·七月》:“其始播百谷。”《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今专指一种农业作物——谷子。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凡谷,成熟有早晚。”

⑦子:古义为子女的总称。《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后专指儿子。《战国策·赵策》:“父母之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

⑧坟:古义指大土堆。《九歌·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后指坟墓。《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

⑨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说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专指黄金。《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此外,人们的称谓“朕、丈夫、丈人”等也属于词义范围缩小的例子。

3、词义范围转移(词义转移)

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词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变为了乙范围。如:

①羹:古义指带汁的肉。《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带汤煮熟的蔬菜,《韩非子·五蠹》:“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古诗《十五从军行》:“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后来指汤类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羹”“汤”同义连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莲子羹等。

古义

今义

带汁的肉

汤类的食品

②涕:古义指眼泪。《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来表示。《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后来由眼泪变为鼻涕。上古汉语中一般不用“泪”,汉代才有“泪”。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于是泪、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汉以后仍有用“涕”表示眼泪者,如《出师表》:“临表涕零。”

古义

今义

眼泪(自目)

鼻涕(自鼻)

③寺:古义指官署。今义指寺院。《后汉书·刘般传》:“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汉代有鸿胪寺,专门接待外宾的地方。东汉明帝年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应邀来洛阳,起先就住在鸿胪寺。不久,在洛阳西门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与安置经传,并以驮运经卷的白马命名,又袭用当时官署之称,名曰“白马寺”。随着弘法运动的展开,寺院逐渐成为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场所的专称,而其官署之义反而隐没不见了。

④暂:古义指突然、一下子。《说文·穴部》:“突,犬从穴中暂出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后意义变为短暂的、短时的,庾信《镜赋》:“不肯片时入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再后来变为暂时的意思。

⑤荤: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说文·艹部》:“荤,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后指鱼肉等肉类食品,《旧唐书·王维传》:“居常蔬食,不茹荤血。”范成大《离堆行》:“款门得得酬清樽,椒浆桂酒删膻荤。”舒梦兰《游山日记》:“公已绝荤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⑥汤:古义指热水。《列子·汤问》:“日中如探汤。”今义指汤类食品或煮饭的汁。

此外,“官、兵”等词也表现为词义的转移。

(二)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词以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但有少数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情形可以如右图所示:

下面我们简单予以说明。

1、由褒义变为贬义

①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感情色彩为褒义。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用作贬义。

②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干将、得力的助手。《国语·越语》:“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左传·成公十二年》:“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略其武夫,以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后来指坏人的帮凶。

另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在古义中也多用为褒义。

2、由贬义变为褒义

①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用为贬义。今义则用为褒义。

3、由中性变为褒义

①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为褒义。

4、由中性变为贬义

①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杜预注:“庶人不与政,闻君过则诽谤。”《史记·夏本纪》:“女无面谀,退而谤予。”贾山《至言》:“商人庶人诽谤己而改之,从善无不听也。”《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今义则指诽谤、诬陷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韩非子·内储说上》:“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有些词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异。表现是古义轻今义重或者古义重今义轻。

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

①诛:古义为责备。从诛的字形可以分析出来。《说文·言部》:“诛,责也。”今成语有“口诛笔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②恨:古义指遗憾。《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洛阳伽蓝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明显加重。李贺《老夫采玉歌》:“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

①怨:古义指痛恨。《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秦本纪》:“缪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后指埋怨,《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②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今义指一般的购买。《清史稿·兵志》:“请令两广督臣续购大小洋炮。”

另外“感激”一词意义也是由重变轻。

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不是孤立的,一个词意义的变化往往贯穿着几个方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古今为一对相对的意义或时间概念。

第二章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一、何为词的本义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例: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 ,江水又东,迳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根,本义。

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 ,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扫除,本义。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备,本义。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三、引申义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例:

朝: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 早上

②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 朝见、上朝

③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二年》)朝堂、朝廷

④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一朝天子一朝臣。朝代

朝,甲文作,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儿女省视父母、臣下晋见君王,引申为上朝、朝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朝堂,有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相互关联,可用下图表示:

朝:①早上②上朝、朝见③朝廷、朝堂④朝代

本义直接引申义间接引申义

四、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有某种相似处,可以类比,因以为引申。)

形貌形状 斗,本指酒斗,因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

功能作用 关,本指门闩,后引申为关卡,均有控制出入的作用。

方式情态奋,本指鸟奋飞,后指马、牛奋蹄。(《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俗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2、相关(有关联,可以以此代彼)

标志作用 齿,本指门牙,后表示年龄。

动作代表主客体 歌,本指歌唱,后指歌曲。

以性状代人 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子。

以方位处所指人 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员。

3、相因(有因果条件关系)如:危,本指高,后指危险。

五、词义引申举例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 、 ,《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墨子·经说》)腰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秦策》)中间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拦截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要挟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求得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需要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防:《说文》:“防,堤(堤)也。”

①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吕氏春秋·慎小》)堤坝

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堵水、防止水患

最全古代汉语笔记(一) 古代汉语郭锡良笔记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杜渐防萌。(《后汉书·丁鸿传》)禁止、防备、防止

④义礼义防民。(盐铁论·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后汉书·桓谭传》) 约束

⑤君子行有防表。规范、标准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    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    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    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竹节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

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郎》)木节、草节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关节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季节、节气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节奏、节拍

⑥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气节、节操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礼节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节约

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汉书·苏建传》) 旌节、节杖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③关节(用于动物)

④季节、节气(用于时日)

①竹节    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⑥气节、节操(用于道德)

⑦礼节(用于社会)

⑧节约(用于用度)

⑨旌节、节杖(用于外交)

“节”的引申是根据“竹节”的特点而来的,可以表示为:

连接(引申为事物的连接处):②③

①  分段(引申为事物的分段处):④⑤

制约(引申为约束等意思):⑥⑦⑧⑨

2、问:《说文》:“讯也。”

①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询问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庸也)问候、慰问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

③淑问如皋陶。(《诗经·鲁颂·泮水》) 审问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责问、追究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音讯

⑥恣所为不问。(柳宗元《童区寄传》)过问、干预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   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⑥过问、干预

3、贱:《说文》:“贾少也。”

①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价钱低

②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韩非子·有度》) 地位低下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轻视

④老臣贱息舒祺,年少,不肖。(《战国策·赵策》)自谦词

“贱”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地位低下、卑贱 ①价钱低 ③轻视、认为卑贱 ④自谦词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所有的引申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而来的直接引申义,就象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来的一样,这种情况叫作辐射式(或放射式)引申。

(三)综合式引申:

1、信:《说文》:“诚也。”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言语真实

②与朋友交,能不信乎?(《论语·学而》) 诚信

③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相信

④舜其信仁乎?(《韩非子·难一》)的确

⑤用为符信,上书自陈。(《史记·外戚世家》)信物

⑥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 信使

⑦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音信

⑧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元稹《书乐天纸》)书信

“信”的义项可以分析如下:

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②诚信:对人的态度+真实;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④的确:某种状态+真实;⑤信物:用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⑥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⑦音信:信使所传递的+消息;⑧书信:传递消息的+文字材料。

“信”的引申线索如下:②诚信①言语真实  ③相信④的确

⑤信物 ⑥信使 ⑦音信  ⑧书信

从“信”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三、四、五几个义项都是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几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第五、六、七、八等几个义项则是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式引申。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

