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宾和青海民歌《四季歌》_WangLuoBin 青海民歌四季歌简谱

作者王海成

20世纪30年代王洛宾(下排中)在河西走廊

青海民歌《四季歌》(花儿与少年)从它问世以来,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被当作是没有作者的“青海民歌”。其实,它的作者就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在它的背后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四季歌》王洛宾改编

春季里么就到了(这)水仙花儿开,水仙花儿开

年轻轻个女儿家呀踩里么踩青来呀

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呀

托一把手过来。

夏季里么就到了(这)女儿心上焦,女儿心上焦

石榴花个子儿结的赛过了玛瑙呀

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呀

亲手么摘一颗。

秋季里么就到了(这)丹桂花儿香,丹桂花儿香

女儿家个心儿上啊起了个波浪呀

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呀

扯不断情丝长。

冬季里么就到了(这)雪花漫天飞,雪花漫天飞

女儿家个心上是啊赛过那雪花白呀

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呀

认清了你再来

(摘自解放军出版社《王洛宾歌曲选》)

1945年为庆祝抗战胜利,“西北王”马步芳令其下属各师、旅、团自筹资金编排节目,前往西宁参加演出,取名“军民同庆抗战胜利”文艺会演。

作为青海省最高军政长官的马步芳,当时兴致大发,他也要组织自己的卫戍部队参加演出,并且指示在马家军中担任音乐教官的王洛宾,为他编排节目。

马步芳将自己儿时在甘肃河州老家学会的一首“花儿”给王洛宾哼唱,请他将这首“花儿”加工改编成歌舞节目,然后挑选他的卫队士兵参加排练,登台表演。以彰显自己对民间艺术的通晓。

在西北,特别是在甘、青两省的山野乡村“花儿”是一种行人走路时随口哼唱的曲调,内容唱的大都是爱情生活。“花儿”的寓意是女性,多代表姑娘,当地人统称这种“花儿”调,为“漫少年”,因此在歌中经常出现“花儿”和“青春少年”一类的歌曲语汇。

王洛宾在动手改编这首在民间口头传唱的“花儿”时,的确遇到了不少的困难。要想把一支节奏散慢,乐句悠扬的“花儿”,改编成一个闪亮登场,并要由集体演唱的节目,的确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

首先,他要听从马步芳的旨意,还要巧妙的“剔除”马长官哼唱的那些粗俗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段子,重新编写出四段优美上口的歌词。

既要去掉“花儿”曲调中许多过度音和地域性的口语装饰音,使旋律更加优美,也要考虑到节目内容必须适合马家军士兵的表演技能,让他们扮男扮女在舞台上群唱群舞,个表演出理想的艺术效果。

经王洛宾改编的这个歌舞节目,恰好选用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情调,与百姓生活十分贴切,故而取名为《四季歌》。

《四季歌》在排练时,由王洛宾亲自导演,十几名士兵操着浓重的河州口音在舞台上边歌边舞,表演的非常精彩。马步芳观后非常满意,并击掌叫好。当场为之取名叫《四季歌舞》。

正式会演那天,八位清一色的英俊青年和八位“妙龄少女”粉墨登场,男人们身穿黑衣黑裤,云底皂靴,头戴黑色帽子,手持折扇,大踏步扭着秧歌,边扭边唱。“女人们”则身穿花袄花裤,头披彩色绸巾,撑着花阳伞,踩着小碎步边舞边唱,故作扭捏,十分搞笑。

马步芳的军队里没有女兵,台上表演的那八个“妙龄少女”只能让八个生得秀气的男娃扮演。后来被老百姓戏称为“八大光棍”。

这是一场马步芳式的演出。会演的总指挥自然是音乐教官王洛宾。

王洛宾和青海民歌《四季歌》_WangLuoBin 青海民歌四季歌简谱

《四季歌舞》在西宁的首场演出,就博得了台下观众一遍喝彩,因为是马步芳亲自点名的节目,因此独领风骚,还拿了个头奖。

后来,王洛宾说:“是马步芳授意我将他家乡的民歌进行改编,在那次会演的节目单上,《四季歌舞》自然是要署名由马步芳作词,由我编曲了。”

