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之精髓
茶文化在中国属于一种高雅文化,儒释道各家都崇尚茶文化,而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
有人说,西方人性格像酒,火热、兴奋,但也容易偏执、暴躁、走极端,动辄决斗,很容易对立;中国人性格像茶,总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下共同进步。
这话颇有些道理。酒自然有酒的好处,该热不热,该冷不冷,须要拼一下时不拼是不行的。但从人类长远利益看,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或许可尽量减少些人类不必要的灾难。所以,茶文化从中国这块土壤诞生,有深厚的思想根源。
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生;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其精髓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
心象水明澈,思如茶精微。春暖花开茶香更浓,趁热连饮数碗。身与水溶,心与道合,沉浸茶境。生命如泉涌动,身体不由舒展,嘴里不禁呼笑。久思理也会迷,长饮茶也会醉。天下没有最好的茶,只有最爱喝的茶。
据说以前有人喝茶喝得倾家荡产,虽然极端,却也唯美。茶的精华溶留于水中,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人不利人,哪来价值?理解别人,错在自己;原谅别人,解脱自己;帮助别人,成全自己;照亮别人,修正自己。别人如镜,照明我心。人与人之间没有一个美好关系,一切理想都是空谈。女儿主动叫我煮茶喝,先敬母亲一碗,露出难得一见的轻松笑脸。吃过团年饭,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喝茶,亲情比茶浓。
好茶如好言,朴实无华,韵味悠远。健康的饮食和健全的文化,为人所必需。常见曝光饮食之毒,难闻披露文化之害。枪杆子使人弯腰,笔杆子使人匍伏。正用为大善,邪用为大恶。茶入肚可以解毒,入心使人清醒。茶之礼先人后己,茶之义清浊自知。酒象纠纠武夫,茶如谦谦君子。
茶艺茶道都是由心而发,只是艺有形而道无形。茶艺可以安身,茶道可以安心。与其繁琐不如简练,与其勉强不如自然,与其浓妆不如素面。没有形神合一,千万不要上台表演。茶水的流动可以表演,心灵的变化怎样体现。茶道在人,人道在心,心道在己。
春茶美如春花,最美丽也最易失。藏着记忆走过四季,待到明春再品春茶。在大河边喝茶,河水却枯干见底,一只白鹭呆呆地站在淤泥里。喝水都没有了,更别说喝茶。无穷的欲望,使我们失去了有限的资源。欲望的尽头不是幸福,而是毁灭。珍惜茶,更应珍惜水。不要注重末节,更不要忽视根本。
私心深入骨髓,事事皆与愿违。天道为公,大地无私,自私自利只能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日本茶道的和敬非常好,清寂里面有问题,并没有得到真传。掺茶倒水脱离不开生活环境,参惮悟道也脱离不开自身根基。道象水一样无穷尽,人象杯一样有极限。悟到道的无限,其实只是达到自身的极限而已。茶的精神是彻底奉献,饮茶也要与人分享。所谓修养,就是为别人着想。
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
中国茶、中国茶道以及中国茶道精神,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现代教育极其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历代文人名士早已作了很多精辟的论述。唐《喜园中茶生》曰:“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得与幽人言。”北宋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范仲淹赞美武夷岩茶为仙茶,系神仙所栽,为天下第一。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馥郁馨香的兰芷,并以茶的俭朴清淡自比,由此而引用屈原《渔父》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申明自己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写道:“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他认为茶具有“清、和、澹、静”的美德。并以此引申为社会伦理美学。他接着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以不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总之,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优良茶德。茶性俭,苦而后甘,它的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们的喜爱。而且,由于中国茶道的演化,茶德早已超出了自然的范畴。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直截了当地说:“从来佳茗似佳人”。将茶人格化、神秘化,把饮茶从解渴的日常层面,上升至精神寄托的高度。茶成了高尚情操的象征,超越了茶叶的经济的物质的范畴,与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学、艺术、伦理等领域联系起来。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也品察了人生的趣味,培养了高尚的情操。