2、任:

①是任是负。(《诗经·大雅·生民》)抱

②此任重道远而无牛马,济大川而无舡楫也。(《商君书·弱民》)担子

③以为能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责任、任务

④秦任商君国以富强。(《盐铁论·非鞅》)任用

⑤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白居易《题山石榴花》)任凭

⑥众怒难任。(《左传·僖公十五年》)承担、担当

⑦罪非殊死,考未竟者,一切任出,以须立秋。(《后汉书·章帝纪》)担保

⑧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信任

“任”的引申线索可图示如下:

②担子   ③责任、任务   ④任用   ⑤任凭

①抱

⑥承担、担当   ⑦担保   ⑧信任

从“任”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第六两项意义均为直接引申义,后面的义项又分别以这两个义项作为依据辗转再引申,整个引申脉络也体现为复合式的引申。

六、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一)由具体到一般。如:

道:本义指道路,例: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

引申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方法,例:

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上》)

再引申为抽象的规律、道理,例: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二)由个别到一般。如: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说文》:“雄,鸟父也。雌,鸟母也。”例:

谁知鸟之雌雄。(《诗经·小雅·正月》)

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例: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

(三)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昭公三年)

第三章汉字学与汉字的结构

汉字学是传统小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涉及到汉字的起源、形体、结构和沿革等方面。本课程拟对这些内容作较全面的介绍,侧重点是汉字的结构及《说文》部首。

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可以从形体演变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特点,如图画性、符号性,笔画的块面形、线条形,圆转形,方折形,连笔、断笔,曲笔、直笔,等等。也可以从书法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特点,如上紧下松,内圆外方,画长撇短(如右),画短直长,撇捺宜伸(如本),上下呼应(如皇),左右避让(如妙),等等。也可以从造字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方式,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等。这里所谈的汉字结构是指汉字造字的结构。

汉字的形体和词的本义有密切的联系,分析汉字的结构,目的在于探求词的本义,以便根据本义以简驭繁地掌握词的引申义。

我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研究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所谓“六书”,就是古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字的六种方法。尽管六书理论有缺点,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汉字,但它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为至,它仍然是最具权威的理论,近代和现在有人曾提出三书说(如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提出的“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书说),却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接受。

一、六书名称的由来

“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后来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和郑众的《周礼注》都曾列出了六书的细目。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后叙》中不但列出了六书的名称,并且下了定义,举了例字。这三家使用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各有所不用,兹对比如下: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后人经过研究,认为班固的排列顺序比较合理,而许慎的名称比较合理,于是便采用了班固的顺序,采用了许慎的名称和定义。这三家之中,许慎对六书的研究是最全面最深入的,他在《说文解字》中根据六书的理论对九千多个篆文进行了分析归类,使六书成为我国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

二、六书的内容

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

甲文:金:小篆:日月

象形是通过描摹事物的形状构成字形的造字方法。因为所描画的是“物”,所以记录的词一般都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又因为象形字不是图画而是文字符号,所以对事物的描摹不需要很细致,只要画出轮廓或某个突出的特征能与其它字形区别开来即可。又如:

斤:甲金斤篆《说文》:“斫木也。”《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行: 甲 行小篆《说文》:“人之步趋也。”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其:甲金 篆

文:文篆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豆:豆篆 《说文》:“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

而:而篆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 甲 干篆 《说文》:“犯也。从反入,从一。”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皿:皿篆 《说文》:“饭食之用器也。象形。”

弓:弓篆 《说文》:“以近穷远。象形。”

羽: 甲 羽篆《说文》:“鸟长毛也。象形。”

自: 甲 自篆《说文》:“鼻也。象鼻形。”

心:心篆 《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

止:甲金止篆《说文》:“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按:《说文》误,据甲文“止”象人脚形,本义是脚。《汉书·刑法志》:“当斩左右止者,笞五百。”

大:甲大篆《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雨:甲 金雨篆《说文》:“水从云下也。一象天,象云,水其间也。”

人: 甲人篆 《说文》:“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

子:甲金子篆 《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

禾: 禾篆《说文》:“嘉榖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

来: 甲来篆《说文》:“周所受瑞麦。”

贝: 甲贝篆《说文》:“海介虫也。……象形。”

网:甲金网篆 (同部字:罩、罟、罪、罗)

豕:甲金豕篆 《说文》:“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

牛:甲金牛篆 《说文》:“大牲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

木: 甲木篆《说文》:“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 ,下象其根。”

舟: 甲 舟篆《说文》:“船也。……象形。”

云: 甲 云篆《说文》:“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形。”

电: 甲 电篆《说文》:“阴阳激耀也。从雨,从申。”按:据甲文电象闪电之形。

水: 甲 水篆《说文》:“准也。……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

山: 金 山篆《说文》:“宣也。……象形。”

鸟: 甲 鸟篆《说文》:“长尾禽总名也。象形。”

羊:甲金羊篆 《说文》:“祥也。从,象头、角、足、尾之形。”

马:甲金马篆 《说文》:“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龟: 甲 龟篆《说文》:“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龟头与它头同。……象足、甲、尾之形。”按:据甲文,龟象独体象形字。

鹿: 甲 鹿篆《说文》:“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

田:田篆 《说文》:“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

鱼:甲金鱼篆 《说文》:“水虫也。象形。”

永:永篆 《说文》:“长也。象水坙理之长。”

虎:虎篆 《说文》:“山兽之君。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

角:角篆 《说文》:“兽角也。象形。”

象:象篆《说文》:“长鼻牙,南越大兽。…… 象耳、牙、四足之形。”

虫(huì):虫篆《说文》:“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

女: 甲 女篆《说文》:“妇人也。象形。”

犬: 甲 犬篆《说文》:“狗之有县蹏tí者也。象形。”

少数象形字有辅助性符号,例如:

叶: 甲叶篆甲文不但画出树叶,还画出树的枝干作为辅助性符号。

眉: 甲眉篆甲文突出眉,“目”作为辅助性符号。

瓜: 甲甲文突出 (瓜形),爪象瓜藤,为辅助性符号。

齿甲甲文突出齿,口象口,辅助性符号。

知道了象形字的本义,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以象形字作为义符的形声字的意义范畴,例如:

欠:欠篆《说文》:“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据此可知,凡是以欠作为意符的形声字都和呵气有关,例如:

吹歇欢欣歌 叹 欷

隹: 甲 隹篆《说文》:“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以隹作为意符的形声字如:

鸡雉雕 雀雅 离 雄

阜: 甲阜篆《说文》:“大陆山无石者。象形。”阜作为形声字的义符写作“阝”,在字的左方,这类形声字的字义都和山、土或高有关,例如:

陵 陆隅 阿阶 阼阳 阴陂 险阻 陜

厂hàn金厂篆《说文》:“山石之厓岩,人可居。”本义是山厓边。以“厂”作为意符的字如:

厓(山边) 厝(厉石也)厉(旱石也)氐zhǐ(柔石也)仄(侧倾也。从人,在厂下)

广yǎn :甲广篆《说文》:“因广为屋,象对剌高屋之形。”象依山而建的高屋。以广为意符的字如:

府 庭庖 库厨 底(山居也)废(屋顿也) 庙廊 厢厕(清也) 序(东西墙也)广(殿之大屋也) 厩(马舍也)庠(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廉(仄也。堂室的侧边。从广,兼声)