《四季歌》在西宁演出之后,因其词曲优美上口,又利于传唱,很快就在青海各地的军队、校园及民间流行。

1949年秋天,马步芳逃往了台湾,王洛宾作为国民党军的留用人员,在西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0月,他随王震进入新疆,曾经是“西北王”马步芳座上客的王洛宾,很快就成了王震将军的文艺科长。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王洛宾被扣上反革命分子的大帽子,投入监狱长达十五年之久。他的音乐作品连同他的名字一起,也在世间消失了。

当年,马步芳与王洛宾合作的那个《四季歌》(四季歌舞),自然也就变成没有作者的“民歌”,流传在青海民间。

五十年代初期,一支由文艺工作者组成的“西北民歌采风团”来到青海省搜集民歌,他们在民间走访时,将王洛宾当年改编的《四季歌》当作原始民歌进行纪录整理,改编成歌舞剧《花儿与少年》。

《花儿与少年》采用的音乐素材就是采用王洛宾当年在青海改编《四季歌》的旋律。后来的改编者在编配过程中,将《四季歌》的旋律前后舒展变奏的十分成功,因此,可以说是王洛宾的《四季歌舞》为后来的《花儿与少年》提供了优美而又完整的音乐素材。

关于王洛宾改编《四季歌》的传唱过程,原青海省黄南州政协委员马少轩老先生于曾经于1995年发表的《回忆王洛宾老师》一文中这样描述:“1946年夏天我在西宁乐家湾国民党第四十集团军的军官训练团受训。

一天,一位精神抖擞,身板笔挺的年轻音乐教官来给我们四个大队三百多名学员教唱歌曲,这位老师就是我们敬重的王洛宾老师。”

“我的哥哥马麟是军官训练团的武术教官和王洛宾老师是好朋友,王洛宾老师对人非常和蔼,他的嗓音非常洪亮。当时就在一个叫阁公堂的大礼堂里,为我们教唱他自己创作和编写的《老乡上战场》《爱子孙,更爱中华》《青海是个好地方》《青海情》《送郎出征》一大批抗战歌曲。

为我们教唱的也有他创作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白云深处是我家》《四季歌》《康定情歌》等民歌。此后,我非常欣赏也非常爱唱洛宾老师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四季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他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

春季里么就到了(这)水仙花儿开,水仙花儿开

年轻轻个女儿家呀踩里么踩青来呀

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小呀啊哥哥呀

托一把手过来……

这些歌曲虽经时光淘洗,但我至今记忆犹新,每当我唱起这些歌曲的时候,就会想到王洛宾老师。1994年我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王洛宾老师的身体还是那么健康,我的心里高兴极了……”。

马少轩老先生文中描述与王洛宾先生相识的这段真实的往事,再一次向人们揭示《四季歌》之所以能在青海民间产生深远影响,其中,除了当年那场会演的影响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就是王洛宾先生经常深入基层,前往军队和学校亲自为广大民众教唱歌曲,热衷于民间的音乐教育事业是分不开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23924.html

更多阅读

三毛和王洛宾的相处 王洛宾 三毛

西北歌王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大阪城的姑娘》歌曲,有多少明星大家唱了大半个世纪了,依然生命力无限,试想:有几位歌曲家能创造出如此风靡全球的歌曲,?显然他是屈指可数的!当年王洛宾被打成右派以后,依然无法禁唱这两首歌——因为人

王洛宾简介 王洛宾的作品

王洛宾简介(转载)( 王洛宾(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传播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歌曲之王。王洛宾1913年1月生于北京,他父亲是油漆匠,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而且十分爱唱京剧和昆曲。在家庭的熏陶下,王洛宾自幼就喜爱上音乐,并且对音乐有着很好的感

王洛宾和《永隔一江水》 永隔一江水王洛宾版本

王洛宾和《永隔一江水》王洛宾先生若活到现在,应该是101岁了。这位曾被誉为“中国西部歌王”老先生,生前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先后做过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官、又先后坐过国民党、共产党牢,据说还与台湾女作家三毛有段“情缘”而充满传

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的歌与爱 王洛宾的歌

人的心里有着尚不存在的地方,痛苦会进入这些地方,以使它们能够存在。那“遥远的地方”又究竟在哪里?是否,它也在人的心里那尚不存在的地方,快乐使它显现,痛苦令它永恒。王洛宾(1913-1996),上世纪名闻遐

声明:《王洛宾和青海民歌《四季歌》_WangLuoBin 青海民歌四季歌简谱》为网友兂亽街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