由此,挖掘茶德,以此育人,为众多有识之士所推崇。唐茶圣陆羽在中国第一部讲茶叶的《茶经》中说,饮茶“最宜精行修德”,把品茶当作励志、雅志的一种手段。“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把茶视为凡间纯洁的象征,把饮茶视为心之体验,品茶即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以此怡情养性。清癯如茶的郑板桥“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可见他是多么重视茶在塑造人形象方面的作用。茶性俭,茶味清香,茶品高雅,茶中寓“静”,茶中蕴“和”,中国茶文化贯穿着以和为贵的和合文化。因而品茶不仅可以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滋润,而且还会受到以茶为溶剂的文化源泉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人们起到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此外,茶还有智化功能。品茶出诗文,诗文丰富茶文化。这已绵延了我国古代数千年历史。在现代,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不仅把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而且他还特别提倡,要通过饮茶方式(茶道茶艺),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
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
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人雅、器雅。近年来,黄山有关部门把古代饮茶的礼规编成一套程序,进行“茶道表演”,深得游客的青睐。这种表演有四个或八个姑娘进行,大致分以下几道程序:
1、静气:即排除杂念,静下心来,营造一种安详的气氛;
2、烹汤:即取泉水(或河水)烧沸烹气,一般用瓦器、锡壶,要洁净无异味,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
3、焚香:敬茶圣陆羽;
4、涤器:洗涤茶盏,茶盏要用白瓷,洁净无瑕,洗后用干布擦干;
5、烫盏:用开水汤一遍盏,以荡祛寒气;
6、赏茶:察茶色,观察形,闻茶香;
7、投茶:用三指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盏中,一般每盏以3 -5克为宜;
8、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而后将头汤倒去,使茶叶湿润涨发;
9、注汤:用三沸水,提壶急水下冲,但茶汤要均匀,水至七分,加盖少顷;
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会友;
11、闻香:约三分钟,将茶盖轻轻揭开一缝,使香气溢出,沁人心脾;
12、观色:绿茶已青翠为胜,观之汤清叶绿为上品,浑黄者次之;
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始得茶之真味。
以上“茶道”,即可配乐表演,亦可亲身试验,必定会从中得到乐趣,以益身心健康。
从古至今,文人对春茶的褒扬多姿多彩,用春风之笔蘸着鲜艳茶露,给生命的每一个音符增添了美好的感受。
诗人李郢为春茶采摘上贡天子而在《茶山贡焙歌》中感慨道:“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台价无比。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以及:“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催。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及先清明宴。”把当时成千上万人采摘、制茶、吃茶、进贡春茶的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东坡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文学家,并精于品茶、烹茶、种茶,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也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诗:“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最后一句写得雍容别致,成为千古绝唱。