页:甲页篆《说文》:“头也。从 ( shǒu,头也,象形),从几,古文 首如此。以首为意符的字如:

头 颜颅 题额 颡颠 颊项 领 愿(大头)

尸:甲金尸篆《说文》:“陈也,象卧之形。”象人横卧之形,与人义同。以尸为意符的字如:

居(蹲也)展(转也)届(行不便也)尼(从后近之。从尸,匕声)屋(居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从至,至所至止。室、屋皆从至)

象形字的特点:

(1)是独体的,或在独体字上添加辅助性符号,从中不能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字形。

(2)体现的是具体的物象。

(3)无表音成分。

总之,它是单纯的、具体的表意符号。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上下二字甲骨文作。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许慎的解释是从认字的角度着眼的,且对指事字的界线概括得不够明确,与象形、会意字容易混淆。王筠在《文字蒙求》中指出:“视而可识近于象形,察而见意近于会意。”如果从造字的角度看,所谓指事,就是用指事性的符号表示一些不易用象形字直接描画的比较抽象、概括的事物。

指事字可以认为是象形字的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符号作用更加突出。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1)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

一:甲金一篆《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 甲金二篆《说文》:“地之数也。从偶一。”

三:甲金三篆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四:甲四篆《说文》:“阴数也。象四分之形。”

上:甲金上篆 《说文》:“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下:甲金下篆 《说文》:“底也。指事。”

(2)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

刃:刃篆《说文》:“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本: 金本篆 《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末: 金末篆 《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亦: 甲金亦篆“亦”是“腋”的古字。

寸:寸篆 《说文》:“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又象手,“一”指寸口,即中医试脉之处。

朱:甲金朱篆 《说文》:“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

牟:牟篆 《说文》:“牛鸣也。象其声气从口出。”厶指所出之气。

血: 甲血篆 《说文》:“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甘: 甲甘篆《说文》:“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甘的本义是美味,“一”指口中的美味。

曰: 甲金曰篆《说文》:“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按:甲文中的“一”象指口中发出的言语。

尺:尺篆《说文》:“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从尸,从乙,乙所识也。”篆文“”象指寸口至肘的部分。

中:甲中篆《说文》:“内也。从口、一,上下通。,古文中。籀文中。按:甲骨文“中”象一竖线的中央用圆圈指明中部所在。

指示字和象形字一样都具有较明显的直观性,可以从它们的古文字形体中体察出它们的本义。象形字的造字法是“画成其物”,但是有许多实物并不好描摹,一些抽象的概念更无法描画出来,指事造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需要指出的是,真正的指事字是为数很少的,因为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会意字去表示,如武、信、尖、林等;更可以用形声字去表示,如思、念、问、稍等。指事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是独体的,或在独体字上添加指示性符号。从中不能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形来。

(2)没有表音成分。

3、会意许慎对会意的解释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挥),武信是也。”比,组合;类,指某一类属的字;谊,义的古字。许慎的意思是:将几个字组合在一起,从中体现出一个新的意义。例如:

武:甲金武篆甲文上为戈,下为足,象拿上武器进行军事行动。《说文》:“楚庄王曰:‘夫武,安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说文》是用战国人希望制止战争的观念解释武字,故将“武”中的“止”解释成停止的止,这种解释与甲文字形不符。

信: 金信篆《说文》:“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信的本义是语言真实。

会意字和象形字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符号。所不同的是:象形字是独体的,会意字是复体的,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的复合符号。最初的会意字其各构件所体现的是本义,用图形表示;后起的会意字,其各构件所体现的则不一定是本义,可能是引申义。汉字隶化之后,会意字各构件不是通过图形而是通过符号体现其意义了。例如:

步: 甲步篆《说文》:“行也。从止、,相背。”

逐:甲逐篆《说文》:“追也。从辵,从豚省。”

涉: 甲金涉篆《说文》:“徒行厉水也。从 ,从步。

即:甲即篆《说文》:“即食也。从皀,卩(jié)声。”从甲文看,“皀”象盛食品的簋(guǐ)、“卩”(jié)象跪坐的人,合起来表示去就食。

祝: 甲祝篆《说文》:“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

牢: 甲金《说文》:“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帀也。”

臽:臽篆象人掉入井内。《说文》:“小阱也。从人,在臼上。”

既: 甲既篆《说文》:“小食也。从皀,卩声。《论语》曰:‘不使胜食既。’”据甲文,既象人用餐毕转身离去。

飨: 甲金飨篆《说文》:“乡人饮酒也。从食,从乡,乡亦声。”“飨”是“飨“的古字,假借为向、乡。

莫: 甲莫篆 《说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

表:表篆《说文》:“从衣从毛。上衣也。古者衣裘以毛为表。”表的本义为外衣,毛朝外。

取: 甲取篆《说文》:“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聝。’聝者,耳也。”

休:休篆 《说文》:“息止也。从人,依木。”

斗: 甲斗篆《说文》:“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斗之形。”

臭:臭篆 《说文》:“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

得: 甲得篆《说文》:“行有所得也。”

正:甲金甲文口象人居住之城邑,止表示征伐。“正”是征的古字。《说文》:“是也。从止、一以止。”

牧: 甲牧篆《说文》:“养牛也。从攴,从牛。”

戒:戒篆 《说文》:“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

兵:兵篆 《说文》:“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皃。”

折: 甲 金折篆 《说文》:“断也。从斤、断艹。”

从: 甲金从篆 《说文》:“相听也。从二人。”

比:比篆 《说文》:“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北:北篆 《说文》:“乖也。从二人,相背。”

并: 甲金 篆《说文》:“并也。从二立。”

暴:暴篆 《说文》:“晞也。从日,从出,从廾,从米。”

寇: 金寇篆《说文》:“暴也。从攴,从完。”按:据甲文寇字象盗入室以器击人形。

秉:秉篆 《说文》:“禾束也。从又,持禾。”

兼:兼篆 《说文》:“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寒:寒篆 《说文》:“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

走:走篆 《说文》:“趋也。从夭、止。”

莽:莽篆 《说文》:“南昌谓犬善逐兔艹中为莽。从犬,从茻,茻亦声。”

孚: 、甲孚篆 《说文》:“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曰信也。”

弄:甲金弄篆 《说文》:“玩也。从廾,持玉。”

兴:甲象从手拱一物,或说是抬盘。金文伪作 ,字作《说文》:“兴,起也。”

:甲篆甲文从又、从卩,象以手压抑跪伏之人,制服之意。《说文》:“治也。”为引申义。

闲:金 《说文》:“闲,阑也。从门,中有木。”“阑”是门中遮木。

毳cuì:金 《说文》:“兽细毛也。从三毛。”

县: 金县篆《说文》:“系也。从系,持。”臣铉等曰:“此本是悬挂之县,借为州县之县。今俗加心,别作悬,义无所取。”按:金文字形象一人头倒挂在树上。

印:印篆《说文》:“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按:字形象一人用手按另一人。

辵:辵篆《说文》:“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按:据甲文“彳”实为“行”的半边。止即足,义为人走在路上。

及:及篆 《说文》:“逮也。从又,从人。”

集:集篆 《说文》:“群鸟在木上也。从隹,从木。”

冠:冠篆 《说文》:“也。所以 发弁冕之总名也。从,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徐锴曰:“取其在首,故从元。”按:冖,帽子。冠字从冖、元、寸,本义是帽子或戴帽子。

役: 甲役篆《说文》:“戍边也。从殳,从彳。”

杳:甲杳篆《说文》:“冥也。从日,在木下。”

刑: 甲金 金文误为刀。《说文》:“刭也。从刀,幵声。”

左:甲左篆《说文》:“手相左助也。从、工。”臣铉等曰:“今俗别作佐。”按:《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

右:甲右篆《说文》:“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臣铉等曰:“今俗别作佑。”

监:甲监篆 《说文》:“临下也。从卧,省声。按:甲文象人在盆水中照面。许氏误。

林:林篆 《说文》:“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

引:引篆《说文》:“开弓也。从弓、|。”徐铉等曰:“象引弓之形。”按:“|”为箭形。

旨:甲旨篆《说文》:“美也。从甘,匕声。”按:甲文象以匙入口,表示味美。

字:字篆《说文》:“生子,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受: 甲受篆《说文》:“相付也。从piào,舟省声。”甲文象一手将舟推给另一人。故此字有授、受两个义项。又来分化成两个字。

粪: 甲 粪篆《说文》:“粪,弃除也。从廾,推粪采也。”按:甲文从廾,从、从小。廾象左右两手, jī是“箕”的古字,“小”代表垃圾。本义是扫除垃圾。

企:企篆《说文》:“举踵也,从人,止声。”段注:“按:此下本无‘声’。有‘声’非也。今正。止部曰‘止为足’。”

只: 甲只篆《说文》:“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只,二隹曰双。”按:“只”是获的古字,甲文象一手抓获飞鸟。

伐:甲伐篆《说文》:“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甲文象用戈击人头,表杀伐。

围:甲围篆《说文》:“守也。从口,韦声。”甲文从口,从两止,口代表城邑,两止象征有人围着城邑,合起来表示包围,是“围”的古字。

毓: 甲毓篆《说文》:“养子,使作善也。从,肉声。《虞书》曰‘教育子’。”徐锴曰:“,不顺子也。不顺子亦教之,况顺者乎?”按:“毓”是“育”的古字。从女(或从母,讹作“每”),从,“ ”象倒子,其下的点滴象分娩时流出的血水,合起来表示生育。

冓(遘): 甲冓篆《说文》:“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按:“冓”是“遘”的古字。象两鱼相遇。许氏误。

朝:甲朝篆《说文》:“旦也。从倝gàn,舟声。”按:甲文从日,从月,从茻,合起来象日月处在草莽之中,表示太阳初升月亮未落之时。

有些会意字是后起字。如:

众 尘籴 粜忐 忑尖 卡明(篆文作 ),套嬲(niǎo)

会意字的形体仔细观察可以分为异文会意、同文会意和对文会意,如:

异文会意:男:从田,从力。见:从儿,从目。 半:从八,从牛。赤:南方色,从大,从火。鸣:从鸟、口。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同文会意:林 从并比羴鱻犇 毳(cuì兽细毛)

对文会意:北 斗

和指事字一样,会意也是补救象形字局限性的一种造字方法。它所记录的大都是一些代表抽象概念的词。仅管如此,却不能把象形、指事和会意截然分成前后不同的三个阶段,这是应当说明的。会意字的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两个以上的单字构成。

(2意字所表示的意义一般是几个单字组合在一起后所产生的新义。

(3)没有表音成分。

会意造字法扩大了单纯表意符号的使用率,它以其灵活多样的方式将象形、指事字组合成新字来记录语言中众多的词。因此,会意字大大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不过会意字也有较大的缺陷,它同样不表音,不能适应有声语言发展的需要,于是便产生了形声字。

4、形声许慎对形声字的解释是:“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事,指事物。名,即字,这里指形符(即意符)。譬,指与所要造的形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全句的意思是:根据词所要表示的事物立个义符,再取一个表示读音的字作为声符与义符相结合,就形成了形声字,例如“江”、“河”二字就属于这样的字。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而成的,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由于它既可以表意又可以表音,无论是表示具体实物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用这种造字法去解决其书写问题,所以在六书中,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甲骨文中的形声字约占20%左右,《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约占80%以上,在现存的汉字中形声字约占90%左右。下面试举一些形体或读音都有变化的形声字进行说明:

更:更篆改变。从攴,丙声。

端:端篆站得直。从立,端声。

临(临):金临篆 俯视。从卧,品声。

岁(岁):岁篆 木星。从步,戌声。

题:题篆 头额。从页,是声。

叔:叔篆 拾取。从又,尗声。

修:篆 干肉。从肉,攸声。

造:造篆前往。从辵,告声。

都:都篆《说文》:“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周礼距国五百里为都。”

道:道篆所行道。从辵,从首。或从辵,首声。

发(发):发篆 发射。 从弓, 声。

复:复篆 往来,返回。从彳,复声。

廉:廉篆 仄也。堂屋的侧边。从广,兼声。

所:所篆 伐木声。从斤,户声。

斯:斯篆 析也。将木柴劈开。从斤,其声。

胜:胜篆任也。胜任。从力,朕声。

术:术篆 邑中道。从行,术声。

里(里)里篆 《说文》:“衣内也,从衣,里声。

身: 金身篆象人之身,从人, 声。

物: 甲物篆杂色牛。《说文》:“万牛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

陜xiá篆 《说文》:“隘也。从阜,夹声。”徐铉等曰:“今俗从山,非是。”

陕shǎn :陕篆《说文》:“弘农陕也。古虢国王季之子所封也。从阜,声。”

阳:阳篆 《说文》:“高明也。从阜,昜声。”

形声字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形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

(2)形符表示意义范畴。这种意义是模糊的,只能表示出形声字本义的范围,而不能准确表示出形声字的本义,更不能表示出形声字的引申义,例如“氿”、“轸”、“鞅”、“靷”等。

(3)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声符表示的读音有些和形声字的读音是一致的,有些是近似的。由于发生历史音变的原因,形声字的声符许多已不能起到准确标音的作用。例如“絻”、“坡”、“寐”、“恤”、“诒”等。

关于形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省声字省声字是指为了书写的方便或构形的美观,在造字时将形声字的声符省去了一部分,例如:

秋:秋篆《说文》:“禾榖孰也。从禾,省声。 籀文不省。”

家:家篆《说文》:“居也。从宀,豭省声。”

恬:恬篆《说文》:“安也,从心,ㄌ穑┦∩!