作家苏叔阳说过:“饮一口暖暖的春茶,就像整个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身体卸下了冬天所有的寒冷和沉重。”确实,品饮新焙春茶,使人感到岁月已新,春天真正来了。“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元·好问《茗饮》)紧接其后,便是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
我要几瓣落花为香茗,我要一朵百合做杯盏,我要唐诗里那只红泥小炭炉,我要入深山拾一裙松针燃火,再钓一壶人迹未至幽谷中的晨露,还要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稼轩的豪放、三分老庄的淡泊、一段放浪于形骸之外的板桥心情,凑成十分的惬意之后,且来品茶。
矿泉水太浅淡,果汁太甜腻,咖啡太香浓。惟有茶有若无的幽香,是深藏不露的,是恬淡隽永的。那种玄奥的喉韵与舌感,好像低音号或萨克斯管,微微在胸腔中流动,有着玄远而沉实的魅力。
好茶、好水、好火,还要有好品位、好境界来消受,否则便是暴殄天物了。日本茶道鼻祖绍鸥曾经说过一句很动人的话:“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分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里叫“残心”。就是在品茶的行为上应绵绵密密,即使简单如放茶具的动作,也要有深沉的心思与情感,才算是懂茶的人。
私下以为,喝茶的境界可分六个层次:
最坏的饮茶是车水马龙、众声喧哗、道人短长;其次是九嘴十舌、喋喋不休、废话连篇;末好的是五言八句、高谈阔论、言不及义;较好的是两语三言、大音稀声、茶逢知己;最好的是两人相对、不置一词、心有灵犀;最佳境界是遁入冷肃的冬夜,坐在自己影子的边缘,一小碍在手,独自品茗,有一口或者无一口,想什么或者不想什么,等待着或者不等待着,悠然自得,渐渐就超越了时空。或香茗一盅,单邀庄子;或清茶两盏,请来东坡,清论高谈。茶至三泡,已是三人对坐,劳冰心传译,和泰戈尔聊一聊《吉檀迦利》和《园丁集》。
倏忽四更,谈兴犹浓,若枕边尚有一本《苦茶随笔》未曾掩卷,则周作人就是谈笑风声的密友。这时才算接近了陆羽的《茶经》、黄儒的《品茶要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致情达和”的境界,才算是初初领略了茶中雅趣,也便有了八分茶意了。再点一枝香,茶禅一味,清一清尘污俗垢的心,暂去尘世之念,暂了虚妄之心,暂生出尘之想,进入神思所能触摸的最阳刚与最阴柔的空间。而手中的那杯茶早已饮尽,空杯在握,还能感觉到茶在杯中的热度,丝丝缕缕渗入心底。茶香、檀香、心香糅成一片,而人已浮在香气之上,这时候超越了“雅趣”的境界已是醉茶了。觉得世上万物无不可以饮:山可以饮,风可以饮,夜色可以饮,心情可以饮;万物是茶叶、感觉是水、境界是茶香!
何谓“清欢”?不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恣情率性;也不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更不同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观沉沦。
静品一盏茶,感觉比参加一席喧闹的晚宴更有情趣,是清欢;咀嚼一颗青橄榄,吮吸一朵花尾部的清甜,是清欢;放一只误入居室的蝴蝶回家,是清欢;拾落花枯叶自制圣诞贺卡,感觉比精品屋千人一式的贺卡更有人情味,是清欢;戴一串野果,或一串原木项链,认为比金银珠宝更有品位,也是清欢……
忘却形骸品其滋味,人间有味是清欢!
茶可品,人更可品。
水可品,茶可品,人更可品。天地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生生不息,能入品者亦自可观,故有书品、画品、琴品、箫品、山品、水品、兰品、茶品等。众多品物之中,茶品应推崇第一。自古以来,能将茶品提升到茶道艺术高度的,亦代不乏其人。如唐之陆羽、宋之赵佶、明清之朱权、田艺蘅、许次纾、冒襄等。更有精行俭德之士,勤修苦行之徒,身居市廛,心止高山,茶池盏畔,幽若山林;每以煎水烹茶为清修要务,闲较斗水之轻重,细参一瓯之甘苦,于茶烟水声外,修养心性,直面真我,成为中国茶道艺术的一股清流。故茶不但可以入品,更可以入诗、入画、入禅、入道。唐·司空图论诗有二十四品,冷香斋主人论茶也有二十四品。茶道二十四品分人品、茶品、水品、火品、茶器品及茶室品;每品又细分四品,合计二十四品,现分述如下:
人品:清、雅、简、淡
清:秉自然灵秀之气,形神俱清;
雅:谦恭儒雅,有君子之风;
简:举止豁朗简约,不拘俗礼;
淡:少名利之心,自甘淡泊。
茶品:清、香、甘、淡
清:秉自然灵秀之气,形色俱清;
香:其嗅如兰;
甘:其甘如荠;
淡:淡而有味。
水品:清、活、甘、冽
清:水质澄澈、纯净;
活:水质鲜活,不凝滞;
甘:水味甘香;
冽:水味清寒。
火品:明、活、洁、燥
明:有火光;
活:有火焰;
洁:无异味;
燥:无湿气。
茶器品:质、朴、雅、素
质:质地纯正;
朴:形制古朴;
雅:以秀雅为尚;
素:以素器为尚。
茶室品:简、古、通、幽
简:结构简洁、明快;
古:形制简古、朴素;
通:布局开放、通透;
幽:环境清幽、秀雅。