疫:疫篆《说文》:“民皆疾也,从疒,役省声。”

珊:珊篆《说文》:“珊瑚色,宀色赤,生于海,或生于山,从玉,删省声。”

荣:荣篆《说文》:“桐木也。从木,荧省声。一曰屋梠之两头起者为荣。”

夜:夜篆《说文》:“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声。”

纣:纣篆《说文》:“马緧也。从系,肘省声。”

狄:狄篆《说文》:“赤狄,本犬种,狄之为言淫,辟也。从犬,亦省声。”

(2)省形字 所谓省形字是指构形时将形符的一部分省去了。例如:

寐:寐篆《说文》:“卧也。从 省,未声。”

弑:弑篆《说文》:“臣弑君也。《易》曰:‘臣弑其君。’从杀省,式声。”

亭:亭篆 《说文》:“老也。从老省,丂声。”

屦:屦篆 《说文》:“履也。从履省,娄声。一曰鞮也。”

屐:屐篆 《说文》:“屩也。从履省,支声。

(3)亦声字亦声字也叫会意兼形声字。这种字的特点是: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是会意字;但由于其中的一个部件同时充当声符,故又是形声字。例如:

授:授篆 《说文》:“予也。从手,从受,受亦声。”

娶:娶篆 《说文》:“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婚:婚篆《说文》:“妇家也。礼,取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

礼:礼篆 《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琀:琀篆 《说文》:“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

忘:忘篆 《说文》:“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

下面谈谈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即声符和意符的结合形式,其中多数都容易辨别,也有少数较难区别。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八类:

(1)左形右声:江 棋 诂超 访任 饱通 握沱 除松 赐结 理 越

(2)右形左声:攻 期胡 邵顶 敌鸡 难 雏 瓯救 壮

(3)上形下声:空 箕罟 苔草 房雾 简茅 耄

(4)下形上声:汞 基辜 照背 架翁 更裳 恐 姿

(5)内形外声:辩 哀问 闽凤 雠 冈

(6)外形内声:阁 国固 裹术 匮街 衷

(7)形占一角:胜 栽圣 荆谷 杂赖 条修 颖务 佞 疆

(8)声占一角:徒 宝旗 从 寐

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形符与声符的位置反常,例如:

斋:从 示,齐声。

游:《说文》:“旌旗之流也。从, 声。”

随:《说文》:“从也。从辵, 省声。”

戚:《说文》:“戉也。从戉,尗shū声。”

重:《说文》:“厚也。从壬(tǐn g),东声。”

5、转注许慎给转注的解释是:“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个解释过于简略,又加上《说文》中没有具体注明某字为转注,所以后来人们对转注的解释颇为分歧,例如清代比较重要的几种解释各不相同:

(1)江声认为“建类一首”是指《说文》的部首,《说文》每一部首下所说的“凡某之属皆从某”就是指“同意相受”。

(2)戴震、段玉裁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说文》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就是互训的例子。

(3)朱骏声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中说:“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他不但修改了转注的定义,以词义引申为转注,而且更换了转注的例字。按照朱骏声的说法,某词由本义引申出另一意义时,不另造字,就是转注。他认为令(《说文》:“发号也。”朱氏认为国君之令、天子之令、县令之令为转注,即引申)、长(《说文》:“久远也。”朱氏认为长短之长、长久之长、长幼之长、君长之长为转注)二字不是假借,而是转注,即引申,所以举为转注的例字。

江声的说法不能成立,因为按照江声的说法,《说文》中的所有字都成转注字了。

戴震、段氏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因为互训和造字无关,同义之间就可以互训,不需要建类一首。

朱骏声的说法同样不能成立,朱氏把词义引申看作是转注,并明确说“体不改造”,即字形不改变,这就是说没有造成新字。既然没有造成新字,就和造字法无关了。

直到目前为至,对转注的解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任何一家的解释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也就是说转注究竟是怎样一种造字法,目前尚没有研究出结果。目前较为通行的说法是,无论转注是怎样的造字法,转注字的形体肯定没有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字的结构范围,因此有些观点干脆认为转注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还有些观点认为转注是指词义分化所引起的文字孳生(同根词,例如老、考二字)现象。

6、假借许慎给假借的解释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令长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某词本来没有字,而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字去表示,“令”“长”就是这样的字。不给新出现的词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作为新词的书写符号,没有造字而解决了词的书写问题,这是以不造字为造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汉字造字法向表音方向发展的重要表现。

许慎认为县令的“令”和命令的“令”是不同的词,用命令的“令”去记录县令的“令”,则县令的“令”就是假借字。同理,长者的“长”和长短的“长”也不是相同的词,用长短的“长”去记录“长者”的“长”,长者的“长”就是假借字。许慎的定义没错,而他举的这两个例字却是有问题的。命令的“令”和县令的“令”实属一个词,属于词义的引申。同样,长短的“长”和长者的“长”也属于同一个词,属于词义引申现象。因此后人多对许慎的例字不够满意,在说明这个问题时重新举例。词义引申,字形并不改变,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在意义上有联系。假借字和本字,只是读音相同,而意义上没有联系,例如:

东:甲象囊橐之形,借为东方之“东”。

易:金象有脚之蛇,即蜥蜴,借为难易之“易”。

离:《说文》:“黄仓庚也,鸣则蚕生。”借为分离之“离”。

其: 甲篆甲文象畚箕之形,即“箕”的古字,借为虚词。

何:甲本义是负荷,担,借为代词。

莫: 甲 莫篆《说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借为虚词。

笑:本义不明,借为喜笑之笑。

然:本义为燃烧。《说文》:“烧也。从火,肰声。”借为虚词。

汝:本义水名。借为人称代词。

我:甲《说文》:“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甲文字形象兵器。借为人称代词。

以上介绍完了六书,由于转注和假借都没有造出新字,所以有些教材和文字书上将六书分为“四体二用”两类。所谓四体,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结构类型;所谓二用是指转注和假借,属用字的方法而不是造字的方法。

第二节 《说文解字》和汉字的部首

一、《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文字学著作。作者许慎,成书于公元100年,二十一年后,许慎派他的儿子许冲将书献给皇帝。书中收字9353个,重文(包括古文、籀文、异体字)1163个,立部首540个。全书共分15卷,1-4卷是对文字的解说,最后一卷是叙目。

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今河南偃师县城东)人。他是汉代最有名的文字学家、词汇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创始人。当时他的名气很大,人称“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辛勤地搜集了汉代所能见到的篆文、古文和籀文,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后人一直把这部著作视作是文字学的经典著作,人们解释汉字时往往首先要引用《说文》,把《说文》的解释作为词的本义的依据。

这部书为什幺称作《说文解字》呢?在古代文和字是有区别的。独体的不可分析的象形字、指事字叫做文,合体的可以分析的字如会意字、形声字叫做字。因此许慎将他的著作称作《说文解字》,后世简称《说文》。

在这部书中,许慎说明了每个字的意义和结构,使人们知道古代汉字的写法,字体结构和语义的密切联系。许氏的说解,有的采自《尔雅》、《方言》、《仓颉解诂》这类书,有的采自前人的经传注释,有的采自当时通人的说法,大体上都是可信的。可以说它是集东汉文字学的大成,是研究汉字和汉语的伟大著作。

这部书保存了我国古代汉字和古代的训诂,因此它对我们正确理解古代的典籍,认识商周的文字、了解汉字的发展、词汇的发展、词义的发展以及古音的系统,都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学习《说文解字》一书首先要熟悉它的编排体例。《说文解字》的体例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谈:

1.编排方面全书所收的字,按照形体结构分为540部,每部选用一个共同具有的构件作为部首来统领。在字书的编排史上这是一个重要的创造。部首的排列次序主要是据形系联,即将形体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如卷一的十四个部首是这样排列的:

一⊥示三 王珏气 士| 艹蓐茻

卷二的十二个部首是这样排列的:

小 八采 半牛 牦告 口凵吅 哭 走

部中各字的排列,主要是根据意义,将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其先后次序大致是“先实后虚”,如行部,先列道路的名称,如:术、街、衢、冲、衕等。然后排列有关行走的形容词和动词,如:衙、衎、、卫等。

2. 说解方面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先解释意义,然后分析字形并指明读音。例如:

语:论也。从言,吾声。

气:云气也。象形。

逝:往也。从辵, 折声。读若誓。

解说字形时,凡象形字用“象形”或“象某某之形”来表示。指事字用“指事”或“象××之形”等来表示。会意字用“从某从某”或“从某某”等来表示。形声字则用“从某,某声”来表示。对会意兼形声字所用的术语是“从某,从某,某亦声”。例如:

目:人眼。象形。

幺:小也。象初生之形。

上:高出。此古文上。指事也。

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

苗:草生于田者。从艹,从田。

是:直也。从日、正。

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

《说文》对有些字形的分析是错误的,因为更早的甲文、金文许慎没有见到,对有些字义的解释反映了许慎的儒家观点及唯心主义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思想。例如: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说文》传本,时代最早的是唐写本和宋刻本。唐写本只有木部残卷和口部残简,虽然比较接近许氏的原书,但可惜不能窥其全貌。今天能见到的全本是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和北宋徐铉所校订的本子《说文解字》。徐锴是徐铉之弟,所以前者称为小徐本,后者称为大徐本。现在一般使用的是大徐本。

《说文》的注本以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为重要,他阐明了《说文》的条例,许慎的说解,并以声音为关键说明训诂,阐明了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段注是一部体大思精的著作。除《段注》外,清人研究《说文》的重要著作还有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这些都是研究《说文》的重要材料。

二、汉字的部首

汉字的部首可以从文字学和检字法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从文字学的原则对汉字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部首叫文字学部首。以检字法原则对汉字分析而得出的部首叫检字法部首。

1、文字学部首

文字学部首是指从意义的角度分析出来的部首,是同一部各字共有的意义部分,对于形声字来说即指其意符部分。例如:

木部:木 本朱 林 休根 材柏 枯杳 杲 析

刀部:刀 刃初 切刻 判刖 刺 刵

部首不等于意符,一方面,部首是对一部字而言的,可以出现在象形、指事及会意字中,意符只是对形声字中的声符而言的,只出现在形字中。另一方面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声字的意符,例如部首“冓”、“放”、“雔”等。在这类部首下没有一个形声字。当然对于形声字来说,部首也就是意符,其内容实为一体。

部首是许慎最早提出来的,他对《说文》中的小篆按六书的原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凡属同一偏旁的字都统属于其下。部首即标志着该部字所属的意义范畴。

2、检字法部首

汉字从篆书演变到隶书、楷书,字体有了很大的变化,明清以后的字典通用的214部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与《说文》的部首有了很大的不同,将540个部首合并为214个部首,有些归并不影响结构的分析,如“木”与“林”部的合并,有的归并就打乱了字形结构的分析,如把“匕”(huà)部和“北”部合并于匕(bǐ)部之后,这一部所收的字就不属于一个意义范畴了。例如:

匕 huà变也。从倒人。同部字:真(《说文》:“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从目,从乚(yǐn),八,所乘载也。”)、化(《说文》:“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声。”)

bǐ相与比叙也。从反人。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柶。从反人。同部字:匙(匕也。从匕,是声)、(相次也)、顷(头不正)、卓(高也)

此外,后代的字典因从检字的方便出发,不少字的归部都与《说文》有异。例如:

所:从斤,户声。本义是伐树之声。《说文》归斤部,《辞海》旧户部。

发:从弓,声。本义是发射。《说文》归弓部,《辞海》归 部。

旗:从,其声,本义是旗帜。《说文》归 部,《康熙字典》归方部。

解放后新编的字典,归部的差异更大一些,例如《汉语大字典》又进一步将214部归纳为200部。在检字上,后来的分部比540方便得多,例如“随”字,查《说文》往往不知属于何部,按照检字法部首查“阝”就可以将字检出。但是检字法部首对于分析字形结构,加深词义的理解,没有多大帮助,有时反而会使人误入歧途。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

这是汉字在发展演变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古今字 指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义。古代使用的字形叫古字,后来新生的字形叫今字。形成古今字的原因有二:

1、同音假借 由“六书”中“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引起的。

A、为本来意义造字:

北—背 士无反北之心。(《战国策·齐策》)

孰—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左传·成公二年》)

莫—暮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然—燃 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然也。(陈亮《甲辰答朱元晦书》)

此外,“西—栖、其—箕、须—须、采—采”等字也属于为本来意义造字的古今字。

B、为假借义造字:

辟—避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辟—辟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辟—嬖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论语·季氏》)

辟—僻 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与之争。(《左传·昭公十九年》)

辟—譬 辟如行远必自迩。(《礼记·中庸》)

舍—舍 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卒—猝 五万兵难卒合。(《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此外,“采—彩、采—彩、云—云”等字也属于为假借义造字的古今字。

2、同源分化 词义引申过程中出现的新字。

A、为本义造字:

奉—捧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史记·项羽本纪》)

贾—价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益—溢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责—债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

此外,“要—腰、文—纹、止—趾、队—坠”等字也属于为本义造字的古今字。

B、为引申义造字:

禽—擒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属—嘱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战国策·齐策》)

取—娶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经·齐风·南山》)

竟—境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左传·成公二年》)

反—返 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

景—影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弟—悌 段不弟,故不言弟。(《左传·隐公元年》)

知—智 《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共—供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僖公四年》)

唱—倡 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史记·陈涉世家》)

说—悦 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此外,“张—胀、见—现、垂—陲、昏—婚、受—授”等字也属于为引申义造字的古今字。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字中,今字多是形声字,并且多以古字做声旁。

(二)异体字 音义皆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缘由多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造字法不同:

主要是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差异,如:

埜—野,岳—岳,岩—岩,灾、灾—烖,泪—泪,羴—膻,馽—絷

以上各例中,横线前的汉字属于会意字,后面的是形声字。

2、同是形声字

A、形旁不同:

歌—謌,欢—讙,叹—叹,鸡—鸡,溪—溪,咏—咏,遍—徧,睹—覩,迹—迹,

侄—侄,暖—暖

B、声旁不同:

啖—啖,烟—烟,蚓—螾,杯—桮,迹—迹,线—线,绣—绣,猿—猨,俯—俛,

裤—袴,掩—揜

C、形旁、声旁均不同:

诉—愬,剩—剩,迹—迹,袜—袜,村—邨,响—响

D、形旁、声旁相同,而偏旁位置不同:

期—朞,戚—慽,里—里,和—咊,够—够,阔—阔,群—羣,峰—峯,杂—杂,

惭—惭,概—槩

有些汉字在意义上虽有相同部分但不符合异体字的条件,因而不能构成异体字的关系。如:“置、寘”,在放置意义上是相同的,但又各自有其它的意义,不能构成异体字;再如:“游、游”两字,“沽、酤”两字,意义都存在包含关系,也不能构成异体字。

(三)通假字 汉字使用过程中一种同音假借的情况。

指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来有表示某音一的字形,但书写时由于各种原因写成了别的同音字,这种情况我们称为通假字。通假字中本来的汉字叫本字,被借用的汉字叫借字。通假字的要求是本字和借字之间必须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如: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3、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例1中的“蚤”借用来表示“早”,二者读音相同;例2中的“归”借用来表示“馈”,二者读音相近;例3中的“惠”借用来表示“慧”,二者读音相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辨别通假字。

(四)繁简字 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所谓繁体和简体是就同一个字构形时所使用的笔画多少相对而言。笔画多者为繁体,笔画少者为简体。

我们现在所说简体字主要指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规定的简化字。汉字简化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简化字形,二是削减常用字的字数。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使用古体字,如:采—采,云—云,舍—舍,气—气,从—从,网—网

2、使用古代的异体字或俗体字,如:礼—礼,赶—赶,无—无,弃—弃,万—万,

灯—灯,辞—辞,迁—迁

3、省简一些部分,如:声—声,广—广,飞—飞,标—标,烛—烛,妇—妇,习—习,点—点

4、同音替代,如:丑—丑,几—几,后—后,余—余,征—征,里—里,制—制,

谷—谷,斗、鬬—斗,干、干、干—干

5、草书楷化,如:办—办,书—书,学—学,东—东,门—门,为—为,乐—乐,

当—当,尽—尽,归—归

6、符号替代,如:鸡—鸡,凤—凤,欢—欢,叹—叹,对—对,戏—戏,邓—邓,

这—这,树—树,聂—聂,轰—轰

7、新造字,如:远—远,态—态,认—认,补—补,窃—窃,灭—灭,宝—宝

需要注意的是简化字中一些用同音字替代的字,在阅读古代文献一定要注意分辨。如:“余、余”两字在古代汉语中各有不同意义,在简化字中则合并成了一个形体,阅读文献是可能出现错误。

第四章古汉语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是一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

(一)动词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皆可用作使动。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古汉语中有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多用作使动。例: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史记·晋世家》)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说苑·君道》)

动词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柳宗元《蝜蝂传》)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柳宗元《蝜蝂传》)

其达士,则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砺之于义。(《国语·越语》)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能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形容词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

(三)名词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史记·鲁世家》)

吾见申叔,所谓生死而肉白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二、意动用法

表示“以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主要是人们主观上的某种想法与事实不需要完全一样。可用作意动用法的词类有形容词和名词。

(一)形容词意动用法

表示“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只是人主观上的认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此。意动用法也是一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二)名词意动用法

表示“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人们的主观想法,事实不一定如此。名词的意动用法含有“对宾语做出某种处置”的意义,所以有的语法书也称之为“处动用法”。例: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宣公二年》)

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指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的其它用法,用作动词以后可以带宾语,不需作特殊的理解。例: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范增数目项王,以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史记·淮阴后列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四、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出现在状语的位置上,根据所表示的意义可分为四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北山经》)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国语·越语》)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秦策》)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蠧》)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秦策》)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吾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史记·淮阴后列传》)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

4、表示比喻。例:

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除了以上几种情况以外,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还有形容词用作名词、数词用作动词等用法本节不予介绍,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归纳。

五、名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A、形成动宾结构,前一个名词活用。例: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蠧》)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左传·僖公三十年》)

B、形成主谓结构,后一个名词活用。例:

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妾请母子俱迁江南,无为秦所鱼肉也。(《史记·张仪列传》)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

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多用作意动用法。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厌其源,塞其渎,江河可竭。(《荀子·修身》)

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江水又东,径巫峡。(《水经注·巫山巫峡》)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滑稽列传》)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活用为动词。例:

于是为郭隗筑宫而师之。(《战国策·燕策》)

推食食我,解衣衣我。(《史记·淮阴侯列传》)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战国策·齐策》)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晋师军于卢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

请句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欲士。(《国语·越语》)

7、名词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例: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

8、形容词和名词连接,并不修饰名词,则该形容词多活用为动词。例: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而老秦师。(《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9、如果形容词和名词之间有表示领属的定语,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10、如果同一个名词连续使用,则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例: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如果两个名词之间有表示领属的定语,则前者活用为动词。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第五章 古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

〔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等。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应放在谓语之前,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于问人、问事、问地点。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

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盗者孰谓?谓阳虎也。(《公羊传·定公元年》)

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战国策·齐策》

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例: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例: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秦策》)

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

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一直为后来写古文的人沿用。例: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吾何以传汝曹哉?(汪琬《传是楼记》)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莫”等。2、宾语必须是代词。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韩非子·外储说下》)

愿,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

舜丧于沧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礼记·檀弓上》)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代词宾语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例: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晋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国语·晋语》)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求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严格,因而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代词宾语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汉语中两种格式都有出现。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圣人不爱己。(《荀子·正名》)

汉果不击我。(《汉书·赵充国传》)

汉代以后后置现象逐渐多了起来,但后世的作者也有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宾语前置的情况,例: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故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

而狼未之知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使宾语前置以后,还可以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前置的宾语。句子格式为:宾语 + 是(之)+谓语动词。例: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僖公十五年》)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于求之问。(《论语·先进》)

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左传·僖公十五年》)

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国语·晋语》)

宾语用代词复指的格式中,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为……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很明显。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列子·汤问》)

鸡鸣而驾,塞井夷竃,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由疑问代词“何”作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那么复指的指示代词一般用“之”。例: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越语》)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列子·说符)

孔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夫子居之,何厌之有?(《论语·子罕》)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代词,有两种方法:

1、沿用原来格式,复指的代词只用“之”。例: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左传·宣公二年》)

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新语·资质》)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不用复指代词,直接把代词“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

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经·周南·葛覃》)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往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四)强调介词的宾语

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外,古代汉语中再强调介词的宾语时,也常把其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尤其是介词“以”的宾语。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军喊杀声震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秋阳以暴之,江汉以濯之。(《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上》)

若晋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

侨闻之,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左传·昭公元年》)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谏逐客疏》)

除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而使之前置以外,其它一些介词有时也具有相同的做法。例: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经·邶风·日月》)

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左传·昭公十九年》)

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二、谓语后置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是现代汉语的常规句式,但在古代汉语中有谓语后置的现象,主要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一)表示感叹语气。例: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列子·说符》)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列传》)

大哉,尧之为君!(《论语·泰伯》)

宜乎,百姓之谓我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善哉,祁黄羊之轮也!(《吕氏春秋·去秋》)

(二)表示疑问语气。例:

子也,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何哉,君所谓踰者?(孟子·梁惠王上)

除了宾语前置、谓语前置的情况以外,古代汉语中还有定语后置等现象,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时一定要注意,这里我们不再详细介绍。

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物或所属性质、类别等进行判断的句子。古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系词,谓语直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其类型共有四种。

1、“者……也”

主语之后加语气助词“者”(有些著作认为是代词),表示提顿语气,谓语之后用语气词“也”加强肯定语气。例如:

①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王制》

③吾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王蠹》

④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⑤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友也者,友其德也。 《孟子·万章下》

⑦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周易·干第一》

⑧弦高者,郑商也。 《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⑨晋人者,晋子也。 《 榖 梁 传·僖公三十三年》

2、“者……”

主语之后加“者”,谓语之后不加“也”。例如:

①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战国策·秦策》

②屈完者何? 《公羊传·僖公四年》

③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老子·二十七章》

④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⑤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

⑥栗者,民灾害所种。 晁错《论贵栗疏》

3、“……也”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加“也”。例如:

①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

②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

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

④龙,德而隐者也。 《周易·干第一》

⑤臣之子,皆下才也。 《列子·说符》

⑥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同上)

⑦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 《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⑧夫轸,天下之辩士也。 《战国策·秦第一·陈轸去楚之秦》

⑨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⑩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⑾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榖 梁传·僖公二年》

⑿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 《左传·成公二年》

⒀子良;郑之良也;师叔,楚之崇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

⒁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⒂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韩愈《答李翊书》

4、“……”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也不用“也”。例如:

①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

②君子之德,风;小人之风,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③秦,虎狼之国。 《史记·屈原列传》

④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⑤韩,天天之咽喉。 《战国策·秦策》

⑥刘备,天下袅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例如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成公四年》

②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 《左传·庄人八年》

③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⑤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

⑦公非长者。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⑧我非生而知之者。 《论语·述而》

⑨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宪向》

古汉语中一些复句的内容也常用判断句的形式去表达,例如:

①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②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战国策·秦策一·陈轸去楚之秦》

③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这几例中的“者”字都不是语气助词,而是结构助词,它们分别与其前面的词组构成“者”字结构(例①②③)或“所”字结构(例④),相当于一个名词,分别表示某种人(例①)、或表示某种现象(例②)、或表示某种原因(例③④),作整个句子的主语。

在先秦,由于判断句中一般都不用判断系词,所以,象“是”、“为”、“乃”、“即”、“则”、“维”(或惟)这类词出现在句子中时,有时虽然可以按照判断系词“是”去翻译,但要意识到它们并不是判断系词,例如: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

⑤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二年》

⑥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子丘。” 《论语·微子》

⑦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同上)

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子张》

⑨是乃狼也,其可畜手? 《左传·宣公四年》

⑩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史 记·魏公子列传》

⑾梁父即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史记·项羽本纪》

⑿游公母即祁太伯母也。 《汉书·原涉传》

⒀此则寡人之罪也。 《国语·越语上》

⒁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 《汉书·贾谊传》

⒂我马维骐。 《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

⒄尔惟旧人。 《尚书·大诰》

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左传·僖公五年》

例①—④中的“是”都是代词,义为“这”,在判断句中作主语。例⑤—⑧都不是判断句,其中的“为”均为动词,义为“叫做”或“称作”。例⑨—⒁中的“乃”、“即”、“则”都是副词,所起的作用是加强肯定语气。例⒂—⒅中的“维”、“惟”、都是句中语气词,所起的作用是增加一个音节,与其后的单音节谓语构成一个节奏单位。

“是”字作为判断系词起于何时,目前尚有争论。不过可以肯定,汉代已经出现了这种用法,至于其普遍使用的情况则是魏晋以后的事。例如:

①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②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史记·商君列传》

③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④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 范缜《神灭论》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潜《桃花源记》

⑥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 《世说新语·量》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受事者的句子称作被动句。例如:

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

②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左传·成公二年》

例①中的主语“窃钩者”、例②中的主语“郄克”都不是其谓语动作“诛”和“伤”的发出者,而是接受者,是被动的,所以此两例都属于被动句。此两例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区别,其中例①没有语法标志,“窃钩者”与“诛”的被动关系完全是在意义的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例②则有语法标志,即介词“于”。由“于”引出了谓语“伤”这一动作的实际发出者“矢”。这种具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五种:

1、“……(动词)于……”

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或“乎”)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于”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①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②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国语·晋语八·叔向贺贫》

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④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

⑤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⑥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

⑦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⑨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⑩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山传》

⑾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⑿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

2、“……为(名词、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为”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②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③身体离散,为天下戮。《吕氏春秋·慎大》

④孔甲为涉博士,卒俱死陈,为天下大笑。《盐铁论·褒贤》

⑤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⑥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⑦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介词“为”引进的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为”字在,同样可以构成被动句式,例如:

①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左传·文公十三年》

②(逢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成公二年·鞌之战》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设。《战国策·策燕三》

④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⑤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左传·襄公十年》

⑥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自纪》

3、“为(名词)所……”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其后加助词“所”(—说“所”为代词)强调动作与施事者的关系,构成“为……”式。这种格式产生于战国末,自汉代开始盛行。例如:

①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②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礼记·檀弓》

③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⑤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⑥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⑦范雎为须贾所谗。《论衡·变动》

⑧生为天下所咀嚼,死为海内所欢快。《后汉书·吕强传》

这种句式中,介词“为”后的施事者有时可以承前省去,句意不变。例如: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②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汉书·王莽传中》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4、“……见(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词“见”表示被动。“见”本身不是介词,因为它不能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例如:

①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下》

⑤尹文曰:“使若入于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吕代春秋·正名》

⑥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⑦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荀子·正论》

⑧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5、“见……于……”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表示被动,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于”与引进的名词或各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②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商君书·更法》

③蔡泽见逐于赵。《战国策·齐策》

④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

⑦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史记·李斯列传》

⑧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韩愈《进学解》

6、“……被(名词、动词)……”

“被”在被动词句式中作为介词出现是汉以后的事。在先秦两汉,“被”一般都不是作为介词而是作为动词出现在一些被动句中的动词之前的,义为“遭受”,例如:

①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④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⑤七国之难,发怒于错,错卒以被戮。《史记·酷吏列传》

⑥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汉书·食货志上》

⑦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汉书·贾谊传》

⑧曾子见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论衡·感虚篇》

⑨实孝而赐死,诚忠而被诛。《论衡·感虚篇》

以上各例中的“被”其所以不宜看作介词,是因为它们都是直接加在动词之前的,“被”字后引进行为动作施事者的用例在先秦两汉很难找到,也就是说,在先秦两汉,“被”并没有引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以构成介词结构的功能。从魏晋开始,“被”才具有了带介词宾语的功能,故只能认为自魏晋以后“被”才真正转化成了介词。例如:

①今月十三,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②玚、祯各被太祖辟。《三国志·魏书·王桀传》

③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世说新语·政事》

④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虨。《世说新语·方正》

⑤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

⑥常被元帝所使。《颜氏家训·杂艺》

⑦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晋书·谢安传·谢玄》

⑧全体(全身)如被刀刺。《颜氏家训·归心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25694.html

更多阅读

胶原蛋白的功效与作用史上最全 胶原蛋白功效与作用

胶原蛋白的功效与作用(史上最全)——简介 胶原蛋白是一种生物性高分子物质,英文学名Collagen。在动物细胞中扮演结合组织的角色。为生物科技产业最具关键性的原材料之一,也是需求量十分庞大的最佳生医材料。其应用领域包括生医材料、化

解酒的最快方法是什么,最全方法 快速解酒简单快方法

解酒的最快方法是什么,最全方法——简介我告诉大家几个解酒小方法了:解酒的最快方法是什么,最全方法——方法/步骤解酒的最快方法是什么,最全方法 1、1`喝蜜水;取蜂蜜一匙,用开水冲服。解酒的最快方法是什么,最全方法 2、2`吃柚子;将柚子

最全的水晶功能介绍 水晶功能介绍

最全的水晶功能介绍——简介水晶有很多种,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每一种水晶的功能!最全的水晶功能介绍——步骤最全的水晶功能介绍 1、碧玺——皇族水晶又称愿望石,仅次于钻石、红蓝宝、祖母绿的最贵重的宝石。能帮助愿望达成,也能改

三星S5830最全的刷机教程 三星5830刷机教程

是该款手机的机友们看过来哦,这是我整理,并亲身实践写的,请大家放心,按照教程一步步来就可以。其它不多说哦,需要的跟上三星S5830最全的刷机教程——哪些机友需要刷机呢 1、当前系统存在明显bug,用着非常不爽的。2、ROM使用时间太长机器变

声明:《最全古代汉语笔记一 古代汉语郭锡良笔记》为网友人模人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